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發生的事情,很快在京中引起熱議。


    朱由檢先前就刻意放任這件事醱酵,轉移朝野注意力。結果出來之後,人們自然很關心。


    尤其是這個會試即將開始、舉子聚集的時候,科舉舞弊的事情,讓他們尤為注意。


    一處茶坊之中,史可法、林增誌等舉子,便坐在一起談到了這件事。史可法道:


    “林兄,你是浙江人,對這件事應該熟知。”


    “浙江鄉試的弊案,到底和錢先生有沒有關聯?”


    “怎麽這個時候,突然傳這件事?”


    林增誌和史可法一見如故,關係極為親密。但是在這件事情上,他卻不敢妄言,說道:


    “天啟元年的弊案,涉及的人並不多,外人怎能得知?”


    “錢先生是否牽涉其中,就看朝廷的審判了。”


    “賢弟拿著個問我,那是問錯人了!”


    聽著林增誌高聲回應,還有周圍人的注意。史可法也察覺到自己有些冒失,不該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好友這件事情。


    不過他對錢謙益的事情確實很關心,畢竟他的老師左光鬥和楊漣齊名,是被魏忠賢殘害的東林六君子之一。


    如今閹黨倒台、東林黨正是起勢的時候,史可法不願看到東林黨新領袖錢謙益陷入弊案,影響到為老師翻案的事情。


    所以他這些日子一直關注這件事,不斷向人打探。


    一眾舉子之中,還是有消息靈通的。來自河南睢州的李夢辰,是前任戶部尚書李汝華的侄子,昨天拜訪同鄉大臣袁可立時,恰好聽說過相關消息,這時向眾人道:


    “錢少卿和浙江鄉試弊案,大體牽連不深。”


    “昨日陛下審問,都沒定他的罪。隻罰了閉門思過三月,還留著問了會兒話。”


    “聽說陛下和錢少卿談了很久,離開皇宮的時候,錢少卿麵有喜色。”


    這是他聽拜訪袁可立的官員閑聊時提到的,那些人對這類消息,似乎都很關心。


    史可法聽到這些,頓時心中一喜。他是北京錦衣衛出身,家中世襲錦衣衛百戶,耳濡目染之下,對這裏麵的意味很明白——


    錢謙益這個樣子,明顯代表著聖眷仍在。即使和浙江鄉試弊案有牽扯,大概率小懲大誡。


    如此一來,東林黨起複的大勢,就不會受到影響。他老師的翻案,更不會出現問題。


    心中歡喜之下,史可法正想繼續詢問,忽然聽到有人傳來消息,錢謙益出了篇文章,解釋六部九寺。


    這篇文章是公開散發,很快就有人拿到。一眾舉子議論紛紛,不明其中道理:


    明明被陷在鄉試弊案的事情裏,錢謙益怎麽還有閑心解釋六部九寺?


    朝堂上那麽多大臣,哪輪得到他解釋?


    顯然,這些舉子對朝堂上的事情知道得有限,不明白其中道理。


    但是朝堂的官員,對這篇文章的用意,那就很明白了。


    袁可立看到文章時,正在和弟子倪元璐交流錢謙益的事情,歎了口氣說道:


    “錢牧齋這個樣子,可是有失風骨啊!”


    “不過他能寫出這文章,也不用你我操心了。”


    都是孫承宗的弟子,倪元璐對錢謙益的事情很是關心。來找袁可立交流,也有請他幫忙說話的用意。


    如今看到錢謙益的文章,驚得是目瞪口呆,萬萬沒有想到這位東林黨的新領袖,麵對皇帝屈服得這麽快:


    “牧齋……怎麽成了這樣子?”


    “他這樣做,天下人會怎麽看?”


    寫解釋六部九寺的文章,其它時候沒有什麽大問題。甚至在倪元璐看來,錢謙益這篇文章很好,足以流傳下去。


    但是千不該、萬不該,不能在這個時候寫。


    錢謙益這時候寫這樣的文章,置那些追隨他上疏、質疑皇帝政策的人於何地?


    更別說他在出這篇文章前,絲毫沒有跟其他人通氣。那些現在還在堅持,幫他鼓噪聲勢的官員,有可能還在上疏質疑皇帝的政策——


    錢謙益這篇文章,可是在背刺他們!


    所以袁可立看到之後,說他是有失風骨。


    倪元璐也實在不解,不知道錢謙益為何這樣做?心中生氣之下,當即道:


    “老師,我這就去問牧齋,問他為何要這樣做?”


    袁可立把他止住,嗬斥道:


    “問什麽?”


    “難道你問了文章就能夠收回去?”


    “這篇文章傳得沸沸揚揚,事情已成定局。”


    “你就不用理會這件事,不要為他瞎操心!”


    久經宦海,袁可立對錢謙益這樣的官員見得多了,如今不過是又一個罷了。


    想想溫體仁的奏疏,還有皇帝特意召開會議、留下錢謙益的事情。


    袁可立隱約猜到,皇帝昨日一定是像之前召見他那樣,試探錢謙益是否願意合作。如果錢謙益不給回複,很快就會走人。


    在皇帝施加的壓力下,錢謙益沒有抗住,也是情有可原。


    以袁可立對當今皇帝的認識,他覺得這篇文章之所以傳播得這麽快,錢謙益多半是收到具體指示,在昨日回去後就連夜寫的。就連對外通氣,時間都有些來不及——


    甚至,就算有時間,錢謙益這時也不敢和他人通氣。溫體仁昨日在文華殿上,還在指責錢謙益是結黨欺君之神奸。錢謙益若是這樣做,那就是坐實了這件事。


    所以這篇文章,就是皇帝逼錢謙益寫的投名狀。代表著錢謙益這位東林黨新領袖,願意投靠皇帝。


    對朱由檢的做法很了解,錢謙益很快就想明白了這件事。


    但是倪元璐卻沒想明白,而且他內心之中,不願意相信錢謙益是這樣的人——


    六君子、七君子榜樣在前,天下人都欽佩他們的風骨。


    錢謙益這個東林黨新領袖,骨頭怎麽會這麽軟?


    此時此刻,倪元璐心中,當真有種幻滅感。實在不相信自己欽佩的東林君子,黨魁是這個樣子。


    不僅是他,在京東林黨人,看到錢謙益的文章後,都有些不願相信。


    尤其是那些隨著錢謙益上疏的,更是氣得大罵,覺得錢謙益坑了他們——


    自己這些人隨他衝鋒陷陣,結果錢謙益撤了不說,還在後麵背刺。


    這讓他們如何能心平氣和接受,以後還如何追隨錢謙益?


    可以說,經此一事,錢謙益在政治上的聲譽,受到毀滅性打擊。他以後再上疏言事,很難會一呼百應了。其他人在附和他的奏疏時,都要想想是否會被背刺。


    朱由檢讓錢謙益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算完全達到了。


    作為一個不成熟的政黨,錢謙益這個東林黨魁,是沒資格要求其他東林黨人怎麽做的,更無法令行禁止。他之所以有強大的影響力,除了老師顧憲成遺留下來的威望外,更多的是靠個人魅力。


    如今,錢謙益政治信譽壞了,這種影響力會急劇下降。以後在朝堂上很難造起聲勢,挾群臣威脅皇帝。


    這樣錢謙益以後想要升官,就必須依靠皇帝。皇帝想怎麽處置,遠比以前容易。


    是以,朱由檢在看到錢謙益的文章後,心中很滿意,覺得錢謙益很識趣,沒有在這件事情上搞幺蛾子,沒有出爾反爾,也沒有明讚暗斥。


    這樣守信的人物,朱由檢是很欣賞的,所以他決定留著錢謙益在東林黨魁的位置上,不讓他人占據:


    『這樣的人當東林黨魁,朕才能放心啊!』


    『若是其他人把錢謙益取代了,反而會很麻煩。』


    孫承宗、韓爌,這兩個大學士都是東林黨人。如果錢謙益走了他們兩個上位,對朱由檢這個皇帝來說,事情會更麻煩。


    這兩人都是大學士,在朝堂上能做的事情,比錢謙益這個太常寺少卿多多了。在整個東林黨的加持下,影響力會質變。


    好在,東林黨人以南方人為主,對北方人不太待見。有錢謙益這個南直隸人、顧憲成弟子、文壇盟主可選,孫承宗和韓爌這兩個北方人即使官拜大學士,也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這兩人最多成為骨幹,而非東林黨魁。


    就像當年的趙南星官位更高,還是顧憲成的上司。但是在東林黨的地位,就是不如顧憲成。他這個北直隸人,難以讓南方人服氣。


    如今,朱由檢就打算利用這個心理,在削弱錢謙益政治影響力的同時,讓他繼續把持東林黨魁的位子,不給其他人機會。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朱由檢還打算加強錢謙益在學術上的影響力,利用文壇盟主的身份,維持政治地位。


    東林黨也能在他的指揮下,向學術流派轉型,陷入學術爭論。


    這是朱由檢摧毀東林黨政治影響力的大方向,也是他早就定下的策略。


    如今開頭順利,朱由檢很是開心。


    察覺到朱由檢的開心,皇後也趁機說了一件事,請求皇帝納妃。


    前些日子,天啟皇帝留下的張皇後被朱由檢尊為懿安皇後,正式移居慈慶宮。


    周皇後搬遷到坤寧宮後,自覺位置穩固,又受外麵議論的影響,要盡皇後責任。打算給朱由檢納幾個漢人妃子,免得那個順禮王送來的美人得寵,在宮中產生糾紛。


    朱由檢如今忙於朝堂大事,對後宮的事情不太操心。聽到周皇後的請求,皺了皺眉說道:


    “這件事就由你拿主意吧!”


    “但是不要聽外麵的,朕的家事不需他們置喙。”


    “宮裏的事情也要注意保密,別讓宮人多嘴!”


    對朝臣插手後宮的事情,朱由檢是很不滿的,這也是前段時間他對納妃的事情冷處理的原因。


    但是皇後這邊,卻承受不住壓力。想要通過納妃這件事情,彰顯母儀天下的氣度。


    朱由檢考慮之後,就答應了皇後的請求,並且把這件事情交給她去辦。穩固皇後的地位,讓她能夠安心。


    果然,在聽到皇帝把這件事完全交給自己後,周皇後很是開心。


    作為皇帝在潛邸當信王時明媒正娶的妻子,周皇後的位置是很穩的。但是她現在到底沒有誕下皇子,還有一點擔心。


    皇帝把納妃的事情完全交給她,無疑讓她更放心。代表著她在後宮的地位,沒有一點動搖。那些妃子是否入宮,都在她的掌控。她心中對主動為皇帝納妃的一點情緒,也隨之消失不見。


    這件事情之外,還有冊封天啟皇帝留下來的妃子的事情。在張皇後被冊封移居慈慶宮後,這些妃子同樣也要遷移,並且確定待遇。


    尤其是被魏忠賢、客氏在宮中害死的妃子,也要進行追封。例如被生生餓死的裕妃、被絕食勒死的馮貴人、被矯旨革奪的成妃等,都需要恢複封號,甚至慰問家人。


    朱由檢聽到被客魏害死的妃子這麽多,心中很是不悅,說道:


    “宮裏的女官太監,要培養一些有仵作知識的。”


    “凡是有品級的宮人死亡、或者有非正常死亡風聲的,都要驗屍查看。”


    “不能不明不白地沒了,這裏麵有些死了我估計皇兄都不知道。”


    作為一國之君,皇帝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不可能一直注意宮裏的事。朱由檢隻能在製度上加強監管,避免自己一段時間不注意,有些人就不明不白沒了。


    皇宮這個地方,還是光明正大點好,不能讓太多人死裏麵,弄得陰森可怖。


    內廷太監的事情皇後管不著,但是女官是由她管的。所以皇後應下後,朱由檢又召來內官監掌印太監劉若愚,讓他負責這件事。


    此時的內官監,在經過整頓之後,已經負責起宮中人員升降的事情。內廷各衙門空缺的人員,也在陸續填補。


    朱由檢重點關注了內府監的事情,這是他專門建起來負責內廷財政的。前些日子決定設立的東寧公司,也是由內府監掌管皇室股份。


    這個監的掌印,被朱由檢任命了王承恩。此人在去年就被他提拔,提督順天銀行、並且負責張家口那邊皇店。後來這件事情被王朝用接替,王承恩被他調了回來,又被安排了拍賣行等事。


    朱由檢打算檢查一下成果,看看王承恩能不能把內府監擔起來。


    這麽重要的衙門,不止需要忠心,還要有相應的能力。


    如果王承恩擔不起來,隻能換一個人。(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