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結束之後,朱由檢讓海軍部整理一份海軍發展十年規劃,又留下了黃立極。


    黃立極這個首輔,被他任命負責組建理藩院。朱由檢關注了一下理藩院組建的進度,確定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策略。


    黃立極很久沒有被單獨留下對話,心情有些激動,回道:


    “按照陛下吩咐,理藩院負責宗藩、內藩、外藩、外交等事務。”


    “臣擬在理藩院設立內藩部、外藩部、外交部三部。”


    “內藩為陛下分封之藩,有宗室開辟的宗藩、被分封的勳貴開辟的封藩、內附大明的藩屬。”


    “宗室藩臣,由宗人府宗正寺管轄,臣請把宗正寺劃歸理藩院。”


    這是應有之義,甚至可以說早就做好準備的。


    畢竟理藩院衙門,就被朱由檢放在了宗人府。


    所以他下令道:


    “宗人府和理藩院平級,都是正一品衙門。”


    “宗人府下屬宗正寺的事務,以後由理藩院管轄,內藩部和禮部督導。”


    “宗室各藩可在宗人府派代表,組成宗室代表大會,監督宗正寺事務。”


    “若是宗藩代表有異議,理藩院必須回複。”


    這是給早已成為空架子的宗人府,監督宗正寺的權力。


    朱由檢對待宗人府,和對待五軍都督府一樣,把這兩個正一品衙門,變成維護宗室和勳貴世官權益的俱樂部。


    黃立極對此沒有什麽異議,因為他知道宗室開藩之後,影響力必然上升。


    與其讓他們因為不滿鬧出事端,還不如讓他們往宗人府派代表,有點說話的權力。


    他把這點略過,詢問道:


    “功臣開國功臣和奉天靖難功臣,開辟的藩國和宗藩一樣設長史司和典軍司,負責封地軍政,朝廷任命的封地官員要超過一半。”


    “唯有順天貴族等內附藩屬,臣不知如何對待。”


    這是朱由檢之前冊封順天貴族,遺留下的問題。


    順禮王、順義王等順天貴族說是內藩,大明卻沒有派一個臣子常駐。


    對於他們的內部,大明基本上沒有什麽控製權。


    甚至在理藩院中,有些官員就提出,這些草原上的順天貴族,不應該劃為內藩。


    朱由檢對此也有些頭疼,因為以大明現在的實力,不足以深入影響草原。


    他若敢派臣子去草原上當官,那些順天貴族就有可能派“馬賊”把他們給殺了,大明朝廷想要討說法,就得派兵過去。


    但是要說順天貴族是外藩,朱由檢第一個不同意。


    他還想要加強對草原的控製權,怎麽能主動把草原貴族劃為外藩?


    所以思索之後,朱由檢決定往後拖:


    “順天貴族可看做內屬外藩,介於內藩和外藩之間。”


    “他們主動歸順大明,要給予相比普通內藩更大的自治權。”


    “有關他們的管理在重製禮樂後確定,現在先維持原樣。”


    又想起在這件事上有功的孔貞運,朱由檢道:


    “內藩部的部長,和樞密院三字部一樣定為正三品。”


    “這第一任部長,朕打算讓孔貞運擔任。讓他同時進入禮法研究中心,參與藩屬禮儀和自治法律製定。”


    “加從二品承政大臣銜,在理藩院協理院事。”


    這些任命,朱由檢都沒說署理。因為理藩院是他劃出的自留地,可以用中旨直接任命官員。


    孔貞運這個刑部右侍郎,因為去年主持封貢、今年又出使草原的功勞,朱由檢把他升官,是理所應當之事。


    內藩部之後就是外藩部,朱由檢定下的外藩概念是朝貢國家和部落。


    例如草原上那些沒有被冊封為順天貴族、卻向大明朝貢的部落,還有朝鮮、琉球、安南等朝貢的國家,都被劃為外藩。


    對於這些藩屬,大明的控製力沒有那麽強。外藩部的事務,主要是負責對這些國家君主的冊封、以及朝貢往來。


    想著大明現在對朝鮮的控製,比對順義王部還要強。安南的莫氏更是受封安南都統使,幾乎等同土司。朱由檢思索之後,又給了外藩部一個安排,那就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把一些外藩化為內藩:


    “朝鮮、琉球等國,一向頗為恭順。”


    “外藩部的官員可以嚐試下,為這些藩國的國君冊封順天爵位,以後成為內藩。”


    “還有土司事務,內藩部也要和兵部一起參與。對大明境內的土司盡量改土歸流,同時給恭順的土司首領冊封爵位,讓他們去海外開藩。”


    “這些理藩院都要做好規劃,也要做好保密。以免消息亂傳,境內土司不安。”


    改土歸流是大明一直在推進的政策,但是卻不能大張旗鼓宣傳。避免境內的土司大規模造反,忠心的土司起二心。


    但是黃立極作為理藩院的組建者,心裏是要有數的。他在聽到皇帝的命令後,轉動腦筋說道:


    “陛下,石砫土司忠心朝廷,又多次立下戰功。”


    “臣以為可以封爵,將來讓他們開藩。”


    朱由檢點頭讚許,對黃立極這個反應很滿意。說道:


    “確實應該如此,秦良玉應該封爵。”


    “將來這些土司如何開藩,留下來的不願遷徙的部民又該如何安置,理藩院要做好規劃。”


    “朕的基本意見是,以後大明境內的宣慰使司都要遷移,宣撫司設置也要慎重。”


    “留下的土司轄地最好不要超過一縣,避免一些首領生出野心,再鬧出播州之亂、奢安之亂這樣的大亂子。”


    “這些東西,黃卿心裏要明白。”


    “今後這幾年,朕打算讓黃卿執掌理藩院。”


    黃立極聽得一驚,知道這是皇帝對自己卸任首輔後的安排。


    他這個首輔的職位,明年必然要退的。這是他在去年就做出的承諾,換取了今年的相安無事。


    不過隨著明年的到來,他的三年首輔任期即將結束。有些官員已經擔心他不退,彈劾的奏疏也多起來。


    為了避免群臣的大規模彈劾,所以黃立極已經打算找個時間明確表態,表明自己沒有戀棧權位的意思,以便明年卸任時體麵點。


    沒想到皇帝卻安排好了他今後幾年的去向,那就是執掌理藩院。


    這個決定,讓他心裏既有些高興,又感到有些失落。


    高興的是皇帝還記得他的功勞,打算讓他在朝堂上繼續幹。


    失落的則是皇帝沒有挽留他做首輔的意思,他在皇帝心中,地位沒那麽高。


    明年必然要退,擔任理藩院掌院。


    其實黃立極想得並不對,他在朱由檢心中,不是地位沒那麽高,而是根本沒有地位。


    若非是為了確定首輔任期、確立自己對理藩院的主導權,朱由檢根本不會繼續任用黃立極,讓他老家在哪回哪去。


    之所以任命黃立極擔任理藩院掌院,是為了方便大學士轉任它職,讓人不覺得是貶斥。


    理藩院被他定為正一品衙門,原因也在於此——


    無論是正一品輔政大臣還是從一品弼政大臣,都能保留品級去理藩院任職。將來調整大學士職位時,就有更多的騰挪空間。


    如果以後他對某位大學士不滿,又不方便直接罷官,就可以利用對理藩院官員的任命權,把這個大學士轉任到理藩院。


    隻要黃立極接受理藩院掌院的任命,以後成為慣例,文官就沒法說轉任理藩院職位是貶斥——


    畢竟連首輔都能轉任,普通大學士又算什麽?


    朱由檢可以利用自己的罷免權,以及對理藩院官員的任命權,更方便地調整官員。


    黃立極一向是和柔媚上的,雖然對於從首輔轉為理藩院掌院有些不快,但是也沒有表示反對,默默接受了這個安排。


    朱由檢對他的識趣很是滿意,又安排了一件任務:


    “理藩院將來最重要的職責,是處理和其它國家的往來。”


    “以往大明強盛,周邊盡皆是朝貢的藩屬。更遠的國家過來,想交往也要朝貢。”


    “但是現在不同了,泰西諸國在經過一百多年的大航海後,逐漸強盛起來。從遙遠的泰西來到南洋,甚至還滅了滿剌加等大明藩國。”


    “這些國家狂妄自大,想和大明貿易卻又不願朝貢,妄圖用堅船利炮侵占大明沿海。”


    “如何處理和這些國家的關係,就是理藩院外交部的職責。”


    “這個外交部長,一定要選擇懂海外事務的人。”


    黃立極聽到這些更驚,因為皇帝的話,隱隱把泰西諸國放在和大明同等的地位。


    這些話如果在朝堂上傳出去,估計會掀起軒然大波。因為這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會帶來巨大衝擊。


    所以他試著道:


    “陛下,臣以為對這些不願朝貢的國家,可以絕其貿易。”


    “他們為利而來,將來必然朝貢。”


    朱由檢對此搖了搖頭,說道:


    “這樣會有商人假冒使者朝貢,對大明卻沒什麽益處。”


    “外國就是外國,不用強行納入外藩。要確定交往禮儀,方便合縱連橫。”


    “朕把理藩院交給你,和徐光啟、孔貞運等人商量個辦法,確定如何與外國交往。”


    “既不能丟了大明的威勢,也不能讓那些國家因為禮儀問題和大明起爭端。”


    這是一件難事,無論怎麽定都會有儒生不滿意——


    因為在他們看來,根本就沒有外國這一說,其它國家的君主都是天子的臣子,應該是朝貢的外藩。


    後世的清朝,就為了維持天朝上國的架子,把荷蘭、英格蘭等國,劃為通市外藩,同樣作為朝貢國看待。


    不過這些國家,自然是不認的。朱由檢沒有打腫臉裝胖子的想法,把這些沒朝貢的國家,直接劃為外國。


    但是大明立國二百六十年,根本沒有和地位相當的國家交往的經曆。黃立極聽到這個任務後,隻能從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等時期的曆史,尋找這方麵的經驗。


    他隻希望將來製定外交禮儀後,自己受到的非議不會特別大。他這個第一任理藩院掌院,將來要背大鍋。


    甚至朱由檢讓他當理藩院掌院,其中一個用意也在於此——


    用黃立極這個名聲不好的臣子,幫助自己背鍋。


    如今是大爭之世,世界各國的距離遙遠,大明沒能力讓所有國家臣服,都來大明朝貢。


    所以對外交往的政策必然是要變化的,不可能在找盟友的時候,都要收為藩屬才肯往來。


    朱由檢早已決定,幫當今之世看成春秋戰國那樣的大爭之世,和一些有實力的國家,進行相對平等的往來。


    外交部的職責,也因此變得非常重。它需要理清大明和各個國家的關係,並且按照需求,和一些國家製定盟約。


    朱由檢給外交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和謀求獨立的葡萄牙權貴簽訂秘密盟約,希望能以相對和平的方式,接收一些葡萄牙的殖民地——


    在它們遭受荷蘭等國搶奪時,能夠像滿剌加一樣內附大明,化為大明的自貿區:


    “自貿區是一個好製度,滿剌加商人願意內附,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對於內附的自貿區,可給予自治權力,看做沒有領主的內藩,參考泰西的自由市。”


    “以後自貿區的管理,理藩院也要擔起來。”


    這是朱由檢對海外開拓的嚐試,他希望在世界各地建立多個自貿區,方便大明商人貿易。


    如今大明的手工業技術和產量都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開展自由貿易,最有利於大明商人。


    朱由檢希望世界各地都能開放市場,促進大明的工業化。


    所以他在分封領主之外,嚐試建立沒有領主的自貿區。


    這樣的自貿區設置會更自由,能夠吸引不願當領主子民的人。


    泰西人、天方人等不同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也都能居住在自貿區。


    除了葡萄牙之外,朱由檢針對西班牙的政策,暫時也是以交好為主。


    一是大明沒有力量同時把西班牙與荷蘭趕出去;二是現在的大明,需要西班牙人運來的白銀。


    朱由檢打算派人和新西班牙總督任命的菲律賓總督談一下,要求新西班牙總督區多往大明運送白銀,秘魯總督區的鳥糞、硝石和銅礦,大明也能接受。


    利用貿易捆綁,暫時拉攏住西班牙。


    然後集中力量,把在南洋四麵出擊的荷蘭人、剛進入南洋的英格蘭人,率先驅逐出去。


    他希望能掌握南下大洋洲的通道,把大明的藩王,分封到大洋洲去——


    這是朱由檢為大明宗室選擇的自留地,他打算把整個大洋洲,都留給老朱家自己人。


    這樣縱使將來有變,老朱家也能在大洋洲存活。不至於像曆史上那樣,幾乎被清朝殺絕。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