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錢謙益的心中,卻比寒風更冷。
作為顧憲成的後繼者、當今文壇盟主,錢謙益實在想不到,自己為何會突然落到這個境地。
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大體是順遂的。年紀輕輕就成為文壇盟主,世人公認的一代文宗。
甚至在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領袖離世後,他這個後輩中堅、年輕一輩第一人,隱隱成為東林魁首,“流俗相尊作黨魁”。
可以說,他在被皇帝起複入京時,心中躊躇滿誌。想要在這個閹黨倒台的朝堂上,占據一席之地。
沒想到剛針對朝堂政事上了一份奏疏,就成了現在這個局麵。他現在都不知道自己三個月後,還能不能在太常寺少卿上幹下去。
尤其是溫體仁拿著皇帝禦筆、得意揚揚離去後,錢謙益心中更冷,不知這個奸臣又進了什麽讒言,皇帝會如何處置自己。
等待著皇帝召喚自己進殿,錢謙益卻一直沒有聽到聲音。這讓他心中更是害怕,情緒極為悲觀——
如果皇帝把他留下來卻不召見,那代表他已經徹底失去聖心。不用等三個月,很快就會有人把他彈劾下去。
好在,朱由檢還是打算用他的,思索一番之後,派人召他進殿。
錢謙益直到此時,才感覺能喘口氣。到了殿中不等皇帝發問,直接叩頭請罪。
朱由檢見此情景,不鹹不淡地道:
“錢少卿既然請罪,那就先說說犯了什麽罪?”
錢謙益不敢往大了說,自然還是老一套,請治失察之罪。
朱由檢聽到這些,心中有些失望。覺得錢謙益直到這時,還想糊弄自己。又問道:
“既然你說是失察,那有沒有想過避免失察的措施、減少科舉舞弊?”
錢謙益哪裏想過這個,聞言一時訥訥。
朱由檢這下徹底沒了耐心,歎氣道:
“看來錢少卿是沒什麽辦法啊!”
“既然這樣,就回去閉門思過好好想想吧!”
打算結束談話,讓錢謙益回去。
錢謙益聽聞此言,一時大驚失色,哪想到自己等了這麽久,就和皇帝說了兩句話。
如果他真這個樣子走了,以後還能不能見到皇帝都是兩說,所以他急忙大聲道:
“有辦法!有辦法!”
讓請他離開的太監稍待,錢謙益道:
“臣以為陛下新設的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試,能夠減少舞弊。”
“題目越多,舞弊越是困難,單個舞弊方法的影響也更小。”
“若能將司法數算題目加入鄉試,舞弊一定會減少些。”
這是他突然想出來的辦法,打算討好皇帝。
司法數算題目加入鄉試後會不會減少舞弊,錢謙益根本就不知道。但他知道皇帝聽到後,一定會很滿意——
這兩科考試是皇帝登極後新增的,這樣支持皇帝的政策,一定沒有問題。
果然,朱由檢聽到之後,頓時龍顏大悅。明法科和明算科題目下沉,是在他規劃中的。他一直打算仿照後世的公務員考試,調整八股文章在科舉中的比例。錢謙益提到這一點,讓他很是欣慰。
更讓他感到開心的,是錢謙益這個回答,說明他為了留在朝廷當官,是願意討好自己的。隻要自己能拿捏住,錢謙益就會成為支持者。
所以朱由檢讓請錢謙益離開的太監退下,和顏悅色地道:
“錢卿主持過鄉試,想必對此有見解。”
“以後要多寫些文章,和他人談論這件事。”
想利用錢謙益在文壇的威望,推進這件事情。
錢謙益聽聞此言,總算鬆了口氣。知道自己對皇帝還是有用的,皇帝沒有下決心棄用自己。
不過這個命令,卻又讓他叫苦。知道自己如果推進這件事,一定會對名聲有損害——
那些把功夫都花在八股文章上的老秀才,一定會罵自己。
但是不這樣做,又能怎麽辦呢?誰讓他一時想不出辦法,減少科場舞弊。
現在他提出這個辦法,當然要吃下這個虧。
為了減少損失,錢謙益絞盡腦汁,說道:
“明法科和明算科之設,前朝早已有之。”
“禮樂書數射禦,也是君子六藝。”
“禮為法之本,法為禮之用,臣以為明法科考試,當兼考禮法。”
“明算科的數算考試,也符合對君子的要求。”
這番話語,把禮法數算知識,納入儒學之中,能減少儒生對兩科的抵觸情緒。
朱由檢對此很是滿意,覺得這樣有助於達到科舉改革的目的。所以他當即道:
“以後司法考試,就改為禮法考試。”
“禮法本就不分家,錢卿說的‘禮為法之本,法為禮之用’,這個提法很好。”
“錢卿要以此做一篇文章,講明禮法關係。”
錢謙益連聲應諾,心想外麵傳言的皇帝喜歡讓人寫文章,果然並非虛假。他這個文壇大家,現在有了用途。
朱由檢也發覺了錢謙益的這個用途,認為用錢謙益寫文章,比用餘煌等人寫文章更有影響力,所以他又說道:
“聽說錢卿在文學上提倡複古,朕之前對六部九寺做的調整,其實也是複古。”
“無奈有些人不明白,指責朕亂改官製。”
“錢卿要寫篇文章,闡述朕設立的六部九寺,和周製、漢製、唐製的關係。”
這點對錢謙益毫無難度,他心中思索更多的,是皇帝的用意。
想到自己上疏後,有些人隨著上疏,質疑皇帝在年前定下的各種政策,例如九寺調整等事。
錢謙益現在總算明白了,為何自己這次這麽險,差點就無法翻身——
實在是皇帝把他當成了那些人的領頭人,溫體仁也以此說自己結黨,是一位蓋世神奸。
現在,皇帝讓他解釋六部九寺,其實是針對那些人。讓他掉轉矛頭,去對付追隨他上疏的人。
從自己內心來說,錢謙益是不想這麽做的,因為這樣有損於自己的影響力。以後自己再上疏,追隨的人會變少。自己在朝堂上的聲勢,會因為這件事情銳減。
但是不這樣做的話,皇帝這一關就過不去。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錢謙益心中說了聲“抱歉”,決定按皇帝的意思,寫篇文章出來。(本章完)
作為顧憲成的後繼者、當今文壇盟主,錢謙益實在想不到,自己為何會突然落到這個境地。
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大體是順遂的。年紀輕輕就成為文壇盟主,世人公認的一代文宗。
甚至在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領袖離世後,他這個後輩中堅、年輕一輩第一人,隱隱成為東林魁首,“流俗相尊作黨魁”。
可以說,他在被皇帝起複入京時,心中躊躇滿誌。想要在這個閹黨倒台的朝堂上,占據一席之地。
沒想到剛針對朝堂政事上了一份奏疏,就成了現在這個局麵。他現在都不知道自己三個月後,還能不能在太常寺少卿上幹下去。
尤其是溫體仁拿著皇帝禦筆、得意揚揚離去後,錢謙益心中更冷,不知這個奸臣又進了什麽讒言,皇帝會如何處置自己。
等待著皇帝召喚自己進殿,錢謙益卻一直沒有聽到聲音。這讓他心中更是害怕,情緒極為悲觀——
如果皇帝把他留下來卻不召見,那代表他已經徹底失去聖心。不用等三個月,很快就會有人把他彈劾下去。
好在,朱由檢還是打算用他的,思索一番之後,派人召他進殿。
錢謙益直到此時,才感覺能喘口氣。到了殿中不等皇帝發問,直接叩頭請罪。
朱由檢見此情景,不鹹不淡地道:
“錢少卿既然請罪,那就先說說犯了什麽罪?”
錢謙益不敢往大了說,自然還是老一套,請治失察之罪。
朱由檢聽到這些,心中有些失望。覺得錢謙益直到這時,還想糊弄自己。又問道:
“既然你說是失察,那有沒有想過避免失察的措施、減少科舉舞弊?”
錢謙益哪裏想過這個,聞言一時訥訥。
朱由檢這下徹底沒了耐心,歎氣道:
“看來錢少卿是沒什麽辦法啊!”
“既然這樣,就回去閉門思過好好想想吧!”
打算結束談話,讓錢謙益回去。
錢謙益聽聞此言,一時大驚失色,哪想到自己等了這麽久,就和皇帝說了兩句話。
如果他真這個樣子走了,以後還能不能見到皇帝都是兩說,所以他急忙大聲道:
“有辦法!有辦法!”
讓請他離開的太監稍待,錢謙益道:
“臣以為陛下新設的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試,能夠減少舞弊。”
“題目越多,舞弊越是困難,單個舞弊方法的影響也更小。”
“若能將司法數算題目加入鄉試,舞弊一定會減少些。”
這是他突然想出來的辦法,打算討好皇帝。
司法數算題目加入鄉試後會不會減少舞弊,錢謙益根本就不知道。但他知道皇帝聽到後,一定會很滿意——
這兩科考試是皇帝登極後新增的,這樣支持皇帝的政策,一定沒有問題。
果然,朱由檢聽到之後,頓時龍顏大悅。明法科和明算科題目下沉,是在他規劃中的。他一直打算仿照後世的公務員考試,調整八股文章在科舉中的比例。錢謙益提到這一點,讓他很是欣慰。
更讓他感到開心的,是錢謙益這個回答,說明他為了留在朝廷當官,是願意討好自己的。隻要自己能拿捏住,錢謙益就會成為支持者。
所以朱由檢讓請錢謙益離開的太監退下,和顏悅色地道:
“錢卿主持過鄉試,想必對此有見解。”
“以後要多寫些文章,和他人談論這件事。”
想利用錢謙益在文壇的威望,推進這件事情。
錢謙益聽聞此言,總算鬆了口氣。知道自己對皇帝還是有用的,皇帝沒有下決心棄用自己。
不過這個命令,卻又讓他叫苦。知道自己如果推進這件事,一定會對名聲有損害——
那些把功夫都花在八股文章上的老秀才,一定會罵自己。
但是不這樣做,又能怎麽辦呢?誰讓他一時想不出辦法,減少科場舞弊。
現在他提出這個辦法,當然要吃下這個虧。
為了減少損失,錢謙益絞盡腦汁,說道:
“明法科和明算科之設,前朝早已有之。”
“禮樂書數射禦,也是君子六藝。”
“禮為法之本,法為禮之用,臣以為明法科考試,當兼考禮法。”
“明算科的數算考試,也符合對君子的要求。”
這番話語,把禮法數算知識,納入儒學之中,能減少儒生對兩科的抵觸情緒。
朱由檢對此很是滿意,覺得這樣有助於達到科舉改革的目的。所以他當即道:
“以後司法考試,就改為禮法考試。”
“禮法本就不分家,錢卿說的‘禮為法之本,法為禮之用’,這個提法很好。”
“錢卿要以此做一篇文章,講明禮法關係。”
錢謙益連聲應諾,心想外麵傳言的皇帝喜歡讓人寫文章,果然並非虛假。他這個文壇大家,現在有了用途。
朱由檢也發覺了錢謙益的這個用途,認為用錢謙益寫文章,比用餘煌等人寫文章更有影響力,所以他又說道:
“聽說錢卿在文學上提倡複古,朕之前對六部九寺做的調整,其實也是複古。”
“無奈有些人不明白,指責朕亂改官製。”
“錢卿要寫篇文章,闡述朕設立的六部九寺,和周製、漢製、唐製的關係。”
這點對錢謙益毫無難度,他心中思索更多的,是皇帝的用意。
想到自己上疏後,有些人隨著上疏,質疑皇帝在年前定下的各種政策,例如九寺調整等事。
錢謙益現在總算明白了,為何自己這次這麽險,差點就無法翻身——
實在是皇帝把他當成了那些人的領頭人,溫體仁也以此說自己結黨,是一位蓋世神奸。
現在,皇帝讓他解釋六部九寺,其實是針對那些人。讓他掉轉矛頭,去對付追隨他上疏的人。
從自己內心來說,錢謙益是不想這麽做的,因為這樣有損於自己的影響力。以後自己再上疏,追隨的人會變少。自己在朝堂上的聲勢,會因為這件事情銳減。
但是不這樣做的話,皇帝這一關就過不去。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錢謙益心中說了聲“抱歉”,決定按皇帝的意思,寫篇文章出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