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這些言語,得到朱由檢的讚同。


    相比四百八十萬來說,六百萬隻增加了一百二十萬。


    既然遼東兵馬不動,都需要消耗這麽多餉銀。還不如再花一百二十萬,讓他們主動出擊。


    否則建虜打過來,需要花費的就遠遠不止這點了。


    為了避免建虜調集兵力繞道草原進攻京城,大明必須在明年出兵,把他們牽製在東北。


    所以,朱由檢向畢自嚴等人道:


    “明年出兵的事情,是朕和諸位樞輔定下的。”


    “戶部需要的是提供軍費,而非在是否作戰上,和樞密院爭論。”


    打不打,如何打,這些軍事上的事情歸樞密院。


    戶部以拿不出軍費為由,幹涉樞密院決策,在朱由檢看來,實在有些越權。


    畢自嚴被皇帝提醒後,很快也明白了這一點。


    樞密院成立之後,軍事上的事情就都是他們管。


    朝堂上其他官員,並無置喙餘地。


    所以他隻能請罪,又向皇帝解釋:


    “臣雖不該阻止遼東戰事,但是樞密院需要的六百萬,戶部確實拿不出來。”


    “今年遼餉大約能征到三百九十萬,尚不能滿足遼東所需。”


    “戶部還欠著工部一百萬兩陵工費,拿不出更多的錢。”


    朱由檢聽到今年的遼餉都要拖欠,不由皺了皺眉,詢問道:


    “遼餉不是五百二十萬嗎?”


    “為何隻征到三百九十萬?”


    “一百三十萬的缺口,到底差在哪裏?”


    畢自嚴聞言回道:


    “陝西全省被陛下免稅,大約少了十分之一。”


    “山西、順天府同樣遭遇旱災,減免了一些賦稅。”


    “浙江杭州、嘉興、湖州、紹興遇到大風雨和海嘯,漂沒田禾無算,壞民居數萬間,殺傷居民數萬人,賦稅同樣需要減免。”


    “而且因為催收積欠,有些地方交不上今年的遼餉,隻能緩到明年。”


    崇禎元年的大明,可謂多災多難。不僅北方遭到大旱,南方還遭到大水。


    這些膏腴之地的賦稅,相比陝西一個省都差不到哪裏去。被減免了之後,遼餉一共少了一百多萬。


    朱由檢現在需要擔心的,不是明年的軍費,而是今年的遼餉,什麽時候能完全發下去。


    否則別說明年作戰了,拿不到餉銀的關寧軍,很有可能嘩變。


    這讓他隻能先解決這件事,再解決明年的軍費。


    群臣聽到今年的遼餉有缺額後,對此議論紛紛。


    最終他們想出的辦法,就是讓朱由檢這個皇帝,從內帑拿出銀子,發放遼東餉銀。


    朱由檢聽得心裏冒火,毫不猶豫地拒絕道:


    “今年供應內帑的金花銀都用於移民了,隻能用拍賣和捐納維持內廷花費。”


    “內帑實在拿不出錢來,外廷要自己想辦法。”


    別說內帑的錢財補不上這個缺口,就是能夠補上,朱由檢也不可能補。


    否則官員征收遼餉會更懈怠,缺錢的時候就讓皇帝從內帑拿錢補。


    這樣一個無底洞,朱由檢可填不滿。


    所以他讓戶部的官員,自己想法解決。


    群臣聽到皇帝的說法,也不好繼續讓皇帝從內帑中拿錢。


    相比之前的幾位皇帝來說,當今皇帝並不是個貪財的。宮中用度十分儉省,不但沒有大興土木,甚至連收繳自武清侯的清華園都貢獻出一部分給師範學堂使用。


    甚至連宮中最大的進項金花銀,都用於陝西移民。


    還有朱由檢之前讓皇後帶領後宮嬪妃做衣服這件事,在很多官員看來,是因為內廷少了金花銀後,用度十分緊張。以至於連皇帝都要穿曾經浣洗過的衣服,皇後和嬪妃都要做女紅。


    再加上內廷還要養著錦衣衛等機構,以至於隻能拍賣內庫中的收藏,為宮中補充錢財。


    麵對這樣的皇帝,如果他們還逼著從內帑中拿錢,天下士民知道了,也不站他們這邊。


    群臣隻能另想它法,曾經在戶部任職的楊嗣昌道:


    “臣以為可加征遼餉,從現在的九厘之外再加三厘。”


    “這樣能征收的遼餉,就能達到將近七百萬兩。”


    “縱然陝西等地遇災需要減免,也能征收到六百萬兩左右,滿足明年所需。”


    這個提議,得到很多臣子讚同。


    就連戶部尚書畢自嚴,在沒有辦法解決缺額的情況下,也同意加征三厘錢。


    但是朱由檢卻知道向普通農民加稅的危害,在經過連年災害之後,民間財力已竭。很多民眾都掙紮在生死線上,向他們加稅就是逼這些人造反。


    所以他毫不猶豫地道:


    “加征遼餉不可行,而且朕的目標是把遼餉取銷,減輕民眾負擔。”


    “現在各地的變亂這麽多,如果還要加征,活不下去的民眾會有更多的人造反。”


    “這是絕不可行之策,眾卿不必再提。”


    嚴厲訓斥了楊嗣昌,認為他的加征賦稅之法,是要禍國殃民。


    別看朝廷加征的隻是三厘錢,到了下麵征收的時候,就可能被官吏加征為三分。


    在對大明官吏的操守毫無信心的情況下,朱由檢的做法是不改變,避免不法官吏以此為由,隨意加征賦稅。


    否決了加征之策後,朱由檢把目光盯向鹽稅,向群臣道:


    “國初實行開中法,就是以鹽業收入,補充九邊花費。”


    “後來開中法被葉淇改變,允許以銀代米。”


    “最初幾年尚有成效,讓太倉積攢了百餘萬白銀。”


    “之後就越來越差,以至於鹽課收入,隻有數十萬兩。”


    “朕之前就讓戶部成立鹽政總署整頓鹽業,如今成效如何,能征收多少鹽稅?”


    鹽政總署這個機構,是畢自嚴親自向皇帝請求留在戶部的,沒有被劃歸專門征稅的太府寺。


    但是鹽政總署在他麾下,成效卻不怎麽大。如今隻是勉強把各地鹽政機構統轄起來,讓它們知道有這個上級部門。


    所以在聽到皇帝的責問後,畢自嚴一時沒有回答,戶科給事中黃承昊道:


    “萬曆年間巡鹽禦史龍遇奇和兩淮鹽法道臣袁世振設立綱法,使得鹽稅大增,而且官民兩便。”


    “後龍遇奇亡故,袁世振被彈劾去職。臣請起複此人,主持鹽政總署,在各地推行綱法。”


    朱由檢對什麽是綱法並不明白,仔細詢問了一下,又問道:


    “若是實施綱法,能征收多少鹽稅?”


    黃承昊想著袁世振的奏疏,說道:


    “袁世振在兩淮疏理鹽政四年,入太倉二百八十六萬三千六百四十二兩,邊倉一百五十六萬三千六百二十四兩。”


    “鹽商助遼餉銀二十三萬餘兩,國庫存錢利息十一萬餘兩。”


    “一共四百五十八餘兩,平均每年一百一十餘萬兩。”


    “臣以為由他主持鹽政,當不少於此數。”


    朱由檢這就納悶了,追問道:


    “既然如此有成效,為何不早行綱法呢?”


    “單是兩淮就能征收一百多萬兩,大明全國執行,能不能征收五六百萬,用於支付遼餉?”


    黃承昊聞言不答,畢自嚴有些臉紅。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應該是自己的責任。


    袁世振當年用綱法征收了這麽多鹽稅,被很多官員眼紅,以至於被彈劾去職。


    畢自嚴作為戶部尚書,也不敢隨意起複他。


    如今皇帝對他掌管的鹽政總署不滿,他隻能道:


    “兩淮為鹽政要地,臣請起複袁世振,重設兩淮鹽法道。”


    朱由檢點頭應許,說道:


    “既然袁世振在兩淮幹得好,就讓他官複原職,擔任鹽法道臣。”


    “以後兩淮征到的鹽稅,直接解送戶部。”


    “每年一百多萬兩鹽稅,能不能補上軍費缺口?”


    畢自嚴算了一下,回應道:


    “若是明年陝西之外沒有大災,能征收到的遼餉預計在四百五十萬左右。”


    “加上兩淮鹽稅收入,距離六百萬兩軍費大約相差五十萬兩。”


    “臣請在兩浙、福建、山東、長蘆等地,同樣實行綱法。”


    這是見擋不住袁世振的起複,就變成他的支持者。打算多安排些官員,一同實行綱法。


    不過朱由檢對其他人並不信任,否則袁世振被彈劾走後,綱法就不會無影無蹤了。


    他在考慮之後,下令道:


    “給袁世振加南京戶部侍郎銜,負責東南鹽政。”


    “按照他之前在兩淮實行的綱法,在南方征收鹽稅。”


    “至於北方的山東、長蘆等地,實行另一套辦法。”


    道出這個決定,朱由檢參考後世的食鹽專營辦法,繼續道:


    “朕打算由鹽政總署成立鹽業集團,設立分公司生產和販賣。”


    “販賣的分公司可以由勳貴、世官和依法納稅的富豪入股,取得相應的專營權。”


    “負責生產的分公司要摸索完善曬鹽法,降低生產成本,不限數量地大批量販賣食鹽。”


    “把鹽稅直接加在鹽上,從源頭征收鹽稅。”


    這個措施,讓群臣聽得一驚,繼而又有些興奮。


    因為皇帝的做法,明顯是要給勳貴、世官和地方富豪分享利益。


    以往由鹽商把持的鹽業,可以由他們參與。


    而且這種做法成功後,整個大明的鹽業,都會由鹽政總署成立的鹽業集團,以及下屬公司控製。


    朝廷對鹽業的控製,將會無限上升。鹽商能起到的作用,將會微乎其微。


    戶部的官員,自然十分支持這一點。因為鹽稅的征收獨立在負責征稅的太府寺之外,是戶部能直接掌控的最大稅收來源。


    鹽政總署對鹽業的控製力越強,鹽政總署的職務就越是肥差。


    樞密院的官員,同樣十分樂見。因為皇帝明確提到,鹽稅要作為軍費來源。


    再加上打擊私鹽需要鹽丁配合,樞密院對於鹽稅征收,同樣有一定的影響力。


    更別說勳貴、世官,都屬於武將體係。樞密院若不能維護他們的利益,這些人一定會不滿。


    所以袁可立等樞密大臣,都十分支持此事。


    在群臣的一致支持下,大明鹽業集團的設立得到通過,並且收編長蘆鹽場,明年在北直隸試行食鹽專營。


    甚至對東南要實行的綱法,有些官員也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不用實行綱法,可以在將來直接專營。


    不過朱由檢要保證明年能收到鹽稅做軍費,還認識到朝廷對東南的控製力沒有那麽強,決定兩淮等地仍舊實行綱法,用明年收取的鹽稅做軍費。


    除了鹽稅之外,朱由檢給戶部的另一個任務,就是推進考成法。


    之前畢自嚴就提出把官員的考成和稅收多少掛鉤,朱由檢催促他在各地實施,把今年征稅不利的官員降職,督促官員收稅。


    同時,他讓太府寺總結在順天府推行分稅製的經驗,過一段時間召開專門會議討論,把分稅製繼續完善,以備在北直隸推行。


    還有戶部銀行,要負責貨幣鑄造。銀元的鑄造和發行,被朱由檢列為重中之重。


    司農寺的征收田稅和推廣良種等工作,也被他重點關注。


    尤其是田稅方麵,朱由檢打算進行革新:


    “以往田稅的征收,官田收得更重,民田稍少一些。”


    “以後官田要限田,沒有爵位和世官身份的,每戶最多租種一二百畝官田。”


    “多出部分強製分配給他人,如果偷稅漏稅,要做出一定懲罰,限製得更加嚴格。”


    “民田要實行累進稅率,對於超過一定田畝的超級有產者,征收相應的有產稅。”


    “這是錢先生多次呼籲的,如今軍費緊張,朝廷要嚐試實行。”


    錢謙益提出的超級有產者,朝堂上的大員都是知道的。甚至還知道錢謙益的《恒產論》中,提議對超級有產者征稅。


    這種說法最初提出時,遭到很多人反對。錢謙益創辦的《大同報》,也因此對這點進行很多爭論。


    因為天下間超級有產者有數,遠不如普通的恒產者數量多。對超級有產者征稅的聲音,自然更大一些。


    這些學術上的事情,朝堂大臣雖然關注,卻不覺得會實施。


    因為所謂的超級有產者,大部分屬於、或者曾經是朝堂高官。


    所有人都沒想到,皇帝竟然真的打算實行,對超級有產者征稅。(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