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群臣離開。
整個大殿瞬間安靜了下來。
兩人四目相對,誰都沒說話。
過了許久之後,朱高熾率先收回了目光,神情突然變的無比鄭重,半眯著雙眸看向一旁斜靠在太師椅上的朱高煦,道:
“老二”
“我知道你此事,為何一定要自己出麵。”
“但我想告訴你,凡事不可做的太過,一旦過界、或者做的太過。”
“此事你可以很舒服,也可以出盡惡氣。”
“可你要想想你後麵要做的事情,屆時必定會引起不小的反彈,因小失大不可取。”
“其間的利弊,你自己得好生的衡量一下。”
“為君之道,講究的不一定是殺伐果決,更多、更有利的乃是各方勢力的平衡,方是長久之計,亦是國家江山社稷穩定的基石。”
“這是千百年以來,一直恒古不變的道理。”
“刀把子裏麵出政權,此言不假。”
“不過刀把子將證權給打下來,後麵所要想的則更多的是平穩、平衡。”
說罷。
他意味深長的瞥了朱高煦一眼,而後不再言語。
就老二的做法。
在朱高熾來說,太過於冒險和衝動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乃至於治國之道。
從來都不是直來直去能夠成事的。
這世間不乏有聰明人,亦不乏有著狠人。
就如同史上最有名的、乃讓人最為著迷的一統天下第一人,結束了諸侯亂戰,群雄割據的秦始皇嬴政。
做了那麽多,殺了那麽多人,統一所有的法度、文字、度量衡。
最後的結果呢?
秦始皇偉大嗎?
毫無疑問是絕對偉大的一個人物。
最後卻被曆史.被那些個排斥的人,給貶義為暴君。
可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
毫無疑問對於熟知曆史的朱高熾來說,如此有遠見的人物,開創了曆史先河的人,怎麽可能是暴君?
暴君絕對做不到這個位置,也達不到這樣的成就。
但正是因為太過於偉大,則與世間的人性格格不入。
聽了這話,朱高煦雙眸如鉤的盯著太子爺看了好一會,不禁宛然的笑了起來,回道:
“老大”
“此言非虛。”
“不過.卻非我的所想,亦非我意。”
“你有你的為人一套法則,我也有我的性格與堅持,此事你不用多說,你也不用想著改變我,我也不曾想過改變你。”
“真要是能夠改變,你也將不是你,我則將不再是我。”
“此番,我留你下來,也不是想要與你爭論這個事情。”
“咱們還是說正事,及我不日離開應天府之後的安排。”
而後,兩人就之後的事情,進行了一番爭論。
朱高煦明日清晨,將帶領著錦衣衛總指揮使紀綱,以及於皇城的衛隊中,調集一千將士隨行。
應天府待朱高煦離開的時日,則就交由太子朱高熾主持大局。
錦衣衛對於整個應天府群臣的監督,則交給已經正在趕回路上的趙王朱高燧負責。
至於對倭國彈丸之地動手,等朱高煦前往西江之地,將發生的惡性事件處理好之後,回來他們三兄弟再商議,如何動手、以什麽借口占取大義一方。
待商討妥當之後,兩人一前一後的離開宮城。
著手布置,自己後續所要做的事情。
一場細雨一場寒。
雨雖不大,可卻透著絲絲的涼意,致使原本已經快入夏暖和氣候,直愣愣的下降了好幾分。
突變微涼的氣候,天空中的綿綿細雨,仿佛預示著天道有感一般。
知曉朱高煦此行,必定帶起一陣血雨腥風,不知多少人命會葬身其中。
應天府通往西江的官道之上。
陰風綿雨中,一隊上千人的驍勇騎士策馬奔馳。
他們的臉都掩蓋在遮蔽雨水的鬥笠之中,天地間充斥著駿馬奔馳踩踏大地的聲音,和那激蕩徹響於空的馬匹揮鞭的聲響。
奔騰的戰馬,鼻息之間不時噴出白色熱氣、帶起陣陣白霧。
疾馳的馬蹄踩踏在泥濘、坑窪的積水中,激起泥水四濺,不時有著泥水濺落在馬匹上騎士的盔甲錦靴上,落下班駁點點。
此隊騎兵,不是別人。
正是離開應天府,日夜兼程趕往西江處理鹽商被汙蔑,一家老小被打下詔獄,近乎被搞的家破人亡的漢王朱高煦。
如果說應天府之中,乃是整個大明的盛世繁華。
那此次遠離應天府,所途徑之地看到的,則就是整個大明最為真實的人間百態。
越遠離應天府,與朝廷中樞的距離越遠,其間所經過的地方,就更加的貧窮和破敗,與繁華的應天府有著幾乎於成百上千倍的差距。
此行所經曆的、看到的,甭管一個個行走於路邊的百姓,還是耕作於田間的百姓,身上所披衣物,皆乃是抹布所製成,且衣物上所打的補丁,是一層接著一層。
百姓的臉上,全然一副麵黃肌瘦、身材瘦小、纖細的樣子,毫無疑問此乃是極為營養不良,長期都吃不飽飯所造成的景象。
少有能夠看身材魁梧,麵色紅潤之人。
其間所見、所看,真的讓朱高煦感慨良多。
穿越來到大明王朝。
此次算是他第一次涉足於民間,觀百姓的疾苦,看世間疾苦的一麵。
以往,他雖從曆史記載中,知曉大明底層百姓過的不好,但他真的沒想到底層的百姓,日子會過的這麽淒慘。
見著眼前的一切種種,他總算是明白,為何身為戶部尚書的夏元吉會那麽摳門了,為何會屢屢的反對,乃至硬懟永樂大帝不讓他打仗。
甚至夏元吉見到有利可圖,能夠為朝廷,為國庫增加收益的時候,會做出那般財迷的樣子了。
不出意外。
曆經幾個皇帝的夏元吉,一步步從百姓中走上來,怕是早就將百姓的疾苦牢記於心中。
所以成為大明戶部尚書之後,才這般的財迷,想要盡可能的開源節流,省下錢財來發展大明。
其用意,不外乎乃是想要百姓能夠多過上兩天安逸的日子。
“籲”
隊列最前方的朱高煦勒住手中的韁繩,疾馳的戰馬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雙腳微微上揚,口中不禁發出幾聲嘹亮的嘶鳴之聲,高高揚起的馬蹄在泥水中用力的踩踏了好幾下。
“我們這是到哪裏了?”
朱高煦大聲的出言問道。
一旁的錦衣衛總指揮使紀綱在邊上朗聲回道:
“回漢王爺。”
“此地已入西江地界。”
“還有差不多四十裏地的距離,就到臨川府城。”
而後,他像是想到了什麽,輕聲低語道:
“按照行軍速度和時間推算,比我們先行一步的先頭隊伍,應該已經入臨川府城了。”
“您看我們是直接馬不停蹄的趕往臨川府城,還是於距離此地差不多十五裏地的驛站中稍作休息片刻,等待臨川府城的官員前來迎接?”
聽了這話,朱高煦環顧了一圈跟在自己身後的一眾從應天府奔馳至此的一眾將士,而後皺著眉頭沉思了片刻,衝其擺了擺手道:
“行吧。”
“就先於十五裏地外的驛站中稍作休整歇息一下吧。”
“此行,馬不停蹄的從應天府城而來,一路上諸將士都未曾怎麽歇息過。”
“大夥趕路至今,身體或多或少也略顯有些疲乏。”
“前往前方驛站稍作休息,休整一下也挺好。”
“畢竟此地的官僚,能夠膽大包天的做出此等惡劣的事情來,誰也不知道這些個混蛋待知曉本王此行的目的,以及他們會不會做出狗急跳牆的事情來。”
“諸將士休息,休整,養足了精神方能夠更好的應對接下來的變數。”
此言一出。
身處於一旁的紀綱臉上神情不由的變了變,深邃的眼底也不由的閃過一絲凝重之意,未多言半分,對此事進行評價,而後重重的點了點頭,大聲應道:
“諾!”
而後,他衝身後跟隨的將士揮了揮手,大喝一聲道:
“來人。”
“速速快馬加鞭,去前方的驛站通報。”
“漢王爺”
話音未落,朱高煦衝其擺了擺手,直接出言打斷,道:
“驛站中,不用提及本王的名號。”
“隨便報一個官號就行了。”
“畢竟驛站人來送往的官員最多,且也是消息最為靈通的地方。”
“咱們既然未直接入城,而是前往驛站下榻休息,不妨與驛站中的人交涉一番,看看可否知曉一些咱們不知曉的內情也不一定。”
聞言,負責前去傳信的三名騎兵愣了愣,而後趕忙行禮應聲,沒有絲毫的猶豫揮動著手中的韁繩,縱馬消失在連綿細雨中。
此驛站。
大明各地都有。
主要的用途,則用於接待各地官員,用於換乘馬匹,為趕路的官員提供小憩休息,休整之地。
當然其間也有些許個驛站,會時不時的悄悄的接待一些過往的賈商賺取利潤。
不過對於這樣的事情,朝廷心中都有數,但對於這樣無傷大雅,隻要不影響正常用途的事情,大多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未作嚴令的管束。
當然大明境內這麽多驛站,怕是朝廷就算是想管,也確確實實管理不過來。
而就這樣的事情,朝廷也總不可能將這些個人都給殺了吧?
至於說官職來說。
都已經流落於守驛站的職責人了,官階可謂是夠低了。
想貶也沒辦法貶。
轉眼間,驛站就已抵達。
朱高煦等人的騎著戰馬進到驛站門口,驛站官員已經帶著驛卒早早的就恭恭敬敬的守候在大門口了。
待見到朱高煦等人的一瞬間,驛站官員趕忙放下手中的雨傘,躬身行禮道:
“下官參見百戶大人。”
來通知驛站的將士,所報的名號則就是打的錦衣衛百戶的名號。
猶豫錦衣衛的身份特殊,乃是皇帝的親軍耳目,在整個大明天下有著超然的地位。
常言道:錦衣衛見官大三級。
此言可不是玩笑話。
所以驛站官員,在知曉所到達的乃是錦衣衛百戶,且身後還跟著上千人的將士,自然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之舉,亦表現的也異常的殷勤。
同時這些個驛站官員的心中狐疑,不經思緒浮想聯翩,泛起了嘀咕。
什麽情況,這麽大的陣仗?
這難道是那裏又發生了什麽大事嗎?
畢竟錦衣衛出行,且身後還跟著上千人的隊伍。
隻要不是傻子,都能夠猜到,必定是有大事發生,才能夠有這般陣仗。
行禮之後,驛站的官員更是屁顛屁顛的打著雨傘,本欲為杵立於馬匹上的朱高煦等人遞上雨傘套近乎。
不過還未抵達朱高煦身前,勒著韁繩的紀綱直接從馬匹上跳了下來,伸手將驛站官員給攔截在外,大聲嗬斥道:
“一邊去。”
見此情形,吃癟的驛站官員們心中對此頗有微詞,不過礙於錦衣衛的身份,亦不敢有絲毫的表現,唯有硬著頭皮陪著笑臉,老老實實的退到一邊。
不過驛站官員的心中,一個個卻是止不住暗暗吐槽:
“狗腿子。”
“官職不大,譜還大的沒邊。”
下了戰馬的朱高煦,在原地站了好一會,緩了緩略顯有些腫脹、麻木的雙腿,感受大腿內側亦不時有著火辣辣痛感傳來。
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
騎射乃是朱高煦的基本功,且前些年於馬背上同永樂大帝征戰四方。
但從老頭子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大明四海升平,戰事並不多,就算有些許小股勢力,也用不到他這個親王出手。
這兩三年的時間中,他雖偶爾也會騎騎馬,保持自己的本領、手感。
可畢竟時間的肯定不會有那麽長,致使以前大腿內側磨得厚厚的繭,早就隨著時間的推移淡化了。
起初著急趕路的時候不覺得,這突如其來的放鬆,可真的讓他不是一星半點的難受。
過了片刻之後,朱高煦感受著身上痛感的減緩,暗自咬了咬牙強壓下身體的不適之感,未曾有半分的表露,衝著站在一旁的紀綱揮了揮手,大步流星的帶領著眾將士往驛站內走去,沉聲道:
“來人。”
“上一些暖和的食物。”
“再配上一些薑湯,給我等驅驅身上的寒氣。”(本章完)
整個大殿瞬間安靜了下來。
兩人四目相對,誰都沒說話。
過了許久之後,朱高熾率先收回了目光,神情突然變的無比鄭重,半眯著雙眸看向一旁斜靠在太師椅上的朱高煦,道:
“老二”
“我知道你此事,為何一定要自己出麵。”
“但我想告訴你,凡事不可做的太過,一旦過界、或者做的太過。”
“此事你可以很舒服,也可以出盡惡氣。”
“可你要想想你後麵要做的事情,屆時必定會引起不小的反彈,因小失大不可取。”
“其間的利弊,你自己得好生的衡量一下。”
“為君之道,講究的不一定是殺伐果決,更多、更有利的乃是各方勢力的平衡,方是長久之計,亦是國家江山社稷穩定的基石。”
“這是千百年以來,一直恒古不變的道理。”
“刀把子裏麵出政權,此言不假。”
“不過刀把子將證權給打下來,後麵所要想的則更多的是平穩、平衡。”
說罷。
他意味深長的瞥了朱高煦一眼,而後不再言語。
就老二的做法。
在朱高熾來說,太過於冒險和衝動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乃至於治國之道。
從來都不是直來直去能夠成事的。
這世間不乏有聰明人,亦不乏有著狠人。
就如同史上最有名的、乃讓人最為著迷的一統天下第一人,結束了諸侯亂戰,群雄割據的秦始皇嬴政。
做了那麽多,殺了那麽多人,統一所有的法度、文字、度量衡。
最後的結果呢?
秦始皇偉大嗎?
毫無疑問是絕對偉大的一個人物。
最後卻被曆史.被那些個排斥的人,給貶義為暴君。
可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
毫無疑問對於熟知曆史的朱高熾來說,如此有遠見的人物,開創了曆史先河的人,怎麽可能是暴君?
暴君絕對做不到這個位置,也達不到這樣的成就。
但正是因為太過於偉大,則與世間的人性格格不入。
聽了這話,朱高煦雙眸如鉤的盯著太子爺看了好一會,不禁宛然的笑了起來,回道:
“老大”
“此言非虛。”
“不過.卻非我的所想,亦非我意。”
“你有你的為人一套法則,我也有我的性格與堅持,此事你不用多說,你也不用想著改變我,我也不曾想過改變你。”
“真要是能夠改變,你也將不是你,我則將不再是我。”
“此番,我留你下來,也不是想要與你爭論這個事情。”
“咱們還是說正事,及我不日離開應天府之後的安排。”
而後,兩人就之後的事情,進行了一番爭論。
朱高煦明日清晨,將帶領著錦衣衛總指揮使紀綱,以及於皇城的衛隊中,調集一千將士隨行。
應天府待朱高煦離開的時日,則就交由太子朱高熾主持大局。
錦衣衛對於整個應天府群臣的監督,則交給已經正在趕回路上的趙王朱高燧負責。
至於對倭國彈丸之地動手,等朱高煦前往西江之地,將發生的惡性事件處理好之後,回來他們三兄弟再商議,如何動手、以什麽借口占取大義一方。
待商討妥當之後,兩人一前一後的離開宮城。
著手布置,自己後續所要做的事情。
一場細雨一場寒。
雨雖不大,可卻透著絲絲的涼意,致使原本已經快入夏暖和氣候,直愣愣的下降了好幾分。
突變微涼的氣候,天空中的綿綿細雨,仿佛預示著天道有感一般。
知曉朱高煦此行,必定帶起一陣血雨腥風,不知多少人命會葬身其中。
應天府通往西江的官道之上。
陰風綿雨中,一隊上千人的驍勇騎士策馬奔馳。
他們的臉都掩蓋在遮蔽雨水的鬥笠之中,天地間充斥著駿馬奔馳踩踏大地的聲音,和那激蕩徹響於空的馬匹揮鞭的聲響。
奔騰的戰馬,鼻息之間不時噴出白色熱氣、帶起陣陣白霧。
疾馳的馬蹄踩踏在泥濘、坑窪的積水中,激起泥水四濺,不時有著泥水濺落在馬匹上騎士的盔甲錦靴上,落下班駁點點。
此隊騎兵,不是別人。
正是離開應天府,日夜兼程趕往西江處理鹽商被汙蔑,一家老小被打下詔獄,近乎被搞的家破人亡的漢王朱高煦。
如果說應天府之中,乃是整個大明的盛世繁華。
那此次遠離應天府,所途徑之地看到的,則就是整個大明最為真實的人間百態。
越遠離應天府,與朝廷中樞的距離越遠,其間所經過的地方,就更加的貧窮和破敗,與繁華的應天府有著幾乎於成百上千倍的差距。
此行所經曆的、看到的,甭管一個個行走於路邊的百姓,還是耕作於田間的百姓,身上所披衣物,皆乃是抹布所製成,且衣物上所打的補丁,是一層接著一層。
百姓的臉上,全然一副麵黃肌瘦、身材瘦小、纖細的樣子,毫無疑問此乃是極為營養不良,長期都吃不飽飯所造成的景象。
少有能夠看身材魁梧,麵色紅潤之人。
其間所見、所看,真的讓朱高煦感慨良多。
穿越來到大明王朝。
此次算是他第一次涉足於民間,觀百姓的疾苦,看世間疾苦的一麵。
以往,他雖從曆史記載中,知曉大明底層百姓過的不好,但他真的沒想到底層的百姓,日子會過的這麽淒慘。
見著眼前的一切種種,他總算是明白,為何身為戶部尚書的夏元吉會那麽摳門了,為何會屢屢的反對,乃至硬懟永樂大帝不讓他打仗。
甚至夏元吉見到有利可圖,能夠為朝廷,為國庫增加收益的時候,會做出那般財迷的樣子了。
不出意外。
曆經幾個皇帝的夏元吉,一步步從百姓中走上來,怕是早就將百姓的疾苦牢記於心中。
所以成為大明戶部尚書之後,才這般的財迷,想要盡可能的開源節流,省下錢財來發展大明。
其用意,不外乎乃是想要百姓能夠多過上兩天安逸的日子。
“籲”
隊列最前方的朱高煦勒住手中的韁繩,疾馳的戰馬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雙腳微微上揚,口中不禁發出幾聲嘹亮的嘶鳴之聲,高高揚起的馬蹄在泥水中用力的踩踏了好幾下。
“我們這是到哪裏了?”
朱高煦大聲的出言問道。
一旁的錦衣衛總指揮使紀綱在邊上朗聲回道:
“回漢王爺。”
“此地已入西江地界。”
“還有差不多四十裏地的距離,就到臨川府城。”
而後,他像是想到了什麽,輕聲低語道:
“按照行軍速度和時間推算,比我們先行一步的先頭隊伍,應該已經入臨川府城了。”
“您看我們是直接馬不停蹄的趕往臨川府城,還是於距離此地差不多十五裏地的驛站中稍作休息片刻,等待臨川府城的官員前來迎接?”
聽了這話,朱高煦環顧了一圈跟在自己身後的一眾從應天府奔馳至此的一眾將士,而後皺著眉頭沉思了片刻,衝其擺了擺手道:
“行吧。”
“就先於十五裏地外的驛站中稍作休整歇息一下吧。”
“此行,馬不停蹄的從應天府城而來,一路上諸將士都未曾怎麽歇息過。”
“大夥趕路至今,身體或多或少也略顯有些疲乏。”
“前往前方驛站稍作休息,休整一下也挺好。”
“畢竟此地的官僚,能夠膽大包天的做出此等惡劣的事情來,誰也不知道這些個混蛋待知曉本王此行的目的,以及他們會不會做出狗急跳牆的事情來。”
“諸將士休息,休整,養足了精神方能夠更好的應對接下來的變數。”
此言一出。
身處於一旁的紀綱臉上神情不由的變了變,深邃的眼底也不由的閃過一絲凝重之意,未多言半分,對此事進行評價,而後重重的點了點頭,大聲應道:
“諾!”
而後,他衝身後跟隨的將士揮了揮手,大喝一聲道:
“來人。”
“速速快馬加鞭,去前方的驛站通報。”
“漢王爺”
話音未落,朱高煦衝其擺了擺手,直接出言打斷,道:
“驛站中,不用提及本王的名號。”
“隨便報一個官號就行了。”
“畢竟驛站人來送往的官員最多,且也是消息最為靈通的地方。”
“咱們既然未直接入城,而是前往驛站下榻休息,不妨與驛站中的人交涉一番,看看可否知曉一些咱們不知曉的內情也不一定。”
聞言,負責前去傳信的三名騎兵愣了愣,而後趕忙行禮應聲,沒有絲毫的猶豫揮動著手中的韁繩,縱馬消失在連綿細雨中。
此驛站。
大明各地都有。
主要的用途,則用於接待各地官員,用於換乘馬匹,為趕路的官員提供小憩休息,休整之地。
當然其間也有些許個驛站,會時不時的悄悄的接待一些過往的賈商賺取利潤。
不過對於這樣的事情,朝廷心中都有數,但對於這樣無傷大雅,隻要不影響正常用途的事情,大多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未作嚴令的管束。
當然大明境內這麽多驛站,怕是朝廷就算是想管,也確確實實管理不過來。
而就這樣的事情,朝廷也總不可能將這些個人都給殺了吧?
至於說官職來說。
都已經流落於守驛站的職責人了,官階可謂是夠低了。
想貶也沒辦法貶。
轉眼間,驛站就已抵達。
朱高煦等人的騎著戰馬進到驛站門口,驛站官員已經帶著驛卒早早的就恭恭敬敬的守候在大門口了。
待見到朱高煦等人的一瞬間,驛站官員趕忙放下手中的雨傘,躬身行禮道:
“下官參見百戶大人。”
來通知驛站的將士,所報的名號則就是打的錦衣衛百戶的名號。
猶豫錦衣衛的身份特殊,乃是皇帝的親軍耳目,在整個大明天下有著超然的地位。
常言道:錦衣衛見官大三級。
此言可不是玩笑話。
所以驛站官員,在知曉所到達的乃是錦衣衛百戶,且身後還跟著上千人的將士,自然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之舉,亦表現的也異常的殷勤。
同時這些個驛站官員的心中狐疑,不經思緒浮想聯翩,泛起了嘀咕。
什麽情況,這麽大的陣仗?
這難道是那裏又發生了什麽大事嗎?
畢竟錦衣衛出行,且身後還跟著上千人的隊伍。
隻要不是傻子,都能夠猜到,必定是有大事發生,才能夠有這般陣仗。
行禮之後,驛站的官員更是屁顛屁顛的打著雨傘,本欲為杵立於馬匹上的朱高煦等人遞上雨傘套近乎。
不過還未抵達朱高煦身前,勒著韁繩的紀綱直接從馬匹上跳了下來,伸手將驛站官員給攔截在外,大聲嗬斥道:
“一邊去。”
見此情形,吃癟的驛站官員們心中對此頗有微詞,不過礙於錦衣衛的身份,亦不敢有絲毫的表現,唯有硬著頭皮陪著笑臉,老老實實的退到一邊。
不過驛站官員的心中,一個個卻是止不住暗暗吐槽:
“狗腿子。”
“官職不大,譜還大的沒邊。”
下了戰馬的朱高煦,在原地站了好一會,緩了緩略顯有些腫脹、麻木的雙腿,感受大腿內側亦不時有著火辣辣痛感傳來。
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
騎射乃是朱高煦的基本功,且前些年於馬背上同永樂大帝征戰四方。
但從老頭子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大明四海升平,戰事並不多,就算有些許小股勢力,也用不到他這個親王出手。
這兩三年的時間中,他雖偶爾也會騎騎馬,保持自己的本領、手感。
可畢竟時間的肯定不會有那麽長,致使以前大腿內側磨得厚厚的繭,早就隨著時間的推移淡化了。
起初著急趕路的時候不覺得,這突如其來的放鬆,可真的讓他不是一星半點的難受。
過了片刻之後,朱高煦感受著身上痛感的減緩,暗自咬了咬牙強壓下身體的不適之感,未曾有半分的表露,衝著站在一旁的紀綱揮了揮手,大步流星的帶領著眾將士往驛站內走去,沉聲道:
“來人。”
“上一些暖和的食物。”
“再配上一些薑湯,給我等驅驅身上的寒氣。”(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