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提到了尚方劍,為了避免像曆史上那樣發生袁崇煥擅自斬殺毛文龍的事情,朱由檢明確道:


    “尚方劍隻用於戰時,總兵以下不用命者得以軍法從事。”


    “總兵若不聽命可當場解職,令副總兵暫代。”


    “平時非戰時、非緊急狀態不得用尚方劍,違犯軍法交衛尉署羈押、軍事法庭審判。”


    “用尚方劍斬殺或羈押人員要有記錄,軍事法庭後續審判定案。”


    對尚方劍施加了很多限製,朱由檢不覺得平時需要用尚方劍,甚至隻要上下能夠理順,戰時用尚方劍的可能也不大——


    這東西更多的是顯示皇帝的信重,代表著節製諸將的權限。


    命袁可立製定具體條款,規定可以用尚方劍處理的權限,袁可立詢問道:


    “遼東督師、遼東提督、遼東護軍使都有尚方劍。”


    “若是三人同時在場,應該如何決斷?”


    朱由檢思考了一下,說道:


    “同時存在的尚方劍,以官階最高的有效力。”


    “遼東督師、遼東提督、遼東護軍使共同在場時,按順序依次排列。”


    “遼東督師在場,那就由遼東督師決斷。”


    “遼東督師不在、或者無法視事,那就由遼東提督決斷。”


    “遼東督師和遼東提督都不在,就由遼東護軍使決斷。”


    “如果是戰時,可以代表朕把尚方劍臨時授權給總兵,由總兵擔任前線總指揮,節製其他將士。”


    劃定指揮順序,朱由檢又覺得這樣有些粗疏,說道:


    “按照以往功勞任命總兵、副總兵等武將,為他們授予勳級散官加銜。”


    “平時各軍要擬定指揮順序,明確接替順序。前一指揮人選陣亡或無法視事時,由後一位接替。隻要軍隊人數在百人以上,至少要擬定五位指揮人選。”


    “各軍合兵之時,如果上級沒有明確交待指揮人選。那就以職位高者指揮職位低者,職位相同比較勳級,勳級相同比較散官,散官相同比較加銜。”


    “總之,各軍要上下分明,令行禁止,不得推諉誤事。”


    這是軍隊指揮體係的大調整,袁可立雖覺得這樣上下分明,不至於戰時沒有領頭人。但是軍中推諉、觀望的事情,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改變。


    甚至,因為合兵之後指揮明確,一些軍隊有可能遠遠觀望,幹脆不去合兵。


    對於這個問題,朱由檢的辦法就是設置各級護軍,讓護軍逼迫總兵、副總兵等武將,必須執行軍令:


    “各級護軍負責軍中內政,沒有指揮權限。”


    “但是他們有權監督軍令執行,如果主將推諉不前,護軍有權催促,甚至以違背軍令解除主將職權,按指揮順序由其他將領替代。”


    “護軍使和護軍都尉上任時,可從警衛司申請一隊警衛,幫助軍中執法,守衛自身安全。”


    “護軍和警衛如有死傷,錦衣衛追究到底。”


    這個措施,讓護軍這個文職軍官體係,更加深入軍中。統領他們的護軍使,職權自然更大。


    袁可立作為文官,不可能不支持這個政策,當即就表示護軍可以擁有這個權限,監督武將行動。


    朱由檢這樣約束武將,其實也是不得已。以大明現在的狀況,武將是不得不用的,要給他們地位。


    但是一味提高武將的地位而不加約束,卻又會引發很多問題。


    尤其是一些武將不知敬畏,立下功勞就會跋扈自大,朱由檢既要小心他們軍閥化,也要小心他們的親信部下在地方橫行無忌,肆意擾亂地方。


    就像西北剿匪,朱由檢並不擔心能否取勝的問題。更擔心的是兵過如篦,剿匪的同時把地方劫掠一遍,逼更多的人造反。


    之前的川貴總督張我續,就被人彈劾“師無節製,淫掠較賊更慘”。


    這種劫掠百姓的行為,被朱由檢深惡痛絕。所以他仿照後世的政委設置護軍,讓護軍保護軍隊的同時,監督軍隊紀律。


    同時以錦衣衛率領衛尉署,負責軍中執法。


    西北剿匪工作,要在護軍使和鎮撫使上任,把軍隊整訓一遍後,才能徹底展開。


    想起鎮撫使,朱由檢又感覺遼東需要有人主持執法工作,下令道:


    “在山海關設東北鎮撫使,直轄遼東衛尉署,負責情報和執法工作。”


    “東北鎮撫使以錦衣衛指揮擔任,兼理後金、草原、朝鮮等處情報。凡是涉及三個地方、有關東北戰局的情報,東北鎮撫使都有權搜集獲取,並把相關情報提供給遼東督師參考。”


    “前錦衣衛指揮同知、南鎮撫司掌司事張道浚,起複為錦衣衛指揮僉事、東北鎮撫使。”


    “金吾衛世襲百戶駱養性,擔任遼東衛尉署都尉,負責遼東執法。”


    對錦衣衛和衛尉寺的事情一言而決,朱由檢又向袁可立道:


    “遼東衛尉署的組建,袁卿要幫襯點。”


    “遼東廷尉署也要及時組建,單獨設立軍事法庭。”


    “遼東監軍署和下屬的廉政、審計、檢察、調查機構,也要及時組建。”


    “總之,遼東各部門都要完善,朝廷每年撥付的幾百萬錢糧,大明百姓上交的遼餉,不能不明不白。”


    “孫承宗說過‘以遼土養遼人’,讓他盡快想辦法。”


    孫承宗當年督師遼東,提出的最響亮的口號,就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應該說,這個策略很明確,而且實現了一半。“以遼人守遼土”如今基本是完成了,朝廷沒有再四處調兵,繼續引發西南奢安之亂、西北潰兵匪患那樣的亂子。這是孫承宗對大明的功績,應該予以肯定。


    但是,“以遼土養遼人”,見效就比較慢了。孫承宗主政遼東時還盡力屯田,提高遼東自給能力。他離開之後,接任的遼東經略高第盡棄山海關外二百裏,誘發後金大舉進攻,如何還能安安穩穩屯田?


    如今朝廷每年給遼東撥付數百萬錢糧,而且要一直持續下去。沉重的遼餉負擔,要一直壓在大明百姓身上。


    朱由檢對此極為不滿,但是又不敢隨意查賬,直到現在把閹黨趕下去,把袁可立、孫承宗等召回來,才決定要對遼東下手,盡量節約軍費。


    這件事關係太大,袁可立也不敢承諾孫承宗能做好。


    朱由檢思考之後,決定既往不咎,說道:


    “以前的事情朕不想追究,但是從崇禎元年開始,遼東要賬目清晰,朕要知道每一兩銀子、每一石糧食發到哪裏?”


    “護軍使負責軍中內政,後勤錢糧等事務,由護軍使率領各級護軍負責。”


    “如果這件事辦不好,朕就追究遼東督師和遼東護軍使的責任。”


    “以前遼東巡撫負責的民政事務,也交給遼東護軍使負責。”


    “諸位都議一議,遼東護軍使這個職位,有誰可以勝任?”


    《明史》:


    遼陽被圍,軍大潰。(張銓與袁應泰)銓與應泰分城守,應泰令銓退保河西,以圖再舉,不從。


    守三日,城破,被執不屈,欲殺之,引頸待刃,乃送歸署。銓衣冠向闕拜,又遙拜父母,遂自經。


    事聞,贈大理卿,再贈兵部尚書,諡忠烈。


    官其子道浚錦衣指揮僉事。


    (張道浚)道浚既官錦衣,以忠臣子見重,屢加都指揮僉事,僉書衛所。


    顧與閹黨楊維垣等相善,而受王永光指,攻錢龍錫、成基命等,為公論所不予。尋以納賄事敗,戍雁門。


    流賊起,山西巡撫宋統殷檄道浚軍前讚畫。道浚家多壯丁,能禦賊。


    《明熹宗實錄》天啟三年十二月:


    授原任左都督駱思恭男養性……百戶世襲。


    (駱養性是原錦衣衛掌印駱思恭之子,是明朝最後一任錦衣衛掌印,後來降闖降清)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