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培養人才刻不容緩
抗戰:大部隊先走,我來斷後 作者:小蘇打摻了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宣布完總部的任命,下麵要對軍區的工作進行討論了。
“整軍的框架我們前麵討論過了,總部已經批準,整編可以開始了。”
“下麵就是各旅、支隊的幹部任命,我們可以討論。”
李福生首先發言,這樣盲目討論不合適,都不熟悉。
所以提前跟政委、蔡副政委私下討論了一下。
“這一次,陝北給我們派了不少幹部,我有個想法。”
“每個旅領導去跟新來的幹部談,誰談好,跟誰去。”
李福生幹脆把後世的招數用上了,自由搭配。
上級強硬委派是不錯,可是總有協調不好的。
幹脆直接讓他們自己選,選中了就一起搭。
因為軍事主官和政工意見不統一,鬧出了不少事。
戰場上,哪裏有這麽多事,打仗都是提著腦袋呢。
在冀熱遼就有一個好處,部隊來源非常雜,更沒有嫡庶差異。
軍區所有幹部一視同仁,誰厲害誰上。
“至於具體任命,我們過幾天再討論。”
“我估計,肯定有人耐不住,首先會去找你們說好話。”
幾位領導都笑了,這些旅長沒有一個省油燈。
“還有幾件事,再通報一下。”
“按照總部的指示,津南馬上成立裝甲學校。”
“我跟總部寫了報告,不但是裝甲學校,還有炮兵學校也要建。”
“總部已經下了命令,冀熱遼炮兵學校校長由蔡副政委兼任。”
“軍區這裏,教導團要繼續組建,但是意義變了。”
“原先的教導隊,改成步兵學校,步兵學校的校長由我兼任,抽調冀東支隊政委楊秀山到步兵學校任副校長。”
“因為津南的重要性,總部已經同意,在津南支隊基礎上組建冀熱遼軍區第6旅。”
“不過,津南支隊依然保存,整編為三個團,配合第6旅作戰。”
總部沒有同意把津南整編為兩個旅,首長們其實明白李福生的意思。
但是,目前的情況下,津南軍區擴編為二級軍區的條件不成熟。
冀中、冀南、冀魯都是二級軍區,再成立一個新的沒有必要。
總部的命令,就是按照冀熱遼的實際情況,同意津南組建一個軍區、一個旅、一個支隊。
“對了,還有一點,在冀東支隊基礎上組建第5旅,冀東支隊同樣保留。”
剛說了津南第6旅,才發現把冀東忘記了。
邸主任突然想起一件事,司令員應該還不知道。
“司令員,冀東熊司令員舊傷發了,請求辭去冀東支隊司令員職位。”
“很嚴重嗎?”
李福生嚇了一跳,原先就知道熊德臣有傷,難道很厲害?
“暫時不清楚,正在來的路上。”
“好,等來了,我們再問問德臣同誌的意見。”
這可是比較棘手的事情,先等等看。
為什麽說麻煩,原因就在這裏。
司令員受傷了,政委調到軍區,冀東群龍無首。
“還有一件事,陝北和總部那邊希望我們調幾輛裝甲,還有一些火炮回去,一個是訓練用,再就是教學用。”
李福生早就知道這事,隻是他在想另外一件事。
“這沒問題,我是在想,我們還要想周全一點。”
“這次從沈陽,我們帶了不少技術人員,還有很多學生,我想抽調一批到陝北學習。”
“你們都知道,這些人想打小鬼子,但是思想上還需要幫他們提升一下。”
“有很多學生表示,想去陝北看看,感受一下革命的先進浪潮。”
“反正呢,名詞不少,我建議調一部分送過去錘煉一下。”
“再有,陝北支援我們的很多,我們回報的太少。”
“我聽說,陝北現在很困難,不但經濟上,物資彈藥奇缺。”
“那邊條件艱苦,缺衣少糧,我們不能隻顧自己。”
“我想,軍區能不能組建兩個團,護送他們回去的時候,正好運送一批物資回去。”
“雖然繳獲不算多,我們也不夠,但擠擠,還是有一點,意思一下。”
李福生這樣一說,幾位領導連連點頭。
好幾個都是陝北出來的,陝北的實際情況,他們更清楚。
“司令員,你這個提議太好了,陝北,你都不知道,確實太困難了。”
“好,那就這樣決定了,棉衣、毛毯多帶一點。”
“還有罐頭、餅幹,讓首長們嚐嚐味道。”
“邸主任,這事你負責。”
“蔡副政委,那些學生、技術人員你來挑。”
“至於部隊,我們從軍區直屬部隊中挑選,把關就由政委親自來。”
“我的意見,這兩個團送到陝北,就不用回來了,留在那邊保衛根據地。”
這可不是好玩的,萬一送幾個特務回去,那就完蛋了。
隻要中間有一絲的疑點,都不能派回去。
“讓敵工部的韓部長做一次大核查,一定不能出問題。”
李福生隱約記得,好像頑軍、小鬼子一直想偷襲陝北。
為了根據地的安全,各部隊抽調了十幾個團回到陝北。
與其等陝北下命令,還不如提前主動一點。
主要是現在部隊很多,抽調兩個團,一點問題都沒有。
隻是他沒有想到,冀熱遼的團,都是滿編團。
出發的時候,兩個團4500多人,加上300多大學生,500多技術工人,一下子回去了5000多人。
他們帶了上百車物資,太招搖了,路上差點出事。
要不是一路上打了招呼,各軍區部隊全程護送,還真有麻煩。
過年前一個月,物資抵達陝北的時候,把整個根據地都震動了。
陝北的首長為了這事,誇了冀熱遼好久。
這真不是拍馬屁,李福生是對陝北的情況有了解。
冀熱遼的物資也不是多得放倉庫,一樣不夠。
但相比陝北,冀熱遼好了不知多少倍。
冀熱遼雖然有困難,但是至少能讓戰士們吃飽飯。
根據地擴大了,是好事,但是矛盾也不少。
一下子湧進這麽多人,幾千張口,光是吃飯就是大問題。
要不是從王爺廟、沈陽繳獲了大批糧食,早就不夠了。
冀熱遼本來就地廣人稀,能種糧食的地方不多。
部隊人又多,沒有糧食,哪裏還有戰鬥力。
冀熱遼能有這樣的發展,還真要感謝邸玉棟這個大管家。
“整軍的框架我們前麵討論過了,總部已經批準,整編可以開始了。”
“下麵就是各旅、支隊的幹部任命,我們可以討論。”
李福生首先發言,這樣盲目討論不合適,都不熟悉。
所以提前跟政委、蔡副政委私下討論了一下。
“這一次,陝北給我們派了不少幹部,我有個想法。”
“每個旅領導去跟新來的幹部談,誰談好,跟誰去。”
李福生幹脆把後世的招數用上了,自由搭配。
上級強硬委派是不錯,可是總有協調不好的。
幹脆直接讓他們自己選,選中了就一起搭。
因為軍事主官和政工意見不統一,鬧出了不少事。
戰場上,哪裏有這麽多事,打仗都是提著腦袋呢。
在冀熱遼就有一個好處,部隊來源非常雜,更沒有嫡庶差異。
軍區所有幹部一視同仁,誰厲害誰上。
“至於具體任命,我們過幾天再討論。”
“我估計,肯定有人耐不住,首先會去找你們說好話。”
幾位領導都笑了,這些旅長沒有一個省油燈。
“還有幾件事,再通報一下。”
“按照總部的指示,津南馬上成立裝甲學校。”
“我跟總部寫了報告,不但是裝甲學校,還有炮兵學校也要建。”
“總部已經下了命令,冀熱遼炮兵學校校長由蔡副政委兼任。”
“軍區這裏,教導團要繼續組建,但是意義變了。”
“原先的教導隊,改成步兵學校,步兵學校的校長由我兼任,抽調冀東支隊政委楊秀山到步兵學校任副校長。”
“因為津南的重要性,總部已經同意,在津南支隊基礎上組建冀熱遼軍區第6旅。”
“不過,津南支隊依然保存,整編為三個團,配合第6旅作戰。”
總部沒有同意把津南整編為兩個旅,首長們其實明白李福生的意思。
但是,目前的情況下,津南軍區擴編為二級軍區的條件不成熟。
冀中、冀南、冀魯都是二級軍區,再成立一個新的沒有必要。
總部的命令,就是按照冀熱遼的實際情況,同意津南組建一個軍區、一個旅、一個支隊。
“對了,還有一點,在冀東支隊基礎上組建第5旅,冀東支隊同樣保留。”
剛說了津南第6旅,才發現把冀東忘記了。
邸主任突然想起一件事,司令員應該還不知道。
“司令員,冀東熊司令員舊傷發了,請求辭去冀東支隊司令員職位。”
“很嚴重嗎?”
李福生嚇了一跳,原先就知道熊德臣有傷,難道很厲害?
“暫時不清楚,正在來的路上。”
“好,等來了,我們再問問德臣同誌的意見。”
這可是比較棘手的事情,先等等看。
為什麽說麻煩,原因就在這裏。
司令員受傷了,政委調到軍區,冀東群龍無首。
“還有一件事,陝北和總部那邊希望我們調幾輛裝甲,還有一些火炮回去,一個是訓練用,再就是教學用。”
李福生早就知道這事,隻是他在想另外一件事。
“這沒問題,我是在想,我們還要想周全一點。”
“這次從沈陽,我們帶了不少技術人員,還有很多學生,我想抽調一批到陝北學習。”
“你們都知道,這些人想打小鬼子,但是思想上還需要幫他們提升一下。”
“有很多學生表示,想去陝北看看,感受一下革命的先進浪潮。”
“反正呢,名詞不少,我建議調一部分送過去錘煉一下。”
“再有,陝北支援我們的很多,我們回報的太少。”
“我聽說,陝北現在很困難,不但經濟上,物資彈藥奇缺。”
“那邊條件艱苦,缺衣少糧,我們不能隻顧自己。”
“我想,軍區能不能組建兩個團,護送他們回去的時候,正好運送一批物資回去。”
“雖然繳獲不算多,我們也不夠,但擠擠,還是有一點,意思一下。”
李福生這樣一說,幾位領導連連點頭。
好幾個都是陝北出來的,陝北的實際情況,他們更清楚。
“司令員,你這個提議太好了,陝北,你都不知道,確實太困難了。”
“好,那就這樣決定了,棉衣、毛毯多帶一點。”
“還有罐頭、餅幹,讓首長們嚐嚐味道。”
“邸主任,這事你負責。”
“蔡副政委,那些學生、技術人員你來挑。”
“至於部隊,我們從軍區直屬部隊中挑選,把關就由政委親自來。”
“我的意見,這兩個團送到陝北,就不用回來了,留在那邊保衛根據地。”
這可不是好玩的,萬一送幾個特務回去,那就完蛋了。
隻要中間有一絲的疑點,都不能派回去。
“讓敵工部的韓部長做一次大核查,一定不能出問題。”
李福生隱約記得,好像頑軍、小鬼子一直想偷襲陝北。
為了根據地的安全,各部隊抽調了十幾個團回到陝北。
與其等陝北下命令,還不如提前主動一點。
主要是現在部隊很多,抽調兩個團,一點問題都沒有。
隻是他沒有想到,冀熱遼的團,都是滿編團。
出發的時候,兩個團4500多人,加上300多大學生,500多技術工人,一下子回去了5000多人。
他們帶了上百車物資,太招搖了,路上差點出事。
要不是一路上打了招呼,各軍區部隊全程護送,還真有麻煩。
過年前一個月,物資抵達陝北的時候,把整個根據地都震動了。
陝北的首長為了這事,誇了冀熱遼好久。
這真不是拍馬屁,李福生是對陝北的情況有了解。
冀熱遼的物資也不是多得放倉庫,一樣不夠。
但相比陝北,冀熱遼好了不知多少倍。
冀熱遼雖然有困難,但是至少能讓戰士們吃飽飯。
根據地擴大了,是好事,但是矛盾也不少。
一下子湧進這麽多人,幾千張口,光是吃飯就是大問題。
要不是從王爺廟、沈陽繳獲了大批糧食,早就不夠了。
冀熱遼本來就地廣人稀,能種糧食的地方不多。
部隊人又多,沒有糧食,哪裏還有戰鬥力。
冀熱遼能有這樣的發展,還真要感謝邸玉棟這個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