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聞聽此言,頓時霍然起身,臉上已變了顏色,直直盯著徐應元。
莊妃就是東李,曾在朱由檢生母去世後撫育他,對朱由檢來說稱得上是養母。
聽到她是被徐應元氣死,朱由檢盯著徐應元,麵無表情地道:
“事情是真的嗎?”
“給朕從實招來!”
徐應元聽到有人揭發這件事,心裏怕得要死,急忙跪下辯解:
“陛下,莊妃老娘娘是自己病逝,不是我氣死的。”
“我為陛下立過功,陛下可不要聽信讒言啊!”
又看著揭發的太監,向皇帝道:
“陛下,這人是李永貞一黨,一定參與了逆案。”
“陛下切不可聽他胡言,要把他按首逆同謀定罪!”
那個揭發的太監聽到,急忙向皇帝解釋道:
“陛下,小臣劉若愚,曾為李永貞辦事。”
“因為熟悉典章,被李永貞推薦給徐應元,近日到乾清宮當差。”
“徐應元氣死莊妃老娘娘,宮裏有不少人知道,陛下隻要查探,一定能查出來。”
死死盯著徐應元,朱由檢心裏已經信了。宮裏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劉若愚不可能亂說。
想到這個人氣死自己養母後,就這麽心安理得地待在自己身邊,朱由檢恨不得立刻殺了他,祭奠自己養母。
隻是想到王永祚、王國泰、塗文輔等人都是徐應元舉薦的,朱由檢擔心直接殺了他會讓這些人不安,一時舉棋不定,不知如何處置。
徐應元見皇帝這個樣子,跪在地上哭著辯解,朱由檢心中思緒繁雜,一句話也沒有聽進去。
直到過了很久,徐應元的聲音小了,宮中靜得一根針落下去都能聽到時,朱由檢方才歎息一聲,說道:
“罷了!”
“念在你輔助朕登極的份上,就給你留個全屍吧!”
“朕不想再看到你,以後不要有人在朕麵前提他。”
連證據都沒有查,直接做出決斷。
氣死養母莊妃的罪名實在太大,在這個孝道非常被看重的時代,朱由檢不可能不處置他。
為了避免徐應元胡言亂語牽連到其他人,朱由檢直接處死了他。
徐應元聽到之後,當然十分不甘。
扳倒魏忠賢之後,他這個輔助朱由檢登極的人,很快就會成為內廷第一太監。成為權傾天下的九千歲,也在他的想象中。
如今隻差那麽一步,就倒在了前麵。這讓徐應元心中,如何能放得下。
想向皇帝求情,徐應元的嘴巴卻已被人堵住。這讓他滿腹的話都說不出來,隻能被人像死狗一樣,拖著離開了乾清宮。
徐應元為人跋扈,喜好辱罵他人。莊妃都能被他氣死,更何況其他人了。
再加上他對魏忠賢落井下石的做法,讓閹黨的人都看不慣。以至於他被拖出去的時候,沒一個人求情。
甚至許多人暗暗叫好,認為少了個禍害。
朱由檢盯著徐應元離開的身影,心中思緒聯翩。
他是實在沒有料到,這位輔佐自己登極的太監,會以這樣一種方式落幕。
不是說他對徐應元想成為九千歲的野心沒有察覺,而是在剛剛打倒魏忠賢的現在,不適合立刻處理徐應元。
畢竟他能信任的秉筆太監除了王文政外,王永祚、王國泰、塗文輔都是徐應元舉薦的。處理徐應元後,這些人必然不安。
但是不用這幾個人,誰能幫他接管內廷?
王承恩資曆還淺,而且在張家口還沒回來。
曹化淳是王安名下,在王安被魏忠賢害死後發配去了南京,同樣沒有回來。
這段時間該讓誰掌管內廷,讓內廷不致生亂?
思考著這些問題,朱由檢最終決定慢點來,先處理魏忠賢的親信:
內廷沒有了魏忠賢之後,怎麽調整都隨他的心意。
這件事暫時不用急,不用像調整外廷那樣需要和文官搶時間。
願意投靠的人自會跳出來,幫他接管內廷。
放下先前打算在內廷大換血的念頭,朱由檢看向揭發徐應元的劉若愚。
這個人壞了自己接管內廷的謀劃,卻檢舉出徐應元氣死莊妃的事情,幫自己解決了一個身邊的隱患。
朱由檢一時之間,不知該怎麽處置他。
劉若愚同樣惴惴不安,他是萬曆年間的司禮監掌印兼提督東廠陳矩名下,但是因為入宮後沒幾年陳矩就去世了,受到的照顧並不多。蹉跎多年之後,才晉升為監丞。
因為入宮前讀過書,入宮後又被萬曆二十年壬辰科探花顧天埈教導,劉若愚文字精熟,對各種典章頗為熟悉。
所以他先是追隨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高時明修《一化元宗》,後來又被李永貞看上,在內直房經管文書。
李永貞做過的事情,劉若愚可謂盡知。李永貞對他也頗為防備,一直留在身邊。
若非徐應元之前在皇帝麵前出乖露醜,向李永貞討要精通典章的人才,李永貞還舍不得把他放出去,讓他跟隨徐應元。
如今,因為李永貞被皇帝列入首逆同謀,劉若愚這個知情者同樣擔驚受怕,又見皇帝處置頗為寬大,冒死揭發徐應元,想要自救脫罪。
聽著劉若愚的自述,朱由檢神色稍霽。他將李永貞列入首逆同謀,更多的是因為李永貞自己求去,讓他覺得此人一定知道逆謀,所以才會心虛。
如今有劉若愚揭發,總算確定了證據,而且知道了究竟,恍然道:
“原來崔呈秀寫過‘請加九錫’帖子,王朝用、李永貞都曾看到過。”
“魏忠賢為了解決隱患,把李永貞趕了出去。”
“崔呈秀之所以一直請求守製,也和這件事有關。”
確定了魏忠賢謀逆的又一樁罪證,朱由檢心情好了一些。又得知劉若愚家中世襲延慶衛指揮僉事,父親劉應祺曾經官至副總兵,他對劉若愚的態度就更好了。
這些衛所世官看似不怎麽顯眼,卻是大明的基本盤。大明軍籍進士的比例高達兩三成,大多出身世官。
再加上這些世官有家有業、和大明與國同戚,輕易不會背叛。他們家族的子弟,值得朱由檢信任。
所以朱由檢當即赦免了劉若愚的罪過,以檢舉有功為由,提升為隨堂太監。
《酌中誌》:
承奉徐應元者,逆賢之同官,塗文輔之老叔。先為承奉副,後將承奉正張忠退斥,而應元為承奉正,王文政為承奉副。應元既倚逆賢,借勢驕蹇,每叩見時,或揚揚自得,或笞詈左右,無所忌。
莊妃老娘娘為人謹重寡言,負氣憤鬱,遂致病薨。彼時逆賢法正嚴急,宮中間有知是應元氣薨,不敢泄,是以應元在鳳陽病死,人多快之。……
今上萬歲爺誕生後,嬰年失恃,奉神廟聖旨,托付西李老娘娘,即光廟彌留之際傳封皇貴妃未行,後封康妃者看視。
至泰昌元年九月內移宮之後,奉先帝聖旨,改托光廟選侍東李老娘娘即曾封莊妃者看視,同居於慈慶宮,後之勖勤宮。今上每日晨興拜天後,即行朝母妃定省禮,進退周旋,寒暑罔間。
當莊妃老娘娘薨逝,今上哀痛如禮,未忍視慈母異生母也。聖孝之根,於天性者如此。
(本章完)
莊妃就是東李,曾在朱由檢生母去世後撫育他,對朱由檢來說稱得上是養母。
聽到她是被徐應元氣死,朱由檢盯著徐應元,麵無表情地道:
“事情是真的嗎?”
“給朕從實招來!”
徐應元聽到有人揭發這件事,心裏怕得要死,急忙跪下辯解:
“陛下,莊妃老娘娘是自己病逝,不是我氣死的。”
“我為陛下立過功,陛下可不要聽信讒言啊!”
又看著揭發的太監,向皇帝道:
“陛下,這人是李永貞一黨,一定參與了逆案。”
“陛下切不可聽他胡言,要把他按首逆同謀定罪!”
那個揭發的太監聽到,急忙向皇帝解釋道:
“陛下,小臣劉若愚,曾為李永貞辦事。”
“因為熟悉典章,被李永貞推薦給徐應元,近日到乾清宮當差。”
“徐應元氣死莊妃老娘娘,宮裏有不少人知道,陛下隻要查探,一定能查出來。”
死死盯著徐應元,朱由檢心裏已經信了。宮裏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劉若愚不可能亂說。
想到這個人氣死自己養母後,就這麽心安理得地待在自己身邊,朱由檢恨不得立刻殺了他,祭奠自己養母。
隻是想到王永祚、王國泰、塗文輔等人都是徐應元舉薦的,朱由檢擔心直接殺了他會讓這些人不安,一時舉棋不定,不知如何處置。
徐應元見皇帝這個樣子,跪在地上哭著辯解,朱由檢心中思緒繁雜,一句話也沒有聽進去。
直到過了很久,徐應元的聲音小了,宮中靜得一根針落下去都能聽到時,朱由檢方才歎息一聲,說道:
“罷了!”
“念在你輔助朕登極的份上,就給你留個全屍吧!”
“朕不想再看到你,以後不要有人在朕麵前提他。”
連證據都沒有查,直接做出決斷。
氣死養母莊妃的罪名實在太大,在這個孝道非常被看重的時代,朱由檢不可能不處置他。
為了避免徐應元胡言亂語牽連到其他人,朱由檢直接處死了他。
徐應元聽到之後,當然十分不甘。
扳倒魏忠賢之後,他這個輔助朱由檢登極的人,很快就會成為內廷第一太監。成為權傾天下的九千歲,也在他的想象中。
如今隻差那麽一步,就倒在了前麵。這讓徐應元心中,如何能放得下。
想向皇帝求情,徐應元的嘴巴卻已被人堵住。這讓他滿腹的話都說不出來,隻能被人像死狗一樣,拖著離開了乾清宮。
徐應元為人跋扈,喜好辱罵他人。莊妃都能被他氣死,更何況其他人了。
再加上他對魏忠賢落井下石的做法,讓閹黨的人都看不慣。以至於他被拖出去的時候,沒一個人求情。
甚至許多人暗暗叫好,認為少了個禍害。
朱由檢盯著徐應元離開的身影,心中思緒聯翩。
他是實在沒有料到,這位輔佐自己登極的太監,會以這樣一種方式落幕。
不是說他對徐應元想成為九千歲的野心沒有察覺,而是在剛剛打倒魏忠賢的現在,不適合立刻處理徐應元。
畢竟他能信任的秉筆太監除了王文政外,王永祚、王國泰、塗文輔都是徐應元舉薦的。處理徐應元後,這些人必然不安。
但是不用這幾個人,誰能幫他接管內廷?
王承恩資曆還淺,而且在張家口還沒回來。
曹化淳是王安名下,在王安被魏忠賢害死後發配去了南京,同樣沒有回來。
這段時間該讓誰掌管內廷,讓內廷不致生亂?
思考著這些問題,朱由檢最終決定慢點來,先處理魏忠賢的親信:
內廷沒有了魏忠賢之後,怎麽調整都隨他的心意。
這件事暫時不用急,不用像調整外廷那樣需要和文官搶時間。
願意投靠的人自會跳出來,幫他接管內廷。
放下先前打算在內廷大換血的念頭,朱由檢看向揭發徐應元的劉若愚。
這個人壞了自己接管內廷的謀劃,卻檢舉出徐應元氣死莊妃的事情,幫自己解決了一個身邊的隱患。
朱由檢一時之間,不知該怎麽處置他。
劉若愚同樣惴惴不安,他是萬曆年間的司禮監掌印兼提督東廠陳矩名下,但是因為入宮後沒幾年陳矩就去世了,受到的照顧並不多。蹉跎多年之後,才晉升為監丞。
因為入宮前讀過書,入宮後又被萬曆二十年壬辰科探花顧天埈教導,劉若愚文字精熟,對各種典章頗為熟悉。
所以他先是追隨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高時明修《一化元宗》,後來又被李永貞看上,在內直房經管文書。
李永貞做過的事情,劉若愚可謂盡知。李永貞對他也頗為防備,一直留在身邊。
若非徐應元之前在皇帝麵前出乖露醜,向李永貞討要精通典章的人才,李永貞還舍不得把他放出去,讓他跟隨徐應元。
如今,因為李永貞被皇帝列入首逆同謀,劉若愚這個知情者同樣擔驚受怕,又見皇帝處置頗為寬大,冒死揭發徐應元,想要自救脫罪。
聽著劉若愚的自述,朱由檢神色稍霽。他將李永貞列入首逆同謀,更多的是因為李永貞自己求去,讓他覺得此人一定知道逆謀,所以才會心虛。
如今有劉若愚揭發,總算確定了證據,而且知道了究竟,恍然道:
“原來崔呈秀寫過‘請加九錫’帖子,王朝用、李永貞都曾看到過。”
“魏忠賢為了解決隱患,把李永貞趕了出去。”
“崔呈秀之所以一直請求守製,也和這件事有關。”
確定了魏忠賢謀逆的又一樁罪證,朱由檢心情好了一些。又得知劉若愚家中世襲延慶衛指揮僉事,父親劉應祺曾經官至副總兵,他對劉若愚的態度就更好了。
這些衛所世官看似不怎麽顯眼,卻是大明的基本盤。大明軍籍進士的比例高達兩三成,大多出身世官。
再加上這些世官有家有業、和大明與國同戚,輕易不會背叛。他們家族的子弟,值得朱由檢信任。
所以朱由檢當即赦免了劉若愚的罪過,以檢舉有功為由,提升為隨堂太監。
《酌中誌》:
承奉徐應元者,逆賢之同官,塗文輔之老叔。先為承奉副,後將承奉正張忠退斥,而應元為承奉正,王文政為承奉副。應元既倚逆賢,借勢驕蹇,每叩見時,或揚揚自得,或笞詈左右,無所忌。
莊妃老娘娘為人謹重寡言,負氣憤鬱,遂致病薨。彼時逆賢法正嚴急,宮中間有知是應元氣薨,不敢泄,是以應元在鳳陽病死,人多快之。……
今上萬歲爺誕生後,嬰年失恃,奉神廟聖旨,托付西李老娘娘,即光廟彌留之際傳封皇貴妃未行,後封康妃者看視。
至泰昌元年九月內移宮之後,奉先帝聖旨,改托光廟選侍東李老娘娘即曾封莊妃者看視,同居於慈慶宮,後之勖勤宮。今上每日晨興拜天後,即行朝母妃定省禮,進退周旋,寒暑罔間。
當莊妃老娘娘薨逝,今上哀痛如禮,未忍視慈母異生母也。聖孝之根,於天性者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