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瑾兒,晏書原本充實的日子又閑散下來,抽空就領著書傑去莊子上轉轉。


    書傑正在長個的時候,不過幾個月現在已經高過晏書半個頭了,他聲音由原來的小脆嗓變成了公鴨嗓。眼看著書傑就要長成大人了,晏書頗有種老母親的欣慰感。


    隻是當兩人來到莊子上時,李叔麵上反倒嚴肅的很。


    晏書奇道:“李叔,這是怎麽了?”


    李叔憂愁道:“大姑娘,少東家,我現在擔心會發大水。”


    晏書道:“前日雨不是剛停了嗎?”


    李叔歎了口氣:“咱們這雨是停了,可我早上路過湖邊,見水位似是比昨日還高了些。恐怕是江裏的水倒灌進來了,我是擔心會有水災。”


    晏書也傻了眼:“那怎麽辦?”


    李叔道:“隻要這兩日咱們這兒不下雨,始終都是大晴天,估計也沒有多大的問題。不過前兩日我聽裏長說,江裏上遊好像還在下雨。”


    晏書想了想:“那就隻能期盼著咱們這兒不要發洪水了。”


    書傑插嘴:“這樣的話,那家裏的糧食得收好。”


    李叔道:“這請放心,該賣的糧食都賣了,家裏隻剩下稻種和口糧。咱們莊子地勢高,實在不行,就存些糧食上山,隻要口糧夠吃就行。”


    晏書聽了,趕緊帶著書傑回家,將口糧給放在櫃子頂上,防止因發大水導致口糧被淹,省的到時候沒得吃。


    準備雖充分,但大家都多慮了,兩天後,湖水的水位漸漸下降,恢複了正常,眾人都舒了口氣。


    可還沒等高興多久,縣城開始戒嚴了,原來上遊有的縣因雨水太過豐沛,引發了水患,有災民朝著廬州府及其下屬的縣城來了。


    州府加急下發函件,要求各個縣衙積極應對,平穩渡過。


    等公函到了縣裏的時候,縣外也聚集了有上百名災民。


    現在天氣炎熱,水災之後特別容易引起瘟疫,若是防治不當可是要死人的。


    好在縣令大人不是富貴出身,小時候也經曆過水災旱災,有一定的應對經驗。


    隻是上頭一沒給良策,二沒給支援;一封函件,就讓李縣令頭疼不已。


    此時縣丞獻了一計:“不如請縣裏的眾官吏和有威信的族老,鄉紳等共商計策。”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這方法好縣令大人立馬拍板定了。


    這日,縣令將軍營裏的梁大人、縣裏的眾官吏,有頭有臉的鄉紳,當地大族的族長、各藥鋪的大夫等人請到縣衙共商大計。


    申時末,梁大人回到家裏,一路上暑氣盛的很,蔣氏趕緊讓人打了一盆溫水,伺候著梁忠擦洗。


    不一會,小丫頭端來了鎮在井裏涼著的綠豆湯,梁忠接過綠豆湯大口喝著,蔣氏則在一旁幫著打扇:“這麽熱的天,縣令大人將你請過去是有何事?”


    梁忠喝了綠豆湯,方才緩了過來:“縣裏請我們過去倒也不涉及什麽軍務大事。上遊不是有州府被水淹了嗎?有災民就往咱州府以及附近的縣城跑,州府發了急函,要各縣積極應對,平穩過渡。縣令大人就請我們過去,看看如何應對?”


    蔣氏問道,“那縣裏商議怎麽應對的?”


    梁忠道,“最後商議的結果是,縣裏準備提供些物料幫著那些災民在城外搭建些茅屋,讓他們有地方可歇腳,不讓他們進城,這樣可以避免出現疫情。又讓各富戶出些糧食搭個粥棚,讓他們略可果腹。等過個十天半月的,水退了,就要責令他們回去了。”


    蔣氏點點頭,“上天有好生之德,隻是我們縣裏施粥會不會引得其他地方的人過來,反倒不好掌控?”


    梁忠側身歪在榻上,“李大人說了,到時候讓那衙役告訴那些災民,若是引得其他人前來,就不再施粥,而且還派了專人給他們登記造冊。不是縣令大人心狠,隻是咱們畢竟是個小縣城,能保住自家百姓有飯吃就不錯了。對了,李縣令本想讓我從軍營裏派些人來維持治安,隻是我還未接上令,怎能隨意調動?若是有人搗鬼告我一狀,我可吃不了兜著走。不過我也不好太駁了他麵子,說是讓他向州府上書,請州府出麵向我部上峰溝通去。後來李縣令方才提議讓各家派些人手幫著縣衙巡邏。”


    蔣氏道,“可不是嗎,軍營調度不可隨意,否則那大帽子扣下來,咱家裏人的腦袋都不夠砍得。”


    梁忠又道:“現在已經六月了,天氣炎熱,再加上水患,很容易滋生疫病。那些大夫們說了,讓縣裏的人最近都少喝生水,哪怕再熱也要將水給燒開了喝,否則容易染疫病,你記得讓管事的叮囑大家。”


    蔣氏道:“這您就不要操心了,我會安排好的。另外,我想著一會讓人打聽下李縣令家準備出多少糧米,我們就比照著增加三成。那參與巡視的人,咱家裏出五六個人,您看可合適?”


    梁忠點點頭,“就這麽辦吧。若是參與巡視的人手不夠,咱家就在外麵雇些人幫忙。明日一早,還得去那縣衙,商討些細節。”


    蔣氏道:“這也是沒辦法的,雖說咱們隸屬兵部,可也要與當地的官員打好交道。”


    次日一早,那梁忠就去往縣衙拜會李縣令,兩人就那治安問題談了許久,初步議定讓那些個鄉紳富商每家出三個家丁,縣衙出十人,趙家出十個小廝,大概就有那六十餘人,每十人編成一隊,每日兩隊,由那縣衙出人做那小隊長,輪流巡邏。


    後又給那百十來的災民分了組,每十人一組,選那老實能幹的人做小組長,對那些災民進行管理。若出了事情就找那小組長,有點類似保甲製。


    雖說熬得是糙米粥,濃厚適中,但有口吃的就不錯了,再說還了有茅屋住,天氣熱,倒也沒有那麽多的講究。


    有吃有住,隻有那腦子不好的才會亂來。但有時候不怕一萬就怕那萬一,不過好在縣裏政令通達,衙役們也給力,每日粥棚管理有序,偶有那潑皮搗亂的,立馬抓住處理了。


    再加上城外二十裏就是軍營,將士們雖不能隨意出營,但在那裏駐紮著,宵小也不敢亂來。


    張氏是個心善,聽說有災民在縣外,也讓晏書拿了十斤陳米送到族裏,想要捐給災民熬粥喝。


    所謂陳米其實就是去年產的米,口感也都還好,隻是不是新米罷了。


    這兩日李氏也頭疼著呢?前些日子縣令大人將縣裏各家有頭臉的族長叫了過去籌措糧食,江族長推卻不過,隻得與家中幾位族老商議從族裏祭田的產出裏拿了五石的糙米,搭了粥棚。這兩日糧食也快耗盡了,張氏送來的十斤米,又能再支撐一天了。


    李氏看著晏書那眼神又柔和一些:“你母親的心意,我回頭就和你大伯說。聽說縣令還要將那樂善好施的人寫到縣誌裏,到時候上報咱族裏的人,就將你家書傑的名字報上去。”


    有了江書傑家的帶頭,有些薄有家產的族人,也都三兩斤的捐了些米糧,攏共在一起也有一石糧食了,暫時解決了族裏的大問題。


    很快,上遊的洪水就退了,那些個災民陸陸續續的回到原籍,看能不能再補種些作物和菜蔬,否則秋冬季節甚至到了明年春天日子將更難熬。


    這次因應對及時,沒有出什麽亂子,縣令及梁大人都得了上峰的嘉獎。縣令也兌現了承諾,將此次捐糧、出銀子的家族和人員都寫進了縣誌。


    能被寫進縣誌可算是那光宗耀祖的事情,以後李縣令再讓大家幫著辦什麽事情,那些個富戶、鄉紳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閨秀奮鬥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湖邊一尾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湖邊一尾魚並收藏寒門閨秀奮鬥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