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定了西南、西北、遼東事務的負責人,還調整了文官丁憂製度、文武散官勳級、尚方寶劍權限、交戰區戒嚴製度,設置宗正寺、鎮撫使和護軍體係,甚至處理了西北欠餉和部分閹黨附逆人員,撤換戶部尚書侍郎和地方督撫……


    群臣感覺今天確定的事情實在太多,有些心力交瘁,不想繼續商議下去,請求結束會議。


    朱由檢雖然覺得還有遼南事務需要商議,登萊巡撫、東江鎮、朝鮮等地的事情沒有定下來。但是想想毛文龍即將進京,到時候再商議也不遲。遂應群臣所請,結束這次會議。


    群臣長出口氣,覺得皇帝太勤政也不是好事,各種各樣的事情太多了些。


    一些人甚至懷念萬曆時期,那時的皇帝完全不管,官員真是輕鬆。


    朱由檢回到乾清宮中,同樣長出口氣,身體放鬆下來。


    皇帝和群臣之間的關係,雖然不像韓非子說的“上下一日百戰”,卻也要時刻小心,避免掉進陷阱——


    大明皇帝的權力,就是在和文臣的博弈中,一點一點喪失的。


    朱由檢如今在調整權力分配,對文臣的每一個提議都要倍加小心。


    隻有回到後宮,才能放鬆下來。


    尤其是如今的後宮中沒有了魏忠賢,朱由檢不用像之前那樣小心翼翼,時刻要顧慮魏忠賢的反應。


    這讓他感到久違的輕鬆,甚至險些睡下來。


    不過,皇後那裏傳來的一個消息,讓他的神經再次緊繃,知道後宮還不安全:


    “武清侯的夫人,入宮向皇後和皇嫂哭訴。”


    “說是武清侯沒有附逆,不該罰沒家產。”


    “常參會議上的事情,怎麽傳的這樣快?”


    剛剛決定的事情,這麽快就傳到了宮外,甚至讓武清侯做出反應,派內眷入宮哭訴。


    這讓朱由檢覺得,皇宮就像個大篩子,消息傳的太快。


    “看來這個宮裏麵,要好好整頓一下。”


    “那些不靠譜的人員,都要清理出去。”


    目前他對皇宮的掌握,僅限於乾清宮、養心殿,其它地方都沒騰出手來,沒有撤換人員。


    武清侯派人入宮這件事,讓他感覺清理後宮已經刻不容緩。否則他在皇宮,仍然不夠安全。


    “勳貴經營百年,很多在皇宮中有眼線。”


    “王安和東林黨也多有勾結,他名下的曹化淳等人,不能讓人放心。”


    “宮裏麵要重整一遍,切斷這些關係網。”


    對大明皇帝各種莫名其妙的死亡實在有些害怕,再加上自己繼位以來改了那麽多製度。說不定就侵犯了誰的利益,想要謀害自己。


    例如武清侯被列入第五等,要被罰沒財產,這就侵犯了他的利益。如果自己重申嘉靖舊例,不讓他這個外戚爵位傳下去,還不知會發生什麽事。


    所以朱由檢下定決心,要把後宮全麵整頓。武清侯李家也要趕走,不讓他們在京城攪風攪雨。


    整頓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摸底,朱由檢喚來劉若愚,讓這個熟悉典章的太監,為自己介紹宮中各個部門。


    劉若愚把宮中衙門介紹一遍,朱由檢非常滿意,對宮中各個衙門的職責,有了更深理解。


    然後他又詢問:


    “宮中有多少品官?”


    “每年俸祿多少?”


    劉若愚一時也答不出來,隻能說道:


    “宮中有十二監四司八局,按照洪武舊製,每監各太監一員,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員,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員,正五品。典簿一員,正六品。長隨、奉禦無定員,從六品。”


    “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五品。”


    “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從五品。”


    “但是實際上各個衙門,是任命掌印、監督、提督太監,還有管理、僉書、寫字、掌司、管事等等,並無定員。”


    “按照太祖定製,月支廩米一石。”


    不按品級發放俸祿,隻是每個月給一石糧食。太祖想的很好,可惜全不現實。


    想想從那些太監家中抄到的財產,朱由檢就知道這些太監有多貪。宮中腐敗的地方,絕不是一處兩處。


    再想到少監、監丞這些稱呼很少聽到,朱由檢詢問道:


    “為何各衙門不按祖製任命官職,反而任命提督、僉書?”


    劉若愚看了皇帝一眼,小心翼翼地道:


    “若按祖製,隻有十二監有太監一員,宮中有十二名太監。”


    “陛下想提拔人,隻能由奉禦升為典簿,再由典簿升為監丞,再由監丞升為少監,然後才是太監。”


    “所以洪武之後,逐漸不按祖製,陛下直接任命掌印太監、提督太監等太監,執掌各個衙門。”


    朱由檢這下明白了,又是皇帝帶頭違反祖製的鍋。


    太祖朱元璋之後,宮中太監逐漸得到重用,尤其是十二監之首的司禮監,更是能和內閣抗衡。


    皇帝為了把自己的身邊人盡快提上去,掌握宮中大權,經常跳過監丞、少監等級別,任命他們做太監。


    所以太祖定下的祖製明麵上仍舊存在,十二監四司八局也還是那些衙門,但是官職體係,已經完全變了。


    像是劉若愚,他擔任過奉禦、監丞,實際卻完全沒有做奉禦、監丞的事,這兩個官職更像是加銜,代表他在宮中的地位。


    甚至掌印太監、提督太監這些職位,也有加銜化的趨勢。例如禦馬監掌印、督師遼東太監劉應坤,他就是以禦馬監掌印的身份,奉命外出督師。


    『怎麽和外廷的尚書、侍郎、正卿、少卿一樣,職位還能當做加銜?』


    『難道要和外廷一樣,專門設置各級加銜?』


    升起這個念頭,朱由檢搖了搖頭,懶得為內廷設置各級加銜。


    外廷的大臣他需要尊重,所以專門設置各級加銜,把那些人身上的尚書侍郎正卿少卿換了。


    內廷完全不需要,朱由檢把他們身上的官職都擼掉也沒人敢說什麽。


    朱由檢完全不需要顧忌他們的感受,為他們設置各級加銜。


    不過定品是必要的,要給內廷宦官確定品級,給他們升級空間:


    外廷文官有職位、加銜、散官、勳級。


    內廷宦官職位可以用掌印、提督、協理、僉書,略微改個名字就行。


    太監、少監、監丞這些就不置了,畢竟現在是個宦官都被稱為太監。


    勳級是給宦官的弟侄百戶千戶等蔭襲,這些人沒有子嗣,更加看重這個。


    最後剩下的就是散官了,朱由檢記得有內官散官,可以用來定品。


    和之前的皇帝一樣,朱由檢也認為祖製定下的內廷官職任命不方便,打算把它們虛置,用散官確定品級。所以詢問劉若愚:


    “內官的散官如何授予?”


    “哪個衙門負責?”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