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邸報之後,朱由檢又翻看京報。


    略過方從哲的訃告和官員任免信息,朱由檢從京報的讀者投稿上,終於看到了感興趣的東西。


    因為投稿的人大多是士子,他們最關注的,自然是劉宗周的重製禮樂和錢謙益的恒產論。這兩位士林泰鬥,最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朱由檢看著他們的文章,感覺頗有啟發,尤其是一篇支持恒產論的文章,和自己提出的小康之世結合起來,讓他尤為滿意——


    這代表著他提出的理論,得到了大明士子的認同,甚至有士子在思想上產生變化,研究這個理論。


    文章中,這位名叫劉理順的舉子,提出了小康之世的恒產者家庭,可以稱為小康之家。


    他以自身所見,認為大明的小康之家在變少,很多家庭在變得貧困。


    大戶人家的產業,則在普遍增多。很多州縣的土地,被幾十個甚至幾個大家族占據。


    這些人的產業,已經在擠壓小康之家的生存。那些擁有幾十畝地、幾百畝地的小康之家,變得越來越困難。


    如果不對這些超級有產者做出限製,大明的小康之家有可能越來越少,甚至有從小康之世跌落的風險。


    至於從小康之世跌落後會變成什麽樣,劉理順沒有寫出,但是朱由檢卻看得出來,那就是所謂的亂世。


    所以他看著這篇文章,心情複雜之極。


    一方麵欣慰於大明的有識之士很多,他們在自己提出的新概念刺激下,正在研究新的理論。


    另一方麵則是知道,大明現在的情況不容樂觀,很多人都感覺世道正在變壞,有可能進入亂世。


    劉理順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惟一一個看出這點的人,有他這種想法的,天下為數不少。


    甚至有一些野心家,已經躍躍欲試,想要在亂世之中一展所長,謀個身家富貴。


    而從劉理順的文章來看,他是傾向於挽救大明的。而不像一些人那樣,察覺到亂世到來就想自保、甚至找個明主投靠。


    所以劉理順這個人,朱由檢當然是要用的。他立刻命令身邊的內侍傳訊錦衣衛,查查劉理順的情況。


    而且在劉理順的文章上做批示,參考後世的見聞和宋朝的五等版籍,對小康之家和超級有產者這些概念進行細化,把小康之家稱為小康家庭。


    認為小康家庭應該有房有地,能夠解決衣食,能供養孩子讀書,是小康之世的恒產者。


    沒有產業、收入較低、僅能維持溫飽的家庭,稱為貧窮家庭。他們隻能在生存線上掙紮,勉強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比他們更不堪的,是溫飽都不能解決,甚至家中有疾病、殘障人士存在的家庭。這些困難家庭,是需要救助的對象。不能讓他們走投無路,淪為流民盜匪。


    然後在小康家庭之上,則是富裕家庭。他們的產業很多,能達到小康之家的十倍百倍,甚至能脫離生產,養起很多仆人。這是士人最向往的情況,大明很多官員屬於此類。


    比富裕家庭更富裕的,則是富豪家庭。所擁有的產業,是普通小康之家的千倍甚至萬倍。是錢謙益的恒產論中,需要限製的超級有產者。


    五等家庭如何劃分,朱由檢沒有劃定具體的標準。他打算讓戶部在大造黃冊時統計一下,定下粗略標準。然後再統計大明有多少貧困戶、又有多少富人。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策略。


    寫完這些批示,朱由檢又看了一會兒報紙,等來了錦衣衛對劉理順的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之所以呈上來這麽快,是因為劉理順一直在錦衣衛的調查範圍內。他是袁可立的弟子,屬於重點調查對象的關聯者,朱由檢之前吩咐過需要調查的人——


    這是他為了防止官員結黨,下令調查錦衣衛調查的關係網。高級官員的親朋、弟子等等,都屬於調查對象。


    劉理順曾向袁可立求學,而且入京後去袁可立府上拜見過,自然被納入調查範圍。


    朱由檢得知這些後,並沒有什麽忌憚的情緒。因為他早已調查清楚,袁可立不是結黨的人。此人雖然和東林黨關係密切,卻從不參與黨爭。他的門人弟子,值得自己信任。


    帶著這份好感,朱由檢看著對劉理順的調查,得知他已經是第八次參加會試,不由心中感慨,覺得不該是這樣子。


    劉理順的文章通順,而且引經據典、有理有據,這樣的人早就應該考上了,而不是蹉跎於此。


    所以他的心中,已經有想辦法錄用劉理順的想法。把這個已經四十七歲的人,留在朝廷任用:


    『張孚敬也是考了八次會試才成進士,而且年紀四十七歲。』


    『難道說這個劉理順,有可能成為我的張孚敬?』


    心中浮想聯翩,朱由檢搖了搖頭,沒有再想下去。


    張孚敬那樣的大才,不是輕易就能出現的,自己可以有這個想法,卻不能陷入太深。


    繼續翻看報告,裏麵記錄著劉理順進京之後,大致的生活足跡。


    看到劉理順家境貧寒,連一兩銀子的會試專刊都不舍得買,朱由檢更是從他身上,看到了劉宗周的影子——


    這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可以派他去劉宗周那裏學習。


    然後在看到劉理順和牛金星有交往時,朱由檢驚得險些跳起來,沒想到他竟是參加會試的舉人:


    『牛金星竟然和劉理順有交往,還來參加會試。』


    『這個李自成的首席智囊,竟然是參加這一科會試的舉人!』


    對牛金星這個名字,朱由檢不說如雷貫耳,也大略聽過一些。


    知道此人對李自成來說,就是軍師一樣的人物。如果大順朝得了天下,牛金星就是蕭何、張良。


    從對劉理順的調查報告中看到這個名字,朱由檢感覺很是驚訝、心中又有些欣喜,覺得無論如何,都要把牛金星留下來——


    這個人的才能即使不適合被自己所用,也不能留給李自成。要用朝廷的官位,把他拉攏過來。


    所以,他心中已經決定,不管牛金星考得怎麽樣,自己都要想辦法,把這個人錄用為進士。


    隻是,讓他無語的是,牛金星雖然是來應考的,卻根本沒參加前三場會試,這些日子一直躲在房裏不出,不知在幹什麽。


    錦衣衛對他的調查不詳細,隻是大略知道這個事。朱由檢當然不知道,牛金星躲在房裏不參加會試做什麽。


    這讓他就是想要錄取牛金星,現在也無能為力——


    畢竟他總不能把沒有參加考試的人,錄取為進士吧?


    所以他已經想著,要不要讓人提點一下,催牛金星去參加明法科、明算科考試。


    懷著這個念頭,朱由檢看完劉理順的調查報告後,已經認為此人可用。


    不說他對小康之世的見解,就是憑袁可立、牛金星的關係,朱由檢也要用他,讓他聚攏河南士人:


    『李自成雖然出自陝西,但是他的興起,卻是在河南。』


    『牛金星、宋獻策,還有那個不知是否存在的李岩,其實都是河南人。』


    『劉理順名聲頗佳,牛金星善於鑽營,可以用這兩個人,把河南有才能的人招攬過來——』


    『避免他們作亂,擾亂中原腹地。』


    從劉理順的文章中,朱由檢已經看出河南的情況很差,土地兼並到了一定程度,以至於中小地主和富農都難以存在。


    再加上的河南的人很多,一旦遇到天災,就會有大量流民。所以必須和陝西一樣把有才能的人抽調,避免有人聚集流民作亂。(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