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宸國,是一個佛教大國,佛教是意宸國的國教。在這個國家,寺院占滿了名山大川。


    在這個國家,當僧人是不容易的。除了家世,還需要學識。也有很窮人吃不起飯,把孩子送進寺院的。但這樣的小沙彌,一般都在寺院裏幹雜活。從小到老,但對於百姓來說,能吃飯就行了。幹活,本來就是苦命家的孩子。


    很多王公貴族都出家,或出過家。尤其皇帝,在當太子時,都必須出家三年,學習佛法。學滿之後,還得十大寺的住持對其進行考核,考核過後,才能還俗回宮,才有資格當皇帝。否則不僅會被留一年,皇宮還會送來另一個皇子學習。而給太子的也隻有一年的機會,這一年都沒有考核過,就隻能把皇位拱手相讓。


    而,出家人也有世襲的,都是原本的高僧的親屬中有慧根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被挑選到本家的寺院,進行長達十多年的修行,以繼承寺主或執事位。


    久而久之,意宸國裏的很多寺院就變了味道,很多地方都不是供人修行了。更多的是積聚世家子弟,進來的人都是衝著積累人脈而來。


    修行的寺院也有,大的寺院是皇家直屬的幾個,有皇帝監督,也變質不到哪裏去。還有就是一些偏僻的地方,還留存的有一些赤誠之人。


    建立意宸國的皇帝,本意其實很好。希望全國普及佛教的修持,讓民眾的心變得慈悲,少一些戾氣。尤其丟到長久以來的搶、殺行為,讓百姓的心變得柔軟。


    避免別的國家一提到意宸國,就是野蠻人,或者暴徒。意宸國的曆代皇帝做了很大的努力,才從別國,一代又一代的請了許多大修行人建寺開宗。


    再加當年意宸國確實孤魂遍野,四處為非作歹。大修行們來了之後,能被超度的都超度了,不能超度的都打散了。這樣才還了意宸國的清平。


    否則,意宸國不需要這些民眾,單是那些飄,都能讓這個國家毀滅。也是這樣,民眾也如皇帝一般,開始信仰佛法。


    經過了十來代,意宸國內的佛法也慢慢的變了,曾經所有人都可以剃度。每個人都可以當寺主或執事,隻要修行達到了聖果。如今,不是本土的世襲,就是王公貴族當家。窮人想在寺院裏有作為,能夠學到修行的竅訣,已經是天方夜譚。


    不僅和開國的皇帝初心違背,也和當年來到這裏的大修行的意願相左。也許,所有事物的發展都逃不脫,盛極必衰。佛教,也是一樣。


    佛教在意宸國開始變的時候,就有一些真正修行的人離開了意宸國。皇帝見狀,就下令不準修行人離開。是以,許多修行人選擇了去一些偏遠的地方,建造寺院。哪怕日子清苦一些,但能辦道,貧苦的日子他們都甘之如飴。


    有些有名望的修行人,被留在了各大寺,隻是話語權不多。他們就關起門來,自我修行,不再對外普度眾生。那些來的人,都是想要權利的,他們被這些人包圍,根本走不到民間去。


    白雲寺的住持就是當年離開各大寺的大修行,他翻山越嶺,到了一座山清水秀的山裏,修了一座小寺院。規模沒有都城的三分之一大,他自己甚至要挖野菜充饑。


    後來,有人因為各種災難,逃在了這裏,看見有寺院。對於民間信仰的百姓來說,便是皈依。於是就在山下居住下來,久而久之形成了村莊。


    有些村民或他們的孩子,有想出家的誌向。也就在白雲寺住持座下剃度,他們很敬仰自己的師父。知道這位法師不會以身份而抉擇弟子,並且對弟子一視同仁。包括一些想修法的村民,都可以隨時求教。


    所以白雲寺直到如今,都還頗有開國時期的遺風。村民們感念住持的慈悲,都挑米麵蔬果來供養。但住持隻要了他們的種子,帶領著自己的弟子種田種菜種果樹。


    除了寺院的口糧,一半拿去布施給了貧困的地方,一半在居士的商鋪裏寄賣。農禪並重、自養的風氣,也很好的保留了下來。


    白雲寺不看身份,隻見誠心。來到寺院的人,就要拋棄曾經的身份,隨著大眾一起勞作,一起修行,一起上課。有修行的人,才能做白雲寺的住持和執事。


    傳到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了。法名惠果,原是鎮上的小乞兒。為了照顧自己的老乞丐,他從鎮上一步一拜的到了白雲寺。祈求住持能慈悲,治好老乞丐。


    住持被他的孝心所感,真的隨他去治療了老乞丐。本來藥石無醫的老乞丐,被住持的神通給治好後。和小乞丐一起,去了白雲寺常住。


    小乞丐越來越對佛法感興趣,也有悟性。於是拜了住持為師,取名惠果。而老乞丐,在白雲寺當了常住居士。慧根沒有那麽好,但學的很精進。隻是沒兩年,老乞丐還是迎來了無常。


    不過老乞丐說,自己一生飄零,臨終之前在白雲寺做了幾年居士,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光。他很感激住持,也很感謝惠果。囑咐還是小沙彌的惠果,一定要好好修行,要做一個像住持一般的法師。


    惠果送走了老乞丐後,果然愈發的奮發向上。沒出三年,就憑自己的額能力當上執事。住持觀察自己的小徒弟,心性不錯,修行也用功。就開始著重的培養他,惠果的另三位師兄見狀,也為師弟高興。


    也告誡自己好好修持,以後能幫助自己的師弟。也能真的幫助所有的眾生,尤其那些孤魂。


    白雲寺下邊的村莊叫白雲村,以寺名為村名。有嬰兒誕生,他們會請法師賜福。有人死了,也會請山上的師父超度。每次都隨力供養,這是白雲寺規定的。


    村民們都很喜歡他們家鄉的師父,尤其是出去過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的村子。白雲寺的師父沒有出去過,如果要出這個鎮,必須要達到聖境,否則寺院都不會讓僧人離開。


    住持這樣的規定,也是怕修行薄弱的人,出去看了花花世界後,學到一些陋習。對修行不利的事,白雲寺都扼殺在搖籃裏。


    久而久之,白雲寺在周圍有了些名氣。想真心修行的,都慕名而來。但更多的是別的寺院的譏笑,笑他們清高,窮酸。笑他們自甘墮落,和一群賤命打成一片,有損身份。


    但白雲寺,在窮苦百姓心中,確是聖地一般的存在。哪怕寺院再小,哪怕師父們還穿打補丁的僧衣,在百姓的心中,他們如佛菩薩的莊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攏山記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水山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水山客並收藏天攏山記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