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為了辦除服禮家裏也花了十來兩的銀子,銀錢有些緊張,可今年是江家除服後的第一個新年,親友間就可以正常走動了,那該置辦的年貨還是要辦的。
過了小年就是年,晏書在家幫著母親置辦年貨:炸肉丸,煎蛋餃,又買了米糖、炒黃豆、炒蠶豆,糕點等物品。
二十六那日,晏書拿了十斤臘肉,將七夕文比時得的徽墨一並交給書傑,讓他給學裏的李夫子拜個早年。
二十七那日,李叔領著李家嬸子駕著牛車,給江家送了些山貨、一隻活雞、一隻活鴨做年禮。
晏書下了兩碗雞蛋麵,端給李叔兩口子吃。
晏書抬頭看了看天:“今日這天都陰沉沉的,恐要下雪,叔和嬸子怎的就過來了,萬一路上遇到風雪可怎麽辦?到時候可受罪了。”
李家嬸子道:“就是擔心要下雪,所以趕緊將東西給送來。”
張氏見他們這麽冷的天竟然一大早就從鄉下趕過來,說不感動是假的:“這些個東西你們自己留著吃,家裏都有。”
李家嬸子笑了笑:“家裏的是家裏的,我們送的代表的是我們的心意。”
晏書想起莊子上菜地裏的韭菜來:“李叔,這些日子菜地如何?”
“大姑娘放心,我每天一早都要看下,那牛糞每日都是微微熱,就算前些日子下雪,那菜地裏的土都沒有上凍。”
晏書道:“那就好,若是過年期間下大雪,還得請李叔,嬸子每日多看看那菜地。”
“大姑娘,下雪的時候沒事,反倒是化雪的時候我得多照看著。”
眼看這天愈發陰沉了,李叔兩口子急著要回去,張氏讓晏書拿了兩斤米糖、兩斤麵粉、兩樣糕點給他們帶了回去。
過了下午,那天上就開始飄飄灑灑的下起大雪來了,晚上江家人直接用砂鍋煮了一鍋燴,裏麵有泡發開的菌菇、筍子和豆腐,一家子熱乎乎的吃了。
這雪整整下了一夜,冬日裏天亮的遲,晏書早早起來準備早飯,推開窗,隻見屋簷上、牆頭上、花木上都覆蓋著一層雪,那雪噗噗的落下,顯得周圍更加寂靜。
這讓晏書想起了兩句詩,“丹楓翻鴨伴水宿,長鬆落雪驚醉眠”,“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一陣冷冽的風夾裹著幾片雪花吹進屋來,晏書不禁打了個哆嗦。趕緊將厚襖子給穿上了,然後幫著張氏生火做早飯。沒一會書傑也起床了,張氏盯著他將那厚袍子給穿在身上。
很快早飯就做好了,晏書熱了四個炊餅,煮了三個雞蛋,又從壇子裏掏出一小碟子的蘿卜幹。書傑正在長身體的時候,他一人要吃兩個炊餅方才能吃飽。
吃完早飯,歇了一會,書傑又回房讀書去了。前天,他去給夫子拜個早年,順便請教了夫子他大概什麽時候能去下場考秀才。
夫子建議他明年再苦讀一年,到了後年考中的把握就比較大了。
掐頭去尾的一算下來,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了。書傑突然感覺時間不夠用,更加勤學苦讀起來。
今日張氏和晏書準備花一上午的時間將家裏打掃幹淨,這時突然聽到敲門聲。
晏書過去開了門,隻見一個小夥計捧著兩匹綢緞,一匹是藍色的,一匹是玫紅色的,還有兩刀宣紙站在門外,那小夥計正是花草行的人。
“江姑娘,這是我家張公子托人帶來的,讓我送到你家;另外,這裏還有一封信是給江小公子的。”
晏書有些吃驚:“怎的送了這麽許多東西?”
那夥計道:“這我也不清楚,公子怎麽吩咐的,我就怎麽做。”說罷將東西往晏書跟前一送,就跑了。
晏書本想給他十個大錢謝謝他的,結果這錢也省了。
晏書將東西拿回屋內,張氏也有些吃驚:“這是誰啊,送這麽貴重的事物過來。”
晏書趕緊將書傑給喊了出來,將信遞給了他,揶揄道:“你張大哥送的~”
書傑將信打開一看,樂開了花:“張大哥今年在書院裏考了學年第十,就送了這些東西,讓我們與他同喜。信裏說,他知道咱家已經除服了,就送這綢緞過來,讓咱們做套新衣服穿。這兩刀宣紙也是給姐姐你和我使的。”
晏書翻了個大白眼:“你張大哥有錢,可你怎麽回禮呢?”
書傑笑嘻嘻的道:“我現在是回不起,不過我會記下來,等以後有機會再雙倍謝他。”
姐弟兩人還在說著話,一轉頭那綢緞和宣紙都被張氏細細的收了起來。
“這麽好的東西,我幫你們收好,到時候是送人還是自用都合適。”
忙忙碌碌中除夕到了,江家人口簡單攏共也就三口人,就算人少那也要過個熱鬧的年。更何況這是除服後過的第一個年。
吃那年夜飯前,書傑作為家中唯一男丁久違的點燃了鞭炮,新一年希望日子越過越紅火,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那年夜飯自是不必說,有炸肉丸子、蒸蛋餃,寓意“團團圓圓招財進寶”,還有那紅燒魚是不能吃的必須得留到正月十五,寓意年年有魚,還有一道燜羊肉,一道燒蘿卜,一道幹豆角燒肉,那新鮮的白蘿卜可是比以前貴了一倍的價錢,這年夜飯在尋常人家也算是豐盛的了。吃完年夜飯,就是守歲。
大年初一一早,江家人先是給祖先牌位磕頭上香,祭拜完畢,書傑就帶著臘肉和點心去族長和二伯父家拜年去了。
街坊鄰居相互作揖拜年,孩童們從街頭跑到街尾說著吉利話、討些零嘴吃。江家也開了院門,有那孩童過來拜年,晏書趕緊拿了米糖和炒貨給他們吃,整個街巷都歡喜、熱鬧的很。
待到巳時,書傑拜年回來了,手上還拎著東西:“母親,姐姐,這湖筆和墨是大伯家給的,他還囑咐我要好好讀書,早日考上秀才。這米麵和棗泥糕是二伯家給的,二伯母還讓我替她和您說,過幾日她在過來看您。”
“好好,午飯備好了,趕緊洗手吃飯。”
初二那日是回娘家的日子,張氏是家中獨女。她出嫁後,父母方才在族裏長輩的安排下過繼了個侄子承繼香火。她父母前幾年去世後,張氏與名義上的娘家人來往就少了許多。
前年江舉人身故,她那名義上的弟弟和弟媳也沒怎麽幫忙張羅,兩家這兩年多再無往來了。
過了小年就是年,晏書在家幫著母親置辦年貨:炸肉丸,煎蛋餃,又買了米糖、炒黃豆、炒蠶豆,糕點等物品。
二十六那日,晏書拿了十斤臘肉,將七夕文比時得的徽墨一並交給書傑,讓他給學裏的李夫子拜個早年。
二十七那日,李叔領著李家嬸子駕著牛車,給江家送了些山貨、一隻活雞、一隻活鴨做年禮。
晏書下了兩碗雞蛋麵,端給李叔兩口子吃。
晏書抬頭看了看天:“今日這天都陰沉沉的,恐要下雪,叔和嬸子怎的就過來了,萬一路上遇到風雪可怎麽辦?到時候可受罪了。”
李家嬸子道:“就是擔心要下雪,所以趕緊將東西給送來。”
張氏見他們這麽冷的天竟然一大早就從鄉下趕過來,說不感動是假的:“這些個東西你們自己留著吃,家裏都有。”
李家嬸子笑了笑:“家裏的是家裏的,我們送的代表的是我們的心意。”
晏書想起莊子上菜地裏的韭菜來:“李叔,這些日子菜地如何?”
“大姑娘放心,我每天一早都要看下,那牛糞每日都是微微熱,就算前些日子下雪,那菜地裏的土都沒有上凍。”
晏書道:“那就好,若是過年期間下大雪,還得請李叔,嬸子每日多看看那菜地。”
“大姑娘,下雪的時候沒事,反倒是化雪的時候我得多照看著。”
眼看這天愈發陰沉了,李叔兩口子急著要回去,張氏讓晏書拿了兩斤米糖、兩斤麵粉、兩樣糕點給他們帶了回去。
過了下午,那天上就開始飄飄灑灑的下起大雪來了,晚上江家人直接用砂鍋煮了一鍋燴,裏麵有泡發開的菌菇、筍子和豆腐,一家子熱乎乎的吃了。
這雪整整下了一夜,冬日裏天亮的遲,晏書早早起來準備早飯,推開窗,隻見屋簷上、牆頭上、花木上都覆蓋著一層雪,那雪噗噗的落下,顯得周圍更加寂靜。
這讓晏書想起了兩句詩,“丹楓翻鴨伴水宿,長鬆落雪驚醉眠”,“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一陣冷冽的風夾裹著幾片雪花吹進屋來,晏書不禁打了個哆嗦。趕緊將厚襖子給穿上了,然後幫著張氏生火做早飯。沒一會書傑也起床了,張氏盯著他將那厚袍子給穿在身上。
很快早飯就做好了,晏書熱了四個炊餅,煮了三個雞蛋,又從壇子裏掏出一小碟子的蘿卜幹。書傑正在長身體的時候,他一人要吃兩個炊餅方才能吃飽。
吃完早飯,歇了一會,書傑又回房讀書去了。前天,他去給夫子拜個早年,順便請教了夫子他大概什麽時候能去下場考秀才。
夫子建議他明年再苦讀一年,到了後年考中的把握就比較大了。
掐頭去尾的一算下來,也就一年多的時間了。書傑突然感覺時間不夠用,更加勤學苦讀起來。
今日張氏和晏書準備花一上午的時間將家裏打掃幹淨,這時突然聽到敲門聲。
晏書過去開了門,隻見一個小夥計捧著兩匹綢緞,一匹是藍色的,一匹是玫紅色的,還有兩刀宣紙站在門外,那小夥計正是花草行的人。
“江姑娘,這是我家張公子托人帶來的,讓我送到你家;另外,這裏還有一封信是給江小公子的。”
晏書有些吃驚:“怎的送了這麽許多東西?”
那夥計道:“這我也不清楚,公子怎麽吩咐的,我就怎麽做。”說罷將東西往晏書跟前一送,就跑了。
晏書本想給他十個大錢謝謝他的,結果這錢也省了。
晏書將東西拿回屋內,張氏也有些吃驚:“這是誰啊,送這麽貴重的事物過來。”
晏書趕緊將書傑給喊了出來,將信遞給了他,揶揄道:“你張大哥送的~”
書傑將信打開一看,樂開了花:“張大哥今年在書院裏考了學年第十,就送了這些東西,讓我們與他同喜。信裏說,他知道咱家已經除服了,就送這綢緞過來,讓咱們做套新衣服穿。這兩刀宣紙也是給姐姐你和我使的。”
晏書翻了個大白眼:“你張大哥有錢,可你怎麽回禮呢?”
書傑笑嘻嘻的道:“我現在是回不起,不過我會記下來,等以後有機會再雙倍謝他。”
姐弟兩人還在說著話,一轉頭那綢緞和宣紙都被張氏細細的收了起來。
“這麽好的東西,我幫你們收好,到時候是送人還是自用都合適。”
忙忙碌碌中除夕到了,江家人口簡單攏共也就三口人,就算人少那也要過個熱鬧的年。更何況這是除服後過的第一個年。
吃那年夜飯前,書傑作為家中唯一男丁久違的點燃了鞭炮,新一年希望日子越過越紅火,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那年夜飯自是不必說,有炸肉丸子、蒸蛋餃,寓意“團團圓圓招財進寶”,還有那紅燒魚是不能吃的必須得留到正月十五,寓意年年有魚,還有一道燜羊肉,一道燒蘿卜,一道幹豆角燒肉,那新鮮的白蘿卜可是比以前貴了一倍的價錢,這年夜飯在尋常人家也算是豐盛的了。吃完年夜飯,就是守歲。
大年初一一早,江家人先是給祖先牌位磕頭上香,祭拜完畢,書傑就帶著臘肉和點心去族長和二伯父家拜年去了。
街坊鄰居相互作揖拜年,孩童們從街頭跑到街尾說著吉利話、討些零嘴吃。江家也開了院門,有那孩童過來拜年,晏書趕緊拿了米糖和炒貨給他們吃,整個街巷都歡喜、熱鬧的很。
待到巳時,書傑拜年回來了,手上還拎著東西:“母親,姐姐,這湖筆和墨是大伯家給的,他還囑咐我要好好讀書,早日考上秀才。這米麵和棗泥糕是二伯家給的,二伯母還讓我替她和您說,過幾日她在過來看您。”
“好好,午飯備好了,趕緊洗手吃飯。”
初二那日是回娘家的日子,張氏是家中獨女。她出嫁後,父母方才在族裏長輩的安排下過繼了個侄子承繼香火。她父母前幾年去世後,張氏與名義上的娘家人來往就少了許多。
前年江舉人身故,她那名義上的弟弟和弟媳也沒怎麽幫忙張羅,兩家這兩年多再無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