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把三個年輕駙馬安排去太學或武學讀書,朱由檢又想起一件事,那就是他曾命武學督學主事李埏整頓武學,讓各地推薦有功將士進京學習。
這是他剛登極時安排的事情,算算時間,已經快三個月了。
如果李埏用心辦事,各地推薦的將士,應該已經進京。
這些人是朱由檢為將來戰爭準備的人才,也是他掌握軍隊的觸手,必須予以重視。
所以朱由檢向禦馬監掌印高時明道:
“整理一下宮中教場,朕過幾日要用。”
“傳諭武學督學主事李埏,讓他帶武學教授和學生,十二月二日進宮,朕要親自檢閱。”
“各地推薦的人才已經進京的,都要參加校閱。”
安排著這件事情,朱由檢想起提督操江還沒任命,又道:
“讓在京的駙馬,同時參與校閱,決定是否去武學讀書。”
“如果有勳貴想參與,讓他們把名字報上來。”
決定看看勳貴有幾個主動的,把他們任用起來。
高時明等太監都是善於揣摩皇帝心意的,聽到這些話後,當即就認識到這是皇帝是在上午的常朝之後,再次給勳貴機會。
當今皇帝對勳貴真是看重,想要挑選些勳貴用起來。
所以,一些和朝中勳貴交好的,已經打算把這件事告訴交好的勳貴。讓他們一定要參加,不要錯失機會——
上午的常朝上他們沒有站出來,已經讓皇帝失望。皇帝不可能一再給他們機會,把他們硬扶起來。
朱由檢確實不打算把勳貴硬扶起來,他心中對勳貴其實是不抱多大期望的。這些人連在朝會上和文官爭奪權力都不敢,怎麽承擔重任?
而且,勳貴作為一個家族傳承的小圈子,相比基數龐大、來源廣泛的文官來說,不可能源源不斷地出現很多人才。
所以相對文官集團來說,勳貴集團的沒落是必然的,不可能一直和文官集團抗衡下去,曆朝曆代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隻是在大明這個速度特別快,土木堡之變加快了這種轉變,以至於讓文官一家獨大,沒有力量製約。
到了現在,五軍都督府已經沒有任何權力,完全淪為虛職,朱由檢想扶也不知道怎麽扶起來。
文官掌握的兵部,則擁有全國兵權。以至於兵部尚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和吏部尚書、大學士一樣,需要五品以上官員廷推。
好在,朱由檢登極之初,便通過設立常參會議,獲得了直接插手兵部事務的權力。今日上午的常朝上,還把高級軍職改為九卿廷推。否則他對兵權喪失的局麵,真的不知道怎麽辦。
如今,他需要通過武學,加強對將領的掌控。要讓中高層將領,更加忠於自己。
按照儒家倫理,天地君親師是祭拜對象。師生大義雖然排在最末,卻也不容小視。僅次於君臣大義、父子大義。
朱由檢如果擔任武學老師,對學生就有了師生名分,讓他們能以天子門生自稱。
這可比殿試出來的天子門生穩固多了,那些進士更多的是認座師,根本不認皇帝。
參考一位校長的做法,朱由檢決定和武學將士定下師生名分,加強忠君教育——
後世那位校長,可是憑這一招篡奪了革命軍隊領導權,轉型為最大的軍閥,掌握全國政權幾十年。
朱由檢作為皇帝,當然沒想過當軍閥。但是如果未來的形勢太壞,他也隻能靠將士把天下重新打下來。
所以武學是必然要加強的,朱由檢要親自去武學裏當教員。
不過這件事朱由檢沒經驗,想找個地方練練手。想到錦衣衛作為執法機構,需要專門培訓。而且自己先前也想親自打造一個衛尉署,給政務署和廷尉署做標杆。所以他向王文政下令道:
“召錦衣衛指揮入宮,處理衛尉寺事宜。”
“衛尉寺的官員,一並入宮覲見。”
這個命令傳得很快,朱由檢處理了一些奏疏之後,在天色暗下來之前,便見到了被召進宮的人員。
首先是錦衣衛改製進展,這件事朱由檢一直在催,每次召見錦衣衛都要詢問。鄭士毅等人忙得不可開交,一點都不敢怠慢。
按照朱由檢的吩咐,首先是在東司房偵緝總隊中設立一個大隊,抓捕涉案的閹黨附逆人員。這件事鄭士毅已經做好,把京城被定下附逆罪名的官員都抓了起來。
朱由檢頗為讚許,又詢問監察司的進展。錦衣衛人員同樣是人人過關,監察司任務很重。
這件事是監察司提督太監王文政在主抓,錦衣衛為了討好他,當然不敢怠慢。所以監察司的進展很順利,如今已經在審查錦衣衛官員。王文政的主要精力,已經轉向宮裏的都知監監察司組建。
然後是北鎮撫司轉為刑獄司,錦衣衛指揮同知、西司房提督、衛尉寺卿劉僑,同時在負責這件事。他知道皇帝有意清空詔獄,把錦衣衛的形象轉變。
作為文官武蔭後代,劉守有當然讚同這個舉動。這些日子也一直忙於這件事,匯報道:
“刑獄司各處已經組建,任職的人員全部經過審查。”
“詔獄裏的人員也在審查,進行相應處理。”
“需要大理寺重審的案件,已經把相關人員轉交。”
“其他已經定罪的,也在進行處理。”
“就是遼東巡撫王化貞被免死流放,其他人要不要同樣按此處理?”
“高出、胡嘉棟等人,是論死還是流放?”
這是先前把楊鎬正法、把王化貞流放的影響,劉僑摸不清皇帝的想法,隻能親自詢問。
朱由檢根本不知道高出、胡嘉棟是誰,問了一下,才知道是遼東道臣,廣寧淪陷之時,和巡撫王化貞一起逃跑的。
王化貞在毛文龍求情下,被朱由檢免死流放,這些人同樣不好論死罪。朱由檢想了一下,說道:
“楊鎬、熊廷弼是前線最高負責人,無論有多少理由,戰敗失陷土地他們都要負主責,一定要明正典刑。”
“先帝之所以殺熊廷弼、朕之所以殺楊鎬,就是要讓前線的督撫都知道,現在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也由不得他們找理由。隻要追究責任,最高負責人就是主責。”
為天啟皇帝殺熊廷弼辯解了一下,朱由檢又道:
“其他人負次要責任,高出、胡嘉棟等人在獄中關押這幾年也該反省夠了。”
“讓他們寫認罪自省文書,然後像王化貞一樣流放,把他們送去東寧衛。”
“東寧衛開辟需要文官武將,讓他們戴罪立功。”
這些人在遼東不敢和後金打仗,總不能到了東寧還不敢打。如果麵對島上的土人都要跑,朱由檢真的要殺掉他們,免得浪費糧食。
對於皇帝寬容地免了這些人死罪,劉僑當然讚同。不過對皇帝把熊廷弼和楊鎬並列,他卻不太同意,這個說法傳出去也不能服眾,劉僑小心提醒道:
“廣寧之失,是遼東經撫不和,時任兵部尚書張鶴鳴偏護王化貞、掣肘熊廷弼。前線最高負責人,其實是王化貞。”
“熊廷弼之事,朝中多有人喊冤。望陛下寬大處理,停止追贓之事。”
朱由檢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件事,聽到是梁夢環說熊廷弼侵盜軍資十七萬,追贓時把熊廷弼長子都逼死了。頓時眉頭緊皺,又想到了為天啟皇帝摘責任的理由,說道:
“梁夢環是逆案第三等,他說的話怎麽能信?”
“熊廷弼案是閹黨定的,那就需要重審,把這件事查清楚。”
“他的長子沒有罪過卻被逼死了,也要給個交待,把相關責任人抓起來。”
又因為王化貞這個實際負責人被自己流放,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實在太慘,朱由檢道:
“讓熊廷弼的家人把他的首級拿回去安葬,追敘以往功勞,蔭東寧衛百戶一人。”
“讓禮部為熊廷弼擬諡號,不要苛待曾經立功的人。”
用閹黨定罪這個理由給熊廷弼翻案,顯示自己仁德。
《崇禎長編》
崇禎元年五月辛酉,朔。
刑科都給事中薛國觀言:
王化貞罪與熊廷弼原無軒輊,或欲安頓於東江,或為布置於西部,或共保釋於朝中以為申脫化貞之地。何為法之獨寬縱乎?
至高出、胡家棟一逃於遼陽,再逃於廣寧,今乃欲從末減,恐封疆之臣相尋效尤,接踵以至也。
旨以化貞出等已經屢審所糾,著一並確議。
(本章完)
這是他剛登極時安排的事情,算算時間,已經快三個月了。
如果李埏用心辦事,各地推薦的將士,應該已經進京。
這些人是朱由檢為將來戰爭準備的人才,也是他掌握軍隊的觸手,必須予以重視。
所以朱由檢向禦馬監掌印高時明道:
“整理一下宮中教場,朕過幾日要用。”
“傳諭武學督學主事李埏,讓他帶武學教授和學生,十二月二日進宮,朕要親自檢閱。”
“各地推薦的人才已經進京的,都要參加校閱。”
安排著這件事情,朱由檢想起提督操江還沒任命,又道:
“讓在京的駙馬,同時參與校閱,決定是否去武學讀書。”
“如果有勳貴想參與,讓他們把名字報上來。”
決定看看勳貴有幾個主動的,把他們任用起來。
高時明等太監都是善於揣摩皇帝心意的,聽到這些話後,當即就認識到這是皇帝是在上午的常朝之後,再次給勳貴機會。
當今皇帝對勳貴真是看重,想要挑選些勳貴用起來。
所以,一些和朝中勳貴交好的,已經打算把這件事告訴交好的勳貴。讓他們一定要參加,不要錯失機會——
上午的常朝上他們沒有站出來,已經讓皇帝失望。皇帝不可能一再給他們機會,把他們硬扶起來。
朱由檢確實不打算把勳貴硬扶起來,他心中對勳貴其實是不抱多大期望的。這些人連在朝會上和文官爭奪權力都不敢,怎麽承擔重任?
而且,勳貴作為一個家族傳承的小圈子,相比基數龐大、來源廣泛的文官來說,不可能源源不斷地出現很多人才。
所以相對文官集團來說,勳貴集團的沒落是必然的,不可能一直和文官集團抗衡下去,曆朝曆代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隻是在大明這個速度特別快,土木堡之變加快了這種轉變,以至於讓文官一家獨大,沒有力量製約。
到了現在,五軍都督府已經沒有任何權力,完全淪為虛職,朱由檢想扶也不知道怎麽扶起來。
文官掌握的兵部,則擁有全國兵權。以至於兵部尚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和吏部尚書、大學士一樣,需要五品以上官員廷推。
好在,朱由檢登極之初,便通過設立常參會議,獲得了直接插手兵部事務的權力。今日上午的常朝上,還把高級軍職改為九卿廷推。否則他對兵權喪失的局麵,真的不知道怎麽辦。
如今,他需要通過武學,加強對將領的掌控。要讓中高層將領,更加忠於自己。
按照儒家倫理,天地君親師是祭拜對象。師生大義雖然排在最末,卻也不容小視。僅次於君臣大義、父子大義。
朱由檢如果擔任武學老師,對學生就有了師生名分,讓他們能以天子門生自稱。
這可比殿試出來的天子門生穩固多了,那些進士更多的是認座師,根本不認皇帝。
參考一位校長的做法,朱由檢決定和武學將士定下師生名分,加強忠君教育——
後世那位校長,可是憑這一招篡奪了革命軍隊領導權,轉型為最大的軍閥,掌握全國政權幾十年。
朱由檢作為皇帝,當然沒想過當軍閥。但是如果未來的形勢太壞,他也隻能靠將士把天下重新打下來。
所以武學是必然要加強的,朱由檢要親自去武學裏當教員。
不過這件事朱由檢沒經驗,想找個地方練練手。想到錦衣衛作為執法機構,需要專門培訓。而且自己先前也想親自打造一個衛尉署,給政務署和廷尉署做標杆。所以他向王文政下令道:
“召錦衣衛指揮入宮,處理衛尉寺事宜。”
“衛尉寺的官員,一並入宮覲見。”
這個命令傳得很快,朱由檢處理了一些奏疏之後,在天色暗下來之前,便見到了被召進宮的人員。
首先是錦衣衛改製進展,這件事朱由檢一直在催,每次召見錦衣衛都要詢問。鄭士毅等人忙得不可開交,一點都不敢怠慢。
按照朱由檢的吩咐,首先是在東司房偵緝總隊中設立一個大隊,抓捕涉案的閹黨附逆人員。這件事鄭士毅已經做好,把京城被定下附逆罪名的官員都抓了起來。
朱由檢頗為讚許,又詢問監察司的進展。錦衣衛人員同樣是人人過關,監察司任務很重。
這件事是監察司提督太監王文政在主抓,錦衣衛為了討好他,當然不敢怠慢。所以監察司的進展很順利,如今已經在審查錦衣衛官員。王文政的主要精力,已經轉向宮裏的都知監監察司組建。
然後是北鎮撫司轉為刑獄司,錦衣衛指揮同知、西司房提督、衛尉寺卿劉僑,同時在負責這件事。他知道皇帝有意清空詔獄,把錦衣衛的形象轉變。
作為文官武蔭後代,劉守有當然讚同這個舉動。這些日子也一直忙於這件事,匯報道:
“刑獄司各處已經組建,任職的人員全部經過審查。”
“詔獄裏的人員也在審查,進行相應處理。”
“需要大理寺重審的案件,已經把相關人員轉交。”
“其他已經定罪的,也在進行處理。”
“就是遼東巡撫王化貞被免死流放,其他人要不要同樣按此處理?”
“高出、胡嘉棟等人,是論死還是流放?”
這是先前把楊鎬正法、把王化貞流放的影響,劉僑摸不清皇帝的想法,隻能親自詢問。
朱由檢根本不知道高出、胡嘉棟是誰,問了一下,才知道是遼東道臣,廣寧淪陷之時,和巡撫王化貞一起逃跑的。
王化貞在毛文龍求情下,被朱由檢免死流放,這些人同樣不好論死罪。朱由檢想了一下,說道:
“楊鎬、熊廷弼是前線最高負責人,無論有多少理由,戰敗失陷土地他們都要負主責,一定要明正典刑。”
“先帝之所以殺熊廷弼、朕之所以殺楊鎬,就是要讓前線的督撫都知道,現在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也由不得他們找理由。隻要追究責任,最高負責人就是主責。”
為天啟皇帝殺熊廷弼辯解了一下,朱由檢又道:
“其他人負次要責任,高出、胡嘉棟等人在獄中關押這幾年也該反省夠了。”
“讓他們寫認罪自省文書,然後像王化貞一樣流放,把他們送去東寧衛。”
“東寧衛開辟需要文官武將,讓他們戴罪立功。”
這些人在遼東不敢和後金打仗,總不能到了東寧還不敢打。如果麵對島上的土人都要跑,朱由檢真的要殺掉他們,免得浪費糧食。
對於皇帝寬容地免了這些人死罪,劉僑當然讚同。不過對皇帝把熊廷弼和楊鎬並列,他卻不太同意,這個說法傳出去也不能服眾,劉僑小心提醒道:
“廣寧之失,是遼東經撫不和,時任兵部尚書張鶴鳴偏護王化貞、掣肘熊廷弼。前線最高負責人,其實是王化貞。”
“熊廷弼之事,朝中多有人喊冤。望陛下寬大處理,停止追贓之事。”
朱由檢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件事,聽到是梁夢環說熊廷弼侵盜軍資十七萬,追贓時把熊廷弼長子都逼死了。頓時眉頭緊皺,又想到了為天啟皇帝摘責任的理由,說道:
“梁夢環是逆案第三等,他說的話怎麽能信?”
“熊廷弼案是閹黨定的,那就需要重審,把這件事查清楚。”
“他的長子沒有罪過卻被逼死了,也要給個交待,把相關責任人抓起來。”
又因為王化貞這個實際負責人被自己流放,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實在太慘,朱由檢道:
“讓熊廷弼的家人把他的首級拿回去安葬,追敘以往功勞,蔭東寧衛百戶一人。”
“讓禮部為熊廷弼擬諡號,不要苛待曾經立功的人。”
用閹黨定罪這個理由給熊廷弼翻案,顯示自己仁德。
《崇禎長編》
崇禎元年五月辛酉,朔。
刑科都給事中薛國觀言:
王化貞罪與熊廷弼原無軒輊,或欲安頓於東江,或為布置於西部,或共保釋於朝中以為申脫化貞之地。何為法之獨寬縱乎?
至高出、胡家棟一逃於遼陽,再逃於廣寧,今乃欲從末減,恐封疆之臣相尋效尤,接踵以至也。
旨以化貞出等已經屢審所糾,著一並確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