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虛置的加銜機構,眾臣對它的名稱和級別仍是十分在意。
楊景辰之提出宣政司這個名稱,便是因為他不想提出排在通政司前麵的名稱,那樣會惹怒同鄉呂圖南;也不想提出排在通政司後麵的名稱,那樣會得罪朝堂上獲得加銜的官員。所以他提出了宣政司這個很難被通過的名稱,把自己從裏麵摘出來。
果然,在來宗道和呂圖南發表意見後,眾人對加銜機構的名稱,產生了激烈爭議:
一派以來宗道為首,認為朝廷官員高於地方,應該定名為承政司、排在地方布政司之前。
一派以呂圖南為首,認為使用參政司這個名稱就行了,沒必要和地方布政司比高低。
兩種意見,顯然以支持來宗道的居多。呂圖南滿心成為真正的九卿之一,如何肯讓通政司官員排在獲得加銜的官員後麵,向皇帝道:
“陛下,若有承政司,必有承政使。”
“即使現在陛下不設,以後也必然有人提議加設。”
“不如防微杜漸,不設從二品承政司,直接設置從三品參政司。”
來宗道聞聲反駁道:
“承政使設置與否,那是以後的事情。呂通政使不要拿沒影的事情亂說,在這兒大放厥詞。”
“陛下已經說過,可以把名稱先定下來,品級以後再議。”
呂圖南嗆聲道:
“還能再怎麽議?”
“難道來尚書會把承政司定為正三品?”
來宗道氣得滿臉通紅,實在沒料到呂圖南這個通政使敢和自己叫板,怒聲道:
“呂通政使說這麽多,不就是擔心有人加了承政使,班次排在你前麵嗎?”
“那就定為正三品,看你還有什麽話說!”
呂圖南這下真的不說話了,因為他已經達到了目的,直接向皇帝道:
“陛下,若是承政司被定為正三品衙門,臣無絲毫異議!”
都是正三品衙門,他不相信通政司這個實權機構,會比不過承政司這個虛置機構。那樣通政司官員的地位仍舊能夠維持,不會低人一頭。
呂圖南偃旗息鼓後,承政司這個名稱沒人反對了,級別也基本確定下來,那就是正三品。
不過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布政司的品級要不要調整,要不要把它排在承政司後麵。
這件事放在國初,是沒有人敢隨便提議的。因為那時的布政司還是大權在握,掌握一省大政。布政使入為尚書侍郎、副都禦史出為布政使,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是放在這時,布政使想成為侍郎已不可能,最多也就升為副都禦史。想當侍郎的話,還需要在五寺正卿、順天府尹這樣的官職轉一下。和當初的位高權重相比,可謂遠不如前。
所以布政使這個從二品官職,如今實際已經低於正三品六部侍郎、副都禦史、順天府尹、太常寺卿,甚至低於從三品太仆寺卿、光祿寺卿。把它變成正三品,朝堂上的人不會有絲毫猶豫,也沒有任何顧忌。
來宗道為了維持承政司的地位,此時便主動提議道:
“太祖之時,承宣布政使司曾是正三品。”
“現在應改為正三品,位列承政司後。”
朱由檢聞聽此言,頓時點頭認可。高品級官員不能輕授,布政使從二品的級別如今實在太高,降為正三品的話,有利於減少高品級官員數量,也符合它的地位。
以後地方督撫隻要加上正三品侍郎或副都禦史銜,就能在級別上壓製布政使,不用再擔心因為級別倒掛,在座次上出現尷尬事。
所以朱由檢當即宣布道:
“承宣布政使司以後降為正三品,和提刑按察使司級別相同。”
“以後和通政司、承政司一樣,增設左右通政兩員,設從三品參政、正四品通政、從四品參議。”
來宗道有些小心眼,不願給呂圖南任何擴大影響力的機會,提醒道:
“陛下,不用通政司加銜,可以不再用‘通政’二字,避免官職混淆。”
“臣以為參事、參治等詞,可以代替通政。”
呂圖南聽得生氣,朱由檢卻覺得十分合適,都用參字開頭,聽著也順暢些。所以他從善如流,說道:
“參政是從參知政事上改的,現在就在它後麵加個參事。”
“以後承政司、布政司下屬官員就統稱從三品參政、正四品參事、從四品參議。”
“地方布政司原有參政、參議不用改動,加設正四品左右參事兩員,職責以後任命時再定。”
“承政司參政、參事、參議單純作為加銜,無需區分左右。”
又安撫呂圖南道:
“通政司正四品左右通政不變,正五品參議仍舊改為從四品。”
“加設從三品左右參政,左參政專門負責奏疏保密工作,不要再出現官員的奏疏四處傳播、惹得滿城風雨的事情。”
“右參政負責向公眾傳達信息,把邸報分為內參、月刊等級別,向官員、民眾傳達朝廷信息。”
“你看有什麽人適合,推薦人選給朕。”
對朝廷的信息傳播速度早就不滿,朱由檢順手把邸報這一塊劃出來,由專門的人負責。
呂圖南聽得大喜,當即向皇帝謝恩。通政司職能完善,會加強他這個通政使的權力。以後的通政司會成為真正的九卿衙門,而非虛有其表。
這件事定下來後,曹思誠提出一個問題:
“陛下,布政司原為從二品,現在降為正三品,擔任布政使的官員品級要不要降?”
“還有布政司的印信,以前用的是銀印。要不要像按察司一樣,改為正三品銅印?”
知道官員的品級不能無故下降,對花錢的事情也毫無興趣,朱由檢道:
“印信不用改動,允許布政司繼續使用從二品銀印,顯示它在按察司等機構之上。”
“儀仗等方麵同樣不用改動,允許布政司沿用原從二品級別的配置。”
“現在擔任布政使的官員本職布政使降為正三品,但要加從二品虛銜,維持原有品級。”
“諸位都議一議,一二品官員用什麽虛銜?”
(本章完)
楊景辰之提出宣政司這個名稱,便是因為他不想提出排在通政司前麵的名稱,那樣會惹怒同鄉呂圖南;也不想提出排在通政司後麵的名稱,那樣會得罪朝堂上獲得加銜的官員。所以他提出了宣政司這個很難被通過的名稱,把自己從裏麵摘出來。
果然,在來宗道和呂圖南發表意見後,眾人對加銜機構的名稱,產生了激烈爭議:
一派以來宗道為首,認為朝廷官員高於地方,應該定名為承政司、排在地方布政司之前。
一派以呂圖南為首,認為使用參政司這個名稱就行了,沒必要和地方布政司比高低。
兩種意見,顯然以支持來宗道的居多。呂圖南滿心成為真正的九卿之一,如何肯讓通政司官員排在獲得加銜的官員後麵,向皇帝道:
“陛下,若有承政司,必有承政使。”
“即使現在陛下不設,以後也必然有人提議加設。”
“不如防微杜漸,不設從二品承政司,直接設置從三品參政司。”
來宗道聞聲反駁道:
“承政使設置與否,那是以後的事情。呂通政使不要拿沒影的事情亂說,在這兒大放厥詞。”
“陛下已經說過,可以把名稱先定下來,品級以後再議。”
呂圖南嗆聲道:
“還能再怎麽議?”
“難道來尚書會把承政司定為正三品?”
來宗道氣得滿臉通紅,實在沒料到呂圖南這個通政使敢和自己叫板,怒聲道:
“呂通政使說這麽多,不就是擔心有人加了承政使,班次排在你前麵嗎?”
“那就定為正三品,看你還有什麽話說!”
呂圖南這下真的不說話了,因為他已經達到了目的,直接向皇帝道:
“陛下,若是承政司被定為正三品衙門,臣無絲毫異議!”
都是正三品衙門,他不相信通政司這個實權機構,會比不過承政司這個虛置機構。那樣通政司官員的地位仍舊能夠維持,不會低人一頭。
呂圖南偃旗息鼓後,承政司這個名稱沒人反對了,級別也基本確定下來,那就是正三品。
不過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布政司的品級要不要調整,要不要把它排在承政司後麵。
這件事放在國初,是沒有人敢隨便提議的。因為那時的布政司還是大權在握,掌握一省大政。布政使入為尚書侍郎、副都禦史出為布政使,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是放在這時,布政使想成為侍郎已不可能,最多也就升為副都禦史。想當侍郎的話,還需要在五寺正卿、順天府尹這樣的官職轉一下。和當初的位高權重相比,可謂遠不如前。
所以布政使這個從二品官職,如今實際已經低於正三品六部侍郎、副都禦史、順天府尹、太常寺卿,甚至低於從三品太仆寺卿、光祿寺卿。把它變成正三品,朝堂上的人不會有絲毫猶豫,也沒有任何顧忌。
來宗道為了維持承政司的地位,此時便主動提議道:
“太祖之時,承宣布政使司曾是正三品。”
“現在應改為正三品,位列承政司後。”
朱由檢聞聽此言,頓時點頭認可。高品級官員不能輕授,布政使從二品的級別如今實在太高,降為正三品的話,有利於減少高品級官員數量,也符合它的地位。
以後地方督撫隻要加上正三品侍郎或副都禦史銜,就能在級別上壓製布政使,不用再擔心因為級別倒掛,在座次上出現尷尬事。
所以朱由檢當即宣布道:
“承宣布政使司以後降為正三品,和提刑按察使司級別相同。”
“以後和通政司、承政司一樣,增設左右通政兩員,設從三品參政、正四品通政、從四品參議。”
來宗道有些小心眼,不願給呂圖南任何擴大影響力的機會,提醒道:
“陛下,不用通政司加銜,可以不再用‘通政’二字,避免官職混淆。”
“臣以為參事、參治等詞,可以代替通政。”
呂圖南聽得生氣,朱由檢卻覺得十分合適,都用參字開頭,聽著也順暢些。所以他從善如流,說道:
“參政是從參知政事上改的,現在就在它後麵加個參事。”
“以後承政司、布政司下屬官員就統稱從三品參政、正四品參事、從四品參議。”
“地方布政司原有參政、參議不用改動,加設正四品左右參事兩員,職責以後任命時再定。”
“承政司參政、參事、參議單純作為加銜,無需區分左右。”
又安撫呂圖南道:
“通政司正四品左右通政不變,正五品參議仍舊改為從四品。”
“加設從三品左右參政,左參政專門負責奏疏保密工作,不要再出現官員的奏疏四處傳播、惹得滿城風雨的事情。”
“右參政負責向公眾傳達信息,把邸報分為內參、月刊等級別,向官員、民眾傳達朝廷信息。”
“你看有什麽人適合,推薦人選給朕。”
對朝廷的信息傳播速度早就不滿,朱由檢順手把邸報這一塊劃出來,由專門的人負責。
呂圖南聽得大喜,當即向皇帝謝恩。通政司職能完善,會加強他這個通政使的權力。以後的通政司會成為真正的九卿衙門,而非虛有其表。
這件事定下來後,曹思誠提出一個問題:
“陛下,布政司原為從二品,現在降為正三品,擔任布政使的官員品級要不要降?”
“還有布政司的印信,以前用的是銀印。要不要像按察司一樣,改為正三品銅印?”
知道官員的品級不能無故下降,對花錢的事情也毫無興趣,朱由檢道:
“印信不用改動,允許布政司繼續使用從二品銀印,顯示它在按察司等機構之上。”
“儀仗等方麵同樣不用改動,允許布政司沿用原從二品級別的配置。”
“現在擔任布政使的官員本職布政使降為正三品,但要加從二品虛銜,維持原有品級。”
“諸位都議一議,一二品官員用什麽虛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