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剌加這樣的要地,朱由檢當然是想要的。


    隻要掌握住這塊地方,控製滿剌加海峽,就能在南洋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取得對荷蘭、西班牙的戰略優勢。


    以大明的人口和陸上戰力,朱由檢可以確定,就算海戰失敗,荷蘭人也不可能奪取陸上據點。


    大明能依靠陸上的資源,一次次挑戰荷蘭人。


    但他最顧慮的地方也在於此,早已覬覦滿剌加的荷蘭人,不會坐視大明占據這塊地方——


    滿剌加在葡萄牙手中和在大明手中,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已經在蘇門答剌島占碑一帶建立據點的荷蘭人,在發現大明占據滿剌加後,可能會和柔佛王國、亞齊王國甚至西班牙人、英格蘭人聯合,一起在南洋排擠大明。


    朱由檢必須考慮這件事的影響,思索大明對南洋的戰略。


    所以他一時沒有回複,而是召集進京組建海軍部的喻安性、俞谘皋等人,和樞密大臣、理藩院大臣,一起商議此事。


    對於內附這種事情,大明的文官是不怎麽積極的。他們的擴張欲望,一向稱不上高。


    群臣聽到這件事,首先是懷疑葡萄牙人是不是包藏禍心。


    負責組建理藩院的內閣首輔黃立極道:


    “陛下,滿剌加若想內附,應當讓他們獻上表文。”


    “這些葡萄牙商人,可能是自己拿主意。”


    朱由檢也想到了這種可能,說道:


    “確實有可能是一些葡萄牙商人自己做主意。”


    “但是他們這些人存在,說明大明過去後有內應。”


    “憑滿剌加城那二百多人的守備隊,根本擋不住大明軍隊。”


    “朕現在不懷疑大明能否占據滿剌加,而是收複這塊地方後,能否牢牢占據?”


    說出自己對荷蘭、柔佛、亞齊等國聯合的擔心,群臣聽得不知所以。


    朱由檢見此命人取出一幅自己繪製的地圖,指著滿剌加半島向群臣道:


    “這裏是滿剌加,鄭和下西洋時曾在這裏設外府,作為中途的補給地。”


    “滿剌加王國曾向大明進貢,在大明退出南洋後,一百多年前被葡萄牙人攻占,其王室後裔建立柔佛王國。”


    “隔著滿剌加海峽的島嶼,可以稱為蘇門答剌島,簡單稱為蘇門島。”


    “這裏以前是蘇門答剌國,鄭和曾幫助其複國,宣宗皇帝還曾為其國主冊封王位。”


    “大明退出南洋後,蘇門答剌國被亞齊國所滅。”


    (明末南洋地名和現代地名對照)


    介紹了這些地名,讓群臣知道它們的大概方位,朱由檢又說道:


    “按照葡萄牙商人所說,亞齊王國正在出兵爭奪滿剌加,荷蘭人和柔佛王國聯合,也對滿剌加虎視眈眈。”


    “荷蘭人還在蘇門島南邊的占碑建立據點,覬覦滿剌加和舊港一帶。”


    “還有英格蘭人,謀奪香料群島的安汶島失敗後,同樣在占碑建立據點,圖謀占據這一帶。”


    講清楚了這些,群臣認識到南洋局勢的複雜。


    葡萄牙人麵對這麽多勢力的覬覦,難怪有些商人想讓大明過去,保護他們的利益。


    不過也有些人有疑問,那就是為何這麽多勢力,都在覬覦葡萄牙的據點?


    朱由檢回應他們道:


    “這是因為葡萄牙王國被西班牙王國以共主的形式吞並,西班牙對葡萄牙在海外的殖民地不上心。”


    “根據錦衣衛從葡萄牙商人那裏搜集的情報,葡萄牙丟失了霍爾木茲島等地,在緬甸也被拔了一些據點,如今處處遇危。”


    “而且西班牙與荷蘭的戰爭,也讓荷蘭人針對從屬於西班牙的葡萄牙,成立東印度公司搶奪它的殖民地。”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殖民地示意圖。此時滿剌加、好望角還屬於葡占)


    明白了這些事情,群臣都認識到滿剌加是個泥潭。


    大明若是插手,就可能卷入葡萄牙與荷蘭的戰爭。大明與荷蘭之間,有可能發生大戰。


    雖然大明不會懼怕荷蘭人,在澎湖之戰中戰勝過荷蘭艦隊、在東寧陸上也驅逐了荷蘭人。但是能不發生戰爭,那就盡量避免。


    很多臣子都不認同大明插足滿剌加,認為無需理會這件事,拒絕葡萄牙商人的請求就行了。


    袁可立因為身上還有救災職責,考慮得更多一些,詢問道:


    “滿剌加那邊氣候如何?”


    “能夠移民多少人?”


    朱由檢思索了一下,推測道:


    “滿剌加那一帶是平原,而且是在熱帶,雨水也很充足。”


    “一年三熟應該沒問題,全部開發出來至少能養活百萬人。”


    袁可立當即說道:


    “若是這樣,臣以為應該答應葡萄牙商人的請求,出兵介入滿剌加。”


    “東寧今年遷移五萬戶後,容易開墾的地方大多都在開墾。”


    “繼續遷移不是不行,但是開墾的難度要大得多,和當地土人的爭端會增加。”


    “明年陝西至少要遷移十萬戶,滿剌加正好能承載。”


    徐光啟聽到之後,同樣也想到了這件事,認為大明應該介入南洋,以便災民遷移。


    兩人在負責救災事務後,對陝西現在的人口,那是一點都不敢小看。


    之前皇帝認為陝西的實際戶口至少是統計上來的兩倍,兩人還有些不信。


    但是在陝西移民五萬戶後,他們是不得不信了。


    按照陝西地方官員以前呈上來的戶口統計,陝西總計是39萬戶、450萬口。


    遷移五萬戶之後,戶數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則因為遷移的是小戶,大約減少三十萬口左右。


    這麽多災民的減少,按理說陝西的局勢應該大為好轉。但是陝西現在的救災形勢,卻仍舊非常嚴峻。以至於孫傳庭等人隻能對秦王下手,征收了秦王府的積累。


    所以救災委員會的官員認為,陝西多半像皇帝推測的那樣,至少有九百萬人口。戶的數量,也可能超過百萬戶。


    將來這些人可能需要遷走三成甚至一半,才能讓陝西自給自足,在皇帝預測的大旱災下生存。


    所以徐光啟、袁可立等人,已經決定明年把陝西災民至少遷移十萬戶,直到陝西產出的糧食,能養活剩下的人。


    這十萬戶人口需要找地方安置,東寧那邊無法安置更多人。東北因為要打仗,也不方便更多的人遷過去。


    他們原本打算把這些人交給那些被朝廷招安的海盜,讓他們分散安置。


    如今在發現滿剌加這個地方後,頓時認為可以收複滿剌加外府,仿照東寧府建立軍民府,把災民編成軍民衛,分批遷移過去。


    朱由檢聽到這些,對兩人的大局觀大為稱讚。


    他本來就有意收複滿剌加,隻是因為這件事情太重大,所以才召集群臣商議。


    如今在得到袁可立、徐光啟的支持後,立刻道:


    “同意葡萄牙商人的請求,理藩院和海軍派人去和葡萄牙商人商議。”


    “讓他們至少準備能供二十萬人吃一年的糧食,並且準備好房屋和擅長在當地耕作的農人。”


    “如果能達到朕的要求,朕就會出兵保衛滿剌加,並且把葡萄牙人現在占據的地方,劃為滿剌加自貿區。”


    這是他們最大的價值,也是朱由檢願意和他們談條件的原因。


    有了這些葡萄牙商人帶路,大明到了當地就不會兩眼一抹黑,能夠更快地適應當地的氣候,開墾出來耕地。


    這麽多人的遷徙,需要有人負責。朱由檢不打算把滿剌加這塊要地分封,所以就下令道:


    “滿剌加收複以後,直屬南洋總督府。”


    “著令南洋巡撫改為南洋總督,在滿剌加一帶設立南洋諸衛。”


    “具體的衛所地點,讓郭尚友派人考察,做好先期準備。”


    說著他還想起一件事,補充道:


    “唐王世孫朱聿鍵,已經請求開藩,做了很多準備。”


    “讓他以理藩院大臣的身份,同樣參與此事。”


    “協調和柔佛王國、亞齊王國的爭端,讓他們臣服大明。”


    徐光啟聞言問道:


    “如果兩國不願臣服呢?”


    朱由檢斬釘截鐵地道:


    “那就打到他們服!”


    “還有,如果大明收複滿剌加後,亞齊王國還敢覬覦,那就給朱聿鍵授權,讓他在蘇門島開藩。”


    “以蘇門島的大小,足以分封兩個藩王。”


    “朕打算把唐藩遷移到這個島上,如果開藩順利,就讓秦藩也遷過去。”


    這是對付亞齊王國的策略,也是安撫秦藩的措施。


    秦王被他逼著遷移海外,心裏一定會不舒服。為了防止秦王進京後鬧出事來,朱由檢決定把舊港宣慰司一帶,分給秦王做封地。


    甚至都不需要他去開藩,讓唐王世孫朱聿鍵出兵,幫他打下來就行了。


    朱由檢相信在大明的支持下,朱聿鍵應該能拿下蘇門島。


    最多以後默許他為父報仇,作為對他的賞賜。


    袁可立聽到皇帝在滿剌加之外,又定下在蘇門島的擴張計劃,擔心皇帝太過激進,說道:


    “滿剌加能移民百萬人,至少能設三衛。”


    “以每個軍民衛最多容納五萬戶計算,就是十五萬戶。”


    “每個王府又能同樣設三護衛,唐藩和秦藩加起來,就是三十萬戶。”


    “如此四十五萬戶,足夠容納陝西所有災民。”


    “臣以為占據這兩地即可,南洋其餘地方暫時不用理會。”


    朱由檢點頭認可,說道:


    “朕也同樣是這個想法。”


    “若非葡萄牙人送上門來,還沒打算在南洋開藩。”


    “如今南洋一帶,大明的海軍沒優勢,無法掌握製海權。”


    “一旦同荷蘭人起了衝突,滿剌加和蘇門島的大明將士,就要全靠自己。”


    “俞卿你來說說,大明什麽時候能掌握製海權,取得對荷蘭人的絕對優勢?”


    俞谘皋在旁聽了很久,聽到皇帝問話後,方才出言說道:


    “臣以為至少要有五十艘堪比泰西蓋倫船的戰船,再加上一百五十艘輔助船隻,方能取得南洋一帶製海權。”


    “泰西戰船善於炮戰,確有可取之處。臣和鄭芝虎等人從馬尼拉招募了一些造船工匠,但他們對這種船隻並不完全明白。”


    “陛下可命葡萄牙商人招募工匠,幫大明掌握蓋倫船。”


    蓋倫船等西洋船隻的仿製工作,是朱由檢之前向鄭芝虎安排下去的。鄭芝虎的動作也很快,派商人從馬尼拉招募了一些華人造船工匠。


    這些人擅長的是馬尼拉大帆船,或者說中國帆船。


    這種帆船,是西班牙仿照中國遠洋帆船設計、雇傭中國工匠在馬尼拉建造,中國造船技術深深烙印其上,是原汁原味的中國船。


    大明的造船工匠獲得設計圖後,很快就弄明白了。已經在著手仿製,開始開工建造。


    但是蓋倫船這種戰船,大明的工匠就不太明白了。需要更專業的造船工匠,指導他們建造。


    朱由檢聽到之後,立刻下令把這一條加在和葡萄牙商人商談的條件上。又詢問俞谘皋道:


    “蓋倫船每船需要多少火炮,多少士兵操作?”


    “五十艘蓋倫船,海軍需要擴編多少人?”


    俞谘皋算了一下,說道:


    “按照陛下所定的噸位,一艘五六百噸的蓋倫船,能裝四五十門火炮,需要近三百名士兵操作。”


    “五十艘蓋倫船需要兩千多門火炮,一萬五千名士兵。”


    “二百艘輔助船隻大約需要兩三萬人。”


    “全部加起來需要四萬左右將士,才能確保掌握南洋製海權。”


    這個數字,聽得朱由檢很是驚訝。不是因為太多,而是有些少了。


    三四萬人相當於大明一鎮兵力,如果多設一鎮就能掌控整個南洋,對朱由檢來說實在太劃算了。


    惟一讓他猶豫的,就是造船和造炮,需要花費不少錢。


    群臣聽到掌控南洋需要一鎮兵力後,則是眉頭大皺。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已經超過鄭和船隊的花費——


    當年的鄭和船隊,不過二百多艘船、兩萬多名將士,就已經能讓西洋諸國盡皆臣服。


    如今為了掌控南洋就需要兩倍鄭和船隊的花費,在他們看來實在不劃算。


    大部分官員的心思還是放在平定建虜上,認為分出精力掌控南洋不值得。(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