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而易舉地解決了三個棘手的案件,讓韓爌得到很多讚譽。
之前就吹捧韓爌的東林黨人,如今又開始了吹捧。因為朱由檢登極後強調上言大臣德政律,並且以此懲處了閹黨附逆人員。他們不敢明著在朝堂上吹捧。但是京城的報房報社,都收到了相關稿件。
處於錦衣衛監管下的報業,毫無疑問察覺了這件事。這讓朱由檢注意到,在錢謙益的《大同報》、張溥的《明報》等報紙相繼發行後,文官和士人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報刊輿論的力量,開始關注這個行業。
他對此事的指示是:嚴格按照《大明律》來。
上言大臣德政律,可不止是約束官員,還包括士子庶人。對於膽敢違犯的庶民,第一次予以警告,第二次勞動矯正,第三次按律審判——
讓各個報房報社給投稿人回信,對他們施加警告。
那些投稿的士人,收到報房報社的警告後,很快就明白了其中利害。
因為如果按律審判的話,那可是根據《皇明祖訓》製定的“務要鞫問情由明白,處斬”。這種殺頭的罪過,給錢也沒人幹。
來京城參加大學堂聯合考試的生員,因為這次警告,在向報紙投稿時更加小心。抨擊官員的稿子照投,但是讚揚官員的稿子,卻大多隱去了名字,隻稱讚他們所在的衙門。
以前對此事沒怎麽在意的報房報社,也自審自糾了一遍,在涉及政事的報道上,盡量減少官員名字出現。
整個報刊行業,越來越是規範。
韓爌在察覺到這件事後,更是謹小慎微,絲毫沒有因為處理好三案而自得。而是兢兢業業,審判逆案人員。
進入內閣之後,他已經發現內閣的權力不像外界所說被皇帝和九卿所架空,甚至首輔之下的閣臣,權力還大了點。
之前他擔任內閣首輔時,內閣中秉筆票擬的隻有首輔一人。魏廣微想要分享這個權力,讓魏忠賢傳旨諭示閣臣協同辦事。
韓爌對此十分惶懼,上疏抗爭的同時乞求休致,因此從首輔上卸任。
可以說,他就是為了保住首輔票擬權辭職的。之前不願擔任非首輔的大學士,也是因為他知道:這些大學士沒有多少實權。
但是這一次進入內閣,他發現首輔票擬權早變了。各種奏疏上麵,現在都至少貼著兩條票擬。雖然其中一條必須由首輔擬定或同意,但是其他閣臣,也並非毫無權力。
他這個排名第二的內閣大學士,權力可以說很大。如果精力充沛的話,理論上能為所有奏疏寫票擬——
是否被皇帝采納另說,獨立票擬權卻是實實在在的。黃立極這個首輔,都不能剝奪他們為奏疏書寫票擬的權力。
尤其是皇帝為閣臣分配了業務,他們對相關領域的奏疏,必須書寫票擬。
這讓韓爌心中更是感歎,如果早知道這件事,自己早就來上任了。憑借自己的能力,完全能讓皇帝更多地采用自己的票擬,把黃立極這個首輔架空。
同時他心裏對黃立極這個首輔也有些鄙視,認為他輕易放棄了曆代首輔爭取來的權力。
自己辭職都要抗爭首輔票擬權被分享,黃立極卻輕而易舉同意了這件事。外間甚至都不知道,首輔票擬權之外,大學士同樣擁有了獨立票擬權——
也難怪這些大學士麵對九卿權力的擴大,抗爭一點都不激烈。因為他們批奏疏都忙不過來,哪裏還顧得上九卿擴權。
韓爌入閣任職後,皇帝為他分配的是審案業務,所有三法司的奏疏都要在他這裏過一遍,並且寫出票擬。
其它方麵的奏疏沒有做出要求,但他如果有精力,同樣可以寫票擬。就像三法司的奏疏,其他大學士同樣可以觀看,甚至書寫票擬——
畢竟皇帝要求每封奏疏都必須至少有兩條票擬,卻沒規定上限。理論上所有閣臣都能觀看送到內閣的奏疏,並且書寫票擬。
而且這些票擬中,其中一條必須由首輔擬定或同意。在首輔忙不過來的情況下,通常會委托信任的大學士,幫他書寫票擬,然後蓋上印信,表示自己同意。
所以首輔的權力還是很大的,能通過奏疏的二次分派,拉攏或排擠某個人。
根據韓爌的觀察,黃立極最喜歡委托寫票擬的大學士是李國普。此人最初在內閣中排名第四,後來張瑞圖下去後,他就升為第三。在次輔施鳳來有可能對首輔帶來威脅的情況下,他以北直隸同鄉的身份,得到黃立極抬舉。
如今韓爌入閣,在內閣排名第二位成為次輔。黃立極的壓製對象,自然包括了他。
按理說韓爌應該和施鳳來聯合,對抗黃立極合李國普的聯盟。但是他卻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他擔任的次輔,擠的是施鳳來的位子。以後還有可能排在施鳳來前麵,接任首輔之位——
施鳳來不恨死他就好了,怎麽可能聯合?
所以韓爌能拉攏的,隻有後來入閣的鄭以偉和徐光啟。
但是這兩個人都是皇帝選出的中立派,麵對閹黨和東林黨的拉攏,他們都不理會。
韓爌無奈之下,隻能選擇蟄伏,先辦好手頭的事情,然後等待時機。
不過時機還沒等到,韓爌就發現了一件讓他驚惶的事情。那就是戡亂救災委員會,在侵奪內閣的職權——
有關戡亂和救災的奏疏,不但要在內閣過一遍,還要送到這個委員會,提供處理意見。
皇帝大部分時候,會尊重戡亂救災委員會的意見。內閣相關的權力,正在被進一步削奪。
這個委員會中,有黃立極、徐光啟兩個大學士,還有袁可立、楊景辰、畢自嚴三位尚書。
即使皇帝沒有給這個委員會委任主任,但是以袁可立的能力和資曆、還有皇帝對他的認可,毫無疑問在其中擁有主導權。
也難怪有人說袁可立實際是首輔,擁有首輔權力——
他在戡亂救災事務上,確實有這樣的權力。
這個跨部門的機構,讓韓爌深感不安。因為這代表著,六部完全能把內閣撇過去。
所以他想到京城傳言的樞密院後,覺得不如把軍事業務分出去。把袁可立這個兵部尚書,從政務上剝離。
以後,縱然袁可立成為樞密使,被人稱為樞輔。也不能讓他插手政事,侵奪內閣權力。(本章完)
之前就吹捧韓爌的東林黨人,如今又開始了吹捧。因為朱由檢登極後強調上言大臣德政律,並且以此懲處了閹黨附逆人員。他們不敢明著在朝堂上吹捧。但是京城的報房報社,都收到了相關稿件。
處於錦衣衛監管下的報業,毫無疑問察覺了這件事。這讓朱由檢注意到,在錢謙益的《大同報》、張溥的《明報》等報紙相繼發行後,文官和士人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報刊輿論的力量,開始關注這個行業。
他對此事的指示是:嚴格按照《大明律》來。
上言大臣德政律,可不止是約束官員,還包括士子庶人。對於膽敢違犯的庶民,第一次予以警告,第二次勞動矯正,第三次按律審判——
讓各個報房報社給投稿人回信,對他們施加警告。
那些投稿的士人,收到報房報社的警告後,很快就明白了其中利害。
因為如果按律審判的話,那可是根據《皇明祖訓》製定的“務要鞫問情由明白,處斬”。這種殺頭的罪過,給錢也沒人幹。
來京城參加大學堂聯合考試的生員,因為這次警告,在向報紙投稿時更加小心。抨擊官員的稿子照投,但是讚揚官員的稿子,卻大多隱去了名字,隻稱讚他們所在的衙門。
以前對此事沒怎麽在意的報房報社,也自審自糾了一遍,在涉及政事的報道上,盡量減少官員名字出現。
整個報刊行業,越來越是規範。
韓爌在察覺到這件事後,更是謹小慎微,絲毫沒有因為處理好三案而自得。而是兢兢業業,審判逆案人員。
進入內閣之後,他已經發現內閣的權力不像外界所說被皇帝和九卿所架空,甚至首輔之下的閣臣,權力還大了點。
之前他擔任內閣首輔時,內閣中秉筆票擬的隻有首輔一人。魏廣微想要分享這個權力,讓魏忠賢傳旨諭示閣臣協同辦事。
韓爌對此十分惶懼,上疏抗爭的同時乞求休致,因此從首輔上卸任。
可以說,他就是為了保住首輔票擬權辭職的。之前不願擔任非首輔的大學士,也是因為他知道:這些大學士沒有多少實權。
但是這一次進入內閣,他發現首輔票擬權早變了。各種奏疏上麵,現在都至少貼著兩條票擬。雖然其中一條必須由首輔擬定或同意,但是其他閣臣,也並非毫無權力。
他這個排名第二的內閣大學士,權力可以說很大。如果精力充沛的話,理論上能為所有奏疏寫票擬——
是否被皇帝采納另說,獨立票擬權卻是實實在在的。黃立極這個首輔,都不能剝奪他們為奏疏書寫票擬的權力。
尤其是皇帝為閣臣分配了業務,他們對相關領域的奏疏,必須書寫票擬。
這讓韓爌心中更是感歎,如果早知道這件事,自己早就來上任了。憑借自己的能力,完全能讓皇帝更多地采用自己的票擬,把黃立極這個首輔架空。
同時他心裏對黃立極這個首輔也有些鄙視,認為他輕易放棄了曆代首輔爭取來的權力。
自己辭職都要抗爭首輔票擬權被分享,黃立極卻輕而易舉同意了這件事。外間甚至都不知道,首輔票擬權之外,大學士同樣擁有了獨立票擬權——
也難怪這些大學士麵對九卿權力的擴大,抗爭一點都不激烈。因為他們批奏疏都忙不過來,哪裏還顧得上九卿擴權。
韓爌入閣任職後,皇帝為他分配的是審案業務,所有三法司的奏疏都要在他這裏過一遍,並且寫出票擬。
其它方麵的奏疏沒有做出要求,但他如果有精力,同樣可以寫票擬。就像三法司的奏疏,其他大學士同樣可以觀看,甚至書寫票擬——
畢竟皇帝要求每封奏疏都必須至少有兩條票擬,卻沒規定上限。理論上所有閣臣都能觀看送到內閣的奏疏,並且書寫票擬。
而且這些票擬中,其中一條必須由首輔擬定或同意。在首輔忙不過來的情況下,通常會委托信任的大學士,幫他書寫票擬,然後蓋上印信,表示自己同意。
所以首輔的權力還是很大的,能通過奏疏的二次分派,拉攏或排擠某個人。
根據韓爌的觀察,黃立極最喜歡委托寫票擬的大學士是李國普。此人最初在內閣中排名第四,後來張瑞圖下去後,他就升為第三。在次輔施鳳來有可能對首輔帶來威脅的情況下,他以北直隸同鄉的身份,得到黃立極抬舉。
如今韓爌入閣,在內閣排名第二位成為次輔。黃立極的壓製對象,自然包括了他。
按理說韓爌應該和施鳳來聯合,對抗黃立極合李國普的聯盟。但是他卻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他擔任的次輔,擠的是施鳳來的位子。以後還有可能排在施鳳來前麵,接任首輔之位——
施鳳來不恨死他就好了,怎麽可能聯合?
所以韓爌能拉攏的,隻有後來入閣的鄭以偉和徐光啟。
但是這兩個人都是皇帝選出的中立派,麵對閹黨和東林黨的拉攏,他們都不理會。
韓爌無奈之下,隻能選擇蟄伏,先辦好手頭的事情,然後等待時機。
不過時機還沒等到,韓爌就發現了一件讓他驚惶的事情。那就是戡亂救災委員會,在侵奪內閣的職權——
有關戡亂和救災的奏疏,不但要在內閣過一遍,還要送到這個委員會,提供處理意見。
皇帝大部分時候,會尊重戡亂救災委員會的意見。內閣相關的權力,正在被進一步削奪。
這個委員會中,有黃立極、徐光啟兩個大學士,還有袁可立、楊景辰、畢自嚴三位尚書。
即使皇帝沒有給這個委員會委任主任,但是以袁可立的能力和資曆、還有皇帝對他的認可,毫無疑問在其中擁有主導權。
也難怪有人說袁可立實際是首輔,擁有首輔權力——
他在戡亂救災事務上,確實有這樣的權力。
這個跨部門的機構,讓韓爌深感不安。因為這代表著,六部完全能把內閣撇過去。
所以他想到京城傳言的樞密院後,覺得不如把軍事業務分出去。把袁可立這個兵部尚書,從政務上剝離。
以後,縱然袁可立成為樞密使,被人稱為樞輔。也不能讓他插手政事,侵奪內閣權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