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語就來自本章。古人在遊說時創造了許多典故和成語,充實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語言。今天的人們,已經幾乎沒有創造新成語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說話水平的確比現在的我們高出很多倍。


    【原文】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麵走,您跟在我的後麵,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裏,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評析】


    用寓言來做類比,最能直觀的說明問題,雖然老虎、狐狸、楚宣王、昭奚恤四個事物本身沒有什麽可比性,但是狐狸借助虎威這件事的事理和性質,卻與昭奚恤借助楚宣王造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兩件事有著可比性,而且用類比的說話技巧易於讓受眾理解。我們在說話時要學學古人,不斷地能用一些故事、寓言來類比說明事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向並收藏戰國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