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審計總署和廉政總署,還在裏麵埋下順天銀行這個在內廷新設的機構,朱由檢籌謀已久。


    此時在處置官員的時候說出來,都察院沒人敢反對。其他待罪的官員同樣說不上話,甚至還想到皇帝前段時間對五寺調整的事,心想皇帝又出手了,看來皇帝是不把所有機構調整一遍,絕對不會罷休。


    袁可立沒有經曆前段時間五寺調整的事,覺得皇帝這樣不經討論隨意設立衙署很不合理。


    但是他想到前幾日和皇帝交流時提到的錢糧支出問題,以及九邊欠餉高達數百萬的事實。


    最終以都察院事務不歸自己管轄為由,在心裏安慰自己這件事不歸自己管,同樣沒有張嘴,默認了這件事情。


    眼見沒有人反對,朱由檢乘機對都察院繼續進行調整,他要趁著這段時間掌權,把都察院按自己的意誌調整,讓他們的主要職責轉向監督官員。


    免得那些有戰鬥力的言官起複後,閑著沒事之下,把矛頭針對自己這個皇帝。


    繼續在都察院設立總署,朱由檢道:


    “南京通政使楊所修,頌美讚導兼有,定為第六等,革去一切官階。”


    “念在他彈劾閹黨有功,複職為正四品僉都禦史。”


    “組建檢察總署,負責司法監察。對危害國家安全、危害人民安全、利用職權犯罪等行為進行偵查和提起公訴。對判決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對刑罰和監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此次審判閹黨,便由檢察總署提起公訴,對所有案件追蹤到底。”


    群臣聽著這個任命,對楊所修已經有些羨慕了。別看這個人是從正三品降到正四品,但以實權來說,他這個負責檢察總署的僉都禦史,遠比南京通政使重要,甚至比以前的正三品右副都禦史加銜還要好。


    可以說,楊所修實現了最初的目的——


    把自己從閹黨摘出來,成功留在京城。


    在場的官員都知道皇帝喜歡調整機構,他們因為待罪也都沒有說話,唯有袁可立實在忍不住,諫言道:


    “陛下,隨意調整機構,會讓官員無所適從,這是治國大忌。”


    “更何況楊所修原是閹黨,陛下讓他擔任這個職務,恐會徇私枉法。”


    對袁可立還有些耐心,朱由檢解釋道:


    “朕並非隨意調整機構,隻是讓權責統一,更明確職責而已。”


    “楊所修以前是閹黨,但他有心立功,相信不會讓朕失望。”


    說著,朱由檢自己也覺得隻用楊所修容易引人懷疑,甚至會被人製造輿論,又下令道:


    “原正四品右通政劉宗周,起複署理正四品僉都禦史。”


    “進京後和楊所修一同負責調查閹黨人員罪行,對他們提起公訴。”


    這下袁可立沒話說了,劉宗周是著名的東林黨人,有他一同負責查辦閹黨,誰都沒有話說。


    劉宗周名望極高,甚至可以說在顧憲成、高攀龍死後,他是大明士林僅存的泰山北鬥。


    朝廷都公開讚揚劉宗周“千秋間氣,一代完人,世曰麒麟鳳凰,學者泰山北鬥”——


    如果朱由檢這個皇帝不用他,甚至都有可能被非議“野有遺賢”。


    所以在打倒閹黨之後,劉宗周就被朱由檢列入第一批起複名單。而且他記得劉宗周是殉節忠臣,還知道他是大明最後一位儒學大師、宋明理學心學殿軍、黃宗羲的老師。雖不知他能力如何,還是起複為僉都禦史,負責查辦閹黨。


    朱由檢相信這個在天下間深孚眾望的人,不會讓自己失望。即使以後有人對閹黨的處置有非議,也能借助劉宗周的名望壓下去。


    果然,劉宗周的名字一出,誰都沒有話說。對他署理僉都禦史,沒有任何異議。


    唯一的問題是,朱由檢任命的僉都禦史太多了,超過左、右二人。


    許宗禮提出這個問題,朱由檢道:


    “副都禦史和僉都禦史這兩個職位,以後就不再區分左右,根據所負責的職務,設置一位副都禦史、四到六位僉都禦史。”


    “以後都察院由左都禦史執掌院事,副都禦史協理院事,僉都禦史負責具體總署。”


    “設置專門的右都禦史,負責監察科道官員,並且和吏部一起管理禦史加銜。”


    “其他不在都察院卻有禦史加銜的官員,朕授權他們和真正的禦史一樣擁有監察權,可以監察不法,並且能監督科道官員。”


    “十三道監察禦史不變,仍舊負責原有公務。”


    說著都察院機構的調整,朱由檢為了讓他們轉向監督官員,還講解具體運行:


    “所有監察禦史都有獨立監察權,根據監察出事務的分類,提交給不同的總署協助。”


    “如果有官員涉嫌腐敗,監察禦史查出後,可以提交給廉政總署查處,確定具體證據。最終的結果由該監察禦史和負責廉政總署的僉都禦史簽字。”


    “如果有官員在財政收支上有問題,那就提交給審計總署。”


    “如果有官員涉嫌違法犯罪,那就提交給檢察總署提起公訴,讓大理寺審判。”


    “如果有官員在這些方麵都有涉及、或者案情重大,那就由該監察禦史申請從各總署和十三道抽調人員,臨時組建獨立調查署,直到案件結束撤銷調查署。”


    “調查總署設僉都禦史執掌,劉宗周到京後擔任。平時可負責各個調查署的人員調配,但是如果沒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監察禦史組建獨立調查署的申請。”


    “刑部和地方按察司等三法司官員,也要配合調查總署對人員的調用。”


    這樣的調整明麵上加強了禦史權力,卻讓他們的精力主要對準官員。朱由檢可不想那麽多禦史閑著沒事盯著自己,讓他們去盯官員,總比盯著自己好。


    群臣聽著皇帝對十三道監察禦史和廉政總署、審計總署、檢察總署、調查總署的劃分,都感覺這位皇帝真的很有想法。都察院的未來,一定會有大變。


    雖然那些不願改變的臣子想要反對,這時卻說不出話來。都察院的禦史都不說話,他們這些待罪的外人還有什麽話說?


    都察院的禦史當然不說話,因為皇帝將都察院的都禦史一掃而空。新任命的僉都禦史剛剛才被問罪,又具體負責總署加強了權力,當然沒有話說。


    十三道監察禦史職責不變,幾個總署的設立又增加了僉都禦史職位,讓掌道禦史增加了在都察院內部升遷的希望。


    獨立調查署的事情,也加強了監察禦史的監察權,這樣的事情監察禦史都不可能反對。


    可以說,朱由檢就是趁著都察院上層權力真空,對都察院的上層架構進行重組,把禦史的監察方向,轉向用實際證據監督官員。免得他們閑著沒事亂噴,又拿不出具體證據。


    袁可立似有話說,朱由檢看到之後,提前向他說道:


    “十三道監察禦史暫不調整,但是以後監察衛所、軍隊的事情,要從十三道協管劃出來,由獨立的監軍總署負責。”


    “監軍總署由都察院和兵部一起組建,做好保密工作。”


    “以後軍隊的軍法、軍紀、審計等事情,由監軍總署監察。”


    “大理寺也要分出軍事法庭,專門審判軍人。”


    這對兵部是好事,袁可立不可能拒絕。所以他想了之後,很快選擇接受。


    但是為了防止皇帝對朝廷機構隨意調整,他也提出了問題,並且進行勸諫:


    “陛下新設這麽多部門,又罷免這麽多官員。”


    “臣擔心官員不足,請陛下稍緩一些。”


    朱由檢微微點頭,讚許道:


    “袁卿老成謀國,說的很有道理。”


    “這樣吧,都察院新設衙署的編製,要由都禦史和吏部商討後決定。”


    “各署設署正,挑選監察禦史擔任。在下麵設正七品知事、從七品檢事、正八品典事、從八品校事,從明年的新科進士挑取。”


    “明年的科舉要多招點,多儲備些人才!”


    這個決定說出來後,沒有人敢再反對。科舉擴招是有利於全天下士子的事情,誰敢反對就要做好被士子噴死的準備。


    如此一來,都察院五大總署的設置算是隨著確立,再也沒有人能反對。


    為了保障這件事的順利進行,朱由檢又指定了負責人:


    “原天津巡撫、兵部右侍郎、右僉都禦史李邦華起複,署理副都禦史。”


    “待其進京之後,負責協理院事,調整都察院機構。”


    “左都禦史和右都禦史的廷推,放在都察院調整後。”


    袁可立聞言默然,接受了這些調整。這件事雖然有些不合程序,但李邦華是他舉薦的,這時候反對說不過去。他也相信李邦華的能力和操守,能主持好都察院調整。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