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府這家菊花過橋米線店裏的情況有點出乎季正陽的意料。
雲南美食的第一張名片是過橋米線,這個應該是公認的了。其實過橋米線的發源地就是現在季正陽落腳的州府,但是把這道民間美食發揚光大推介到國人皆知的城市卻是昆明,省外客人到昆明來幾乎都要品嚐一碗過橋米線。
任何地方的美食當然都附會有一些傳說,過橋米線的起源據說來自一百多年的清朝年間。說的是蒙自縣城有個書生在城邊南湖湖心島上讀書備考,家中妻子每天為書生送飯,但飯菜送到時已經涼了。有一次,妻子宰了雞,煨好湯,用砂罐盛上湯,紗布包了米線,送餐到湖心島,結果發現雞湯灼熱燙手,原來是雞湯上浮了層厚油,將湯覆蓋起到了保溫作用,書生加入米線,食之鮮美。之後妻子改進方法,把生肉和生魚切成薄片,臨吃時下入湯中迅速燙熟,再下入素菜和米線,用此法烹飪的米線,味道更加鮮美。這種烹飪米線的方法傳開以後大家紛紛仿效,因為書生妻子送飯時要經過一座湖橋才到小島,所以將這種米線吃法稱為“過橋米線”。
季正陽在昆明上學時吃過過橋米線。那是在翠湖邊的橋香園,服務員端出一個木製的餐盤,餐盤被橫豎相交的細木條劃分成九宮格的樣式,每一個小格子中都有一個白色的瓷碟,碟中分別裝著生鮮的豬裏脊肉片、腰花片、宣威火腿片、烏魚片、香酥、鵪鶉蛋、白切雞,素菜碟中有玉蘭片和豌豆尖,還有一碗熱水燙過的雪白的米線。隨後,服務員又用托盤端來一個厚壁大海碗,碗裏盛著大半碗乳白色的湯汁,碗壁散發著逼人的熱氣,但是湯麵上卻看不見有熱氣冒出來。這是一碗用豬筒子骨、壯雞、火腿等食材長時間熬製出的高湯,表麵有一層油脂,把高湯的熱氣封住了。
季正陽還記得吃過橋米線的程序是,把鵪鶉蛋液當作軟化生鮮食材的上漿材料,用一雙加長的木筷依次把豬裏脊肉片、豬腰花片等食材在鵪鶉蛋液中沾一沾,下入高湯中。這個用筷子把葷素食材夾入湯碗的過程就叫“過橋”。食材下入高湯中,一瞬間就燙熟了,資深的食客這時候會拿起長柄木勺舀起鮮湯喝上兩勺,之後才把米線下入高湯碗裏。米線入湯後,碗裏的溫度迅速下降,湯的滋味還是很鮮美,但湯中增加了米線帶來的隱約的酸香,不似之前的純粹鮮香了。
現在站在這家菊花過橋米線店鋪裏,季正陽很快發現,店裏的陳設布置以及方桌、方凳都是普通米線店的樣子,一點也不講究;再看看廚房窗口和用餐客人的方桌上,都沒有看見裝著食材的“九宮格”木盤。季正陽走近廚房窗口一看,原來這家店鋪的過橋米線已經由店家幫客人“過橋”了。換句話說,店家根據客人選擇“帽子”數量的多寡,對應相應的價位,先把各種“帽子”裝入厚壁大海碗,再舀上滾湯,遞給客人自行端走。與昆明不同的是,這家店鋪的米線不限量,要吃幾碗,自己去端去燙。
季正陽又到售票口看了看價格,每套過橋米線從15元到75元不等。他買了每套米線六個“帽子”的餐票,又到取餐處排隊。這時候吳叔過來,說武思怡已經占著位置了,他來幫季正陽端湯和燙米線。
輪到季正陽交了餐票,他交代廚師要哪幾樣“帽子”。廚窗裏“帽子”的種類很多,他點了生裏脊肉片、肚頭切片、白切雞、香酥、鵪鶉蛋、豌豆尖,一式三套。廚師把每樣食材裝進大海碗,舀入滾湯之後加上一把金黃的菊花瓣,把碗遞出窗口,吳叔和季正陽小心地接過來端走。
吳叔接著往來熱水鍋邊兩趟,把燙好的幾碗米線端走。季正陽喜歡吃卷粉,自己燙了兩碗卷粉端到餐桌上,再把卷粉倒入大海碗中。餐桌上的三人不再說話,小心地吃起米線來,怕燙著。
吃了兩口,季正陽就在心裏給州府本地的菊花過橋米線打了分:高湯熬製的好,食材味正,卷粉軟糯筋道,菊花瓣過湯之後花香撲鼻,這碗過橋卷粉的味道絕對無可挑剔。不足之處呢,還是覺得過橋米線的“橋”已經被店家幫忙過掉了,少了吃過橋米線的一個程序,儀式感不足了。
碗裏的一半食物下肚後,大家放慢了進餐的速度,武思怡問季正陽:“這家店的菊花過橋米線味道怎麽樣?”
“好吃是好吃,但是‘過橋’的過程沒有親自動手,被店家包辦了,有些遺憾。”季正陽說。
“州府以前就是一個小縣城,之前的州府是錫都,遷到這裏還不到20年。這裏的人重實惠不講好看,米線館幫客人‘過橋’節約了時間,主客雙方的成本都降低了。如果要吃擺碟擺盤儀式感足的過橋米線,就要到專門接待外地遊客的過橋城或者過橋米線小鎮,大客車每天一車車的拉遊客進去,非常熱鬧。但是當地人是不去那些地方的。”吳叔解釋說。
“原來是這樣的。”季正陽說。“我也發現了州府過橋米線店有一個特點,就是客人吃幾碗米線不限量,不像昆明,加米線要加錢的。”
吃完了過橋米線,三人在店中稍坐消消食,季正陽轉向武思怡,問道:“武老板,你們今天收了幾個原石?”
“不少,原石4個,切口料2個。原本隻打算收2個原石的,吳叔覺得這4個原石品相都不錯,就全收了。等會去解石,肯定能出貨的。”
季正陽點點頭,又問了另外一個問題。
“武老板知道‘福鑫翡翠’嗎?”
“知道呀,‘福鑫翡翠’是州府古玩集市上最大的翡翠店鋪,這家店裏各種類型的翡翠都有售賣,不過他家的翡翠賣價都比較高,同行不可能去他家進貨。你去他家逛了?”
“進去逛了一圈。”
“‘福鑫翡翠’還是挺值得逛逛的,他們家的原石品相好的很多,多看看對你賭石肯定是有幫助的。”
出了菊花過橋米線館,三人回到了停車場。吳叔打開了寶馬x5的後備箱,從裏麵取出一個折疊小推車放到地上展開,隨後將裝著4個原石和2個切口料的黑色塑料袋放到了小推車上,推著在前麵走,季正陽、武思怡跟吳叔,前往古玩集市上的解石店。
一路上,季正陽暗中朝放在小推車上的幾個袋子吸鼻子,對武思怡他們購買的翡翠大致有了自己的判斷。
星期六這天是趕集的日子,中午以後古玩集市解石店裏的顧客比上午多了,買到原石的人都到這裏解石,看看自己今天的運氣如何。坐在店裏的不少人互相認識熟悉,喝茶的聊天的很是熱鬧。
解石師傅看到有三個人推著小推車過來,主動上前來詢問:“幾位是來解石的?”
“是呀,我們這裏有4個原石,還有2個切口料,麻煩師傅幫忙放片。”吳叔說。
“好好,請隨我來。”
解石師傅將三人領進了解石店,示意武思怡和季正陽找位置坐下,他隨後同吳叔把黑色塑料袋提到一張大桌子上,打開袋子,抱出石頭,兩人溝通如何劃線。
解石店裏的顧客見有人帶著原石和切口料進店,都起身到桌邊圍觀,這基本上成了各地解石店的傳統了。
“老板,你這個木那切口料出手嗎?”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站到桌邊看了看,問吳叔。
“我不是老板,老板是這位。”吳叔抬起手,手心向上,指了一下坐在小凳上的武思怡。
“美女,你這個木那切口料出手嗎?”那個男子看向武思怡,手指著桌子上的切口料問道。
“這個料子我自己要用,不考慮出手。”
“你看這個切口料的切麵,看起來種有些嫩哦,雖然切麵達到了糯化,但是玉肉內部可能就是另一副景象了,我要是你的話肯定願意把風險轉嫁給別人。”男子似乎不願就此放棄。
“不賣,謝謝。”
見武思怡態度冷冷的,男子便沒有再說下去,悻悻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隔了一會,吳叔和解石師傅溝通完畢後坐到了季正陽身旁。武思怡嫌解石店內太悶了,解石的時間又長,打個招呼就自個出去溜達了。
吳叔給季正陽的感覺是一個性格很冷的人,今天他就沒和季正陽說過幾句話。吳叔在給自己倒了一杯茶以後,拿出手機自顧自的查看些什麽。季正陽原本想找些話題與吳叔聊聊的,但是看吳叔的樣子便放棄了這個念頭。
州府古玩集市裏的這家解石店的規模要比南滇市遠南路周師傅解石店大很多,光是解石師傅就有好幾個,店裏的人氣自然也旺的多。每當有顧客的原石完成解石,一群不嫌事多的顧客立馬就會湊上去;等看到解石結果以後,大多時候又會發出遺憾的唏噓聲,極少的時候也會有人因為解石切漲而興奮地大喊大叫。
季正陽坐在解石店裏,喝著茶水,一切都看在眼裏,看來“賭石賭石十賭九輸”這話不是空穴來風。
但即使如此,解石店裏人們對解石的熱情依舊不減,賭石確實有一種特殊的魔力。
雲南美食的第一張名片是過橋米線,這個應該是公認的了。其實過橋米線的發源地就是現在季正陽落腳的州府,但是把這道民間美食發揚光大推介到國人皆知的城市卻是昆明,省外客人到昆明來幾乎都要品嚐一碗過橋米線。
任何地方的美食當然都附會有一些傳說,過橋米線的起源據說來自一百多年的清朝年間。說的是蒙自縣城有個書生在城邊南湖湖心島上讀書備考,家中妻子每天為書生送飯,但飯菜送到時已經涼了。有一次,妻子宰了雞,煨好湯,用砂罐盛上湯,紗布包了米線,送餐到湖心島,結果發現雞湯灼熱燙手,原來是雞湯上浮了層厚油,將湯覆蓋起到了保溫作用,書生加入米線,食之鮮美。之後妻子改進方法,把生肉和生魚切成薄片,臨吃時下入湯中迅速燙熟,再下入素菜和米線,用此法烹飪的米線,味道更加鮮美。這種烹飪米線的方法傳開以後大家紛紛仿效,因為書生妻子送飯時要經過一座湖橋才到小島,所以將這種米線吃法稱為“過橋米線”。
季正陽在昆明上學時吃過過橋米線。那是在翠湖邊的橋香園,服務員端出一個木製的餐盤,餐盤被橫豎相交的細木條劃分成九宮格的樣式,每一個小格子中都有一個白色的瓷碟,碟中分別裝著生鮮的豬裏脊肉片、腰花片、宣威火腿片、烏魚片、香酥、鵪鶉蛋、白切雞,素菜碟中有玉蘭片和豌豆尖,還有一碗熱水燙過的雪白的米線。隨後,服務員又用托盤端來一個厚壁大海碗,碗裏盛著大半碗乳白色的湯汁,碗壁散發著逼人的熱氣,但是湯麵上卻看不見有熱氣冒出來。這是一碗用豬筒子骨、壯雞、火腿等食材長時間熬製出的高湯,表麵有一層油脂,把高湯的熱氣封住了。
季正陽還記得吃過橋米線的程序是,把鵪鶉蛋液當作軟化生鮮食材的上漿材料,用一雙加長的木筷依次把豬裏脊肉片、豬腰花片等食材在鵪鶉蛋液中沾一沾,下入高湯中。這個用筷子把葷素食材夾入湯碗的過程就叫“過橋”。食材下入高湯中,一瞬間就燙熟了,資深的食客這時候會拿起長柄木勺舀起鮮湯喝上兩勺,之後才把米線下入高湯碗裏。米線入湯後,碗裏的溫度迅速下降,湯的滋味還是很鮮美,但湯中增加了米線帶來的隱約的酸香,不似之前的純粹鮮香了。
現在站在這家菊花過橋米線店鋪裏,季正陽很快發現,店裏的陳設布置以及方桌、方凳都是普通米線店的樣子,一點也不講究;再看看廚房窗口和用餐客人的方桌上,都沒有看見裝著食材的“九宮格”木盤。季正陽走近廚房窗口一看,原來這家店鋪的過橋米線已經由店家幫客人“過橋”了。換句話說,店家根據客人選擇“帽子”數量的多寡,對應相應的價位,先把各種“帽子”裝入厚壁大海碗,再舀上滾湯,遞給客人自行端走。與昆明不同的是,這家店鋪的米線不限量,要吃幾碗,自己去端去燙。
季正陽又到售票口看了看價格,每套過橋米線從15元到75元不等。他買了每套米線六個“帽子”的餐票,又到取餐處排隊。這時候吳叔過來,說武思怡已經占著位置了,他來幫季正陽端湯和燙米線。
輪到季正陽交了餐票,他交代廚師要哪幾樣“帽子”。廚窗裏“帽子”的種類很多,他點了生裏脊肉片、肚頭切片、白切雞、香酥、鵪鶉蛋、豌豆尖,一式三套。廚師把每樣食材裝進大海碗,舀入滾湯之後加上一把金黃的菊花瓣,把碗遞出窗口,吳叔和季正陽小心地接過來端走。
吳叔接著往來熱水鍋邊兩趟,把燙好的幾碗米線端走。季正陽喜歡吃卷粉,自己燙了兩碗卷粉端到餐桌上,再把卷粉倒入大海碗中。餐桌上的三人不再說話,小心地吃起米線來,怕燙著。
吃了兩口,季正陽就在心裏給州府本地的菊花過橋米線打了分:高湯熬製的好,食材味正,卷粉軟糯筋道,菊花瓣過湯之後花香撲鼻,這碗過橋卷粉的味道絕對無可挑剔。不足之處呢,還是覺得過橋米線的“橋”已經被店家幫忙過掉了,少了吃過橋米線的一個程序,儀式感不足了。
碗裏的一半食物下肚後,大家放慢了進餐的速度,武思怡問季正陽:“這家店的菊花過橋米線味道怎麽樣?”
“好吃是好吃,但是‘過橋’的過程沒有親自動手,被店家包辦了,有些遺憾。”季正陽說。
“州府以前就是一個小縣城,之前的州府是錫都,遷到這裏還不到20年。這裏的人重實惠不講好看,米線館幫客人‘過橋’節約了時間,主客雙方的成本都降低了。如果要吃擺碟擺盤儀式感足的過橋米線,就要到專門接待外地遊客的過橋城或者過橋米線小鎮,大客車每天一車車的拉遊客進去,非常熱鬧。但是當地人是不去那些地方的。”吳叔解釋說。
“原來是這樣的。”季正陽說。“我也發現了州府過橋米線店有一個特點,就是客人吃幾碗米線不限量,不像昆明,加米線要加錢的。”
吃完了過橋米線,三人在店中稍坐消消食,季正陽轉向武思怡,問道:“武老板,你們今天收了幾個原石?”
“不少,原石4個,切口料2個。原本隻打算收2個原石的,吳叔覺得這4個原石品相都不錯,就全收了。等會去解石,肯定能出貨的。”
季正陽點點頭,又問了另外一個問題。
“武老板知道‘福鑫翡翠’嗎?”
“知道呀,‘福鑫翡翠’是州府古玩集市上最大的翡翠店鋪,這家店裏各種類型的翡翠都有售賣,不過他家的翡翠賣價都比較高,同行不可能去他家進貨。你去他家逛了?”
“進去逛了一圈。”
“‘福鑫翡翠’還是挺值得逛逛的,他們家的原石品相好的很多,多看看對你賭石肯定是有幫助的。”
出了菊花過橋米線館,三人回到了停車場。吳叔打開了寶馬x5的後備箱,從裏麵取出一個折疊小推車放到地上展開,隨後將裝著4個原石和2個切口料的黑色塑料袋放到了小推車上,推著在前麵走,季正陽、武思怡跟吳叔,前往古玩集市上的解石店。
一路上,季正陽暗中朝放在小推車上的幾個袋子吸鼻子,對武思怡他們購買的翡翠大致有了自己的判斷。
星期六這天是趕集的日子,中午以後古玩集市解石店裏的顧客比上午多了,買到原石的人都到這裏解石,看看自己今天的運氣如何。坐在店裏的不少人互相認識熟悉,喝茶的聊天的很是熱鬧。
解石師傅看到有三個人推著小推車過來,主動上前來詢問:“幾位是來解石的?”
“是呀,我們這裏有4個原石,還有2個切口料,麻煩師傅幫忙放片。”吳叔說。
“好好,請隨我來。”
解石師傅將三人領進了解石店,示意武思怡和季正陽找位置坐下,他隨後同吳叔把黑色塑料袋提到一張大桌子上,打開袋子,抱出石頭,兩人溝通如何劃線。
解石店裏的顧客見有人帶著原石和切口料進店,都起身到桌邊圍觀,這基本上成了各地解石店的傳統了。
“老板,你這個木那切口料出手嗎?”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站到桌邊看了看,問吳叔。
“我不是老板,老板是這位。”吳叔抬起手,手心向上,指了一下坐在小凳上的武思怡。
“美女,你這個木那切口料出手嗎?”那個男子看向武思怡,手指著桌子上的切口料問道。
“這個料子我自己要用,不考慮出手。”
“你看這個切口料的切麵,看起來種有些嫩哦,雖然切麵達到了糯化,但是玉肉內部可能就是另一副景象了,我要是你的話肯定願意把風險轉嫁給別人。”男子似乎不願就此放棄。
“不賣,謝謝。”
見武思怡態度冷冷的,男子便沒有再說下去,悻悻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隔了一會,吳叔和解石師傅溝通完畢後坐到了季正陽身旁。武思怡嫌解石店內太悶了,解石的時間又長,打個招呼就自個出去溜達了。
吳叔給季正陽的感覺是一個性格很冷的人,今天他就沒和季正陽說過幾句話。吳叔在給自己倒了一杯茶以後,拿出手機自顧自的查看些什麽。季正陽原本想找些話題與吳叔聊聊的,但是看吳叔的樣子便放棄了這個念頭。
州府古玩集市裏的這家解石店的規模要比南滇市遠南路周師傅解石店大很多,光是解石師傅就有好幾個,店裏的人氣自然也旺的多。每當有顧客的原石完成解石,一群不嫌事多的顧客立馬就會湊上去;等看到解石結果以後,大多時候又會發出遺憾的唏噓聲,極少的時候也會有人因為解石切漲而興奮地大喊大叫。
季正陽坐在解石店裏,喝著茶水,一切都看在眼裏,看來“賭石賭石十賭九輸”這話不是空穴來風。
但即使如此,解石店裏人們對解石的熱情依舊不減,賭石確實有一種特殊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