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地形、地緣在軍事、政治上具有很高的位置,地緣政治學的興盛就昭示出這個道理。然而魏國大臣吳起打破了對地形的迷信,說明就修明政務和地形兩者而言,修明政務更重要。


    【原文】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鍾侍王,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吳起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說乎?”


    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繳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眾也,然而可得並者,政惡故也。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


    【譯文】


    魏武侯和大臣們乘船在西河上遊玩,魏武侯讚歎道:“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大臣王鍾在旁邊陪坐,說:“這就是晉國強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麽我們魏國稱霸天下的條件就具備了。”吳起回答說:“我們君主的話,是危國言論;可是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


    武侯很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麽道理?”吳起回答說:“河山的險是不能依靠的,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麵,衡山處南麵。雖然有這些天險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結果大禹趕走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麵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麵。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商湯攻破了。殷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前麵對著黃河,後麵靠著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說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占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牆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為他們政治fu敗的緣故嗎?由此看來,靠著地形險峻,怎麽能成就霸業呢?”武侯說:“好啊。我今天終於聽到明哲的政論了!西河的政務,就全托付給您了。”


    【評析】


    古往今來的社會興衰,關鍵因素是國家的政務是否清明、製度是否進步。至於地形、自然災害之類的原因隻是枝節問題。同一個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就是兩個不同的麵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家之間自然資源相差不大,但強弱興衰各有不同,其中的關鍵因素是製度不同。所以製度的進步才是國家興盛的關鍵。


    吳起非常善於說服君王,首先他以驚人之語抓住了聽眾的心,他居然說君主的話是危國之言,這確實是很好的開場白。然後他列舉三苗、夏桀、殷紂雖有地理天險但由於國家不能治理而亡國的先例,最後現身說法,從聽眾的親身經曆再次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整個論證具有事實和邏輯的強大力量,聽後不能不折服於吳起的雄辯與高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向並收藏戰國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