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實在羞愧,呂圖南卻不得不把自己這些時日做的準備,一一道了出來:


    “邸報分級的事情,臣已經和楊參議按陛下要求,把邸報分為內參、月刊。”


    “內參是向官員傳達消息,陛下諭旨、朝會決定、官員任免、官員奏疏等等,重要的事情都被節錄在內參裏。”


    “因為需要印刷的數量少,內參可以沿用原本印刷邸報的辦法。”


    “這是臣等試製出來的內參。”


    將幾頁仿照原本邸報製作的內參拿出來,朱由檢不用看內容,看著那散亂的紙張,就知道自己想讓通政司製作的報紙,和呂圖南現在製作的根本不一樣。


    不過這是通政司按自己吩咐做出來的,朱由檢必須得看。


    所以他看了一下內容,想著後世的刊物,說道:


    “把這些裝訂一下,再寫出目錄、印上頁碼。把內容和頁碼對應,方便讀者查看。”


    “所有內參發放都要有記錄,不得無故外傳。”


    “尤其是涉密內容,如果有人外泄,錦衣衛保密司追究相關責任。”


    確定了內參級別,朱由檢為穩妥起見,大體沿用了原本邸報的印刷發行方式。防止朝廷沒有邸報,官員在得不到消息的情況下,隻能聽信傳言。


    他更看重的,是公開發行、向朝野傳達消息的月刊。


    不過,看著呂圖南試製出來的,和內參幾乎沒有區別的月刊。朱由檢覺得它多半無法賣出去,想了之後說道:


    “仿照內參裝訂,當做低一級的內參。”


    “但是涉密的內容,裏麵不要刊登。”


    “這份月刊,允許公開販賣。”


    給內參和月刊劃定級別,說道:


    “內參每半月印製一次,可以說是半月刊。”


    “朝廷參議以上官員,各衙門的主官,每人下發一份,在朔望朝前下發。”


    “讓官員知道朝廷大事,尤其是朝會內容。”


    “月刊給地方官員發放,同時公開販賣。”


    呂圖南為難的就是這一點,如果隻是給官員發放,劃分級別對他來說很容易。


    但是公開發行,他就沒有什麽經驗了。他畢竟是朝廷官員,不是賣報商人。


    所以他把遇到的困難,向皇帝一一道了出來:


    “月刊要向地方發放,是在京城印出來運到地方,還是讓地方翻刻?”


    “售價多少,印刷多少份,賣不出去如何處理,數量不夠要不要加印,臣等實在不知。”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朱由檢也能給出答案。但是他卻認識到,這是有關衙門性質的問題——


    放在後世,就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區別。


    讓通政司這樣一個九卿衙門,去做事業單位的事情,實在有些不妥。而且作為官府衙門,要增加官員編製不說,裏麵的官員也隻會指望朝廷撥款。


    這種給朝廷增加負擔的事情,朱由檢是不願做的。所以他思索之後,下令道:


    “成立大明通訊社,由通政司右參政兼任社長親管。”


    “通訊社設總編輯,負責內容總編。下設時政、曆史、軍事、文學等編輯室,負責相關內容采編。”


    “內參、月刊設主編,負責把采編的內容編纂成刊物。”


    “它們的正式名稱,是《大明通政司內參》《大明通政司月刊》,由大明通訊社主辦。”


    “大明通訊社獨立鑄造印章,從三品銅印規格。”


    這是在設立附屬事業單位,呂圖南一時間卻不明白。他隻是聽到通訊社用從三品銅印,以為皇帝給通政司增加了一個從三品衙門,興致盎然地道:


    “總編輯和主編輯,是幾品職位?”


    “要設置多少品官?”


    朱由檢聽得哭笑不得,解釋道:


    “大明通訊社是右參政兼任社長,卻並不是衙門。”


    “之所以用從三品銅印,是為了防止外人偽造。”


    “膽敢偽造通訊社印章的,以私自鑄造官印追究。”


    “至於通訊社人員,是都沒有品級的。”


    為了防止呂圖南誤解,朱由檢隻能事無巨細安排:


    “通訊社人員,從民間挑選有經驗的人擔任,最好要有舉人、秀才功名,或者是太學生。”


    “現在是前期籌辦,可以讓翰林院官員兼任編輯。但是所有編輯本身,都是沒有品級的。”


    “不過如果他們做得好,立下功勳,可以獲得朝廷散官,甚至特賜元士出身,轉為正式官員。”


    “還有,通訊社除了總編室、主編室等編輯室外,獨自設立人事處、後勤處、通訊處、商務處,裏麵的人員同樣沒有品級。”


    “具體招多少人,看通訊社的需要。人員的薪酬,同樣自己確定。”


    “大明通訊社是商業性質的事業單位,以後要自負盈虧,不能讓朝廷撥款。”


    聽到是商業性質的單位,呂圖南頓時興致缺缺。因為他已經認識到,通政司和通訊社的關係,不是像兵部和太仆寺,而是像工部和下屬的船廠、鐵廠。


    尤其是自負盈虧這一說,讓他認識到通訊社不能通政司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是個負擔——


    沒有朝廷撥款,通訊社如何運轉?


    一時間,他都想向皇帝請求,不要設立通訊社。


    但是,想到皇帝早就交待自己辦報,自己卻沒辦好。如果拒絕設立通訊社,這件事又落到自己頭上。呂圖南隻能支持成立大明通訊社,把這件麻煩事丟過去。


    所以他主動向皇帝請求,推選通政司右參政,把這件麻煩事丟出去。


    按照以前的慣例,通參以下官員,由吏部於弘政門會選。就是由吏部尚書主持,在皇極門東麵的弘政門選拔。


    朱由檢登極之後,改變了廷推、部推方法,尤其是把各寺少卿和正卿一樣部推,削減吏部職權。


    通政司通政、參議和少卿地位相當,參政這個官職更是新設。朱由檢思索之後,下令道:


    “通政司左右參政、左右通政和左右參議,以後都由九卿廷推。”


    “因為涉嫌機密,通政司所有官員,還有大明通訊社人員,由錦衣衛審查背景,並進行保密培訓。”


    “現在就推選負責大明通訊社的右參政,以有財務經驗的戶工二部官員和地方官員優先。”


    “通訊社的總編輯如果有人選,也可以一並提出來。”


    《明史·趙南星傳》:


    (趙南星和魏忠賢)嚐並坐弘政門,選通政司參議,正色語忠賢曰:


    “主上衝齡,我輩內外臣子宜各努力為善。”


    忠賢默然,怒形於色。


    《明史·王應熊傳》:


    (何楷)楷益憤,屢疏糾之,最後複疏言:


    “故事,奏章非發抄,外人無由聞;非奉旨,邸報不許抄傳。


    臣疏六月初十日上,十四日始奉明旨,應熊乃於十三日奏辯,旨尚未下,應熊何由知?臣不解者一。


    且旨下必由六科抄發。臣疏十四日下,而百戶趙光修先送錦衣堂上官,則疏可不由科抄矣。臣不解者二。”


    (王應熊)應熊始懼,具疏引罪。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