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用太祖成祖托夢之說、確定天災的原因後,群臣雖然對陝西是否發生災荒心存疑慮,卻覺得提前準備也不是什麽壞事。


    畢竟大明這些年確實經常發生災荒,皇帝也已經決定,以後地方官的考核,首先看救災和平亂。


    所以他們對此都很積極,提出各種意見。


    朱由檢之前思索的各種解決辦法,也提出來讓群臣商議。


    群臣商討之後,首先否決了複套之議。


    一是如今的大明四麵起火,東北和西南都在打仗,南贛也剛剛發生了民亂,實在不宜挑起邊釁、再開一條戰線。


    二是蒙古部落大多已經臣服,邊關雖然時常有小磨擦,卻沒發生大戰。不能隨意攻打那些草原上的部落,引發九邊動亂。


    三是陝西和河套之間,隔著幾百裏的沙漠,出兵和補給非常艱難,而且難以久據。


    想要複套的話,朝廷需要有能征善戰的將士,還要準備糧草、做好支援數年的準備。這樣才有時間把河套水利整修好,實現自給自足。


    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長了,而且風險很大。以朝廷現在的狀況,實在承擔不起。


    除了河套之外,陝西周圍能開拓的地方很少,而且氣候條件還不如陝西。在陝西遭遇旱災的時候,那些地方的災害隻會更嚴重。


    所以開邊轉移矛盾,在陝西是不可行的。甚至陝西的邊軍還要提防著,周圍的異族遇到災荒犯邊。


    朱由檢的複套提議,很快被群臣否決。


    然後就是讓鄭芝龍等人招攬鄖陽流民,去東寧等地開墾。


    這點群臣很讚同,他們也早覺得鄖陽流民是個大麻煩,與其留在當地,還不如讓他們去海外。


    但是這和陝西的事情無關,曾經擔任過鄖陽撫治的專督軍械侍郎畢懋康道:


    “鄖陽流民多有積年盜匪,若要遷移他們,必須分批遷移。”


    “別說陝西現在的流民還不多,即使出現流民,也不能立刻讓他們去鄖陽。”


    “一旦鄖陽的盜匪得到流民補充,臣恐發生民亂。”


    可以看得出他對鄖陽流民很是警惕,甚至認為遷移時要派士兵看著。免得遷移路上,發生不測之事。


    如此一來,這條路也被堵死。隻有把鄖陽流民遷走大部分後,才能讓陝西的流民前往鄖陽,走這條路前往海外。


    至於鄖陽的流民什麽時候能解決,那要看鄭芝龍船隊什麽時候過去、地方官配合得如何。


    而且東寧那邊也要準備好土地、房屋、糧食,供這些流民居住。


    所以這個速度,很可能無法快起來。


    為了加快速度,朱由檢決定催一下鄭芝龍,同時提高鄖陽撫治的積極性,讓他積極配合。


    想著後世對湖廣的劃分,朱由檢道:


    “鄖陽的流民如果徹底解決,以後鄖陽撫治就不需要設置了。”


    “朕打算把這個職位改為湖北巡撫,負責湖廣的長江和洞庭湖以北府縣。”


    “從現在開始,漢水一帶的鄖陽府、襄陽府、承天府、漢陽府,都由鄖陽撫治負責。”


    “什麽時候解決鄖陽流民,朕就什麽時候撤銷鄖陽撫治,改為湖北巡撫。”


    這個決定,再結合之前說過的“湖廣熟,天下足”,一些人已經猜到,皇帝想提高湖廣的地位——


    畢竟“湖廣熟,天下足”,湖廣的糧食對現在的大明太重要了。這樣的地方,需要派遣重臣治理。


    湖北巡撫的設立,就是在為設立總督做準備。


    這讓湖廣出身的官員很是興奮,通政司右參政、武陵人楊嗣昌道:


    “湖北設立巡撫,湖南也應該設巡撫。”


    “因為播州和奢安之亂,湖南舊設有偏沅巡撫,臣以為應當複設。”


    偏沅巡撫一職,兵部左侍郎閔夢得曾經擔任過,他也認為這個職位應該複設,配合川貴總督朱燮元平定奢安之亂。


    朱由檢考慮之後,說道:


    “偏沅巡撫確實應當重設,以後就負責長江和洞庭湖以南地區,稱為湖南巡撫。”


    “至於湖廣巡撫,以後要改為兩湖總督,統管湖北、湖南。”


    借著這個機會,正式把“廣”字從兩湖一帶去掉,和兩廣徹底區別開。


    以後再把湖廣行省分治,徹底取消這個遺留自前元的名稱。


    這樣湖廣的鄉黨範圍也會更小點,不至於以後人口越來越多,同一省份出身的官員多了形成非常強大的黨派——


    之前出現的楚黨,已經讓朱由檢很警惕。把大省拆分成小省,是解決鄉黨的一個辦法。


    不過這樣一來,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擬封張居正的湖廣省城隍,要變成湖北省城隍。湖南省的城隍,還需要另外選人。


    但這隻是小事,朱由檢看著朝堂上的湖廣官員,都在為設立總督歡呼雀躍。絲毫不知道湖廣行省會被拆分,鄉黨會被削弱。


    至於其餘官員,對兩湖總督和湖北巡撫、湖南巡撫的出現不說多麽欣喜,但也不會反對。畢竟官職多了,他們也有更多的選擇餘地。


    下令兩湖總督和湖南巡撫在今年八月推舉,朱由檢提出第三個辦法,調運糧食救災。


    但是這同樣很難,別看湖廣和陝西挨著,但是兩個省份之間的道路,卻很難運輸糧食。要不然也不會在交界的地方,形成鄖陽流民。


    至於從四川運糧,那就更不可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即使四川有糧食,也無法救援陝西。


    更別說如今的四川剛剛經曆奢崇明的破壞,還在恢複之中。平定奢安之亂的大軍糧草也需要四川支援,根本沒辦法往外調糧食。


    山西土地貧瘠、河南人口眾多,兩地的糧食本就不夠吃,同樣無法調過去。


    所以想往陝西調糧食的話,隻有兩條路可選。


    一個是走運河,把漕糧運到運河中段,再從河南運過去。但是在無法像宋朝那樣通過汴河運到開封後,一路上運糧的損耗會很大,朝廷大概率擔不起。


    還有一個就是把海外的糧食運到京城,再走山西、陝西的陸路,從九邊運輸物資的通道運過去。


    這條路的損耗更大,而且還可能受到草原部落覬覦——


    畢竟陝西遇到旱災的話,草原上的旱災隻會更嚴重,他們也需要糧食。發現有機會搶劫,很可能會動心。


    所以這條路徑,同樣也很艱難。(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