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桃很是喜歡自己的新名字,然後逢人就講自己改了名,如今叫丁香。
秦氏如今一門心思都在想著如何和張敬和好,無心去準備中秋節禮事宜。
林老太太隻得讓晏書幫著打下手。
這些個事情晏書在家裏也是做慣了的,隻是江家是個小家族,除了給族長的節禮和學裏夫子的節禮豐厚些外,送給其他親友的節禮不過就是一斤肉,一條魚等,掰個手指頭就能搞定。
可張家家大業大的,親友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那些個節禮就等分門別類的準備起來。
晏書打定主意要以穩妥為主,就將往年的節禮單子翻了出來,參照著預備。
等她將今年的節禮單子都理好了,就呈給老太太和秦氏定奪。
林老太太和秦氏略添減了一二,就讓外院負責采買的管事的去辦了。
此時,張敬也收到了王孝中的信件,說是有幾人願意一起結個善緣。
最終,張家拿了一千兩白銀,王家並另外四家各出了八百兩白銀湊齊了秦家所需的銀錢。
張敬將秦氏喊進書房裏,將五千兩的交子以及一份書信交給了她,“銀錢已經準備好了,這是我寫給嶽父的信,你派妥帖的人去辦了吧。”
秦氏眼見老爺將事情辦妥了,心裏放下了塊大石;可又委委屈屈的說道:“這幾日夫君您生我的氣,我還以為您要撒手不管了呢?可見您還是關心我的,我心中很是感激。”
秦氏有時候就是愛腦子發抽,張敬也是無奈的很:“你若真的想要感激,就多去母親那裏替我盡盡孝,養育好孩子,家和萬事興。”
“我知道了老爺。這次過節,老太太準備讓我帶著江氏好好見見族裏的長輩們,這事情我一定辦的漂漂亮亮的。”秦氏表起忠心來。
張敬道:“你能想的通就是最好了。”
秦氏高高興興的走了,預備起家裏過節的事情來也是勁頭十足。
忙忙碌碌中,晏書閑暇時也會想母親如今在家裏做些什麽呢?
這次出門有好些日子了,多虧了三嬸子精心照看著家裏。張氏拿了一百個大錢,包了兩塊細布,拿給三嬸子。
三嬸子樂滋滋的接了過來:“都是族人,又是近鄰,幫著照看著是應該的。”
“他嬸子,我看你這次從餘杭回來,女婿家又給拿了不少好東西吧?這一箱箱的東西,羨煞人了。”三嬸子眼熱得很。
張氏趕忙解釋道:“裏麵有一大半都是我們這次出門帶的箱籠;其他的不過是些個土物等,看著堆頭大,其實不值什麽錢。”
三嬸子撇撇嘴:“看您,又謙虛了吧。”張氏笑了笑就回去了。
女兒出嫁了,兒子又在外求學,家裏隻剩張氏,外加一個小丫鬟和一個小廝,真的是一家子的老幼。
正好,中秋快到了,親朋間也該走動走動了。張氏想了想,打發石頭去族長家問問明日李氏在不在家,她要前去拜訪。
小蘭幫著張氏先將休息的裏屋給打掃了,然後將帶回來的土儀分別歸類,幫著張氏挑選些合用的準備做節禮送人。
張氏給族長家備的禮是一匹杭緞,一套文房四寶;給書傑原來縣學先生李夫子備的禮是一盒龍井,一套文房四寶。
不一會,石頭回來了,說族長夫人明日有空。
一家人剛回來,又是打掃房間,又是歸置行李的,累的不行。
石頭去街角買了三碗羊肉麵回來,眾人吃了後,又燒水洗漱一番,就早早的歇下了。
次日一早,張氏帶著小蘭拿著節禮就前往族長家裏去了,石頭則留在家裏看家。
李氏聽到小丫頭來報張氏到了,連忙迎了出來:“他嬸子,您回來了?”
張氏趕忙上前:“昨日就回來了,這不立馬就過來拜訪嫂子您。”
主客落座,立馬有小丫鬟端了茶水過來。
李氏仔細端詳了張氏:“嗯,這次你回來整個人看起來精神了許多,果然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張家對晏書很不錯吧!”
“張家人都是寬厚的,晏書嫁過去我放心的很。”張氏臉上不由的帶出笑來。
“那就好。”李氏端著茶喝了兩口。
張氏道:“眼看著中秋就要到了,晏書和書傑還特地叮囑我千萬別忘了來族長這裏走動。還讓我拿了綢緞和文房四寶過來,說是最合用不過的了。”
李氏見小輩們還惦記著她,心裏很是受用,“都是一家子的親戚,哪裏還要如此客氣。”
張氏將那杭緞拿出來,“聽說京裏的富貴人家都穿這緞子,我們縣裏還沒的賣呢。這套文房四寶,自己用還是送人都合用的很。”
李氏笑著收了,又拿了一簍子的石榴,新鮮瓜果等送與了張氏,“都是家裏莊子上產的,他嬸子帶回去吃吧。”
等族長回來後,李氏將張氏帶的東西捧出來給他看,
“他張嬸子還有心的很,一回到家裏就過來了。”
“如今,江家就剩她一人在家,若是有什麽難處,你做堂嫂的多幫襯一二。沒個男人在家,我們族裏就要多幫襯著。”
回到家裏,時辰還早,張氏讓石頭將節禮送到李夫子家裏去。然後又打發小蘭去梁家問問蔣夫人明日是否得空?
張氏臨行前,晏書還特地囑咐一二:“母親,平日裏梁家對我家就不錯,我出嫁的時候給的添妝禮也很實在;玉兒和我也是亦師亦友,以後您可要多與他家走動走動。此外,這是我贈與梁玉的禮物,勞煩您帶給她。”
那是一本遊記,是晏書讓家垚在書鋪子裏淘的,著者是一名無名客,描寫的是不同地區的山川地勢和風土人情,很是有意思,梁玉定會喜歡。
張氏將書翻出來,等著明日去梁家的時候一並拿給梁玉。梁家是武將,文房四寶自是不能送的,張氏就備了兩匹杭緞,兩盒茶葉。
小蘭回來後,稟報道:“太太,蔣夫人跟前的風荷姐姐說,明日得空,讓您過去。”
幾人又開始打掃院子,晌午前終於打掃完畢,大家都累的不行。
午膳仍是在外頭買了來吃,中午大家好好地歇了個午覺,方才慢慢緩過來。
翌日巳時初,張氏拿著禮物帶著小蘭來到梁家,蔣氏親親熱熱的迎了出來。
張氏趕緊帶著小蘭給她行禮,蔣氏連忙扶了她一把,“張太太,您客氣了。”
張氏道:“禮不可廢。”
蔣氏笑了:“好啦,快入座。張太太是何時回來的?家裏的事情可都處理好了?”
張氏起身道:“前日上午回來的,這兩天都在打掃院落,整理箱籠,昨日才堪堪弄好。”
“江夫子遠嫁,江公子又在書院裏讀書,家裏如今應當也清閑一二了,若是得空,可多來我這裏坐坐。”蔣氏盛情邀請著。
張氏以為不過是客氣話,“多謝夫人。對了,不知梁小姐可在家中,我家晏書讓我帶了東西給她。”
這不就是“瞌睡就遇到了枕頭,求之不得”,蔣氏趕緊讓人去請梁玉。
“沒想到,江夫子還記掛著我家玉兒。自從江夫子遠嫁後,她好幾日吃飯都不香,惦記著她呢。”蔣氏趕緊絮叨上了。
兩人聊著兒女之間的事情,就聽見廳外傳來脆生生的女聲:“張嬸嬸過來了~”
緊接著一位俊俏的少女大步走了進來,此人正是梁玉,秋菊則跟在她的身後。
這死丫頭怎的一點都不嫻靜,這麽個大嗓門?蔣氏在心裏叨咕著。
張氏笑眯眯的:“梁姑娘還是這麽英姿颯爽。”
梁玉聽了開心的很,“還是張嬸嬸懂我,我母親天天就知道讓我嫻靜,說話還要輕聲細語的~真是頭疼。”
蔣氏聽了隻得佯裝生氣:“好了,你這是怎麽和你張嬸嬸說話呢?要懂禮節。”
梁玉連忙向張氏行了一禮:“張嬸嬸好。”
張氏趕忙上前扶住:“怎的如此客氣,快起來。”
梁玉直接坐在張氏身邊:“張嬸嬸,夫子如今在張家過得如何?若是他們敢對她不好,您和我說,我立馬過去給夫子撐腰。”
哪有女孩子這麽說話的?蔣氏氣的直扶額。
張氏和藹的很:“你放心,她很好,女婿對她也不錯。”
“這還差不多,不枉費當初我還在夫子跟前幫他說好話。”
蔣氏可逮到這機會了:“張太太,你看這孩子的性子,以後可怎麽辦好?”
秦氏如今一門心思都在想著如何和張敬和好,無心去準備中秋節禮事宜。
林老太太隻得讓晏書幫著打下手。
這些個事情晏書在家裏也是做慣了的,隻是江家是個小家族,除了給族長的節禮和學裏夫子的節禮豐厚些外,送給其他親友的節禮不過就是一斤肉,一條魚等,掰個手指頭就能搞定。
可張家家大業大的,親友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那些個節禮就等分門別類的準備起來。
晏書打定主意要以穩妥為主,就將往年的節禮單子翻了出來,參照著預備。
等她將今年的節禮單子都理好了,就呈給老太太和秦氏定奪。
林老太太和秦氏略添減了一二,就讓外院負責采買的管事的去辦了。
此時,張敬也收到了王孝中的信件,說是有幾人願意一起結個善緣。
最終,張家拿了一千兩白銀,王家並另外四家各出了八百兩白銀湊齊了秦家所需的銀錢。
張敬將秦氏喊進書房裏,將五千兩的交子以及一份書信交給了她,“銀錢已經準備好了,這是我寫給嶽父的信,你派妥帖的人去辦了吧。”
秦氏眼見老爺將事情辦妥了,心裏放下了塊大石;可又委委屈屈的說道:“這幾日夫君您生我的氣,我還以為您要撒手不管了呢?可見您還是關心我的,我心中很是感激。”
秦氏有時候就是愛腦子發抽,張敬也是無奈的很:“你若真的想要感激,就多去母親那裏替我盡盡孝,養育好孩子,家和萬事興。”
“我知道了老爺。這次過節,老太太準備讓我帶著江氏好好見見族裏的長輩們,這事情我一定辦的漂漂亮亮的。”秦氏表起忠心來。
張敬道:“你能想的通就是最好了。”
秦氏高高興興的走了,預備起家裏過節的事情來也是勁頭十足。
忙忙碌碌中,晏書閑暇時也會想母親如今在家裏做些什麽呢?
這次出門有好些日子了,多虧了三嬸子精心照看著家裏。張氏拿了一百個大錢,包了兩塊細布,拿給三嬸子。
三嬸子樂滋滋的接了過來:“都是族人,又是近鄰,幫著照看著是應該的。”
“他嬸子,我看你這次從餘杭回來,女婿家又給拿了不少好東西吧?這一箱箱的東西,羨煞人了。”三嬸子眼熱得很。
張氏趕忙解釋道:“裏麵有一大半都是我們這次出門帶的箱籠;其他的不過是些個土物等,看著堆頭大,其實不值什麽錢。”
三嬸子撇撇嘴:“看您,又謙虛了吧。”張氏笑了笑就回去了。
女兒出嫁了,兒子又在外求學,家裏隻剩張氏,外加一個小丫鬟和一個小廝,真的是一家子的老幼。
正好,中秋快到了,親朋間也該走動走動了。張氏想了想,打發石頭去族長家問問明日李氏在不在家,她要前去拜訪。
小蘭幫著張氏先將休息的裏屋給打掃了,然後將帶回來的土儀分別歸類,幫著張氏挑選些合用的準備做節禮送人。
張氏給族長家備的禮是一匹杭緞,一套文房四寶;給書傑原來縣學先生李夫子備的禮是一盒龍井,一套文房四寶。
不一會,石頭回來了,說族長夫人明日有空。
一家人剛回來,又是打掃房間,又是歸置行李的,累的不行。
石頭去街角買了三碗羊肉麵回來,眾人吃了後,又燒水洗漱一番,就早早的歇下了。
次日一早,張氏帶著小蘭拿著節禮就前往族長家裏去了,石頭則留在家裏看家。
李氏聽到小丫頭來報張氏到了,連忙迎了出來:“他嬸子,您回來了?”
張氏趕忙上前:“昨日就回來了,這不立馬就過來拜訪嫂子您。”
主客落座,立馬有小丫鬟端了茶水過來。
李氏仔細端詳了張氏:“嗯,這次你回來整個人看起來精神了許多,果然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張家對晏書很不錯吧!”
“張家人都是寬厚的,晏書嫁過去我放心的很。”張氏臉上不由的帶出笑來。
“那就好。”李氏端著茶喝了兩口。
張氏道:“眼看著中秋就要到了,晏書和書傑還特地叮囑我千萬別忘了來族長這裏走動。還讓我拿了綢緞和文房四寶過來,說是最合用不過的了。”
李氏見小輩們還惦記著她,心裏很是受用,“都是一家子的親戚,哪裏還要如此客氣。”
張氏將那杭緞拿出來,“聽說京裏的富貴人家都穿這緞子,我們縣裏還沒的賣呢。這套文房四寶,自己用還是送人都合用的很。”
李氏笑著收了,又拿了一簍子的石榴,新鮮瓜果等送與了張氏,“都是家裏莊子上產的,他嬸子帶回去吃吧。”
等族長回來後,李氏將張氏帶的東西捧出來給他看,
“他張嬸子還有心的很,一回到家裏就過來了。”
“如今,江家就剩她一人在家,若是有什麽難處,你做堂嫂的多幫襯一二。沒個男人在家,我們族裏就要多幫襯著。”
回到家裏,時辰還早,張氏讓石頭將節禮送到李夫子家裏去。然後又打發小蘭去梁家問問蔣夫人明日是否得空?
張氏臨行前,晏書還特地囑咐一二:“母親,平日裏梁家對我家就不錯,我出嫁的時候給的添妝禮也很實在;玉兒和我也是亦師亦友,以後您可要多與他家走動走動。此外,這是我贈與梁玉的禮物,勞煩您帶給她。”
那是一本遊記,是晏書讓家垚在書鋪子裏淘的,著者是一名無名客,描寫的是不同地區的山川地勢和風土人情,很是有意思,梁玉定會喜歡。
張氏將書翻出來,等著明日去梁家的時候一並拿給梁玉。梁家是武將,文房四寶自是不能送的,張氏就備了兩匹杭緞,兩盒茶葉。
小蘭回來後,稟報道:“太太,蔣夫人跟前的風荷姐姐說,明日得空,讓您過去。”
幾人又開始打掃院子,晌午前終於打掃完畢,大家都累的不行。
午膳仍是在外頭買了來吃,中午大家好好地歇了個午覺,方才慢慢緩過來。
翌日巳時初,張氏拿著禮物帶著小蘭來到梁家,蔣氏親親熱熱的迎了出來。
張氏趕緊帶著小蘭給她行禮,蔣氏連忙扶了她一把,“張太太,您客氣了。”
張氏道:“禮不可廢。”
蔣氏笑了:“好啦,快入座。張太太是何時回來的?家裏的事情可都處理好了?”
張氏起身道:“前日上午回來的,這兩天都在打掃院落,整理箱籠,昨日才堪堪弄好。”
“江夫子遠嫁,江公子又在書院裏讀書,家裏如今應當也清閑一二了,若是得空,可多來我這裏坐坐。”蔣氏盛情邀請著。
張氏以為不過是客氣話,“多謝夫人。對了,不知梁小姐可在家中,我家晏書讓我帶了東西給她。”
這不就是“瞌睡就遇到了枕頭,求之不得”,蔣氏趕緊讓人去請梁玉。
“沒想到,江夫子還記掛著我家玉兒。自從江夫子遠嫁後,她好幾日吃飯都不香,惦記著她呢。”蔣氏趕緊絮叨上了。
兩人聊著兒女之間的事情,就聽見廳外傳來脆生生的女聲:“張嬸嬸過來了~”
緊接著一位俊俏的少女大步走了進來,此人正是梁玉,秋菊則跟在她的身後。
這死丫頭怎的一點都不嫻靜,這麽個大嗓門?蔣氏在心裏叨咕著。
張氏笑眯眯的:“梁姑娘還是這麽英姿颯爽。”
梁玉聽了開心的很,“還是張嬸嬸懂我,我母親天天就知道讓我嫻靜,說話還要輕聲細語的~真是頭疼。”
蔣氏聽了隻得佯裝生氣:“好了,你這是怎麽和你張嬸嬸說話呢?要懂禮節。”
梁玉連忙向張氏行了一禮:“張嬸嬸好。”
張氏趕忙上前扶住:“怎的如此客氣,快起來。”
梁玉直接坐在張氏身邊:“張嬸嬸,夫子如今在張家過得如何?若是他們敢對她不好,您和我說,我立馬過去給夫子撐腰。”
哪有女孩子這麽說話的?蔣氏氣的直扶額。
張氏和藹的很:“你放心,她很好,女婿對她也不錯。”
“這還差不多,不枉費當初我還在夫子跟前幫他說好話。”
蔣氏可逮到這機會了:“張太太,你看這孩子的性子,以後可怎麽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