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紛紛勸阻,朱由檢從他們嘴裏,得知了一些宗室實情。


    聽到有些宗室窮得要飯,朱由檢忍不住扶額歎息,知道大明的製度已經到了不得不改、再不改就要亡國的地步:


    士農工商,國之四民。


    士人因為被閹黨殘害,對朝廷多有怨憤。好在鏟除閹黨後,能挽回一些人心。


    農民在一條鞭法改革後,負擔曾經減輕了一點,但是按照黃宗羲定律,每一次稅費改革後,都會有新的稅費出現。農民現在的負擔又重了,而且還有遼餉加派。


    以這些年的天災程度,西北的農民積累眼看就要盡了,很可能要造反。他們需要朝廷賑濟,而非繼續加派。


    工商就不說了,他們在大明沒有什麽地位,匠戶和商人肯定不滿。


    士農工商都不滿意,能鎮壓天下的軍隊又被拖欠餉銀,很可能成為造反主力。


    大明的製度再不改,就要改朝換代。


    由宗室想到士農工商四民,朱由檢清楚地認識到,大明內部已積蓄了太多不滿,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但是要怎麽改,他也沒有想好,如今隻能加快收攏權力,把自己的意誌貫徹下去。


    認識到從藩王那裏借錢的難度,朱由檢放棄了這個想法。如今需要他頭疼的,是底層宗室的窮困。


    這讓朱由檢扶額,覺得自己就不該提起宗室。


    但是現在已經提到了,不過問還不行,否則會被人認為對宗室沒有仁心。


    連家裏人窮得要飯都不過問,誰都會覺得皇帝太冷酷,還是得管一下這件事!


    想到有的藩王豪富,底層宗室卻窮得要飯,朱由檢道:


    “宗室的祿米有多少,都是怎麽分配的?”


    郭允厚回應道:


    “按照《皇明祖訓》,親王世子承襲王位,歲祿一萬石;其餘諸子封郡王,歲祿二千石;郡王子授鎮國將軍,歲祿一千石;孫授輔國將軍,歲祿八百石;曾孫授奉國將軍,歲祿六百石;玄孫授鎮國中尉,歲祿四百石;五世孫授輔國中尉,歲祿三百石;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


    “又有公主及駙馬食祿米貳千石;親王女郡主及儀賓食祿米八百石;郡王女縣主及儀賓食祿米六百石;孫女郡君及儀賓食祿米四百石;曾孫女縣君及儀賓食祿米三百石;玄孫女鄉君及儀賓食祿米二百石。”


    “此等製度,國初尚可執行。但是隨著宗室繁衍,朝廷無力支撐。”


    “嘉靖四十一年,禦史林潤言: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


    “嘉靖四十三年,韓藩宗室朱融燸等一百四十餘人,私自越關至西安索要欠發的六十萬石祿米。”


    “陝西當年隻能拿出七萬八千兩銀子,實在無力發放,世宗將那些鬧事宗室降為平民。”


    “嘉靖四十四年,朝廷修訂宗藩條例,親王歲減五百到兩千石,郡王、將軍祿米七分折鈔,中尉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君及儀賓八分折鈔。”


    “所發放的祿米,隻有二到四成是實祿,其餘皆是寶鈔。”


    寶鈔就是廢紙,這點朱由檢很清楚。大明官員俸祿低的一個原因,就是俸祿折色中,有一部分被折鈔。否則以大明一石相當於漢朝五石計算,最低的從九品俸祿六十石,也相當於漢朝三百石官員,俸祿並不算低。


    但是寶鈔廢紙化、貨幣地位完全被白銀取代後,大明官員拿到的俸祿價值就直線降低了。


    嘉靖年間白銀已取得大明貨幣主導地位,這時向宗室發放寶鈔,就是用廢紙代替祿米。


    這樣一來,朝廷大約隻需要發放八百五十三萬石的三成,也就是二百五十萬石左右祿米。


    這個數字,朝廷或許能承擔,實際卻從來沒有達到過。


    萬曆初年實行一條鞭法全麵改用銀兩後,宗室祿銀也就一百二十五萬。


    而且隨著宗室繁衍,需要的祿米會成倍增加,朝廷不可能承擔起來。


    所以萬曆年間,宗室祿米又改。


    嘉靖年間的宗祿改革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按照太祖朱元璋定的“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大明宗室最低也要授予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


    而且人口是指數增長,下一代人口可能是上一代的幾倍。宗室需要的祿米數量,膨脹速度會很快。


    果然,郭允厚提到了這件事情:


    “嘉靖四十四年,宗室兩萬八千餘人。”


    “萬曆年間,宗室人口已逾八萬。還有很多沒有請名受封的,以乳名終其身。”


    “朝廷實在負擔不起這麽多宗室祿米,也不能不讓宗室請名受封,所以陸續將各藩祿米‘永為定額,不許加派’。”


    “先帝之時,定天下宗藩限祿之法。‘通計天啟四年以前之祿數,以為天啟五年以後之祿額’。”


    “隻是仍有一些藩王,要求不被限祿。”


    對宗藩限祿很是讚賞,朱由檢覺得早就應該定下了。否則用請名限製宗室人口增長,實在太過不仁。


    按嘉靖、萬曆年間宗室人口的增長速度,朱由檢估計實際宗室人口,大約在二十萬。


    這些人用好了也是一股力量,而且威脅他皇位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朱由檢道:


    “底層宗室窮困,有的親王郡王卻很豪富,這不是太祖定下的宗室製度本意。”


    “宗藩限祿是定下了,但是發放方式也要改。”


    “朕決定建立宗室銀行,將各地應給宗室的錢糧,統一存放在宗室銀行之中,發放給各個宗室。”


    “各藩祿米,先按每人每月一石發放給所有宗室,維持宗室的基本生活。”


    “結餘下來的,再按應發放的俸祿,按比例發放給宗室。”


    “你們說這樣行不行?”


    群臣有些認為這樣恰當,有些卻麵露難色。


    因為即使按照萬曆年間的宗室人口,也有八萬之數。每人每月發放一石,那就是九十六萬石。


    朝堂給各藩限定的祿銀,隻有一百五十六萬兩左右。而且因為地方官經常拖欠,實際根本達不到這個數字——


    每個宗室每月發放一石祿米,可能無法實現。


    得知這個實情,朱由檢也沒辦法。大明的財政就是一團亂麻,地方官員有沒有拖欠,又拖欠了多少,朝廷有時根本就不知道。


    他隻能讓禮部、宗人府和內廷一起派人調查,同時把符合條件的宗室都納入名冊,不能讓他們頂著乳名過一輩子。


    總之,要讓宗室體會到皇帝的仁愛之心。至於更多的錢糧,那是分文沒有。


    所有宗室都要在一百五十六萬兩限額裏,分配自己的祿米。至於分配辦法,讓各地宗室商議。


    估計所有宗室都上名冊後,平均每人所得,也就不到十兩。


    宗室這一塊的錢糧,實在沒法再減。


    《明熹宗實錄》:


    禮部尚書薛三省奏定天下宗藩限祿之法,一以江西限祿為準,通計天啟四年以前之祿數,以為天啟五年以後之祿額,就各府見祿多寡,自為通融,並敕各撫按酌處長便,以為歲額,不得苟且以支目前。


    上是之,命行該撫按刊刻成書以便遵守。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