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知道取代明朝的是清朝,後金擁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和潛力。


    所以他把後金完全當做敵人看待,根本不考慮議和之事。


    但是不議和是不議和,雙方的聯係卻不可能完全斷開。無論是交換俘虜還是招攬降人,都需要有人有權通信。


    所以朱由檢考慮之後,決定道:


    “前線交戰區對外交往事務,朕授權有尚方劍的大臣決斷。”


    “但是必須有護軍和錦衣衛人員確認,文書上報朝廷。”


    “被賜尚方劍的大臣,同時賜予符節印信,以天子使臣名義,代表大明回信。”


    這是把外交事務授權給有尚方劍的大臣,把他們當成持節、假節鉞看待,同時朱由檢重申道:


    “其餘人和建虜的通信,今後以通敵行為看待。無論許諾什麽,大明概不承認。”


    “之前沒有規定,確認有通敵行為的才會被處理,有嫌疑的隻是調離。”


    “但是從今往後,所有沒被授權的通信,都以通敵行為看待,當做奸細處理。”


    旁邊聽著的毛文龍,頓時鬆了一口氣。


    因為他一直招攬遼民、甚至招納降人,不可能不和後金的人有聯係。如果私自通信都按通敵查辦,那他是有口說不清。


    好在皇帝隻追究明確的通敵行為,今後又授權有尚方劍的大臣對外交往。他招納流民和降人的事情,不會受到影響。


    同時,朱由檢為了為了不讓下麵的人亂來,明確向眾人道:


    “大明和後金是敵人,與之交往隻是礙於禮節。”


    “但是所有人都不能有議和的念頭,也不能寫在書信裏。”


    “朕可以告訴你們,大明和後金隻能存在一個,絕不可能共存。”


    “毛文龍,你把遼東死難的人給諸位說一說,讓他們知道遼東民眾,失陷後是什麽日子。”


    毛文龍聽到皇帝這話,立刻把後金的“殺無糧之漢人”等命令講了一遍。


    朝堂上的大臣雖然知道建虜殘暴,卻並沒有切身體會。如今聽到建虜為了節省糧食、把沒有糧食的漢人都殺掉,對他們的凶殘本性,有了深刻認識——


    和這樣不講道理的敵人議和,就算達成和議,他們會遵守嗎?


    還不如幹脆不議和,避免影響軍心。


    像是袁崇煥私自議和的事情,對建虜能起到多大作用不好說,但是在大明朝堂上和遼東官場上,都引發了巨震。


    毛文龍當然反對議和,尤其是袁崇煥議和後,給屬國朝鮮落下口實,讓他在朝鮮很是狼狽。


    如今在朝堂上痛痛快快地將遼民的苦難訴說一些,毛文龍意猶未盡地道:


    “陛下派遣文書記錄遼東軍民事跡,他們記錄得更詳細。”


    “臣以為當刊印成書,讓全天下人知道。”


    朱由檢點頭認可,說道:


    “不光要刊印成書,還要在報紙上連載。”


    “要讓全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和後金的戰爭,是文明和野蠻之戰。”


    “這場戰爭的勝利者隻有一個,一旦我們戰敗,那就是文明淪喪、家國不存。”


    痛恨後金對大明子民的屠殺,更擔心大明被後金覆滅,朱由檢繼續說道:


    “議和之事,誰都不能再提。”


    “之前沒有說明也就罷了,以後敢有提議和者,立刻罷黜調離!”


    又向孫承宗、張道浚囑咐道:


    “孫督師和張指揮去了遼東,不僅要清理遼東將門的議和派,其它主張議和的也要清理。”


    “總之,遼東要隻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和後金戰下去,收複我們的土地。”


    “大明的軍人,要用他們手中的武器,為大明子民奪取能耕種的土地!”


    定下這個原則,朱由檢想到後世的反清口號,又說道:


    “太祖在北伐檄文中曾說: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今日蒙元已滅,胡虜臣服大明,建虜成為新敵。”


    “所以今後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複遼土,精忠報國,平定天下。”


    “告訴遼東將士,要有精忠報國之心、恢複遼土之誌。”


    “待到天下平定,朕會親禦城門,接見有功將士。”


    一番話斬釘截鐵,又拿太祖檄文做對比。群臣都意識到皇帝的決心,以後定要平遼。


    尤其是毛文龍等武將,聽到皇帝拿平遼和驅逐胡虜相比,想到太祖開國時冊立的爵位,再想到皇帝登極後不斷提高武將地位、甚至給戚繼光等人追贈爵位。心中更是覺得,平定遼東後一定會有世爵出現,說不定還有公侯。


    這種追隨明君建功立業的感覺,讓他們心潮澎湃,激動得不能自已。


    毛文龍當即跪倒在地,向皇帝表忠心道:


    “臣誓死追隨陛下,早日恢複遼土!”


    群臣也不得不跪下,一起向皇帝表決心:


    “臣等定當輔佐陛下,驅除韃虜,恢複遼土,精忠報國,平定天下。”


    統一了群臣思想,朱由檢極為滿意。讓群臣都站起來,朱由檢道:


    “不用動不動就下拜,在朕麵前沒有那麽多虛禮。”


    “你們都是大臣,該有的體麵要有。”


    為了讓群臣更用心建功立業,朱由檢向群臣道:


    “朕在前幾日命人整修西苑的紫光閣,並且改了名字,以後就叫紫閣。”


    “大明向有紫閣名臣之說,朕打算整理一下,將開國、靖難以來的治世賢臣和有功之臣,陳列在紫閣之中。”


    “功績大者稱紫閣功臣,畫像懸掛在紫閣之中。由翰林院學士作傳,記錄年譜和事跡——”


    “讓他們的豐功偉績,永遠傳頌下去!”


    群臣聽到這裏,呼吸都急促了。


    如果說剛剛是武將心潮澎湃,這時就是文臣了。


    他們對封爵什麽的不怎麽關心,但是紫閣賢臣這個名號,卻不能不讓他們心動。


    尤其是皇帝說的懸掛畫像的紫閣功臣,分明就是對標漢朝雲台閣功臣、唐朝淩煙閣功臣。


    這些人在紫閣掛上畫像後,名字一定會傳遍大明,甚至曆代傳頌——


    皇帝拿出的這個誘惑,他們不能不接受。


    知道文臣對身後名的向往,朱由檢看著他們的反應,不疾不徐地道:


    “紫閣功臣的名額,朕初步定為不超過二十人,有於謙、張居正、戚繼光等。”


    “其他功績次於他們的,稱為紫閣賢臣。”


    “紫閣賢臣不畫像,但是傳記同樣陳列在紫閣,供大明君臣觀看。”


    “家中賜予牌匾,懸掛家廟之中。”


    “希望諸位能用心做事,以後名列紫閣!”


    這個鼓勵,讓群臣心中癢癢,恨不得皇帝立即說明白,定下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標準。


    紫閣功臣被皇帝明確提了於謙、張居正、戚繼光三人,他們就是標杆。其他人的功績或許低於他們,但是不可能低太多。


    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商輅、李東陽、謝遷、劉健、王恕、劉大夏、楊一清、楊廷和、張孚敬、徐階……這些文臣有多少能夠入選?


    王驥、王越、王守仁這三個文臣出身、以軍功封爵的三王伯爵,還有蔣貴、楊洪、郭登、梁珤、孫鏜、朱謙、朱永等封爵的武將,以及俞龍戚虎、東李西麻這四個被皇帝追贈爵位的武將,他們都能入選嗎?


    想到這些人的豐功偉績,在場的臣子多半對紫閣功臣沒有信心。但是紫閣賢臣,他們卻一定要爭一爭。


    畢竟紫閣功臣的名額有二十個,紫閣賢臣的名額,肯定比紫閣功臣多。


    隻要皇帝放寬標準,紫閣賢臣的名額,很可能超過一百個。


    大明建立內閣到現在,大學士的總數才一百二十位。如果這些人大多能入選的話,在場的很多人同樣有機會。


    像是黃立極,皇帝一直在說他輔助登極有功。紫閣功臣的標準夠不上,紫閣賢臣還不行嗎?隻要他能做出幾件青史留名的事情,皇帝一定會把他的傳記陳列在紫閣。


    還有孫承宗,以大學士身份督師遼東,而且做出了一番功績。隻要他按皇帝的要求把遼東上下整頓好,紫閣賢臣的名額,可謂唾手可得——


    甚至說,如果能平遼的話,成為紫閣功臣,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這讓在場的大臣,如何不心潮澎湃!


    可以說,朱由檢設立的紫閣,成功挑動了大臣的心思。


    讓他們更加注重身後名,用心建功立業。


    《大明會典》迎膳、水龍吟:


    香霧氤氳紫閣重,仰天德,瞻帝容。


    星輝海潤,甘雨間和風。


    樂比鳶魚,瑞呈麟鳳,永獻卷阿頌。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