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沒有入仕的舉子,如果隻是一個人發出聲音,對朝堂上的事情幾乎不會產生多少影響。
但是他們聚集起來發出的聲音,別說朝堂上的官員要注意,就連朱由檢這個皇帝,都要關注一二。
作為這件事的推動者,朱由檢為了把事情控製在自己掌握的範圍內,也為了促進報紙的銷量、增加報紙的影響力,吩咐京報推出增刊——
在原本的四版報紙之外,又增設了四個版麵。專門討論恩科設立、增設縣官的事情,讓在京的舉子的發表意見。
這讓京城舉子的言論,頓時找到了匯聚地。他們紛紛踴躍發表文章,表示對恩科的支持,讚成增設縣官。
文章之多,甚至連增加的四版都刊登不過來。以至於朱由檢隻能下令,把增刊再增四版,刊載這些文章。
得益於呂祥對印刷技術的改進,這樣做增加的成本並不多,所以報紙的售價也沒提高,仍舊以原價出售,吸引更多的人購買。
“《周禮》曰: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
可以說,朱由檢策劃的用士子輿論影響朝堂決策的事情,不但讓增設縣官事情的成為定局,還讓報紙的影響力,深入官場民間。
雖然隻是有關副榜的細枝末節,但是卻代表了一種可能:
朝廷能召集民眾,商議大政方針。
這些人幾乎都知道,《京報》不但是皇帝讓內府監辦的,有些評論員的文章,甚至隱藏著皇帝的意圖。想把握朝堂上的風向,這份報不可不看。
隻是目前太仆寺對驛站的整合還沒結束,信件難以送到京城之外。這項規劃中的業務,還沒有全麵展開。
但是他的心裏,對錢謙益是很警惕的。覺得對這個人以後要多注意點,免得他搞出什麽亂七八糟的新理論,遺禍後世之人。
在皇帝提點內府監可以和太仆寺合辦郵遞公司後,內府監已經把原本各個報房的送報人聚集起來,合資成立京城郵遞公司。目前專門負責送報,並且做一些跑腿的工作。
在錢謙益做出表態後,東林黨的官員,基本不會反對。其餘被朱由檢留用的閹黨官員、以及新起複的中立派官員,也不可能堅決反對這一點。
但是太仆寺卿秦士文,已經看到了郵遞業務的前景,也看到了太仆寺在這個行業的優勢。已經打算在各地成立類似的公司,負責信件郵遞、郵運物品等等。
這些人在免費發行的增刊上,掀起一場大辯論。雖然沒有稿費,他們也樂此不疲。
這個門牌號,也是衛尉署的功勞。在京城各個大街小巷的名字完全確定後,他們根據房屋,為各家訂上了門牌號。並且登記戶口、重新發放戶口簿,確定常住人員和臨時居住人員。
畢竟這不是花他們的錢,內府監也稱得上朝廷機構,執掌者更是皇帝麵前的紅人,他們當然要賣麵子,花錢訂閱支持。
所以在朱由檢看來,廷議的結果基本能夠確定了。他現在關注的是,報紙上的雜音。
“陛下是想從舉人開始,重新讓萬民集議。”
但是也有人歡欣鼓舞,負責重製禮樂的劉宗周,就是其中一員:
“國人大會,這就是大明的國人大會啊!”
劉宗周在琢磨周朝的製度,為大明重製禮樂。所以他看到舉人集議這件事,便想到了周朝的國人大會。認為皇帝要把這項權力,重新還給民眾。
朝廷會參考集議結果,製定相關政策。每個舉人都有神聖的一票,讓他們慎重選擇。
這件事成果如何暫不好說,但是在京城的報紙訂閱服務推出後,很快受到了歡迎。
但是其他官員,就不是這個想法了。他們想到以後舉人等士民有參政議政的權力,便把眉頭緊皺。認為這樣做顛倒綱常,讓士民難以管教。官員說一不二的權力,會受到嚴重侵犯。
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這時公然反對。
所以大部分官員的態度,已經轉向支持增加縣官。
現在,他就在催著太仆寺的官員,把郵遞公司的章程定下來,吸引各地商人,在當地開辦分公司。
官員則是覺得,自己若反對的話,說不定就會有舉人聚集在家門口,讓自己出不了門。
“或者說他的性格中有投機取巧的因素,已經深入骨髓!”
這個決定,讓京城所有舉子歡呼雀躍,也讓官員震動。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皇帝竟然把決策的事情,交給所有舉人。
尤其是京城各個衙門,在內府監掌印太監王承恩的明示下,幾乎都撥出經費,訂閱報紙提供給衙門官吏。
這個異議,首先是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舉子提出的,他們認為進士科的副榜允許參加恩科,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卻沒規定,有些苛待他們。
隻要有穩定發行的《京報》存在,其它的報刊就能在上麵打廣告,然後逐步推出。根據銷量和內容,發行旬刊、月刊。
同時,為了減少支出,增刊上發表的文章,不會給作者發放稿費。惟有一些質量特別好的文章、被選在正刊上發表的,才能拿到稿費。
這種說法,很合那些貧困舉人的胃口,他們紛紛發表文章,表示對錢謙益的支持。
所以他們紛紛上疏,激烈反對這件事。而且引經據典,說明這件事情的不合理。
這讓他如何不歡欣鼓舞,認為皇帝是聖君。
但是他們的奏疏,根本不用朱由檢去反駁。劉宗周這個重製禮樂的負責人,就把他們按了下去。
這就是有名的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史書上記載得明明白白。
知道錢謙益的這篇文章是在支持自己,也能迷惑到一些人,朱由檢沒有阻止文章的發行,還安排撰稿人根據這點討論。
皇帝特意讓祖上三代白身的舉人參加恩科,就是為了減少貧困士人,增加小康家庭。
“這家夥真有意思,總能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
為了進一步顯示自己對輿論的重視,增加報紙的影響力。朱由檢在看到有關副榜的事情爭論越來越大後,他讓人刊登了一條消息,決定讓所有應試的舉子,舉行一次集議。
這些舉子的言論,很快就通過報紙的傳播,被京城的官員、民眾看到,進而影響到他們。
這件事情主要是為了配合錦衣衛工作,揪出京城可能存在的建虜間諜。但是在客觀上方便了郵遞業務,京報集團的報紙,可以根據門牌號,直接送到家裏麵。
民眾是覺得舉子說得正確,這麽多人支持的事情,還是皇帝陛下提出的,不可能有什麽錯。
在他們的帶動下,京城的官員和有錢人家,幾乎都訂閱了報紙。
這些人的態度,很快就反饋在報紙上。錢謙益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對增設恩科、增加縣官的支持。
當官為朝廷效力,就是恒業的一種。朝廷錄用的士人越多,有恒業的人就越多,世上會有更多的小康家庭,脫離貧困境地。
在對增設縣官的一片支持中,有些舉子對恩科的具體設置上,提出一些異議。
這件事在一些舉人之中,開始引發了爭論。進士科副榜要不要直接授予教職,明法科和明算科副榜要不要賜予出身,都是舉子關注的問題。
順著這個形勢,京報集團推出了訂閱服務。可以讓有錢的人家,一次訂購一年。京報集團會根據他們的門牌號,直接把報紙送過去。
由此一些人提出,恩科的明經科進士、明書科進士,和明法科進士、明算科進士沒有區別,所謂的賜明經出身、賜明書出身,其實就是明經科和明書科的副榜。
他們從不斷增加的增刊中,已經看到了士子對這件事的表態。
他們的這些言論,啟發了其他舉人。在會試結果出來之前,他們都有可登上副榜的可能,所以他們提出,進士科副榜的舉人,應該按以前慣例直接授予教職,不用參加恩科。
這樣的文章很少,但是京城的舉子,現在對稿費大多不在意。他們欣喜的是自己的文章能被免費印刷,讓自己的意見傳揚出去。
尤其是一些高級官員,為了能早早看上報,也紛紛花錢訂閱,看報紙上的消息——
尤其是聽說增刊的事情是皇帝下的命令後,他們更是認為皇帝在支持他們。更加踴躍地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表示對增設縣官的支持。
憑借遍布全國的驛站渠道,以及統管郵政事務的職權,太仆寺能在各地的郵遞公司中占據一半的股份。將來每年獲得的分紅,就能讓太仆寺成為最有錢的衙門之一。驛站不僅不會賠錢,反而能掙錢財。
周朝時期的國人,有參政議政、參與訴訟等權力。周厲王的時候,禁止國人誹謗他的政策,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京城的民眾,免費看到了一場大戲。看著那些平時高高在上的舉人,在報紙上爭論不說,甚至在現實中辯論。他們紛紛覺得大開眼界,滿足了心中的好奇心。
《京報》的發行數量,也是一增再增,從原本的幾千份到幾萬份不等,穩定在五萬份左右。京城大部分人家,已經都有購買。甚至有家庭不止買一份,識字的讀書人都要看。
這次集議,就討論有關副榜的事情。由各方闡述觀點,再讓舉子選擇。鴻臚寺官員見證,計票確定結果。
朱由檢看著這些,卻是哭笑不得。因為官員雖然能說是恒產者,但是他們的財富,卻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朝廷從創造財富的人那裏征收,然後發放給他們。
單是這些客戶,就能讓《京報》每期至少賣出一萬份,喜得王承恩整日樂嗬嗬的,知道京報集團算是穩了下來——
在看到很多官員讚同增設縣官後,眾多舉子的目光,開始轉向這這點——
這個說法,一些舉人讚同,一些舉人卻覺得不妥。認為皇帝設立明經和明書出身就是為了選拔教職官員,還特意允許副榜舉人參與。他們這個提議,實在貪得無厭。
這個說法,引來很多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舉子認同。在結果沒有出來前,他們都有登上副榜的可能。既然有機會當官,當然要積極參與。
各大酒樓、客棧、茶坊,見此也紛紛訂閱了,以便吸引客人。
郵遞公司內部,已經規劃著按皇帝的指示,在各個街道設置郵筒、發行郵票,開展信件郵遞業務。
他的這篇文章,根基是之前提出的恒產論。認為讓士人有恒產,能夠堅定士人的恒心,朝廷應大力支持,讓更多的士人有恒產、有恒業。
所以他們提出,要允許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參加恩科,或者幹脆賜予明法或明算出身。
然後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驅逐了周厲王。召公與周公代行王政,並改稱年號為共和,史稱“周召共和”。
這樣的人越多,民眾的負擔越重。所以官員的數量,是不可能無限增長的。不可能靠著這個途徑,讓士人都有恒產。錢謙益的文章,根本就是歪理:
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爭奪勝利果實,想要讓朝廷的決策,更加有利自己。
既然如此,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怎麽就不能賜出身呢?
縣級官員裏的法官、主簿職位,正適合他們擔任。
這對朝堂決策,必然產生衝擊。大明所有官員,都沒有做好這個準備。
這位儒學宗師,在被朱由檢拜為帝師後,幾乎確定成為當世儒學第一人。他的觀點,就是儒家的正統解釋,其他人想要駁倒他,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劉宗周拿國人大會舉例,說明皇帝這樣做符合周禮。如今大明要重製禮樂,不能拘泥於以前的製度,要參考周禮,用心揣摩聖賢留下的用意。
在他支持之下,舉人集議的事情,毫無疑問地獲得通過。朱由檢選擇在放榜之前,召集舉人在貢院中集議。(本章完)
但是他們聚集起來發出的聲音,別說朝堂上的官員要注意,就連朱由檢這個皇帝,都要關注一二。
作為這件事的推動者,朱由檢為了把事情控製在自己掌握的範圍內,也為了促進報紙的銷量、增加報紙的影響力,吩咐京報推出增刊——
在原本的四版報紙之外,又增設了四個版麵。專門討論恩科設立、增設縣官的事情,讓在京的舉子的發表意見。
這讓京城舉子的言論,頓時找到了匯聚地。他們紛紛踴躍發表文章,表示對恩科的支持,讚成增設縣官。
文章之多,甚至連增加的四版都刊登不過來。以至於朱由檢隻能下令,把增刊再增四版,刊載這些文章。
得益於呂祥對印刷技術的改進,這樣做增加的成本並不多,所以報紙的售價也沒提高,仍舊以原價出售,吸引更多的人購買。
“《周禮》曰: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
可以說,朱由檢策劃的用士子輿論影響朝堂決策的事情,不但讓增設縣官事情的成為定局,還讓報紙的影響力,深入官場民間。
雖然隻是有關副榜的細枝末節,但是卻代表了一種可能:
朝廷能召集民眾,商議大政方針。
這些人幾乎都知道,《京報》不但是皇帝讓內府監辦的,有些評論員的文章,甚至隱藏著皇帝的意圖。想把握朝堂上的風向,這份報不可不看。
隻是目前太仆寺對驛站的整合還沒結束,信件難以送到京城之外。這項規劃中的業務,還沒有全麵展開。
但是他的心裏,對錢謙益是很警惕的。覺得對這個人以後要多注意點,免得他搞出什麽亂七八糟的新理論,遺禍後世之人。
在皇帝提點內府監可以和太仆寺合辦郵遞公司後,內府監已經把原本各個報房的送報人聚集起來,合資成立京城郵遞公司。目前專門負責送報,並且做一些跑腿的工作。
在錢謙益做出表態後,東林黨的官員,基本不會反對。其餘被朱由檢留用的閹黨官員、以及新起複的中立派官員,也不可能堅決反對這一點。
但是太仆寺卿秦士文,已經看到了郵遞業務的前景,也看到了太仆寺在這個行業的優勢。已經打算在各地成立類似的公司,負責信件郵遞、郵運物品等等。
這些人在免費發行的增刊上,掀起一場大辯論。雖然沒有稿費,他們也樂此不疲。
這個門牌號,也是衛尉署的功勞。在京城各個大街小巷的名字完全確定後,他們根據房屋,為各家訂上了門牌號。並且登記戶口、重新發放戶口簿,確定常住人員和臨時居住人員。
畢竟這不是花他們的錢,內府監也稱得上朝廷機構,執掌者更是皇帝麵前的紅人,他們當然要賣麵子,花錢訂閱支持。
所以在朱由檢看來,廷議的結果基本能夠確定了。他現在關注的是,報紙上的雜音。
“陛下是想從舉人開始,重新讓萬民集議。”
但是也有人歡欣鼓舞,負責重製禮樂的劉宗周,就是其中一員:
“國人大會,這就是大明的國人大會啊!”
劉宗周在琢磨周朝的製度,為大明重製禮樂。所以他看到舉人集議這件事,便想到了周朝的國人大會。認為皇帝要把這項權力,重新還給民眾。
朝廷會參考集議結果,製定相關政策。每個舉人都有神聖的一票,讓他們慎重選擇。
這件事成果如何暫不好說,但是在京城的報紙訂閱服務推出後,很快受到了歡迎。
但是其他官員,就不是這個想法了。他們想到以後舉人等士民有參政議政的權力,便把眉頭緊皺。認為這樣做顛倒綱常,讓士民難以管教。官員說一不二的權力,會受到嚴重侵犯。
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這時公然反對。
所以大部分官員的態度,已經轉向支持增加縣官。
現在,他就在催著太仆寺的官員,把郵遞公司的章程定下來,吸引各地商人,在當地開辦分公司。
官員則是覺得,自己若反對的話,說不定就會有舉人聚集在家門口,讓自己出不了門。
“或者說他的性格中有投機取巧的因素,已經深入骨髓!”
這個決定,讓京城所有舉子歡呼雀躍,也讓官員震動。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皇帝竟然把決策的事情,交給所有舉人。
尤其是京城各個衙門,在內府監掌印太監王承恩的明示下,幾乎都撥出經費,訂閱報紙提供給衙門官吏。
這個異議,首先是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舉子提出的,他們認為進士科的副榜允許參加恩科,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卻沒規定,有些苛待他們。
隻要有穩定發行的《京報》存在,其它的報刊就能在上麵打廣告,然後逐步推出。根據銷量和內容,發行旬刊、月刊。
同時,為了減少支出,增刊上發表的文章,不會給作者發放稿費。惟有一些質量特別好的文章、被選在正刊上發表的,才能拿到稿費。
這種說法,很合那些貧困舉人的胃口,他們紛紛發表文章,表示對錢謙益的支持。
所以他們紛紛上疏,激烈反對這件事。而且引經據典,說明這件事情的不合理。
這讓他如何不歡欣鼓舞,認為皇帝是聖君。
但是他們的奏疏,根本不用朱由檢去反駁。劉宗周這個重製禮樂的負責人,就把他們按了下去。
這就是有名的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史書上記載得明明白白。
知道錢謙益的這篇文章是在支持自己,也能迷惑到一些人,朱由檢沒有阻止文章的發行,還安排撰稿人根據這點討論。
皇帝特意讓祖上三代白身的舉人參加恩科,就是為了減少貧困士人,增加小康家庭。
“這家夥真有意思,總能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
為了進一步顯示自己對輿論的重視,增加報紙的影響力。朱由檢在看到有關副榜的事情爭論越來越大後,他讓人刊登了一條消息,決定讓所有應試的舉子,舉行一次集議。
這些舉子的言論,很快就通過報紙的傳播,被京城的官員、民眾看到,進而影響到他們。
這件事情主要是為了配合錦衣衛工作,揪出京城可能存在的建虜間諜。但是在客觀上方便了郵遞業務,京報集團的報紙,可以根據門牌號,直接送到家裏麵。
民眾是覺得舉子說得正確,這麽多人支持的事情,還是皇帝陛下提出的,不可能有什麽錯。
在他們的帶動下,京城的官員和有錢人家,幾乎都訂閱了報紙。
這些人的態度,很快就反饋在報紙上。錢謙益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對增設恩科、增加縣官的支持。
當官為朝廷效力,就是恒業的一種。朝廷錄用的士人越多,有恒業的人就越多,世上會有更多的小康家庭,脫離貧困境地。
在對增設縣官的一片支持中,有些舉子對恩科的具體設置上,提出一些異議。
這件事在一些舉人之中,開始引發了爭論。進士科副榜要不要直接授予教職,明法科和明算科副榜要不要賜予出身,都是舉子關注的問題。
順著這個形勢,京報集團推出了訂閱服務。可以讓有錢的人家,一次訂購一年。京報集團會根據他們的門牌號,直接把報紙送過去。
由此一些人提出,恩科的明經科進士、明書科進士,和明法科進士、明算科進士沒有區別,所謂的賜明經出身、賜明書出身,其實就是明經科和明書科的副榜。
他們從不斷增加的增刊中,已經看到了士子對這件事的表態。
他們的這些言論,啟發了其他舉人。在會試結果出來之前,他們都有可登上副榜的可能,所以他們提出,進士科副榜的舉人,應該按以前慣例直接授予教職,不用參加恩科。
這樣的文章很少,但是京城的舉子,現在對稿費大多不在意。他們欣喜的是自己的文章能被免費印刷,讓自己的意見傳揚出去。
尤其是一些高級官員,為了能早早看上報,也紛紛花錢訂閱,看報紙上的消息——
尤其是聽說增刊的事情是皇帝下的命令後,他們更是認為皇帝在支持他們。更加踴躍地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表示對增設縣官的支持。
憑借遍布全國的驛站渠道,以及統管郵政事務的職權,太仆寺能在各地的郵遞公司中占據一半的股份。將來每年獲得的分紅,就能讓太仆寺成為最有錢的衙門之一。驛站不僅不會賠錢,反而能掙錢財。
周朝時期的國人,有參政議政、參與訴訟等權力。周厲王的時候,禁止國人誹謗他的政策,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京城的民眾,免費看到了一場大戲。看著那些平時高高在上的舉人,在報紙上爭論不說,甚至在現實中辯論。他們紛紛覺得大開眼界,滿足了心中的好奇心。
《京報》的發行數量,也是一增再增,從原本的幾千份到幾萬份不等,穩定在五萬份左右。京城大部分人家,已經都有購買。甚至有家庭不止買一份,識字的讀書人都要看。
這次集議,就討論有關副榜的事情。由各方闡述觀點,再讓舉子選擇。鴻臚寺官員見證,計票確定結果。
朱由檢看著這些,卻是哭笑不得。因為官員雖然能說是恒產者,但是他們的財富,卻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朝廷從創造財富的人那裏征收,然後發放給他們。
單是這些客戶,就能讓《京報》每期至少賣出一萬份,喜得王承恩整日樂嗬嗬的,知道京報集團算是穩了下來——
在看到很多官員讚同增設縣官後,眾多舉子的目光,開始轉向這這點——
這個說法,一些舉人讚同,一些舉人卻覺得不妥。認為皇帝設立明經和明書出身就是為了選拔教職官員,還特意允許副榜舉人參與。他們這個提議,實在貪得無厭。
這個說法,引來很多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舉子認同。在結果沒有出來前,他們都有登上副榜的可能。既然有機會當官,當然要積極參與。
各大酒樓、客棧、茶坊,見此也紛紛訂閱了,以便吸引客人。
郵遞公司內部,已經規劃著按皇帝的指示,在各個街道設置郵筒、發行郵票,開展信件郵遞業務。
他的這篇文章,根基是之前提出的恒產論。認為讓士人有恒產,能夠堅定士人的恒心,朝廷應大力支持,讓更多的士人有恒產、有恒業。
所以他們提出,要允許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參加恩科,或者幹脆賜予明法或明算出身。
然後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驅逐了周厲王。召公與周公代行王政,並改稱年號為共和,史稱“周召共和”。
這樣的人越多,民眾的負擔越重。所以官員的數量,是不可能無限增長的。不可能靠著這個途徑,讓士人都有恒產。錢謙益的文章,根本就是歪理:
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爭奪勝利果實,想要讓朝廷的決策,更加有利自己。
既然如此,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怎麽就不能賜出身呢?
縣級官員裏的法官、主簿職位,正適合他們擔任。
這對朝堂決策,必然產生衝擊。大明所有官員,都沒有做好這個準備。
這位儒學宗師,在被朱由檢拜為帝師後,幾乎確定成為當世儒學第一人。他的觀點,就是儒家的正統解釋,其他人想要駁倒他,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劉宗周拿國人大會舉例,說明皇帝這樣做符合周禮。如今大明要重製禮樂,不能拘泥於以前的製度,要參考周禮,用心揣摩聖賢留下的用意。
在他支持之下,舉人集議的事情,毫無疑問地獲得通過。朱由檢選擇在放榜之前,召集舉人在貢院中集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