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之間,校閱已經結束。


    對比前幾天巡捕營的表現,朱由檢非常滿意。當即下令給督學主事李埏記一年功,減去一年磨勘。


    然後他想起自己籌劃的軍中大比武,又說道:


    “軍中基層將領注重武藝,武舉除了兵法之外,也會考校勇力。”


    “讓他們比武較技,朕會擇優賞賜。”


    一眾武學將士聽聞此言,頓時摩拳擦掌。


    剛才的校閱是集體的,顯不出個人能耐。


    但是武藝高低,那是一目了然。皇帝會看到武藝高強的,然後賞賜他們。


    很快,武學將士便分組較量,開始進行比試。


    首先是開弓射箭。西苑內教場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射箭空間還是有的,天啟皇帝以前還會在內教場圍獵,弓箭和靶子都是現成的。


    都是出身邊鎮,雖然有濫竽充數的,但是射箭不合格的也很少。朱由檢沒功夫責怪這些人,他更關注的是成績優異的:


    “周遇吉,遼東錦州衛人,遼東鎮推薦來的。”


    “這個人的射箭本領真不錯,步射、騎射都很優異。”


    “楊國柱,遼東義州衛人,東江鎮毛文龍留下來的,精於騎射。”


    記下這兩個名字,下一項是比試掇石。這是武將打熬氣力常用的,在朱由檢看來和後世的硬拉差不多,是力量舉的一項,屬於大力士運動。


    參考硬拉製定掇石規則後,將士們很快明白了如何比試。


    力量高低是一目了然,黃得功脫穎而出,這個人力氣很大,在軍中號稱黃闖子,作戰非常勇敢。


    朱由檢詢問了一下,得知他是遼東開原衛人,不由感歎道:


    “遼東精兵強將,真是何其多也!”


    “希望接下來的比試,有其他地方的人。”


    這話一出,其他邊鎮的人,都是摩拳擦掌,誓要奪取第一。


    遼東推薦來的將士,更是不甘示弱,想要再奪第一。


    最後一項比試,按時下流行的方式,應該是舞刀。這也是武將打熬氣力常用的,而且能鍛煉兵器技藝。


    像是盧象升,能舞動一百多斤大刀,就是從幾十斤的大刀開始,逐漸練出來的。


    不過在朱由檢看來,舞刀和掇石都是主要看力量,似有一些重複。戰場上的作用實際也不大,沒有人拿著一百多斤的大刀廝殺。


    所以他直接下令比試馬戰,參考《水滸傳》中楊誌和周謹之戰,把槍去了槍頭,各用氈片包裹,蘸了石灰對戰。


    即便這樣,比試也很危險,一旦從馬上跌落,說不定就會傷殘。所以朱由檢先讓各邊鎮選出武藝高強的,然後上場較量。


    一個邊鎮的武將,大多知根知底,武藝誰高誰低,大部分人心中有數。即使有幾個互不相讓的,參加的人數也少了許多。


    因為距離關係,如今趕到京城入學的,隻有遼東、北直隸、山西三個地方的邊鎮,陝西和西南的將士都還沒有過來。這些邊鎮每個選兩三個人參加,最終參加比試的,隻有二十多人。


    這二十多人的較量,當然不像小說中大戰幾十回合,通常隻是兩馬相交、兵器並舉,然後就分出了勝負。勢均力敵大戰幾十合的較量,才是極其罕見。


    這樣的戰鬥,雖然不能完全反應戰場上的情況,但是相比單純的舞刀,更加貼近實戰。


    對於有實戰經驗的武將來說,這樣的比試更容易脫穎而出。遼東鎮推薦來的曹文詔,很快連戰連捷,引起眾人注意。


    就是朱由檢這個不通武藝的,也看得出此人驍勇善戰,明顯勝過他人。


    這讓他心中大喜,向左右道:


    “這可真是猛將胚子,軍中下一個滿桂。”


    這個稱譽可了不得,滿桂是不是當前排在首位的武將不好說,但是要說猛將,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會是他。


    滿桂是當前大明軍隊中,少有的敢和建虜野戰的將領,並且取得了勝利。出擊草原的時候,更是讓“諸部鹹服”,打出赫赫聲威。所以朱由檢招撫林丹汗時,派他去宣大壓陣。


    朱由檢把曹文詔稱為“下一個滿桂”,顯然寄予厚望。他心中已經決定,要重用這個將領。


    比試結束,曹文詔不出意外取得第一。朱由檢讓他和周遇吉、黃得功、楊國柱上前覲見,仔細詢問他們的情況。


    得知曹文詔是大同人,如今在遼東從軍。朱由檢更加認識到,遼東是當前精兵強將聚集的地方,接連不斷的戰事,打出來一批精銳。


    前些年調集天下兵馬援遼,也讓各地有誌立功將士匯集了過去。像是曹文詔這個大同人,沒有在大同參軍,卻跑去了遼東,就是一個實例。


    誇獎了曹文詔的武藝,問他是怎麽練出來的。曹文詔也說不清楚,他不是衛所世官出身,沒有家傳武藝。如今的本領是在軍中練出來的,隻能說是天賦。


    像是他的弟弟曹文耀,和他練的幾乎一模一樣,武藝就不如他。


    但是他的侄子曹變蛟,武藝卻更勝一籌。


    曹文詔道:


    “臣的侄子曹變蛟,如今年輕力壯。”


    “若是對陣廝殺,臣恐有所不及。”


    不知道他是不是自謙,但是朱由檢卻聽出來,曹變蛟的武力不弱於曹文詔,也是猛將胚子。


    所以他當即下令道:


    “調曹變蛟入武學,學成以後聽用。”


    又向曹文詔、周遇吉、黃得功、楊國柱四人道:


    “曹文詔、楊國柱調神機營聽用,周遇吉、黃得功調禦馬監勇士四衛營。”


    “四人署理參將職務,各帶一營精銳。”


    “其他人如果在武學表現好,同樣留京升遷。”


    命令一下,曹文詔、周遇吉、黃得功、楊國柱四人,頓時喜氣洋洋。他們現在是遊擊將軍,署理參將自然是升官了。


    其餘武學將士聽到還有機會,同樣高興不已。


    邊鎮將領不喜歡調入京城,但也要看情況。他們不喜歡來京城的原因,一是在京城打不了仗,相比在邊鎮打仗立功,自然升遷更慢。


    二是邊鎮將領有養廉田,相比京城武將的俸祿更多。而且京營的利益大多被勳貴瓜分了,很少輪到武將。


    所以邊鎮將領,是不願調到京城的。有誌立功的將領,大多會謀求外放。


    但那隻是通常情況,現在是皇帝親自把他們調入京城,明顯是要大用的,他們怎麽會不喜歡。


    《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曹文詔(弟文耀)、周遇吉、黃得功。


    讚曰:曹文詔等秉驍猛之資,所向摧敗,皆所稱萬人敵也。


    大命既傾,良將顛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別著於篇。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