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用慶幸得早了點!


    他完全低估了把一千武士帶回去的難度,尤其是這一千武士已經人心渙散。


    得知魏忠賢死亡,這些跟著魏忠賢狂奔六天、早就人困馬乏的一千武士,頓時爆發出不滿——


    魏忠賢活著,他們跟隨魏忠賢還有指望,期待這位權傾天下的九千歲以後能夠再起。


    魏忠賢死了之後,他們再也沒有指望,心裏最大的想法,就是奪了財產逃散。


    王朝用一介太監,又沒在禦馬監領過兵,對這些人的想法絲毫不知。還是錦衣衛千戶吳國安察覺不對,提醒了王朝用這一點。


    但是發現又能如何?王朝用統率這一千武士最大的依仗,就是魏忠賢掌家的身份。


    如今魏忠賢人都死了,他這個掌家有什麽用?


    之所以還能勉強統禦一千武士,完全是憑借以前的餘威。


    如果這些人看破他的虎皮,頃刻就會搶了財產逃散。


    正在焦急之間,王朝用又聽到人傳報,後麵來了一隊百餘人的馬隊,不知哪方人馬。


    這讓王朝用心中燃起希望,急忙命吳國安過去,看看是誰在統兵,能不能幫忙看住這一千武士,免得他們逃散。


    此時大明的匪患還不嚴重,沒有人懷疑這百餘人馬隊屬於盜賊。吳國安帶著幾個錦衣衛過去,看到“毛”字大旗,是大明軍中式樣,當即就是一喜。


    上前詢問,得知是東江鎮毛文龍,奉朝廷諭旨進京,正好走到這裏。


    知道皇帝對毛文龍的看重,登極以來多次賞賜。吳國安完全沒有防備毛文龍的想法,亮出錦衣衛腰牌見到毛文龍後,把事情道了出來。


    毛文龍聽到魏忠賢自縊身亡,心中頗為震動。沒想到權傾天下的九千歲,就這麽輕易死在阜城南關。


    對皇帝的手段又敬又怕,毛文龍更是慶幸,自己乖乖聽從朝廷命令,前往京城覲見:


    『這次若推脫不來,恐怕接下來死的就是我了。』


    『陛下的手段,當真令人敬畏!』


    權傾天下的九千歲都這麽輕易地死了,毛文龍不覺得皇帝殺自己會更困難。


    隻要像調走魏忠賢一樣把自己調離東江鎮,皇帝想殺自己,不會比殺魏忠賢難——


    除非自己在接到調令後,立即起兵造反。


    但是造反的話,不說東江鎮有多少人支持,就是現在寄居的朝鮮,也會幫大明圍剿自己。再加上自己手下的人都和後金有血仇,幾乎不可能投靠後金。可以說造反之後就是四麵被困,沒有餘地生還。


    這條道路,不到萬不得已毛文龍是不會選擇的。所以他在接到調令後猶豫了很多天,最終在登萊巡撫孫國禎、金角衛指揮僉事李尊祖等人的勸說下,選擇接受朝廷命令,安排侄子兼義子毛承祿留守東江鎮,自己帶親信家丁在登州上岸,走陸路上京覲見。


    從登州走陸路進京,一條路是在青陽店馬驛北上,走武定州、滄州、天津衛。這條路有馬驛有水驛,毛文龍嫌棄麻煩,帶著家丁沒有走這條路。


    另一條路走濟南府、德州、河間府,也就是魏忠賢南下所走的路線。這一路都是馬驛,毛文龍沿著驛道而行,恰好碰上了這件事。


    聽到吳國安的請求,毛文龍覺得這是個向皇帝示好的好機會,當即帶著人馬,把一千武士給圍了。馬隊來回奔馳,防止有人逃竄。


    這一千武士看著雄壯,衣甲兵器也極為齊全。卻都沒上過戰場,完全都是樣子貨。被毛文龍麾下殺氣騰騰的家丁一嚇,頓時不敢動彈。


    王朝用見此大喜,對毛文龍大加稱讚。說是回京之後,就為毛文龍請功。司禮監掌印王體乾,也會為他說話。


    沒料到王朝用還有王體乾這層關係,毛文龍更是用心。把一千人馬全都繳械,把兵器收了起來。


    這些兵器的質量不錯,毛文龍覺得若是運去皮島,足以武裝一千精銳。


    可惜這些都是魏忠賢的,是他謀逆的罪狀,他可沒法帶回去。


    壓下把這些兵器扣留己用的想法,毛文龍還有些戀戀不舍。


    王朝用看出他的想法,笑道:


    “毛總兵若是想要兵器,可向陛下請求。”


    “陛下很看重東江鎮,當會撥付給你。”


    毛文龍聞言大喜,說道:


    “陛下很看重東江鎮?”


    “會撥給我兵器?”


    王朝用是魏忠賢的掌家,又和王體乾是結義兄弟,在內廷的消息極為靈通,理所當然地道:


    “陛下當然很看重東江鎮,不然讓你進京幹什麽?”


    “為了處理好東江鎮的事情,還特意召袁尚書進京。”


    “你可不知道袁尚書,現在有多得陛下看重。”


    “前麵一群人連著彈劾魏逆五天,陛下都絲毫不為所動。”


    “但是袁尚書進京一彈劾,魏逆立刻就倒了。”


    “他在陛下心裏,是外廷前幾位的大臣!”


    沒敢說出“第一”二字,但是在王朝用看來,外廷大臣都不及袁可立被看重,包括那幾位內閣大學士也一樣。


    若非袁可立不是翰林,不符合“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恐怕他早已進入內閣,成為內閣大學士。


    這件事情,外廷或許還有人看不清,他們這些太監卻一清二楚。畢竟太監最重要的就是揣摩皇帝心思。皇帝想用什麽人,他們猜都能猜出來。更何況皇帝重用袁可立的心思如此明顯,幾乎滿朝皆知。


    毛文龍聽到袁可立被皇帝如此看重,心中卻是“咯噔”一下。


    他的東江鎮雖然是在袁可立支持下建起來的,但是兩人卻在後來鬧翻。他還支持人彈劾袁可立。兩人之間,可是有梁子在:


    『袁尚書會不會記著這件事,他當上兵部尚書的三把火,不會燒到我頭上吧?』


    『萬一他要把我調走,我又該怎麽辦?』


    這麽想著,毛文龍心裏的不安又升了起來。他覺得就憑東江鎮在袁可立離開後的戰況,袁可立就是把自己調走,他也沒法喊冤。


    東江鎮如今退居皮島、連自己都養活不起,袁可立若是知道實情,估計能被氣壞。


    再想到自己處處受到鉗製、以至於不平之下向朝廷抱怨,毛文龍真是在袁可立離開後,才想起他的好處。


    若是袁可立在登萊,何至於發生這種事?


    當年讓人彈劾他,真是一招錯棋!


    有些悔不當初,毛文龍甚至覺得若是袁可立把自己調走,自己隻能認了。東江鎮變成這個樣子,自己難辭其咎。


    不過想想袁可立的為人,毛文龍又覺得不至這樣。當年袁可立寧願從登萊巡撫離任也要讓自己留下來,根本不可能隨意把自己調走。這位老上司的人品,完全值得信任。


    在這種忐忑不安、又有些愧疚的心情中,毛文龍押著一千武士,和王朝用等人,一起前往京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毛文龍者,公(袁可立)故奇其膽智。然自夜邑之奉蠱其心子,公之力柔其骨。數輦貂參於奧援,求增餉金,求寬海禁,無複吞之意。


    乃滿浦、昌城之捷,謂兵不滿千,未交一戰,不遺一矢,而使(虜)自相踐踏,其被炮死者二萬有餘,馬之走死者,三萬有餘,止餘真(夷)二萬。


    公心頗疑之,私謂敷實而後報,不失於慎。扶同而報,何辭於欺。乃移文東江,審其顛末。遂觸毛帥之怒,嗾一黃門彈之,一二儕偶繼之。


    天子不為動,旋以平蓮功晉秩少司馬。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