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軍事製度改革可以往後拖,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拖不得。


    那就是樞密院成立後,奏疏是否要由內閣票擬的問題。


    這是樞密院的事情被拖延了一個多月的原因,也是權力爭奪的核心所在。


    朱由檢想要獲得軍事事務的快速決策權,自然是想要不經內閣直接發布中旨的。


    但是袁可立等兵部大臣,卻不同意這點——


    他們雖然未來會成為樞密院的官員,卻同樣屬於文官。在限製皇權的事情上,堅定地和內閣站在一起。


    即使皇帝從內閣分出來的權力,要分享給樞密大臣。這些文官出身的樞密院官員,也對此仍舊不同意。


    這讓朱由檢很無奈,同時也感覺到,這是文官的共識、或者說整體意誌。


    就像袁可立之前幾乎擁有首輔的權力時,麵對韓爌的打壓默默接受一樣。這些文官心裏自有一套準則,不完全聽從自己這個皇帝。


    他設想的樞密大臣像內閣大學士一樣為軍事事務寫票擬,沒有得到樞密院群臣的支持。


    文官都本能地維護內閣權威,用內閣限製皇權。


    甚至,他感覺自己若非之前趁著群臣不在意取得了境外事務主導權,恐怕理藩院的事情,也會有得爭執——


    文官不想皇帝的行為超出控製,尤其是直接發出中旨。


    他們恨不得把皇帝鎖在皇宮裏,一切聽從他們的安排。


    朱由檢多番嚐試無果、再加上承諾過不隨意使用中旨,最終放棄了用樞密院製衡內閣的想法,轉而把六科並入大理寺,設立了獨立的大理院——


    大理院最終擁有的權力,將會接近門下省。能對實際上相當於中書省的內閣,稍微形成製約。


    如今,隨著五院方案被通過,樞密院在成立完善,奏疏的事情也必須有個定論,以便朝廷運轉。


    朱由檢召集群臣開會,專門解決此事。他最核心的訴求,是在軍事上擁有快速決策權。以便能處理越來越頻繁的戰事,維護大明存在。


    麵對皇帝的要求,韓爌提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保留戡亂委員會,以大學士秉筆票擬。軍事方麵的事務,都能由皇帝和這位大學士決斷。


    朱由檢皺了皺眉,說道:


    “戡亂委員會繼續保留。”


    “但是它是跨部門協調機構,職責不完全屬於樞密院。”


    “朕以為當派一到兩位大學士去樞密院值班,分管軍事方麵的奏疏,可以不經首輔,直接遞到朕前。”


    這個想法提出,內閣首輔黃立極,仍是老神在在。


    似乎皇帝提出的事情,和他無關一般。


    內閣次輔韓爌,那就很不情願了。


    他已經把首輔位置視為囊中之物,怎麽願意皇帝削奪內閣首輔之權?


    所以他斟酌之後,說道:


    “臣以為軍事奏疏由專職大學士分管即可,不必去樞密院值班。”


    “樞密院在宮門之外,奏疏遞進宮裏,還是要經內閣。”


    這就是內閣的便利之處了。


    其它外廷衙門都在宮門之外,隻有內閣在宮裏,就在文華殿前麵。


    皇帝有什麽旨意,能夠很方便地喚他們過去書寫。內閣的權力也因此越來越大,甚至反客為主,把不經過內閣的旨意定為中旨,文官拒不接納。


    如今,朱由檢想通過把內閣大學士派去樞密院值班的辦法,繞過這個流程,遭到韓爌等人的抵製——


    他們認為無論如何,奏疏都應該經過內閣票擬。


    朱由檢和他們磨了很久,雖然沒聽到大臣激烈反對,卻發現很多臣子像韓爌一樣,對自己這個想法軟抵抗。


    就連不反對的黃立極等人,也沒有提出支持。


    因為他們內心,也不讚同這個。


    這讓他隻能放棄這個想法,說道:


    “那就換一種方式。”


    “為一到兩位大學士加樞密大臣銜。”


    “他們在接到軍事奏疏時,可以直接麵聖,並且擬定旨意。”


    “韓學士覺得如何?”


    聽到皇帝做出了讓步,還特意點出自己的名字,韓爌知道自己最好也要讓一下——


    否則有可能被皇帝認為自己不能合作,不任命自己擔任輔政大臣。


    所以他斟酌之後,覺得這對首輔的權力有削奪,卻仍隻得同意,說道:


    “若有緊急事務,這樣做未嚐不可。”


    “臣以為應該限定在軍事機密事務,尋常的軍事事務則不必這樣。”


    朱由檢聽著這番言論,又冒出一個想法,說道:


    “韓卿此言甚好!”


    “朕之前就讓通政司成立公文處,並且讓錦衣衛保密司入駐,負責軍情機密和銀章密奏事宜。”


    “現在看來,應該更進一步,在公文處下麵成立軍機科,專門負責軍事機密類奏疏。”


    “其它財政、禮法、藩屬等事務,也應專門分科。”


    “選擇可靠人員,去通政司任職。”


    這個提議說出,通政使呂圖南眼前一亮。


    要說這次五院調整中最受傷的是誰,那是非他莫屬了。


    原本通政使和大理寺卿排在九卿最後,級別同是正三品。通政使地位還高一點,稍微高於大理寺卿。


    結果這次五院調整中,通政司絲毫沒變化,甚至沒有和六部等衙門並入政務院。


    大理寺卻搖身一變,成為了五院之一的大理院。


    雖然在五院中排行第四,和政務院、樞密院這東西二府不能比。但是大理寺的官職,卻實實在在提升了品級。大理寺的官員,也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間。


    與之對比,通政司職官幾乎沒有變化。隻有楊嗣昌憑借個人能力,被調入了樞密院。


    尤其是曾經歸屬通政司的六科,這次被劃給了大理院。呂圖南這個通政使,對此實在很傷心。


    現在,他這個通政使不但排在九卿最末,甚至有聲音冒出:說通政使這個正三品官職撐不起九卿的名號,應該把九卿的稱呼,讓給同屬五院的理藩院掌院。


    如今皇帝終於想到通政司,這讓他有些激動地道:


    “臣以為科級實在太低,應該把公文處提升為公文廳,下設軍機處、財政處、禮法處、藩屬處等處,分管相應奏疏。”


    “將來奏疏到達通政司後,由公文廳處理,送給分管的大學士。”


    這樣一個流程,和以前相差不大,但是通政司卻多了一個分類權。下麵也增加了一些機構,能讓通政司的官員稍有慰藉。


    朱由檢點頭認可,覺得這有利於自己給大學士分工,而且沒有給內閣增加僚屬,沒擴展內閣的權力。


    所以他當即就下令道:


    “通政司分類後的奏疏,可通過內廷文書房,直接交給分管大學士。”


    “每個處的奏疏由一到兩位分管的大學士寫好票擬後,再由其他大學士處理,並最終由首輔確認。”


    “保密司派人擔任副廳長,專門負責機密奏疏。”


    “軍機處的奏疏,可以由分管的大學士直接呈遞禦前。”


    “因為涉及軍事機密,存放地圖、沙盤的武英殿要專門分出房間,處理軍機處事務。”


    “所有機密奏疏都要由能接觸機密的人負責,並且做好記錄。”


    “萬一出現泄露,朕會嚴懲不貸!”


    對於保密的重要性,朱由檢是一再強調。


    隨著群臣對錦衣衛保密司的適應,保密工作也逐漸深入。


    朱由檢之前對保密司的設想,正在一一實現。


    韓爌聽著皇帝和通政使一唱一和,確定這些事情,這讓他心中很是有些無奈。


    放在以前,通政使這樣的小人物根本不被他看在眼裏,除了九卿的虛名外,通政使連侍郎都比不上。


    但是當今皇帝卻給虛名的九卿實權,通政使作為九卿之一,有了參加常參會議、九卿廷推等權力。


    如今很多人都認為九卿相比大學士也不遑多讓,他這個內閣大學士,麵對通政使的時候,也得客客氣氣。


    所以麵對呂圖南的話,韓爌沒有直接反駁,而是認真思索,對自己的利弊。


    通政司奏疏分類的事情,讓韓爌略微皺了皺眉頭。


    因為奏疏被通政司分好類別後,首輔就沒有了給大學士分配奏疏的權力。這些奏疏會直接交給分管的大學士,首輔隻能在其處理好後,進行二次處理。


    這是對首輔權力的削弱,對以後的首輔很不利。


    同時,皇帝在內閣設立軍機處,讓負責軍事事務的大學士在武英殿處理軍事機密,也是對內閣的分化——


    時間久了,不在一個地方辦公、而且都有票擬權力的兩撥人,有可能變成兩個衙門。


    (內閣在文華殿前方,旁邊是製敕房、誥敕房兩房。武英殿在皇極門西側)


    這需要的時間可能很長,但是皇帝有足夠的耐心。因為他還年輕,能耗得過群臣。


    韓爌不得不感慨,當今皇帝實在是太聰慧,腦子也實在太靈活,一計不成就又是一個計策,讓人目不暇接。


    他想明白了這些,黃立極等人卻沒想明白。或者說有的人想到了,卻並沒有在意——


    畢竟這都是以後的事情,和他們有什麽關係呢?


    就連韓爌,對皇帝的這個想法也沒有繼續反駁。因為他之前的表現,已經足以對文官交待:


    不管怎麽說,票擬的權力都被他留在了內閣。以後的事情怎麽樣,讓以後的大學士爭取。


    朱由檢見自己的提議終於被通過,心中感慨這件事的不容易。


    但是不管怎麽說,他都有了在軍事事務上的快速決策權,以後處理軍務時,會更從容自在。


    所以他很快下令道:


    “東閣大學士徐光啟,這一年來勤勉任職,以編練新軍、監護朝鮮等功績,加銜正二品議政大臣,同時加正二品樞密僉事銜。”


    “轉為武英殿大學士,以後入直武英殿,負責軍機處奏疏。”


    “中極殿大學士、弼政大臣施鳳來,加從一品樞密同知銜,同樣負責軍機處奏疏,和徐光啟一起值班。”


    這個任命,讓群臣吃了一驚,就連施鳳來也有些意外。


    徐光啟負責軍機處事務,並不出群臣意料。因為當前的大學士之中,隻有他一人懂軍事,並且在編練新軍。


    戡亂委員會中,他也是秉筆票擬的副主任。處理軍機事務,可謂順理成章。


    但是施鳳來這個人選就讓人有些意外了,他是韓爌入朝前的內閣次輔,但是因為主持會試的事情,頗是灰頭土臉。


    雖然皇帝沒有明說,也並沒有斥責他。但是會試草榜名單被皇帝否決,卻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甚至恩科設立,也和這件事有關。


    施鳳來因為此事,在閣臣中聲望大降。又因為在救災等事務上不合皇帝心意,在內閣中越發默默無聞。


    就連次輔的位置被韓爌奪走,他也沒鬧出什麽動靜。似乎是打算和黃立極一樣,得過且過混兩年。


    沒想到,就在他認命的時候,被皇帝任命負責內閣軍機處。以後軍機事務,就是他和徐光啟說了算。


    這讓他如何不大喜過往,立刻向皇帝謝恩。


    韓爌則皺了皺眉頭,隱隱猜到皇帝是為以後做打算。


    看起來,皇帝是有讓他接任首輔的意思,但是分了個次輔,去武英殿值班。


    這個次輔的權力雖然遠遠不如首輔大,但是在軍機事務上,卻能和皇帝獨立決斷。


    再加上另一個在維護張皇後上有功、留任可能性極大的李國普,皇帝是打算用這兩個人,在內閣製衡自己。


    這讓內心之中,一時不知道是喜是憂。


    喜的是皇帝有意用自己,不抵觸自己擔任輔政大臣。


    憂的是皇帝對自己不放心,要留兩個閹黨牽製。


    這讓他甚至有一股衝動,在審判逆案的時候,把施鳳來等人定為附逆大臣。


    不過,想到皇帝已經審查過朝堂上的大臣,並且做過處置。他隻能按納下這個想法,接受這個任命——


    不管怎麽說,皇帝還是願意用他的。


    施鳳來、李國普最多給帶來麻煩,而不可能抗衡。


    這兩人身為閹黨餘孽,被很多文官抵製。


    沒料到韓爌因為自己任用施鳳來,聯想到這麽多事情。朱由檢自己心裏,其實並沒有那麽多想法。


    隻是他覺得施鳳來曾經反對過魏忠賢攝政,自己怎麽也要優待一下。


    還有就是徐光啟的資曆淺,需要施鳳來擋風遮雨。


    有施鳳來頂在前麵,即使軍機處出了問題,也能拿他頂雷。


    至於軍機處的實際事務誰說了算,能逢迎魏忠賢的施鳳來,自然知道該怎麽辦。


    自此,在外麵政務院和樞密院分設、軍政兩分之後,內閣大學士中,也隱隱出現了軍政分別。


    在武英殿值班負責軍機處的大學士,雖然名義上還屬於內閣,但在實際上麵,卻和其他內閣成員有區別。


    朱由檢通過對內閣的分化,進一步獲得了軍事事務的主導權。(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