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武道大會,在京城的影響是空前的。
不但武進士的影響力無法和他們相比,就連文進士的名氣,也比不上他們。
很多觀戰的百姓,對武道大會上發生的事情津津樂道。姬際可、曹變蛟、高迎祥、陳王廷等人的名字,在百姓中變得耳熟能詳。
最讓百姓羨慕的,還是他們都獲得了官職。低的是正六品百戶、高的是正五品千戶,都被招入禦馬監,成為勇士營將領——
這個營是皇帝從勇士四衛營分出來的,以天下第一勇士姬際可為將領,招募各地前來武道大會的強者,組成的天下第一營。
營中每個將士都稱得上精銳,有擔任百戶的機會。
這對普通百姓來說,就是通天階梯。
讓他們意識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並非隻是虛言。
武藝高強的武人同文人一樣,都有被皇帝任用的機會。
也因此,在這次武道大會後,京城掀起了一陣習武較技的熱潮,學習武藝的人,一下多了起來。還有人好勇鬥狠,到處找人比賽。
文官士大夫對此極為看不慣,很多人上了奏疏,要求皇帝禁止這種亂象。
更有人激烈勸諫,皇帝應親近君子,不要寵信武人。
奏疏中言辭之激烈,看得朱由檢直冒青筋。
甚至在朝會上這些人也不消停,翻來覆去說這些事。
麵對這種情況,朱由檢總算明白了,為何萬曆皇帝會氣得不想上朝理事,正德皇帝會責罰勸諫他的臣子。
實在是大明的文官早已被慣壞了,形成了這樣的風氣。言辭越激烈的人,越能獲得名氣。即使一時被貶,以後在文官的支持下,也能翻案回歸。
所以朱由檢對他們,根本無法責罰。他現在施加的責罰,都會在以後變成這些人的功勳。
這讓他隻能對這些奏疏無視,同時在登極以來,第一次缺席朝會。
不過他的容忍,並沒有獲得文官體諒,有些人以為皇帝退縮,言辭更加激烈地勸諫皇帝。甚至還延伸到其它事情,把皇帝之前提高工匠地位、任命他們為少府寺官員、召集僧道等事,都說成綱常敗壞。
更有人對朝堂上實行的政策指指點點,認為該如何如何。甚至還彈劾朝堂大臣,認為他們沒輔佐好皇帝。
黃立極、施鳳來、楊景辰、薛鳳翔等和閹黨有牽聯的人,全都被罵了個狗血淋頭。這些人麵對彈劾,隻能閉門待罪。
麵對這種情景,朝堂上很多大臣感到憂心。因為他們認識到,如果這件事不處理好,崇禎朝第一次君臣對抗,很可能就會到來。
到時皇帝是用廷杖處罰官員,還是退居宮中不再參加朝會,對於當前的朝廷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在經過萬曆後期和天啟年間的混亂後,朝廷迫切需要一位明君,整頓當前局勢。
當今皇帝登極後,撫察罕、招海寇,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兩個外患。很多大臣心中,都把皇帝視為一位有能力的明君。
而且更讓他們滿意的,是當今皇帝雖然攬權,卻又是舍得放權的,對大臣廷推廷議,一向都很尊重。甚至這段時間還有繼續放權的意思,不但決定建國會,還把很多權力交給戡亂救災委員會。
再加上皇帝參考周禮重製禮樂,實行分封製和井田製,褒揚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更是讓大臣們有了立功動力,看到了世代富貴的機會。
這些有能力的大臣心中,發自內心地支持當今皇帝。他們都想像江陵公一樣,獲得一塊封地。
開辟封地需要武將出力,他們對皇帝提高武人地位雖然有些看不慣,卻沒有公開反對。
如今在朝堂上鼓噪的,大多是中低級的官員。這些人離成為賢臣和功臣還遠,沒有在皇帝的政策中獲益。甚至很多人還因為磨勘法受到壓製,難以快速成為大臣。
尤其是科道言官,對此最是不滿,很多文官在他們的帶領下,從皇帝重視武人這件事,發起第一次反擊。
朝堂上的大臣基本都是文官,最初對此事樂見其成。但是在他們鬧得越來越激烈、有發展成君臣對抗的麵頭後,這些人頓時坐不住了,聚在一起商議。
袁可立的府上,成基命、李邦華、劉宗周等都察院的官員,董其昌、李若星、孔貞運、何如寵、李標、錢謙益等部寺高官,此時都聚在一起,商議如何應對。
這些人都是東林黨或傾向東林黨的人,在文官中影響非凡。袁可立把他們召集起來,就是為解決當前之事:
“成公,你是右都禦史,有監察科道官員的責任。”
“你說現在這局麵,應該如何解決?”
袁可立在和黃立極一起執掌戡亂救災委員會後,如今隱隱和首輔並列,有插手其它衙門的權力。
再加上他曾經協理三法司,當前三法司的格局,就是他確定的。
成基命麵對他的詢問,沒有敷衍塞責,認真想了之後,回道:
“陛下曾多次囑咐科道言官要更注重本職,糾察違法事件。”
“如今這些文官不專注於本職,反而在朝堂大事上胡亂發言。”
“竊以為應該考核,查查他們的本職事項是否做完!”
這是一個辦法,但是在這個時候實行,恐怕會引來科道言官的不滿。認為他們是公然打擊報複,鉗製言官發言。
所以袁可立讓擔任起居注的弟子先把這個意見記下,又問李邦華道:
“李兄,你是左副都禦史,負責在都察院協理院事。”
“對當前的局麵,有什麽辦法沒有?”
李邦華更是激進,直接就要拿掉那些官員的官位,說道:
“陛下曾明確說過,朝廷三法司官員,以有地方司法經曆者優先。”
“但因為老人老辦法,有許多從知縣升上來的官員,被起複或任命為科道。”
“這次鬧事的毛羽健等人,多是知縣出身。他們自以為治理過地方,對朝堂大事橫加指摘,絲毫不講證據,視三法司製度為無物。”
“要我說,就該嚴格執行陛下規定,裁汰這些知縣出身的科道官員。”
這個提議,讓眾人大吃一驚,有些不敢相信。
因為科道官員在二月選官時才被補滿,如今要拿到知縣出身的,幾乎要拿掉一半。
這讓科道的職責,如何承擔起來?
但是李邦華說的也確實是個辦法,朝堂上的大臣,對那些隻會亂噴的言官也有些厭煩。
他們本來還覺得皇帝不讓知縣補科道不符合以前慣例,但是在對比推官和知縣出身的科道官員後,如今卻感覺很有道理——
畢竟推官是司法官,大多還注重證據和法律,寫出的奏疏算是言之有據。
知縣出身的科道,則大多把自己視為朝堂大臣,在各種事務上胡亂發言。他們把風聞奏事的權力,發揮到了極限。甚至捕風捉影,勒索其他官員。那些官員不想被他們彈劾,隻能破財消災、或者幫他們辦事。這種奇葩的事情,有良知的官員都會看不慣。
朝堂上的大臣,這種事情早就厭煩了,甚至很討厭那些自命不凡的小官。在皇帝指出科道官員的出身後,他們審視之下,發現這些人大多是知縣出身。頓時就找到了目標,支持皇帝的政策。
聽著這些人的態度,袁可立看向董其昌和李若星,說道:
“董兄、李兄,如今署理吏部尚書的楊景辰閉門待罪,這件事需要你們去辦。”
“你們說這些科道官員,應該轉任何職?”
沒有像李邦華說的那樣裁汰,袁可立隻想把這些人調出去,不影響朝堂局麵。
董其昌在吏部不怎麽管事,李若星道:
“轉任暫且不急,現在有一件事更迫切。”
“光祿寺少卿周延儒,已經主動把非法收入上交,並且把自家財產申報,請求在所有官吏中推行這個製度。”
“禮部尚書溫體仁響應,已經要求禮部各衙門實行,以示清貴官員為官清廉。”
“我已經打算把財產申報製度在吏部實行,避免他們在官員選任時徇私舞弊。”
“科道官員有監督官員職責,更應該把自身財產申報。以免他們徇私枉法,辜負監察責任。”
袁可立聽得點頭,也明白李若星為何這樣做。因為李若星就是被皇帝以清廉選在吏部的,“民之一絲一縷,皆民之命也”這句話,現在都掛在都察院廉政總署裏。
在禮部主動申請在下屬衙門中實行財產申報後,李若星作為以清廉著稱的吏部官員,當然要立刻跟進。否則就可能被人譏笑,有壞了名聲之危。
袁可立如今負責戡亂救災,同樣也覺得選拔清廉的官員很重要。否則朝廷的救災款撥下去,到不了災民手裏。
眼看李若星有這個想法,他當即點頭答應,要求在場官員,都推動官員財產申報。先拿科道官員開刀,查他們的底細。
東林黨的官員,有像李三才那樣有貪汙嫌疑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標榜清正廉潔。就連家中豪富的錢謙益,在寫出《恒產論》分散家產後,對財產申報這件事也很有底氣。
麵對袁可立的要求,他們紛紛響應,這些人率先以身作則,前往廉政總署申報財產。然後以成基命為首,在都察院展開自糾,要求所有科道官員申報財產。
這下科道官員再也顧不上在朝堂上興風作浪了,因為他們的官位,正在受到威脅。
這個威脅還不是被強權打壓,而是以清查貪汙受賄的名義。如果以這樣的罪名被罷官,他們以後想起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因為勸諫被皇帝罷免是榮耀,但是帶著貪汙受賄的名聲被罷官,可沒有人同情他們。
縱使有機會被起複,也要帶著汙點。
所以他們一個個忙著處理自己的事情,消除潛在禍端。
朱由檢這個皇帝沒出麵,朝堂上勇於任事的大臣,就把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
科道官員的風頭,徹底被打壓下來。
這讓深居宮中,故意避開這件事的朱由檢很是滿意,認為以袁可立為首的文官,通過了他的考驗。
這些人既沒有和科道官員一起威逼皇帝,也沒有趁機排斥閹黨殘餘官員,大多在用心做事,解決朝堂上的問題。
這讓朱由檢覺得,可以更信任他們,讓他們治理國事。
而且最讓他舒心的,還是袁可立等人用自己製定的製度,解決科道官員。
這讓他之前趁著權力真空時製定的各項製度,開始得到推行。以後在實踐中會更加完善,逐漸成為定製。
這對朱由檢來說,是更重要的事情。
畢竟他這個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最重要的還是確立製度,讓各級官吏執行。
袁可立等人推行財產申報解決科道官員,很合他的心意。
所以在這起風波解決後,朱由檢以主持明法科、招撫海寇等功勞,為袁可立加從一品弼政大臣銜,進一步明確他的地位——
除了黃立極這個輔政大臣之外,沒有人在朝堂上的班次能排在袁可立前麵。
可以說,他現在可以看做次輔,在首輔黃立極不怎麽管事的情況下,更是能通過戡亂救災委員會,擁有首輔權力。
群臣不管認同或不認同,都要把袁可立視作輔臣、當做事實上的首輔看待。
因為袁可立和東林黨的親近,東林黨的臣子大多能夠接受他,認為袁可立相比黃立極,要更容易接受。
不過也有人埋怨韓爌,認為他不該拿捏。以至於皇帝等不及,任命袁可立統領群臣——
如果韓爌來京,以他大學士的身份,會更名正言順。
閹黨殘留的官員則不然,他們大多感到慶幸。認為韓爌不上任最好,免得東林黨勢大,把他們排擠出朝廷。
袁可立之前在朝堂上曾和他們一起任事,起複後也沒有趁著他們落難發起攻擊,獲得了他們的認可,支持他為輔臣。
中立派出身的袁可立,憑借自身的操守和能力,成功得到了大多數臣子認可,成為朝堂核心!(本章完)
不但武進士的影響力無法和他們相比,就連文進士的名氣,也比不上他們。
很多觀戰的百姓,對武道大會上發生的事情津津樂道。姬際可、曹變蛟、高迎祥、陳王廷等人的名字,在百姓中變得耳熟能詳。
最讓百姓羨慕的,還是他們都獲得了官職。低的是正六品百戶、高的是正五品千戶,都被招入禦馬監,成為勇士營將領——
這個營是皇帝從勇士四衛營分出來的,以天下第一勇士姬際可為將領,招募各地前來武道大會的強者,組成的天下第一營。
營中每個將士都稱得上精銳,有擔任百戶的機會。
這對普通百姓來說,就是通天階梯。
讓他們意識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並非隻是虛言。
武藝高強的武人同文人一樣,都有被皇帝任用的機會。
也因此,在這次武道大會後,京城掀起了一陣習武較技的熱潮,學習武藝的人,一下多了起來。還有人好勇鬥狠,到處找人比賽。
文官士大夫對此極為看不慣,很多人上了奏疏,要求皇帝禁止這種亂象。
更有人激烈勸諫,皇帝應親近君子,不要寵信武人。
奏疏中言辭之激烈,看得朱由檢直冒青筋。
甚至在朝會上這些人也不消停,翻來覆去說這些事。
麵對這種情況,朱由檢總算明白了,為何萬曆皇帝會氣得不想上朝理事,正德皇帝會責罰勸諫他的臣子。
實在是大明的文官早已被慣壞了,形成了這樣的風氣。言辭越激烈的人,越能獲得名氣。即使一時被貶,以後在文官的支持下,也能翻案回歸。
所以朱由檢對他們,根本無法責罰。他現在施加的責罰,都會在以後變成這些人的功勳。
這讓他隻能對這些奏疏無視,同時在登極以來,第一次缺席朝會。
不過他的容忍,並沒有獲得文官體諒,有些人以為皇帝退縮,言辭更加激烈地勸諫皇帝。甚至還延伸到其它事情,把皇帝之前提高工匠地位、任命他們為少府寺官員、召集僧道等事,都說成綱常敗壞。
更有人對朝堂上實行的政策指指點點,認為該如何如何。甚至還彈劾朝堂大臣,認為他們沒輔佐好皇帝。
黃立極、施鳳來、楊景辰、薛鳳翔等和閹黨有牽聯的人,全都被罵了個狗血淋頭。這些人麵對彈劾,隻能閉門待罪。
麵對這種情景,朝堂上很多大臣感到憂心。因為他們認識到,如果這件事不處理好,崇禎朝第一次君臣對抗,很可能就會到來。
到時皇帝是用廷杖處罰官員,還是退居宮中不再參加朝會,對於當前的朝廷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在經過萬曆後期和天啟年間的混亂後,朝廷迫切需要一位明君,整頓當前局勢。
當今皇帝登極後,撫察罕、招海寇,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兩個外患。很多大臣心中,都把皇帝視為一位有能力的明君。
而且更讓他們滿意的,是當今皇帝雖然攬權,卻又是舍得放權的,對大臣廷推廷議,一向都很尊重。甚至這段時間還有繼續放權的意思,不但決定建國會,還把很多權力交給戡亂救災委員會。
再加上皇帝參考周禮重製禮樂,實行分封製和井田製,褒揚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更是讓大臣們有了立功動力,看到了世代富貴的機會。
這些有能力的大臣心中,發自內心地支持當今皇帝。他們都想像江陵公一樣,獲得一塊封地。
開辟封地需要武將出力,他們對皇帝提高武人地位雖然有些看不慣,卻沒有公開反對。
如今在朝堂上鼓噪的,大多是中低級的官員。這些人離成為賢臣和功臣還遠,沒有在皇帝的政策中獲益。甚至很多人還因為磨勘法受到壓製,難以快速成為大臣。
尤其是科道言官,對此最是不滿,很多文官在他們的帶領下,從皇帝重視武人這件事,發起第一次反擊。
朝堂上的大臣基本都是文官,最初對此事樂見其成。但是在他們鬧得越來越激烈、有發展成君臣對抗的麵頭後,這些人頓時坐不住了,聚在一起商議。
袁可立的府上,成基命、李邦華、劉宗周等都察院的官員,董其昌、李若星、孔貞運、何如寵、李標、錢謙益等部寺高官,此時都聚在一起,商議如何應對。
這些人都是東林黨或傾向東林黨的人,在文官中影響非凡。袁可立把他們召集起來,就是為解決當前之事:
“成公,你是右都禦史,有監察科道官員的責任。”
“你說現在這局麵,應該如何解決?”
袁可立在和黃立極一起執掌戡亂救災委員會後,如今隱隱和首輔並列,有插手其它衙門的權力。
再加上他曾經協理三法司,當前三法司的格局,就是他確定的。
成基命麵對他的詢問,沒有敷衍塞責,認真想了之後,回道:
“陛下曾多次囑咐科道言官要更注重本職,糾察違法事件。”
“如今這些文官不專注於本職,反而在朝堂大事上胡亂發言。”
“竊以為應該考核,查查他們的本職事項是否做完!”
這是一個辦法,但是在這個時候實行,恐怕會引來科道言官的不滿。認為他們是公然打擊報複,鉗製言官發言。
所以袁可立讓擔任起居注的弟子先把這個意見記下,又問李邦華道:
“李兄,你是左副都禦史,負責在都察院協理院事。”
“對當前的局麵,有什麽辦法沒有?”
李邦華更是激進,直接就要拿掉那些官員的官位,說道:
“陛下曾明確說過,朝廷三法司官員,以有地方司法經曆者優先。”
“但因為老人老辦法,有許多從知縣升上來的官員,被起複或任命為科道。”
“這次鬧事的毛羽健等人,多是知縣出身。他們自以為治理過地方,對朝堂大事橫加指摘,絲毫不講證據,視三法司製度為無物。”
“要我說,就該嚴格執行陛下規定,裁汰這些知縣出身的科道官員。”
這個提議,讓眾人大吃一驚,有些不敢相信。
因為科道官員在二月選官時才被補滿,如今要拿到知縣出身的,幾乎要拿掉一半。
這讓科道的職責,如何承擔起來?
但是李邦華說的也確實是個辦法,朝堂上的大臣,對那些隻會亂噴的言官也有些厭煩。
他們本來還覺得皇帝不讓知縣補科道不符合以前慣例,但是在對比推官和知縣出身的科道官員後,如今卻感覺很有道理——
畢竟推官是司法官,大多還注重證據和法律,寫出的奏疏算是言之有據。
知縣出身的科道,則大多把自己視為朝堂大臣,在各種事務上胡亂發言。他們把風聞奏事的權力,發揮到了極限。甚至捕風捉影,勒索其他官員。那些官員不想被他們彈劾,隻能破財消災、或者幫他們辦事。這種奇葩的事情,有良知的官員都會看不慣。
朝堂上的大臣,這種事情早就厭煩了,甚至很討厭那些自命不凡的小官。在皇帝指出科道官員的出身後,他們審視之下,發現這些人大多是知縣出身。頓時就找到了目標,支持皇帝的政策。
聽著這些人的態度,袁可立看向董其昌和李若星,說道:
“董兄、李兄,如今署理吏部尚書的楊景辰閉門待罪,這件事需要你們去辦。”
“你們說這些科道官員,應該轉任何職?”
沒有像李邦華說的那樣裁汰,袁可立隻想把這些人調出去,不影響朝堂局麵。
董其昌在吏部不怎麽管事,李若星道:
“轉任暫且不急,現在有一件事更迫切。”
“光祿寺少卿周延儒,已經主動把非法收入上交,並且把自家財產申報,請求在所有官吏中推行這個製度。”
“禮部尚書溫體仁響應,已經要求禮部各衙門實行,以示清貴官員為官清廉。”
“我已經打算把財產申報製度在吏部實行,避免他們在官員選任時徇私舞弊。”
“科道官員有監督官員職責,更應該把自身財產申報。以免他們徇私枉法,辜負監察責任。”
袁可立聽得點頭,也明白李若星為何這樣做。因為李若星就是被皇帝以清廉選在吏部的,“民之一絲一縷,皆民之命也”這句話,現在都掛在都察院廉政總署裏。
在禮部主動申請在下屬衙門中實行財產申報後,李若星作為以清廉著稱的吏部官員,當然要立刻跟進。否則就可能被人譏笑,有壞了名聲之危。
袁可立如今負責戡亂救災,同樣也覺得選拔清廉的官員很重要。否則朝廷的救災款撥下去,到不了災民手裏。
眼看李若星有這個想法,他當即點頭答應,要求在場官員,都推動官員財產申報。先拿科道官員開刀,查他們的底細。
東林黨的官員,有像李三才那樣有貪汙嫌疑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標榜清正廉潔。就連家中豪富的錢謙益,在寫出《恒產論》分散家產後,對財產申報這件事也很有底氣。
麵對袁可立的要求,他們紛紛響應,這些人率先以身作則,前往廉政總署申報財產。然後以成基命為首,在都察院展開自糾,要求所有科道官員申報財產。
這下科道官員再也顧不上在朝堂上興風作浪了,因為他們的官位,正在受到威脅。
這個威脅還不是被強權打壓,而是以清查貪汙受賄的名義。如果以這樣的罪名被罷官,他們以後想起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因為勸諫被皇帝罷免是榮耀,但是帶著貪汙受賄的名聲被罷官,可沒有人同情他們。
縱使有機會被起複,也要帶著汙點。
所以他們一個個忙著處理自己的事情,消除潛在禍端。
朱由檢這個皇帝沒出麵,朝堂上勇於任事的大臣,就把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
科道官員的風頭,徹底被打壓下來。
這讓深居宮中,故意避開這件事的朱由檢很是滿意,認為以袁可立為首的文官,通過了他的考驗。
這些人既沒有和科道官員一起威逼皇帝,也沒有趁機排斥閹黨殘餘官員,大多在用心做事,解決朝堂上的問題。
這讓朱由檢覺得,可以更信任他們,讓他們治理國事。
而且最讓他舒心的,還是袁可立等人用自己製定的製度,解決科道官員。
這讓他之前趁著權力真空時製定的各項製度,開始得到推行。以後在實踐中會更加完善,逐漸成為定製。
這對朱由檢來說,是更重要的事情。
畢竟他這個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最重要的還是確立製度,讓各級官吏執行。
袁可立等人推行財產申報解決科道官員,很合他的心意。
所以在這起風波解決後,朱由檢以主持明法科、招撫海寇等功勞,為袁可立加從一品弼政大臣銜,進一步明確他的地位——
除了黃立極這個輔政大臣之外,沒有人在朝堂上的班次能排在袁可立前麵。
可以說,他現在可以看做次輔,在首輔黃立極不怎麽管事的情況下,更是能通過戡亂救災委員會,擁有首輔權力。
群臣不管認同或不認同,都要把袁可立視作輔臣、當做事實上的首輔看待。
因為袁可立和東林黨的親近,東林黨的臣子大多能夠接受他,認為袁可立相比黃立極,要更容易接受。
不過也有人埋怨韓爌,認為他不該拿捏。以至於皇帝等不及,任命袁可立統領群臣——
如果韓爌來京,以他大學士的身份,會更名正言順。
閹黨殘留的官員則不然,他們大多感到慶幸。認為韓爌不上任最好,免得東林黨勢大,把他們排擠出朝廷。
袁可立之前在朝堂上曾和他們一起任事,起複後也沒有趁著他們落難發起攻擊,獲得了他們的認可,支持他為輔臣。
中立派出身的袁可立,憑借自身的操守和能力,成功得到了大多數臣子認可,成為朝堂核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