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府監的事情做出具體指示,朱由檢又想起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衛尉署需要製服,不能一直穿著紅馬甲。
他的心中,是打算仿照後世的警服、消防服、工作服,為巡警、消防員、環衛工製作不同的服裝。發展服裝產業,促進紡織業的發展。
考慮到內府監的事情已經很多,朱由檢打算把這件事情交給尚衣監。
這個機構在經過調整後,兼管巾帽局、針工局、織染所等衙門。宮裏與服裝有關的事情,都被塞到了裏麵。
如今的尚衣監掌印沈蔭,曾任東廠提督,後來被魏忠賢退斥閑住。朱由檢把他起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尚衣監掌印。
這個人的能力,朱由檢並不熟悉。所以他像對待王承恩一樣,直接下達命令。
把自己繪製的服裝圖案交給沈蔭,讓他試著製作。
同時,因為要發展服裝產業,朱由檢要求沈蔭根據新製定的公製度量衡確定尺碼,按照統計上來的身高和體型,製作幾個規格的成衣。用標準化製作,滿足所有人需要。
服裝材料除了自己製造外,主要是讓蘇杭織造機構,從南方采購運來。
因為資金不足,朱由檢對這件事主要是前期準備,先把服裝樣式和尺寸給定下來。等到手頭寬裕後,才會大量製作。
沈蔭接到這個任務,下決心要好好幹。看當今皇帝的態度,明顯是想要用他的。被起複的機會可不多,他必須要抓住。
然後對尚膳監等機構,朱由檢也做出安排。主要是采購的事情,和內府監的配合。
在這些都定下後,內府監對皇宮供應商的招標、以及相應分級,開始流傳出去。
京城許多商家,對此議論紛紛。
說實話,因為之前的僉商強製采買,京城很多商家,是不願意和宮裏做生意的。以免被宮裏強製買走,自己損失無算。
但是當今皇帝明確廢除了僉商製度,規定所有物資必須采購。這讓京城的商家,很是歡呼雀躍。
他們擔心皇帝的做法實行不了多久,以後還會僉商。所以在內府監推出招標采購後,這些人為了避免內府監招不到商家,重新強製采買。之前和宮裏有合作的大多參加招標。還有一些想見識一下、或者有權貴背景的,同樣參與進去。
所以這次招標大會上,王承恩順利招到了商家,並且按皇帝的吩咐,為每個種類的貨物,招收主供應商和次供應商,簽訂合同約定采購份額,並且支付定金。
這種做法,贏得很多商家稱讚。所以在王承恩要求這些人要保證貨物質量、在順天銀行存入一筆保證金後,大部分商家予以配合,毫不懷疑順天銀行會不會吞沒他們的資金——
這可是京城各衙門轉賬的機構,而且負責為官員發放俸銀。他們都不相信順天銀行這樣的衙門會倒、做事不講規矩。
順天銀行說是保證金,那就是保證金。隻要自己提供的貨物沒問題,那就能取出來。
在他們交上款項後,朱由檢設想的進士貸款,有了啟動資金。
同時,王承恩也在這次招標大會上,宣傳了即將舉行的春拍,希望這些商家積極參與。
對拍賣會這種形式,這些商家都很有興趣。尤其是聽到春拍的拍品大多來自贓罰庫,裏麵還有不少精品後,他們就更感興趣了。對此事是積極打探,打算到時候捧場。
王承恩這次終於機伶了點,沒讓皇帝吩咐,就規定參與拍賣的人必須驗資,在順天銀行存放一定的錢財,才能參與拍賣。
並且規定拍品交易必須通過順天銀行,在賬戶上轉賬,而非現銀交易。
看得出,他是在拓展順天銀行的用途,爭取讓皇帝滿意。
這些瑣事,朱由檢不可能一一關心,隻是聽取匯報,關注事情進展。
在知道皇宮供應商選定之後,為了鼓勵這些人的積極性,朱由檢道:
“所有為皇宮提供物資的供應商,都要發放證明、把名單給列出來。”
“讓衛尉署關注,避免被閑雜人等幹擾,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
“如果因此出事,追究衛尉署的責任。”
王承恩聞言心喜,知道這樣一來,皇宮供應商的安全就有了保障,以後招標的時候,會有更多商家參與。
所以他提議這個證明應該做個牌子,可以讓商家掛在店裏,震懾宵小之輩。
朱由檢對此很稱讚,讓他打上內府監的印信,為各級供應商製作相應的銅牌、鐵牌、木牌,並且要在上麵預留位置,以便加上星級:
“每年評分之後,要根據最終的分數,為優秀者評定星級。”
“皇宮的星級供應商,在招標時優先。並且在他們出現困難時,內府監的銀行要發放貸款援助。”
“連年被評上星級的供應商,內府監還可以考慮入股,加深合作關係。”
這樣長久做下去,會出現很多依附內府監的商人,甚至形成財團,加強皇室的影響力。
朱由檢深知世界在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當然要未雨綢繆,為組建皇室財團做準備。
為了這個財團能有後備人才,也為了培養更適合掌控的人才,朱由檢還吩咐王承恩成立工商學堂,招收人員教育。
並且為供應商提供培訓,推行公製度量衡、標準化等質量管理工作,以便提高質量,符合內府監的要求。
忙於這些的朱由檢,忘記了他之前看好的一個人才。直到吏部將模擬考試優秀者的任職名單呈上來,他才記得之前賜錢嘉徵為元士,打算重用此人。
如今看到錢嘉徵參加兩次模擬考試,並且都名列前百。他心中很是滿意,想起了之前的想法,任命道:
“錢嘉徵擅長寫文章,甚合朕意。”
“朕打算派他去大明通訊社,輔佐通政司辦報紙。”
這就改變了之前的任命,分管文選司的吏部左侍郎楊景辰詢問道:
“按照陛下之前所定,大明通訊社人員沒有品級。”
“錢嘉徵應該如何在裏麵任職,應該定為幾品?”
朱由檢思索了一會兒,說道:
“錢嘉徵兩次模擬考試前百,按之前的說法,應該授予正九品。”
“通政司沒有正九品職位,就授他翰林院正九品侍書,在通訊社兼任編輯。”
“以後如有立功,再按磨勘法遷轉。”
這個任命一出,楊景辰感覺有些牙酸。
錢嘉徵在掀翻魏忠賢上立下大功,而且被皇帝特賜元士出身,他在任職時對他已經夠優待了,打算任命為京官。
沒想到皇帝還覺得不夠,把他放在翰林院。
雖然隻是正九品,不是考取庶吉士的進士,也不能稱為儲相。
但是在有了這個經曆後,一定被人們高看一眼——
誰都會認為他有才,所以才能進翰林院。
皇帝為了培養他,當真是煞費苦心。
作為皇帝的心腹,楊景辰當然不能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違逆皇帝心意,按皇帝的意思,更改了錢嘉徵的任命。
又詢問皇帝對其他人的任命,是否還有意見。
朱由檢對這些人根本不熟悉,哪有什麽意見。不過他因為京債的事情,知道進士任官需要花錢打點。想要獲得好官職,就得花錢行賄。
為了杜絕這種行為,朱由檢道:
“職位任命的事情,以後要按照成績來,尊重個人意願。”
“朕的想法是,把這些空缺的職位公布,讓有資格任職的挑選。”
“成績排在前麵的先挑選,排在後麵的後挑選。”
“讓他們自己挑選能任職的官職,填寫個人意願。”
聞言瞪大眼睛,楊景辰實在想不到,皇帝竟然要這麽做。
這是以前從沒有過的事情,不知會不會出問題。
所以他出於穩妥考慮,委婉阻止道:
“朝廷官職繁多,很多人無法分辨,任職時還有回避等製度。”
“而且明法科和明算科的混雜,還是兩次考試,難以確定高低。”
朱由檢不理這些理由,說道:
“他們分辨不清,你們就不會分辨嗎?”
“按照京官外官劃分,再分好繁缺、簡缺。”
“另外,再把陝西、西南還有九邊等地定為邊缺,可以加一級外放。”
“那些人看到官職的分類和要求,自然知道該如何選。”
然後對於成績高低,他說道:
“按照兩次模擬考試的成績排列,兩次皆上榜的在前,名次相加數字小者先選,數字大者後選。”
“單次上榜者同樣,如果名次相同,第二次模擬考試的先選。”
“明法科和明算科名次相同的,明法科先選。”
“把這個任職名單作廢,公布空缺官職,把有資格任官的排列順序,讓他們三日後選官。”
這麽清楚的交待,楊景辰再也沒有勸阻理由,隻能按皇帝的要求辦。
同時在心中安慰自己,這些九品官職任命出了問題也不大,不用過多操心。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為了讓這件事情形成製度,皇帝讓他寫奏疏,把之前所說的選官方式,定為新官選任辦法。
這讓楊景辰心中一震,知道皇帝的用意不在這次官員任命,而是看上了新科進士。隻要這個選官法辦得好,皇帝就會在任命進士時推行。
他這個寫奏疏的人,就要負責推廣新的選官方法:
『這是要改變掣簽法,應該如何是好?』
心中想著這件事,楊景辰思索這個選官方法對吏部的影響。
相比掣簽法,這種按個人誌願的選官辦法,無疑讓吏部職權更小。吏部以後就無法掌握這些官員任命,隻有放出空缺職位的權力。
這樣一來,誰還願意賄賂吏部官員、讓他們安排好職位。吏部官員的額外收入會銳減,遠遠不如以前。
但是對新官員來說,那就是一大利好了。他們不用花錢,就能選想當的職位。
所以,他們中會有很多人會支持誌願選官法,減少打點花費。
如果心儀的職位被成績更好的人選走,這些人也會甘心——
都是按照成績,自己考得不好,就隻能看著好官職被前麵的人搶走。
他們會更注重成績,以便在前麵選官。
這麽一想,殿試的重要性,似乎也升了起來。
以前的殿試除了確定一甲、二甲、三甲外,似乎沒多大用處,考生更注重的是進入翰林院,對一甲之外的名次不太在意。
如今有了按名次選官的方法,他們對殿試成績,就會更上心了。
心裏琢磨著這件事,楊景辰回去之後,按皇帝的意思寫了一封奏疏:請求在第一次任官時,按個人意願選任。
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讓一些人認識到,皇帝想改變掣簽法。
這對選官任官來說,是極大的改變,很多保守的人,都不願發生變化。掣簽法被人抨擊卻一直實行的原因,同樣也在這裏。
不過,如今楊景辰提出了更好的方法,而且隻改變新官選任方法,很多人覺得可以試試,效果不好再變回去。
所以這個辦法,最終獲得通過。先在這次選官上實行,效果好再用於新科進士選官。
錢嘉徵等模擬考試的優勝者,成為第一批試驗品。
“還能自己選官?”
“朝廷什麽時候這麽通情達理了?”
得到消息的王璘,有些驚訝地道。
這次模擬考試,他沒能繼續名列前百。但是在上一次模擬考試取得前百的人,他還是有當官機會的。
對此,他心中一直在猶豫。一邊覺得這樣當官沒前途、一邊又對自己回鄉後是否能中舉,實在沒有信心。
在這種糾結的心理下,他打算看看朝廷給自己任命什麽官職,然後進行決斷。
沒想到卻得到朝廷改變任官方法,這次按名次先後誌願選官。
如此一來,王璘就有了自己選擇官職的機會,讓他對直接任官更加動心:
“我在上次模擬考試的成績不錯,能夠排在中遊。”
“所以這次選官,我不會最後再選。”
“應該能挑個不錯的職位,而且能讓我發揮。”
“要是能找個可以立功的官職,那就再好不過了!”(本章完)
他的心中,是打算仿照後世的警服、消防服、工作服,為巡警、消防員、環衛工製作不同的服裝。發展服裝產業,促進紡織業的發展。
考慮到內府監的事情已經很多,朱由檢打算把這件事情交給尚衣監。
這個機構在經過調整後,兼管巾帽局、針工局、織染所等衙門。宮裏與服裝有關的事情,都被塞到了裏麵。
如今的尚衣監掌印沈蔭,曾任東廠提督,後來被魏忠賢退斥閑住。朱由檢把他起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尚衣監掌印。
這個人的能力,朱由檢並不熟悉。所以他像對待王承恩一樣,直接下達命令。
把自己繪製的服裝圖案交給沈蔭,讓他試著製作。
同時,因為要發展服裝產業,朱由檢要求沈蔭根據新製定的公製度量衡確定尺碼,按照統計上來的身高和體型,製作幾個規格的成衣。用標準化製作,滿足所有人需要。
服裝材料除了自己製造外,主要是讓蘇杭織造機構,從南方采購運來。
因為資金不足,朱由檢對這件事主要是前期準備,先把服裝樣式和尺寸給定下來。等到手頭寬裕後,才會大量製作。
沈蔭接到這個任務,下決心要好好幹。看當今皇帝的態度,明顯是想要用他的。被起複的機會可不多,他必須要抓住。
然後對尚膳監等機構,朱由檢也做出安排。主要是采購的事情,和內府監的配合。
在這些都定下後,內府監對皇宮供應商的招標、以及相應分級,開始流傳出去。
京城許多商家,對此議論紛紛。
說實話,因為之前的僉商強製采買,京城很多商家,是不願意和宮裏做生意的。以免被宮裏強製買走,自己損失無算。
但是當今皇帝明確廢除了僉商製度,規定所有物資必須采購。這讓京城的商家,很是歡呼雀躍。
他們擔心皇帝的做法實行不了多久,以後還會僉商。所以在內府監推出招標采購後,這些人為了避免內府監招不到商家,重新強製采買。之前和宮裏有合作的大多參加招標。還有一些想見識一下、或者有權貴背景的,同樣參與進去。
所以這次招標大會上,王承恩順利招到了商家,並且按皇帝的吩咐,為每個種類的貨物,招收主供應商和次供應商,簽訂合同約定采購份額,並且支付定金。
這種做法,贏得很多商家稱讚。所以在王承恩要求這些人要保證貨物質量、在順天銀行存入一筆保證金後,大部分商家予以配合,毫不懷疑順天銀行會不會吞沒他們的資金——
這可是京城各衙門轉賬的機構,而且負責為官員發放俸銀。他們都不相信順天銀行這樣的衙門會倒、做事不講規矩。
順天銀行說是保證金,那就是保證金。隻要自己提供的貨物沒問題,那就能取出來。
在他們交上款項後,朱由檢設想的進士貸款,有了啟動資金。
同時,王承恩也在這次招標大會上,宣傳了即將舉行的春拍,希望這些商家積極參與。
對拍賣會這種形式,這些商家都很有興趣。尤其是聽到春拍的拍品大多來自贓罰庫,裏麵還有不少精品後,他們就更感興趣了。對此事是積極打探,打算到時候捧場。
王承恩這次終於機伶了點,沒讓皇帝吩咐,就規定參與拍賣的人必須驗資,在順天銀行存放一定的錢財,才能參與拍賣。
並且規定拍品交易必須通過順天銀行,在賬戶上轉賬,而非現銀交易。
看得出,他是在拓展順天銀行的用途,爭取讓皇帝滿意。
這些瑣事,朱由檢不可能一一關心,隻是聽取匯報,關注事情進展。
在知道皇宮供應商選定之後,為了鼓勵這些人的積極性,朱由檢道:
“所有為皇宮提供物資的供應商,都要發放證明、把名單給列出來。”
“讓衛尉署關注,避免被閑雜人等幹擾,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
“如果因此出事,追究衛尉署的責任。”
王承恩聞言心喜,知道這樣一來,皇宮供應商的安全就有了保障,以後招標的時候,會有更多商家參與。
所以他提議這個證明應該做個牌子,可以讓商家掛在店裏,震懾宵小之輩。
朱由檢對此很稱讚,讓他打上內府監的印信,為各級供應商製作相應的銅牌、鐵牌、木牌,並且要在上麵預留位置,以便加上星級:
“每年評分之後,要根據最終的分數,為優秀者評定星級。”
“皇宮的星級供應商,在招標時優先。並且在他們出現困難時,內府監的銀行要發放貸款援助。”
“連年被評上星級的供應商,內府監還可以考慮入股,加深合作關係。”
這樣長久做下去,會出現很多依附內府監的商人,甚至形成財團,加強皇室的影響力。
朱由檢深知世界在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當然要未雨綢繆,為組建皇室財團做準備。
為了這個財團能有後備人才,也為了培養更適合掌控的人才,朱由檢還吩咐王承恩成立工商學堂,招收人員教育。
並且為供應商提供培訓,推行公製度量衡、標準化等質量管理工作,以便提高質量,符合內府監的要求。
忙於這些的朱由檢,忘記了他之前看好的一個人才。直到吏部將模擬考試優秀者的任職名單呈上來,他才記得之前賜錢嘉徵為元士,打算重用此人。
如今看到錢嘉徵參加兩次模擬考試,並且都名列前百。他心中很是滿意,想起了之前的想法,任命道:
“錢嘉徵擅長寫文章,甚合朕意。”
“朕打算派他去大明通訊社,輔佐通政司辦報紙。”
這就改變了之前的任命,分管文選司的吏部左侍郎楊景辰詢問道:
“按照陛下之前所定,大明通訊社人員沒有品級。”
“錢嘉徵應該如何在裏麵任職,應該定為幾品?”
朱由檢思索了一會兒,說道:
“錢嘉徵兩次模擬考試前百,按之前的說法,應該授予正九品。”
“通政司沒有正九品職位,就授他翰林院正九品侍書,在通訊社兼任編輯。”
“以後如有立功,再按磨勘法遷轉。”
這個任命一出,楊景辰感覺有些牙酸。
錢嘉徵在掀翻魏忠賢上立下大功,而且被皇帝特賜元士出身,他在任職時對他已經夠優待了,打算任命為京官。
沒想到皇帝還覺得不夠,把他放在翰林院。
雖然隻是正九品,不是考取庶吉士的進士,也不能稱為儲相。
但是在有了這個經曆後,一定被人們高看一眼——
誰都會認為他有才,所以才能進翰林院。
皇帝為了培養他,當真是煞費苦心。
作為皇帝的心腹,楊景辰當然不能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違逆皇帝心意,按皇帝的意思,更改了錢嘉徵的任命。
又詢問皇帝對其他人的任命,是否還有意見。
朱由檢對這些人根本不熟悉,哪有什麽意見。不過他因為京債的事情,知道進士任官需要花錢打點。想要獲得好官職,就得花錢行賄。
為了杜絕這種行為,朱由檢道:
“職位任命的事情,以後要按照成績來,尊重個人意願。”
“朕的想法是,把這些空缺的職位公布,讓有資格任職的挑選。”
“成績排在前麵的先挑選,排在後麵的後挑選。”
“讓他們自己挑選能任職的官職,填寫個人意願。”
聞言瞪大眼睛,楊景辰實在想不到,皇帝竟然要這麽做。
這是以前從沒有過的事情,不知會不會出問題。
所以他出於穩妥考慮,委婉阻止道:
“朝廷官職繁多,很多人無法分辨,任職時還有回避等製度。”
“而且明法科和明算科的混雜,還是兩次考試,難以確定高低。”
朱由檢不理這些理由,說道:
“他們分辨不清,你們就不會分辨嗎?”
“按照京官外官劃分,再分好繁缺、簡缺。”
“另外,再把陝西、西南還有九邊等地定為邊缺,可以加一級外放。”
“那些人看到官職的分類和要求,自然知道該如何選。”
然後對於成績高低,他說道:
“按照兩次模擬考試的成績排列,兩次皆上榜的在前,名次相加數字小者先選,數字大者後選。”
“單次上榜者同樣,如果名次相同,第二次模擬考試的先選。”
“明法科和明算科名次相同的,明法科先選。”
“把這個任職名單作廢,公布空缺官職,把有資格任官的排列順序,讓他們三日後選官。”
這麽清楚的交待,楊景辰再也沒有勸阻理由,隻能按皇帝的要求辦。
同時在心中安慰自己,這些九品官職任命出了問題也不大,不用過多操心。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為了讓這件事情形成製度,皇帝讓他寫奏疏,把之前所說的選官方式,定為新官選任辦法。
這讓楊景辰心中一震,知道皇帝的用意不在這次官員任命,而是看上了新科進士。隻要這個選官法辦得好,皇帝就會在任命進士時推行。
他這個寫奏疏的人,就要負責推廣新的選官方法:
『這是要改變掣簽法,應該如何是好?』
心中想著這件事,楊景辰思索這個選官方法對吏部的影響。
相比掣簽法,這種按個人誌願的選官辦法,無疑讓吏部職權更小。吏部以後就無法掌握這些官員任命,隻有放出空缺職位的權力。
這樣一來,誰還願意賄賂吏部官員、讓他們安排好職位。吏部官員的額外收入會銳減,遠遠不如以前。
但是對新官員來說,那就是一大利好了。他們不用花錢,就能選想當的職位。
所以,他們中會有很多人會支持誌願選官法,減少打點花費。
如果心儀的職位被成績更好的人選走,這些人也會甘心——
都是按照成績,自己考得不好,就隻能看著好官職被前麵的人搶走。
他們會更注重成績,以便在前麵選官。
這麽一想,殿試的重要性,似乎也升了起來。
以前的殿試除了確定一甲、二甲、三甲外,似乎沒多大用處,考生更注重的是進入翰林院,對一甲之外的名次不太在意。
如今有了按名次選官的方法,他們對殿試成績,就會更上心了。
心裏琢磨著這件事,楊景辰回去之後,按皇帝的意思寫了一封奏疏:請求在第一次任官時,按個人意願選任。
這件事引起了軒然大波,讓一些人認識到,皇帝想改變掣簽法。
這對選官任官來說,是極大的改變,很多保守的人,都不願發生變化。掣簽法被人抨擊卻一直實行的原因,同樣也在這裏。
不過,如今楊景辰提出了更好的方法,而且隻改變新官選任方法,很多人覺得可以試試,效果不好再變回去。
所以這個辦法,最終獲得通過。先在這次選官上實行,效果好再用於新科進士選官。
錢嘉徵等模擬考試的優勝者,成為第一批試驗品。
“還能自己選官?”
“朝廷什麽時候這麽通情達理了?”
得到消息的王璘,有些驚訝地道。
這次模擬考試,他沒能繼續名列前百。但是在上一次模擬考試取得前百的人,他還是有當官機會的。
對此,他心中一直在猶豫。一邊覺得這樣當官沒前途、一邊又對自己回鄉後是否能中舉,實在沒有信心。
在這種糾結的心理下,他打算看看朝廷給自己任命什麽官職,然後進行決斷。
沒想到卻得到朝廷改變任官方法,這次按名次先後誌願選官。
如此一來,王璘就有了自己選擇官職的機會,讓他對直接任官更加動心:
“我在上次模擬考試的成績不錯,能夠排在中遊。”
“所以這次選官,我不會最後再選。”
“應該能挑個不錯的職位,而且能讓我發揮。”
“要是能找個可以立功的官職,那就再好不過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