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製是在前幾天定下的,群臣都沒想到,皇帝這麽快就要實行分封,還一下子拿出兩個島嶼。


    這讓他們很是驚訝,同時也感受到皇帝推行分封的決心。


    在實打實的封地誘惑下,群臣積極討論,最終決定選擇一位藩王和一到數位功臣,將他們分封到兩個島嶼。


    具體是哪位藩王、哪些功臣,需要由他們主動申請,然後朝堂上再認真商議。


    朱由檢命禮部和宗正寺整理相關資料,通報給來京的藩王和功臣後裔。


    這次分封的目的,明顯是讓陝西的災民遷過去。兵部尚書袁可立考慮到其中的難度,建議道:


    “陛下,因為要遷移陝西災民,臣以為選擇藩王和功臣時,應該以陝西出身優先。”


    “這樣陝西的民眾會更熟悉,願意跟隨他們。”


    “朝廷可派遣官員主持移民,同時遷移一些衛所,由衛所士兵維持遷移秩序。”


    移民說著簡單,卻不是一件容易事。不光要準備好要移民的地方,準備好一路上的糧食,還要讓民眾願意遷移。


    而且千裏跋涉、路途遙遠,一路上死亡的人絕對不在少數。如果有移民受不了、在路上被人挑唆,就有發生動亂的可能。


    所以袁可立建議遷移一些衛所,在衛所官兵的帶領下,約束這些移民。


    同時,因為衛所官兵再怎麽說也是軍隊,擁有一定戰鬥力。他們到了海外,可以保護移民。


    朱由檢之前就思索過如何在海外移民開拓,而且考慮過使用衛所。之前成立的東寧衛和金角衛,就是一個嚐試。


    所以他聽到袁可立的建議後,對此頗為讚許,讓他安排官員負責移民和衛所遷徙。


    同時把自己之前提出的軍民衛,向群臣道了出來。認為所有移民到了海外,都應該先按衛所編製,以便讓移民有組織,應對各種危機。待到穩定之後,才能改成郡縣。


    移民到了海外,每一戶至少分配一頃地,以便吸引流民、讓他們向海外遷徙。


    軍戶要有優待,到了海外和民戶一樣編為軍民戶,並且要分配至少一方裏的永業田,鼓勵他們遷徙。


    軍官則更要優待,按照他們的世襲官職轉為相應世爵,分配至少方十裏的領地——


    可以說,朱由檢這是用爵位和領地買斷世官的功勞,讓大明以後不用再背著這個負擔。


    對於不聽從朝廷命令、不願搬遷的世官和軍戶,如果當地衛所被撤消,可以轉移到其它衛所,也可以根據祖上的功勞,分配遷移走的衛所留下的土地。但是他們以後就轉為民戶,不再有任何優待。


    不過陝西的邊防壓力比較大、需要士兵守衛,具體能搬遷多少衛所、把哪些衛所遷移,需要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同當地督撫和都司衛所商議。


    衛所搬遷後留下的土地如何分配,也需要拿出方案處理。尤其是一些衛所的土地,現在不是被軍官就是被當地富戶占據。如何讓他們把土地吐出來重新分配,很考驗當地官員的能力。


    為此,朱由檢決定賜署理三邊總督孫傳庭尚方寶劍,全權負責此事。


    甚至以陝西是重災區為由,打算實行戒嚴。預防動亂發生,同時便於救災。


    不過對於此事,群臣爭議很大。因為按照戒嚴法,皇帝可以直接向戒嚴區發布中旨,不經過朝堂討論。


    所以群臣普遍都不想增加戒嚴區,尤其是那些對陝西是否發生大災心有疑慮的臣子,對此很是反對。


    兵部尚書袁可立的說法,就代表了很多臣子的意見:


    “若是陝西那邊確有大災消息傳來,確定實施移民,臣以為可以把陝西劃為戒嚴區,並且把遷移路線上的府縣也劃入。”


    “陛下稍安勿躁,不要亂了方寸!”


    朱由檢能不急嗎?因為他清楚地知道明末農民起義就是從今年開始的,陝西發生大災是確定的事情,正在醞釀著足以傾覆大明的危機——


    否則他何必裝神弄鬼、把曆史知識當做托夢說出來,在朝堂上討論救災?


    但是袁可立說的也有道理,朱由檢麵對群臣的反對,隻能按下性子,等陝西消息傳來。以免君臣對立,對救災更為不利。


    今日朝會主要就是商量民亂和救災的事情,朱由檢和群臣商議了很多細則,安排了各種事務的負責人。直到天色將暗,才放出了他們。


    群臣在這一整天的會議後,都感覺心力交瘁。不過還有很多人沒有時間休息,像是徐光啟,就帶著皇帝提出的條件,匆匆前往京城的教堂,和耶穌會傳教士商議。


    被任命為戡亂救災委員會委員、幾乎擁有首輔權力的袁可立,更是被很多官員圍著,商議今日之事。


    左副都禦史李邦華道:


    “今日之事,實在匪夷所思。”


    “袁公如何看待?”


    袁可立也覺得匪夷所思,現在都不敢相信會議上發生的一些事。


    但是他作為皇帝信任的大臣、如今擔負重任,自然不能拆皇帝的台,向李邦華和看著自己的群臣道:


    “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


    “但是陛下到底是天子,他能感應到什麽,吾等無法盡知。”


    “既然無法證偽,不如暫且相信!”


    意思是旱災真假,等陝西那邊傳來消息就知。這是能驗證的事情,不用過於心急。


    至於現在,就當做這件事是真的,按照皇帝的吩咐,做好救災準備。


    周圍的臣子聞言,紛紛點頭認同。他們大多對皇帝的說法抱著懷疑,但是就像袁可立所說,一兩個月就能驗證的事情,似乎也不用太心急。


    畢竟在他們的時間觀念中,一兩個月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能驗證。


    那些想就此事勸諫的臣子,在袁可立的勸說下,大多決定再等一兩個月,待陝西的事情傳來後,再決定是否上疏。


    如果陝西沒有發生旱災,他們一定會就此事勸諫,甚至像噴萬曆皇帝一樣,把皇帝噴得不想麵見群臣。


    但是如果陝西發生旱災的事情是真的,他們就要認真考慮,如何麵對這位能溝通天地的皇帝——


    畢竟這可是真正的天子,能溝通祖宗神靈。麵對這樣的皇帝,誰不感到敬畏?


    甚至還有很多人,已經琢磨著是不是要好好立功,讓這位真正的天子,給自己冊封神位。


    可以說,朱由檢拋出的托夢說法雖有風險存在,但是一旦被證實,他就能在這個時代擁有無上的影響力。


    這也是他琢磨許久後,以托夢說出曆史的原因。(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