“葛老太醫是說過了元宵節便去咱們大小姐府上,先替那文太太診脈,再給咱們姑娘瞧一瞧,是嗎?”鄒媽媽柔聲問。
馬夫人點點頭,歎了一聲:“我還道他們那些人誆我,就那麽點子瓜果菜蔬便能讓人家葛老太醫出馬,還真是……一文錢沒要咱們的,就把那一大筐的好菜留下了。我瞧著確實不錯,都這個季節了,菜葉子還水靈靈的,鮮嫩得很呢。”
“太太,依我說啊,這沈家大奶奶頗有點本事,我聽外頭有人傳言,那年前河道被叛軍霸占,沿岸兩道的民眾皆有損傷,死的死傷的傷,好不淒慘。老奴出嫁前認識的一個手帕交,他們一家子隻剩了個孫子活下來,哎……偏生沈大奶奶陪著宋六奶奶出門,竟也能全須全尾地回來。”
鄒媽媽輕輕替馬夫人揉捏著後腰,手法純熟,力道正好,“有人提起沈大奶奶便一臉驚恐,再問下去卻無論如何都不說了。”
馬夫人微微睜開眼:“竟還有這事兒?”
“我如何敢騙太太,字字句句都是真的,隻是旁人這麽說罷了,具體如何,咱們也不知曉。”
說話間,兩個利落的丫頭抬著一隻赤紅金邊的小桌台進來了,上麵罩著一個半圓形的罩子,下麵擺著的是幾樣剛出鍋的小菜。
因馬夫人勞累了一天,這會兒子隻想快點吃完,好洗漱歇下,是以晚飯便簡單一些。潦草用過後,她便收拾了睡下。
快要睡著時,她迷迷糊糊地翻了個身,道:“等這檔子事過了,還是要多提點秀蘭兩句,與那沈大奶奶還是多多交好吧。”
鄒媽媽輕輕應了一聲,替她放下了窗簾,又熄滅了桌角上的吊燈。
馬夫人解決了一樁心頭大患,接下來的日子就美滋滋得多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日,丹娘早早命人擺了晚飯,預備吃罷飯就領著全家人去逛燈會。
老太太聞言忙不迭地擺手:“我就不去了,你們幾個年輕的去湊湊熱鬧,買幾盞花燈回來頑吧。”
“老祖宗,您都憋在府裏這麽久了,一步都不出門,不覺得悶得慌嗎?”丹娘撒嬌道,“今晚外頭的花燈可好看了,還有好些燈謎呢,您就不想猜?”
“少來哄我,我都這把年紀了,什麽花燈燈謎沒見過,要你這剛剛出了門子沒兩年的丫頭來騙我?倒是你,去年元宵,你便守在家中,今年定要出去瞧瞧,給府裏買好些漂亮的花燈來!”
老太太故意板起臉,一本正經地說教。
在這個長輩為尊的年代裏,無論丹娘如何撒嬌賣乖,就是改變不了老太太的意思。
她明白,老太太是不願再出門給家裏惹禍端。
但她也想讓老太太知曉,現在憑著她的本事,翻遍了整個雲州城怕也沒人能把她怎麽樣。
她伏在老祖宗的膝頭,想了又想,還是問道:“那一夜,孫女瞧見的黑衣人究竟是什麽人,您還是不願說嗎?”
老太太呼吸沉了沉,目光望著窗外圓圓的月亮,依舊沒有開口。
“那……先前在宋府時,你讓孫女蒙住雙眼推拿按摩的人,那又是誰?什麽人連麵都不能露,卻還與您關係甚好。”
她抬眼,“是宮裏來的人嗎?是端肅太妃?”
老太太眸光一閃,伸手去擰她的臉頰:“合該趁著你沒出嫁之前狠狠打上幾板子才是,什麽話都能拿出來說。”
丹娘被擰得哀嚎不止:“老太太,仔細著點,這是孫女的臉。”
“怕什麽,你已出嫁,左右寒天瞧不見,你臉上是添朵花他也不知道。”
丹娘:……
聽聽這是人話嗎?
拗不過老太太,她隻好讓丫鬟們收拾著一道出門了。
身著暗藍色寶石紋披風,裏頭是月白翠藍的珠繡棉服長襖,頭戴一頂薄紗兜帽,身邊是七八個小廝丫鬟相隨,丹娘隻覺得自己像極了前一世裏在大街上橫行霸道的街頭一霸,走路都帶風。
元宵節的街景倒是比往日裏更熱鬧繁華,丹娘猜了七八個燈謎,一個不中,心中大罵兩句:這該死的古代!!隨後又拐到另外一條街上買糖葫蘆去了。
經過買玉器首飾的店門口,她頓住了腳步。
上前看了看,一塊白玉微瑕,裏頭透著一點點墨色,讓整塊玉料看起來暗淡不少。
丹娘心頭微微一動,便問店家這塊玉料的價錢。
一番砍價後,她花了一筆銀子將這塊玉料收入囊中。如此逛了好一會兒,丹娘打道回府。
第二日,她命人尋了一位能工巧匠,專門幫她打造這塊玉料。
人倒是找到了,年餘天命,姓餘。
就是莊子上管事之一的孫老頭舉薦的,說這位老餘年輕時就是個專門打造首飾玉器的手藝人,後來因被同門師弟嫉妒,廢了兩根手指,便再也無法從事之前的營生,才到了莊子上以種地糊口。
不過孫老頭說了,老餘雖然手指不夠用,但是手藝還是不錯的。
有道是,慢工出細活嘛。
丹娘也不著急,就讓老餘把平日裏自己閑著做的小玩意送來瞧瞧,見那些個石頭被打磨得光潤圓滑,做出來的小玩具活靈活現,她一見就喜歡了。
便對老餘說了,讓他暫時來府裏做事,專門雕琢這塊玉料。
花樣子都給他安排好了,隻要他慢慢雕琢出來就行。
每月按照府裏的二等丫鬟發放月例銀子。
老餘一聽心花怒放,當即便跟孫老頭告了假,快快活活地趕到沈府來。丹娘讓全福給老餘在下人們的廂房裏安排了一個臥鋪,他就安頓再這兒。
老太太沒看明白,便問:“你好端端地命人打一件玉器作何?”
“給我夫君的定情信物。”
丹娘美滋滋地回答,絲毫不知何為害羞,這份坦蕩倒是把老太太給噎得不輕。
話說,元宵節過後第二日,積怨已久的文家,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打響了。
那一日,葛老太醫過府。
馬夫人先打著為親家母著想的旗號,緊趕慢趕地先把老太醫送到文家,親自交到文大人的麵前。
一聽葛老太醫的名諱,文大人都忍不住連連作揖。
妻子纏綿病榻多時,一直這般總不見好也不是個事。萬一有個什麽好歹,兩個兒子還要丁憂,各種事務就得提前安排起來。
最關鍵的一點,是文家內宅經過這段時間的消耗,已然亂七八糟。
大兒媳婦分明不是塊管事的料,離了婆婆就沒辦法了。
二兒媳婦分家出去單過了,回來也隻為了照顧婆母,不管家中瑣事。
再也沒人比文大人更期盼自己的妻子能早日康複。
葛大人一來,用了盞茶,便跟著文大人往裏屋去,瞧瞧那病重虛弱的文太太了。
馬夫人點點頭,歎了一聲:“我還道他們那些人誆我,就那麽點子瓜果菜蔬便能讓人家葛老太醫出馬,還真是……一文錢沒要咱們的,就把那一大筐的好菜留下了。我瞧著確實不錯,都這個季節了,菜葉子還水靈靈的,鮮嫩得很呢。”
“太太,依我說啊,這沈家大奶奶頗有點本事,我聽外頭有人傳言,那年前河道被叛軍霸占,沿岸兩道的民眾皆有損傷,死的死傷的傷,好不淒慘。老奴出嫁前認識的一個手帕交,他們一家子隻剩了個孫子活下來,哎……偏生沈大奶奶陪著宋六奶奶出門,竟也能全須全尾地回來。”
鄒媽媽輕輕替馬夫人揉捏著後腰,手法純熟,力道正好,“有人提起沈大奶奶便一臉驚恐,再問下去卻無論如何都不說了。”
馬夫人微微睜開眼:“竟還有這事兒?”
“我如何敢騙太太,字字句句都是真的,隻是旁人這麽說罷了,具體如何,咱們也不知曉。”
說話間,兩個利落的丫頭抬著一隻赤紅金邊的小桌台進來了,上麵罩著一個半圓形的罩子,下麵擺著的是幾樣剛出鍋的小菜。
因馬夫人勞累了一天,這會兒子隻想快點吃完,好洗漱歇下,是以晚飯便簡單一些。潦草用過後,她便收拾了睡下。
快要睡著時,她迷迷糊糊地翻了個身,道:“等這檔子事過了,還是要多提點秀蘭兩句,與那沈大奶奶還是多多交好吧。”
鄒媽媽輕輕應了一聲,替她放下了窗簾,又熄滅了桌角上的吊燈。
馬夫人解決了一樁心頭大患,接下來的日子就美滋滋得多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日,丹娘早早命人擺了晚飯,預備吃罷飯就領著全家人去逛燈會。
老太太聞言忙不迭地擺手:“我就不去了,你們幾個年輕的去湊湊熱鬧,買幾盞花燈回來頑吧。”
“老祖宗,您都憋在府裏這麽久了,一步都不出門,不覺得悶得慌嗎?”丹娘撒嬌道,“今晚外頭的花燈可好看了,還有好些燈謎呢,您就不想猜?”
“少來哄我,我都這把年紀了,什麽花燈燈謎沒見過,要你這剛剛出了門子沒兩年的丫頭來騙我?倒是你,去年元宵,你便守在家中,今年定要出去瞧瞧,給府裏買好些漂亮的花燈來!”
老太太故意板起臉,一本正經地說教。
在這個長輩為尊的年代裏,無論丹娘如何撒嬌賣乖,就是改變不了老太太的意思。
她明白,老太太是不願再出門給家裏惹禍端。
但她也想讓老太太知曉,現在憑著她的本事,翻遍了整個雲州城怕也沒人能把她怎麽樣。
她伏在老祖宗的膝頭,想了又想,還是問道:“那一夜,孫女瞧見的黑衣人究竟是什麽人,您還是不願說嗎?”
老太太呼吸沉了沉,目光望著窗外圓圓的月亮,依舊沒有開口。
“那……先前在宋府時,你讓孫女蒙住雙眼推拿按摩的人,那又是誰?什麽人連麵都不能露,卻還與您關係甚好。”
她抬眼,“是宮裏來的人嗎?是端肅太妃?”
老太太眸光一閃,伸手去擰她的臉頰:“合該趁著你沒出嫁之前狠狠打上幾板子才是,什麽話都能拿出來說。”
丹娘被擰得哀嚎不止:“老太太,仔細著點,這是孫女的臉。”
“怕什麽,你已出嫁,左右寒天瞧不見,你臉上是添朵花他也不知道。”
丹娘:……
聽聽這是人話嗎?
拗不過老太太,她隻好讓丫鬟們收拾著一道出門了。
身著暗藍色寶石紋披風,裏頭是月白翠藍的珠繡棉服長襖,頭戴一頂薄紗兜帽,身邊是七八個小廝丫鬟相隨,丹娘隻覺得自己像極了前一世裏在大街上橫行霸道的街頭一霸,走路都帶風。
元宵節的街景倒是比往日裏更熱鬧繁華,丹娘猜了七八個燈謎,一個不中,心中大罵兩句:這該死的古代!!隨後又拐到另外一條街上買糖葫蘆去了。
經過買玉器首飾的店門口,她頓住了腳步。
上前看了看,一塊白玉微瑕,裏頭透著一點點墨色,讓整塊玉料看起來暗淡不少。
丹娘心頭微微一動,便問店家這塊玉料的價錢。
一番砍價後,她花了一筆銀子將這塊玉料收入囊中。如此逛了好一會兒,丹娘打道回府。
第二日,她命人尋了一位能工巧匠,專門幫她打造這塊玉料。
人倒是找到了,年餘天命,姓餘。
就是莊子上管事之一的孫老頭舉薦的,說這位老餘年輕時就是個專門打造首飾玉器的手藝人,後來因被同門師弟嫉妒,廢了兩根手指,便再也無法從事之前的營生,才到了莊子上以種地糊口。
不過孫老頭說了,老餘雖然手指不夠用,但是手藝還是不錯的。
有道是,慢工出細活嘛。
丹娘也不著急,就讓老餘把平日裏自己閑著做的小玩意送來瞧瞧,見那些個石頭被打磨得光潤圓滑,做出來的小玩具活靈活現,她一見就喜歡了。
便對老餘說了,讓他暫時來府裏做事,專門雕琢這塊玉料。
花樣子都給他安排好了,隻要他慢慢雕琢出來就行。
每月按照府裏的二等丫鬟發放月例銀子。
老餘一聽心花怒放,當即便跟孫老頭告了假,快快活活地趕到沈府來。丹娘讓全福給老餘在下人們的廂房裏安排了一個臥鋪,他就安頓再這兒。
老太太沒看明白,便問:“你好端端地命人打一件玉器作何?”
“給我夫君的定情信物。”
丹娘美滋滋地回答,絲毫不知何為害羞,這份坦蕩倒是把老太太給噎得不輕。
話說,元宵節過後第二日,積怨已久的文家,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打響了。
那一日,葛老太醫過府。
馬夫人先打著為親家母著想的旗號,緊趕慢趕地先把老太醫送到文家,親自交到文大人的麵前。
一聽葛老太醫的名諱,文大人都忍不住連連作揖。
妻子纏綿病榻多時,一直這般總不見好也不是個事。萬一有個什麽好歹,兩個兒子還要丁憂,各種事務就得提前安排起來。
最關鍵的一點,是文家內宅經過這段時間的消耗,已然亂七八糟。
大兒媳婦分明不是塊管事的料,離了婆婆就沒辦法了。
二兒媳婦分家出去單過了,回來也隻為了照顧婆母,不管家中瑣事。
再也沒人比文大人更期盼自己的妻子能早日康複。
葛大人一來,用了盞茶,便跟著文大人往裏屋去,瞧瞧那病重虛弱的文太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