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就殺過去,我就不相信了,我們數萬大軍渡不過淮河。”樂就見眾人爭吵,頓時大聲說道:“主公雖敗,但麾下還有數萬大軍,掌控江淮,還是可以抵擋一陣的。”
雷薄等人掃了對方一眼,心中一陣不屑,這都是什麽時候了,還想著歸順袁術,袁術真的成了塚中枯骨了,自己等人前往,豈不是為其陪葬?
“我準備歸順朝廷。”雷薄忽然說道:“憑借我們的實力,本身就不是秦壽的對手,袁術也是如此,我們突破了重重圍困了又如何?數萬到達廬江之後,還剩下多少人?能幫助袁術多少呢?他能逆天而行嗎?”
“雷將軍,陛下待你可不薄啊!”樂就忍不住說道。
“他是待我不錯,但我不是為他賣命了嗎?他現在妄自稱帝,引來朝廷大軍征討,我們廝殺到現在,已經報其恩德。”雷薄冷笑道。
“將軍所言甚是,末將也是這麽想的。”陳蘭摸著胡須,說道:“現在袁術已經大勢已去,就算我們數萬大軍加入其中,也改變不了大局。”
“更何況,我們這數萬大軍是什麽貨色,諸位不會不知道吧!大部分都是青壯組成的,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雷薄掃了眾人一眼。
若非手中的實力不行,雷薄又怎麽可能背棄袁術,隻是自己知道自己的能耐,麾下大軍根本不是驍騎軍的對手,既然如此,還不如歸順秦壽,保住性命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官半職。
樂就等人頓時不再說話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麾下兵馬是什麽樣子,看上去兵馬很多,但都是一群無用之兵,根本不能與驍騎軍相提並論。
“怎麽,諸位想讓自己一家為袁術逆賊陪葬嗎?”雷薄冷哼道,雙目如電,死死的望著李豐和樂就兩人,一絲殺機一閃而沒。
顯然這兩人若是反對,他就施展雷霆手段,將兩人斬殺,免得到時候,壞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找死不要緊,但不能連累別人。
陳蘭也看著兩人,右手握住腰間寶劍,似乎兩人有什麽動作,立刻拔劍斬之。
李豐和樂就兩人相互望了一眼,頓時苦笑道:“既然兩位已經答應了,我等若是反對,又有什麽用呢?降了吧!”
樂就也歎了口氣。
今日想不投降都是不可能的了,眼前這兩人目光中都蘊藏著殺機,自己要不同意,必定會被對方所殺。
“如此甚好。”雷薄這個時候臉上才露笑容。
自己身為主將,這次率領近十萬大軍投降,必定是大功一件,雖然武藝不如關羽等人,但憑借手中的功勞,也能得到不少的好處。
“我這就安排信使前往壽春,拜見司空。”陳蘭也出言說道。
“為傳令三軍,樂將軍準備人手,一旦有人反對,立刻彈壓。”李豐接過來。
樂就嘴角抽動,最後隻能應了下來。
“昔日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袍澤,都是忠於天,袁氏之人,現在向他們動手,還真的有點過意不去。”樂就苦笑道。
“那可說不定,說不定那些將士們都願意歸順司空呢!”雷薄譏諷道:“當兵吃糧不假,有不少人斬將立功不假,但一將功成萬古枯,自古都是如此,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眾人聽了之後,心中默然,雖然自己已經成為將軍,但並不是任何人一上來就是將軍,也是經曆了血與火的洗禮,在戰場上也是九死一生,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他們相信,下麵的士兵也是不想打仗的。
果然,半響之後,外麵傳來一陣歡呼聲,顯然是這些士兵們得到消息之後,就發出一陣陣歡呼聲。
“看看,這就是軍心所向,我們若是強行命令這些士兵們和司空為敵,我不知道這些士兵們會不會殺了我們,而轉而投降司空。”雷薄幽幽的說道。
樂就和李豐兩人聽了頓時不說話了。心裏麵還有一絲慶幸,若是真的命令大軍進攻驍騎軍,還真的有可能被這些將士反戈一擊,要了自己等人的性命。
皖城城下,孫策和周瑜率領江東大軍。將皖城團團圍住,日夜攻打,然而劉勳也並非簡單的人物,大部分兵力都聚集在皖城,依靠皖水之力,硬生生的擋住了孫策進攻。
“主公,司空派人送來書信。”董襲進了大帳,手上還拿著一封書信。
大帳內,孫策和周瑜兩人相互望了一眼,周瑜才將書信接了過來。
“莫非秦壽對我們進攻廬江郡而不滿?”孫策一邊拆著書信,一邊笑道:“可惜的是,現在的局勢不是他想怎麽樣就怎麽樣的。袁術的地盤可不是,咦!”
孫策忽然麵色變了起來,死死的看著眼前的書信。
“伯符,怎麽了?”周瑜有些好奇。
“秦壽傳來消息,曹操大軍進入廣陵郡,圖謀江東。”孫策將書信遞給對方,說道:“公瑾,你認為秦壽的話是真的嗎?不會是不想讓我們進攻廬江吧!”
周瑜接過書信,看了上麵的內容,然後目光落在廣陵郡上,麵色凝重。
“伯符,曹操圖謀江東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他一開始隻是威脅袁術側翼的,現在看來,他不僅僅想得到廣陵郡,更是想得到江東,從而擴大他的戰略空間,免得被袁紹和秦壽圍攻,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南下江東。”
孫策也注意到眼前地圖上的情況,麵色一動。
“秦壽也不是好心提醒我們,他也是有目的,想借你之手,拖住曹操,避免曹操在很短的時間內占據江東,然後和袁紹聯合起來,對付他。”周瑜很快就看清楚了秦壽的想法。
孫策點點頭,他並不認為秦壽會那麽好心,肯定是有他的謀劃在裏麵。現在既然知道了對方對自己並沒有壞心,那自己隻要麵對曹操就行了。
“撤軍吧!江東是我們的根本,不能丟掉,曹操和袁術不一樣,我們得聚集力量,對付他,否則,失敗的就是我們。”孫策很快就做出了取舍。
“哎,若是能給我們兩年的時間,何懼他曹操。”周瑜長歎道。
(本章完)
雷薄等人掃了對方一眼,心中一陣不屑,這都是什麽時候了,還想著歸順袁術,袁術真的成了塚中枯骨了,自己等人前往,豈不是為其陪葬?
“我準備歸順朝廷。”雷薄忽然說道:“憑借我們的實力,本身就不是秦壽的對手,袁術也是如此,我們突破了重重圍困了又如何?數萬到達廬江之後,還剩下多少人?能幫助袁術多少呢?他能逆天而行嗎?”
“雷將軍,陛下待你可不薄啊!”樂就忍不住說道。
“他是待我不錯,但我不是為他賣命了嗎?他現在妄自稱帝,引來朝廷大軍征討,我們廝殺到現在,已經報其恩德。”雷薄冷笑道。
“將軍所言甚是,末將也是這麽想的。”陳蘭摸著胡須,說道:“現在袁術已經大勢已去,就算我們數萬大軍加入其中,也改變不了大局。”
“更何況,我們這數萬大軍是什麽貨色,諸位不會不知道吧!大部分都是青壯組成的,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雷薄掃了眾人一眼。
若非手中的實力不行,雷薄又怎麽可能背棄袁術,隻是自己知道自己的能耐,麾下大軍根本不是驍騎軍的對手,既然如此,還不如歸順秦壽,保住性命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官半職。
樂就等人頓時不再說話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麾下兵馬是什麽樣子,看上去兵馬很多,但都是一群無用之兵,根本不能與驍騎軍相提並論。
“怎麽,諸位想讓自己一家為袁術逆賊陪葬嗎?”雷薄冷哼道,雙目如電,死死的望著李豐和樂就兩人,一絲殺機一閃而沒。
顯然這兩人若是反對,他就施展雷霆手段,將兩人斬殺,免得到時候,壞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找死不要緊,但不能連累別人。
陳蘭也看著兩人,右手握住腰間寶劍,似乎兩人有什麽動作,立刻拔劍斬之。
李豐和樂就兩人相互望了一眼,頓時苦笑道:“既然兩位已經答應了,我等若是反對,又有什麽用呢?降了吧!”
樂就也歎了口氣。
今日想不投降都是不可能的了,眼前這兩人目光中都蘊藏著殺機,自己要不同意,必定會被對方所殺。
“如此甚好。”雷薄這個時候臉上才露笑容。
自己身為主將,這次率領近十萬大軍投降,必定是大功一件,雖然武藝不如關羽等人,但憑借手中的功勞,也能得到不少的好處。
“我這就安排信使前往壽春,拜見司空。”陳蘭也出言說道。
“為傳令三軍,樂將軍準備人手,一旦有人反對,立刻彈壓。”李豐接過來。
樂就嘴角抽動,最後隻能應了下來。
“昔日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袍澤,都是忠於天,袁氏之人,現在向他們動手,還真的有點過意不去。”樂就苦笑道。
“那可說不定,說不定那些將士們都願意歸順司空呢!”雷薄譏諷道:“當兵吃糧不假,有不少人斬將立功不假,但一將功成萬古枯,自古都是如此,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眾人聽了之後,心中默然,雖然自己已經成為將軍,但並不是任何人一上來就是將軍,也是經曆了血與火的洗禮,在戰場上也是九死一生,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他們相信,下麵的士兵也是不想打仗的。
果然,半響之後,外麵傳來一陣歡呼聲,顯然是這些士兵們得到消息之後,就發出一陣陣歡呼聲。
“看看,這就是軍心所向,我們若是強行命令這些士兵們和司空為敵,我不知道這些士兵們會不會殺了我們,而轉而投降司空。”雷薄幽幽的說道。
樂就和李豐兩人聽了頓時不說話了。心裏麵還有一絲慶幸,若是真的命令大軍進攻驍騎軍,還真的有可能被這些將士反戈一擊,要了自己等人的性命。
皖城城下,孫策和周瑜率領江東大軍。將皖城團團圍住,日夜攻打,然而劉勳也並非簡單的人物,大部分兵力都聚集在皖城,依靠皖水之力,硬生生的擋住了孫策進攻。
“主公,司空派人送來書信。”董襲進了大帳,手上還拿著一封書信。
大帳內,孫策和周瑜兩人相互望了一眼,周瑜才將書信接了過來。
“莫非秦壽對我們進攻廬江郡而不滿?”孫策一邊拆著書信,一邊笑道:“可惜的是,現在的局勢不是他想怎麽樣就怎麽樣的。袁術的地盤可不是,咦!”
孫策忽然麵色變了起來,死死的看著眼前的書信。
“伯符,怎麽了?”周瑜有些好奇。
“秦壽傳來消息,曹操大軍進入廣陵郡,圖謀江東。”孫策將書信遞給對方,說道:“公瑾,你認為秦壽的話是真的嗎?不會是不想讓我們進攻廬江吧!”
周瑜接過書信,看了上麵的內容,然後目光落在廣陵郡上,麵色凝重。
“伯符,曹操圖謀江東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他一開始隻是威脅袁術側翼的,現在看來,他不僅僅想得到廣陵郡,更是想得到江東,從而擴大他的戰略空間,免得被袁紹和秦壽圍攻,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南下江東。”
孫策也注意到眼前地圖上的情況,麵色一動。
“秦壽也不是好心提醒我們,他也是有目的,想借你之手,拖住曹操,避免曹操在很短的時間內占據江東,然後和袁紹聯合起來,對付他。”周瑜很快就看清楚了秦壽的想法。
孫策點點頭,他並不認為秦壽會那麽好心,肯定是有他的謀劃在裏麵。現在既然知道了對方對自己並沒有壞心,那自己隻要麵對曹操就行了。
“撤軍吧!江東是我們的根本,不能丟掉,曹操和袁術不一樣,我們得聚集力量,對付他,否則,失敗的就是我們。”孫策很快就做出了取舍。
“哎,若是能給我們兩年的時間,何懼他曹操。”周瑜長歎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