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父子為早日歸家也是一路疾行,風塵仆仆。好在家中早早備好熱水,蔣氏趕緊安排小廝服侍著父子倆沐浴更衣。
父子二人洗去一身疲憊,換上潔淨的衣物,感覺渾身輕鬆了許多。
此時,小廝來請,“老爺、大少爺,夫人已經在花廳擺好飯菜了,請老爺、少爺移步前往。”
梁忠父子安全歸來,宅子裏上下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今日家宴蔣氏精心準備,桌上還擺了好酒供梁家父子解乏。
“老爺,今日您凱旋歸來,咱們一家子先好好樂一樂,大家快來坐下。”
蔣氏親親熱熱的挽著梁忠,梁勇、梁玉等候父母坐定方才落座。
蔣氏先給父子二人斟滿美酒,再將自己的酒杯斟滿,說道:“老爺,這些日子你們在外打拚辛苦了,玉兒咱們先敬你們父兄一杯。”說罷,率先一飲而盡。
玉兒也舉著斟滿了果子露的酒杯湊趣說道,“敬父親、敬大哥、幹了。”
席間,玉兒問起此次與水匪戰鬥的情況,梁勇立馬興奮起來,連比帶劃演繹起來。
梁玉聽著父兄的英勇事跡仰慕不已,感歎自己身為女兒身,無法上陣殺匪。
一家子親親熱熱的把酒言歡,眼見天色不早,方才散了。
回到屋內,梁忠拿出一個匣子,遞給蔣氏,“諾,這是買給你的,你看看喜不喜歡?”
蔣氏雙手接過匣子打開一看,匣子裏放著一支羊脂玉簪,雕工不凡,樣式不俗,蔣氏很是喜歡。
“夫君,您去餘杭是公幹的,怎的又花錢買這些?”說罷,蔣氏將那玉簪拿出來,對鏡簪了起來,“我很喜歡,謝謝你!”
梁忠道:“好不容易去了趟餘杭,就去街上逛了逛。我見這玉簪很是襯你就買了來送與你。”
蔣氏嗔怪道,“咱們都老夫老妻的了,以後可別亂花錢了。勇兒的彩禮、玉兒的嫁妝咱們都要抓緊預備起來呢~”
似是突然想起什麽來了,蔣氏問道:“臨走前我讓你辦的事情你辦了嗎?”
“夫人有命,怎敢不辦!我和勇兒去了趟張家,還見了江公子,大家相談甚歡。我還讓勇兒單獨與那江公子多待了會。聽勇兒說,江公子還是和以前一樣專心讀書,品行端正。”
蔣氏端了杯溫水遞給梁忠,“我想也不會有什麽亂七八糟的事情,畢竟他姐姐就在跟前照看著。那可問了他對我家玉兒有沒有什麽看法?”
“那哪能那麽明著問呢?勇兒隻得說玉兒愛舞槍弄棒的,家裏人擔心無人上門提親~”
“那他怎麽答得?”
“他說:梁姑娘雖愛舞槍弄棒的,但憐惜弱小,為人活潑直爽,定會得遇良人的。”
蔣氏眼睛一亮:“如此,也就是說對我家玉兒印象還不錯了。”
“可以這麽說吧。”說了半天口都有些幹了,梁忠喝口茶,潤了潤嗓子。
蔣氏想了想,過幾日就是重陽節,聽說張氏信佛,到時候就邀請她一起去寺裏聽經祈福賞花。
夜色已深,梁玉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身披戰袍,馳騁沙場~
這幾日,張氏也沒有閑著,在石頭和小蘭的陪同下,去莊子上看秋收的情況。
這次過來,張氏帶了不少好東西,四匹細布,四壇水酒,五花肉也割了不少。這些東西二一添作五,老李頭一家和裏長一家平均分了。
老李頭連連道謝:“太太對我們一家實在是太好了。”
張氏道:“如今你們不但幫著打點我家裏的田,還幫著打點晏書陪嫁的田地,可是比以往更辛苦了。”
老李頭樂了:“三壯也要成親了,這兩年家裏增丁添口吃飯的人也多了,可田地隻有這些。如今您讓我家老大去管理大姑娘陪嫁的百畝田地,家裏的進項增加了,日子也好過多了。這還要感謝太太和大姑娘才是。不知如今大姑娘在張家過得可還舒心?”
張氏笑了:“前兩天還寫信來了,說是一切都好;信裏還說讓我給你帶個好呢。”
老李頭咧嘴笑了:“大姑娘聰明的很,日子自是越過越好。隻是大姑娘田裏的糧食是都賣了錢還是留些糧?”
張氏歎了口氣:“張家是大戶,人際交往,上下打點都要銀子。雖說女婿有私產,可不能總是讓晏書朝他要錢花;這田裏的糧食該交稅的交稅,剩下賣了折成銀子。按例給大壯家兩成,其他的我托人帶給她,這樣她手裏也充裕些。”
“聽說餘杭那裏繁華的很,東西貴,是得多給大姑娘銀子傍身。那咱們江家自己的糧食是不是還按往年那麽辦?”老李頭繼續請示。
張氏道:“就按照往年的辦吧。我這若是有什麽事情不方便過來時,就讓石頭幫著來傳話。”
老李頭等人應了。
張氏不便在莊子上多待,處理完事務,就帶著小蘭和石頭走了。
莊子上有老李頭他們一大家子看著,張氏隻需時不時的去看看就行了,不用操太多的心。剩下的時間,她還想著多繡幾個大件的屏風,放在繡坊裏寄賣,給書傑多攢些聘禮和讀書的銀錢。
早早的,蔣氏就給張氏下了帖子,說是鼓山寺那日要講經說法,特邀她一起前往聽經祈福,到時候順路過來接她。
如今副尉夫人相邀,張氏怎敢不去,隻是覺得這些日子兩家往來似是頻繁了些。
重陽那日一早,蔣氏就帶著梁玉一起來江家接張氏去寺裏。
以往梁玉見到張氏總是親親熱熱的喊著:“張嬸嬸。”今日反倒有些扭捏起來,聲量較往常都低了許多。
張氏沒多在意,仍然親親熱熱的答應了。
重陽佳節城外人流如織,有不少富貴人家騎馬乘車外出遊玩;還有文人在那裏吟詩作對,把酒言歡。路邊有那賣瓜果的小販正賣力的吆喝著,很是熱鬧。
一路上蔣氏和張氏二人就兒女的瑣事聊了一路,梁玉則不好意思的掀開車簾看著路上的熱鬧。蔣氏看在眼裏,心裏偷笑起來。
等到了寺門,一行人前往正殿非常虔誠的聽經祈福,並進獻了不少香油錢。
聽完經祈完福後,蔣氏建議道:“剛才我進來的時候,見寺廟外有不少賣花的,不如咱們過去看看。”
如今這時節觀賞的菊花主要就是“萬齡菊”、“桃花菊”、“木香菊”等幾種,張氏唏噓道:“以前我家晏書在家時,還培育出了一盆墨菊,很是珍稀。隻是如今她嫁人了,我又是個不懂種花草的……”
父子二人洗去一身疲憊,換上潔淨的衣物,感覺渾身輕鬆了許多。
此時,小廝來請,“老爺、大少爺,夫人已經在花廳擺好飯菜了,請老爺、少爺移步前往。”
梁忠父子安全歸來,宅子裏上下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今日家宴蔣氏精心準備,桌上還擺了好酒供梁家父子解乏。
“老爺,今日您凱旋歸來,咱們一家子先好好樂一樂,大家快來坐下。”
蔣氏親親熱熱的挽著梁忠,梁勇、梁玉等候父母坐定方才落座。
蔣氏先給父子二人斟滿美酒,再將自己的酒杯斟滿,說道:“老爺,這些日子你們在外打拚辛苦了,玉兒咱們先敬你們父兄一杯。”說罷,率先一飲而盡。
玉兒也舉著斟滿了果子露的酒杯湊趣說道,“敬父親、敬大哥、幹了。”
席間,玉兒問起此次與水匪戰鬥的情況,梁勇立馬興奮起來,連比帶劃演繹起來。
梁玉聽著父兄的英勇事跡仰慕不已,感歎自己身為女兒身,無法上陣殺匪。
一家子親親熱熱的把酒言歡,眼見天色不早,方才散了。
回到屋內,梁忠拿出一個匣子,遞給蔣氏,“諾,這是買給你的,你看看喜不喜歡?”
蔣氏雙手接過匣子打開一看,匣子裏放著一支羊脂玉簪,雕工不凡,樣式不俗,蔣氏很是喜歡。
“夫君,您去餘杭是公幹的,怎的又花錢買這些?”說罷,蔣氏將那玉簪拿出來,對鏡簪了起來,“我很喜歡,謝謝你!”
梁忠道:“好不容易去了趟餘杭,就去街上逛了逛。我見這玉簪很是襯你就買了來送與你。”
蔣氏嗔怪道,“咱們都老夫老妻的了,以後可別亂花錢了。勇兒的彩禮、玉兒的嫁妝咱們都要抓緊預備起來呢~”
似是突然想起什麽來了,蔣氏問道:“臨走前我讓你辦的事情你辦了嗎?”
“夫人有命,怎敢不辦!我和勇兒去了趟張家,還見了江公子,大家相談甚歡。我還讓勇兒單獨與那江公子多待了會。聽勇兒說,江公子還是和以前一樣專心讀書,品行端正。”
蔣氏端了杯溫水遞給梁忠,“我想也不會有什麽亂七八糟的事情,畢竟他姐姐就在跟前照看著。那可問了他對我家玉兒有沒有什麽看法?”
“那哪能那麽明著問呢?勇兒隻得說玉兒愛舞槍弄棒的,家裏人擔心無人上門提親~”
“那他怎麽答得?”
“他說:梁姑娘雖愛舞槍弄棒的,但憐惜弱小,為人活潑直爽,定會得遇良人的。”
蔣氏眼睛一亮:“如此,也就是說對我家玉兒印象還不錯了。”
“可以這麽說吧。”說了半天口都有些幹了,梁忠喝口茶,潤了潤嗓子。
蔣氏想了想,過幾日就是重陽節,聽說張氏信佛,到時候就邀請她一起去寺裏聽經祈福賞花。
夜色已深,梁玉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身披戰袍,馳騁沙場~
這幾日,張氏也沒有閑著,在石頭和小蘭的陪同下,去莊子上看秋收的情況。
這次過來,張氏帶了不少好東西,四匹細布,四壇水酒,五花肉也割了不少。這些東西二一添作五,老李頭一家和裏長一家平均分了。
老李頭連連道謝:“太太對我們一家實在是太好了。”
張氏道:“如今你們不但幫著打點我家裏的田,還幫著打點晏書陪嫁的田地,可是比以往更辛苦了。”
老李頭樂了:“三壯也要成親了,這兩年家裏增丁添口吃飯的人也多了,可田地隻有這些。如今您讓我家老大去管理大姑娘陪嫁的百畝田地,家裏的進項增加了,日子也好過多了。這還要感謝太太和大姑娘才是。不知如今大姑娘在張家過得可還舒心?”
張氏笑了:“前兩天還寫信來了,說是一切都好;信裏還說讓我給你帶個好呢。”
老李頭咧嘴笑了:“大姑娘聰明的很,日子自是越過越好。隻是大姑娘田裏的糧食是都賣了錢還是留些糧?”
張氏歎了口氣:“張家是大戶,人際交往,上下打點都要銀子。雖說女婿有私產,可不能總是讓晏書朝他要錢花;這田裏的糧食該交稅的交稅,剩下賣了折成銀子。按例給大壯家兩成,其他的我托人帶給她,這樣她手裏也充裕些。”
“聽說餘杭那裏繁華的很,東西貴,是得多給大姑娘銀子傍身。那咱們江家自己的糧食是不是還按往年那麽辦?”老李頭繼續請示。
張氏道:“就按照往年的辦吧。我這若是有什麽事情不方便過來時,就讓石頭幫著來傳話。”
老李頭等人應了。
張氏不便在莊子上多待,處理完事務,就帶著小蘭和石頭走了。
莊子上有老李頭他們一大家子看著,張氏隻需時不時的去看看就行了,不用操太多的心。剩下的時間,她還想著多繡幾個大件的屏風,放在繡坊裏寄賣,給書傑多攢些聘禮和讀書的銀錢。
早早的,蔣氏就給張氏下了帖子,說是鼓山寺那日要講經說法,特邀她一起前往聽經祈福,到時候順路過來接她。
如今副尉夫人相邀,張氏怎敢不去,隻是覺得這些日子兩家往來似是頻繁了些。
重陽那日一早,蔣氏就帶著梁玉一起來江家接張氏去寺裏。
以往梁玉見到張氏總是親親熱熱的喊著:“張嬸嬸。”今日反倒有些扭捏起來,聲量較往常都低了許多。
張氏沒多在意,仍然親親熱熱的答應了。
重陽佳節城外人流如織,有不少富貴人家騎馬乘車外出遊玩;還有文人在那裏吟詩作對,把酒言歡。路邊有那賣瓜果的小販正賣力的吆喝著,很是熱鬧。
一路上蔣氏和張氏二人就兒女的瑣事聊了一路,梁玉則不好意思的掀開車簾看著路上的熱鬧。蔣氏看在眼裏,心裏偷笑起來。
等到了寺門,一行人前往正殿非常虔誠的聽經祈福,並進獻了不少香油錢。
聽完經祈完福後,蔣氏建議道:“剛才我進來的時候,見寺廟外有不少賣花的,不如咱們過去看看。”
如今這時節觀賞的菊花主要就是“萬齡菊”、“桃花菊”、“木香菊”等幾種,張氏唏噓道:“以前我家晏書在家時,還培育出了一盆墨菊,很是珍稀。隻是如今她嫁人了,我又是個不懂種花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