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用言辭攻克那些頑固之人,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謀略和口才水平出來。事在人為,戰國時代的辯論家惠子就能說服幾乎誰也說服不了的君王。


    【原文】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壞城郭,且為棧道而葬。群臣多諫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馳期更日。”太子曰:“為人子,而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生之喪,不義也。子勿複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請告惠公。”


    惠公曰:“諾。”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曆葬於楚山之尾,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見之。’於是出而為之張於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太子為及日之故,得毋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馳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弗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馳期,更擇日。”


    惠子非徒行其說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說文王之義。說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寶也哉!


    【譯文】


    魏惠王死,下葬的日子已定。可是當天天下起大雪來,積雪深得幾乎能沒到牛眼那麽高,城郭的路無法通行,太子準備用木板構築棧道去送葬。群臣都去諫阻太子,說:“雪下得這麽大還要送殯,人民一定叫苦連天。國家開支又恐怕不夠,請暫緩時間,改日安葬。”太子說:“做兒子的因為人民辛苦和國家開支不夠的緣故,就不按期舉行先王的喪禮,這不合禮法。你們不要再說了。”大臣們都不敢再去勸說,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犀首。犀首說:“我也沒法勸說他,看來這事隻有靠惠子了,讓我去告訴惠子。”


    惠子聽到後說:“好吧。”就駕著車去見太子,說:“安葬的日期已定了嗎?”太子說:“是的。”惠子說:“從前周王季曆埋葬在終南山腳下,滲漏出來的水侵蝕了他的墳墓,露出棺材前麵的橫木。周文王說:''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讓滲漏的水把棺木露出來。''於是就把棺木挖出來,給它搭起靈棚,百姓都來朝見,三天以後才改葬。這是文王的義舉啊。現在葬期雖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沒牛眼,牛車難以前行,太子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顧困難,這是不是有些急躁?希望太子改個日期。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來扶護國家,安頓人民,所以才讓雪下得這麽大。據此推遲葬期而另擇吉日,這不正是文王般的大義嗎?像這樣的情況還不改日安葬,想來大概是把效法文王當作羞恥了吧?”太子說:“你說得太對了,請讓我推遲葬期,另擇吉日。”


    惠子不僅實行了自己的主張,又讓魏太子不匆忙安葬先王,並趁機宣揚文王義舉。向天下宣揚文王的禮儀,這難道是小事嗎?


    【評析】


    直接了當地從人民辛苦和國家開支不夠規勸太子,是一點效果也沒有的。如果從太子的孝心出發,正麵地以鼓勵的方式叫他真正的行孝子之實,那麽太子絕對是願意改變的。所以這種讓對方感到自己所言確實與他的目的一致的遊說效果就很好。加上靈活的惠子巧妙地將天下大雪這個事實作了另類解釋,使太子不得不聽從他。“天何言哉”,其實,天下雪這樣的自然事實的人事意義,不是由人的口舌、語言隨意解釋、變換的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向並收藏戰國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