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綦毋懷文去世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作者:飄落的記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進入臘月。
天元十四年進入尾聲。
初一。
大朝會後。
宇文衍從太極殿回到兩儀殿。
棋兒端來一碗薑湯,喝了暖暖身子。
正當他來到茶室,準備坐下泡茶。
墨言急匆匆地進來。
沉聲稟報:
“陛下,綦毋懷文前輩怕是不行了……”
宇文衍聞言臉色一變,驀地站起身來。
跨步就往外走。
沒有老人家就沒有“灌鋼法”。
就沒有天元係列的神兵利器。
若不是綦毋懷文祖孫三代和他的弟子們。
就沒有後來的冶鑄司。
皇帝縱馬急馳,想要見上最後一麵。
來到府上。
綦毋幹將,冶子,以及一眾弟子已經滿臉淒色地圍在了榻前。
他們沒想到皇帝會來。
感動之餘紛紛躬身行禮。
宇文衍徑直來到榻前坐下,握住老人家冰涼的枯手。
綦毋懷文臉色蒼白。
聽到聲音的他,眼睛費力睜開一條細縫。
嘴角抽動,微微上揚。
“前輩,挺住,你還沒見到蒸汽機和熱氣球呢!”
“陛,陛…下……”
“您…說行,那,那就一定…行!”
“老…臣,臣這輩子,能遇明君,有,有所作為,死而…無憾……”
綦毋懷文使出全身氣力,斷斷續續地說完這些話。
緊緊握了下皇帝的手掌。
喉嚨咕嚕作響。
望著床前兒孫兩人,以及一眾弟子,還有十餘位曾孫輩。
嘴角上揚,滿眼欣慰。
隨後。
目光看向一直視其為長輩的大周天子。
眸中露出一抹笑意。
毫無遺憾地緩緩閉上了眼睛。
一代科學巨匠綦毋懷文前輩——溘然長逝!
享年86歲!
“前輩,一路走好!”
宇文衍起身,長躬良久。
所有眷屬和弟子跪地痛哭,哀聲一片。
“著禮部安排喪葬事宜!”
“追贈綦毋懷文前輩為襄國公,棺蓋龍旗,於冶鑄司立像傳世……”
“謝陛下!”
幹將和冶子感動萬分,跪謝皇恩。
此前。
宇文衍就曾授予綦毋懷文“華夏煉鋼之父”的美譽稱號。
現在又追贈國公爵位,棺蓋龍旗,立像。
一個冶鑄大匠能獲得帝王如此厚待,絕對是亙古未有之事。
雖說追贈的爵位不能世襲罔替,那也是莫大的殊榮。
綦毋懷文去世,朝野內外引發轟動。
三省六部大佬,皇帝近臣全都親自上門吊唁。
包括已經致仕的蜀國公尉遲迥,郕國公梁士彥。
朝中文武百官這才知曉,這個冶鑄大匠竟然如此被看重。
民間開始流傳他的故事。
說是家裏用的每一把菜刀,每一個鐵鍋。
以及曲轅犁,鐵製農具等。
都有綦毋懷文的一份功勞。
很多人也才知道。
金色天元係列神兵利器就是出自前輩之手。
對於天下工匠而言。
綦毋懷文被厚待,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鼓舞。
為國!
為民!
則會被朝廷善待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前輩停欞十四天。
諡號“達”!
於十六日出殯,下葬!
京城萬人空巷。
官員,商賈,學子,百姓自發上街,為其送葬!
宇文衍佇立內苑神龍塔頂層。
俯視整個長安城。
凝望送葬隊伍出春明門而去。
……
回到兩儀殿。
宇文衍收拾好情緒。
前輩高壽終老,說來也是喜喪。
他能做的,就是讓冶鑄司大放異彩。
以此來追思這位冶鑄巨匠。
昨日。
天元十四年最後一次大朝會。
各部衙署匯報全年政務,分析得失,總結經驗,展望來年。
吏部奏報了各級官府和官員的考核情況。
一些表現優秀的集體和個人,朝廷予以表彰。
全國張榜通告,並且登報傳頌事跡。
除了授予榮譽勳章,還有豐厚的財物賞賜。
朝會上。
宇文衍宣布取消調稅,也就是丁稅或人頭稅。
此前。
夫婦兩個勞力的自耕農。
每年要給朝廷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從此以後。
朝廷隻對自耕農征收田稅。
田稅包括田賦和田租。
田賦就是土地稅。
根據土地的等級和麵積,征收一定量的糧食。
均田製下,一夫一婦的自耕農家庭,需要繳納粟穀二石。
田租,則是以土地的產出,征收一定比例的稅收。
之前是二十稅一,宇文衍下詔降為三十稅一。
在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商貿蓬勃發展的情況下。
國庫收入對農稅的倚仗也在降低。
隻要朝廷願意,就可減免農人的稅賦。
而且。
取消人頭稅,對於人口增長也是大有裨益。
沒有丁稅,人們敢於生更多的孩子。
減輕百姓負擔,促進消費,增加社會活力。
宇文衍正將大周從傳統農業之國,逐步轉變為農商並重的國度。
以農穩商,以商促農。
堅持兩條腿走路,共同推動中原王朝穩步向前發展。
朝會上,還確定了來年一項重要政事。
那就是由戶部牽頭,進行一次全國範圍的“大索貌閱”。
也就是人口普查。
“大索”就是清點戶口,登記姓名,身份信息,相貌等。
“貌閱”則是當麵核對年齡麵貌,清查以“詐老,詐小”逃避賦役的情況。
核實準確後,製作“名牒”腰牌。
此舉主要是對統一後的大周人口情況進行一次摸底。
為以後製定移民策略提供數據支持。
去年。
所有總管回京,宇文衍下達了各級軍事衙署一律禁止參與商貿的詔令。
今年,則是所有刺史回京。
除了麵聖朝奏,就是與戶部商議戶口清查之事。
這些天來。
各道刺史已經陸續抵達長安。
二十日。
皇帝在兩儀殿召見了一應刺史和三省六部大佬。
君臣見禮後,眾臣入座。
宇文衍起身,一臉笑容地說道:
“南北統一以來,各道開荒墾田,勸耕農桑,大力發展手工業。”
“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商貿與日繁榮。”
“諸卿治理一方,勞苦功高,朕心甚慰……”
皇帝首先肯定了他們治理地方的表現。
接著。
又鼓勵一番,並提出了一些要求。
“臣等謹遵聖命!”
眾臣拱手應答。
“此次大索貌閱,旨在核實我朝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
“不得大張旗鼓擾民,影響百姓正常生產生活!”
……
天元十四年進入尾聲。
初一。
大朝會後。
宇文衍從太極殿回到兩儀殿。
棋兒端來一碗薑湯,喝了暖暖身子。
正當他來到茶室,準備坐下泡茶。
墨言急匆匆地進來。
沉聲稟報:
“陛下,綦毋懷文前輩怕是不行了……”
宇文衍聞言臉色一變,驀地站起身來。
跨步就往外走。
沒有老人家就沒有“灌鋼法”。
就沒有天元係列的神兵利器。
若不是綦毋懷文祖孫三代和他的弟子們。
就沒有後來的冶鑄司。
皇帝縱馬急馳,想要見上最後一麵。
來到府上。
綦毋幹將,冶子,以及一眾弟子已經滿臉淒色地圍在了榻前。
他們沒想到皇帝會來。
感動之餘紛紛躬身行禮。
宇文衍徑直來到榻前坐下,握住老人家冰涼的枯手。
綦毋懷文臉色蒼白。
聽到聲音的他,眼睛費力睜開一條細縫。
嘴角抽動,微微上揚。
“前輩,挺住,你還沒見到蒸汽機和熱氣球呢!”
“陛,陛…下……”
“您…說行,那,那就一定…行!”
“老…臣,臣這輩子,能遇明君,有,有所作為,死而…無憾……”
綦毋懷文使出全身氣力,斷斷續續地說完這些話。
緊緊握了下皇帝的手掌。
喉嚨咕嚕作響。
望著床前兒孫兩人,以及一眾弟子,還有十餘位曾孫輩。
嘴角上揚,滿眼欣慰。
隨後。
目光看向一直視其為長輩的大周天子。
眸中露出一抹笑意。
毫無遺憾地緩緩閉上了眼睛。
一代科學巨匠綦毋懷文前輩——溘然長逝!
享年86歲!
“前輩,一路走好!”
宇文衍起身,長躬良久。
所有眷屬和弟子跪地痛哭,哀聲一片。
“著禮部安排喪葬事宜!”
“追贈綦毋懷文前輩為襄國公,棺蓋龍旗,於冶鑄司立像傳世……”
“謝陛下!”
幹將和冶子感動萬分,跪謝皇恩。
此前。
宇文衍就曾授予綦毋懷文“華夏煉鋼之父”的美譽稱號。
現在又追贈國公爵位,棺蓋龍旗,立像。
一個冶鑄大匠能獲得帝王如此厚待,絕對是亙古未有之事。
雖說追贈的爵位不能世襲罔替,那也是莫大的殊榮。
綦毋懷文去世,朝野內外引發轟動。
三省六部大佬,皇帝近臣全都親自上門吊唁。
包括已經致仕的蜀國公尉遲迥,郕國公梁士彥。
朝中文武百官這才知曉,這個冶鑄大匠竟然如此被看重。
民間開始流傳他的故事。
說是家裏用的每一把菜刀,每一個鐵鍋。
以及曲轅犁,鐵製農具等。
都有綦毋懷文的一份功勞。
很多人也才知道。
金色天元係列神兵利器就是出自前輩之手。
對於天下工匠而言。
綦毋懷文被厚待,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鼓舞。
為國!
為民!
則會被朝廷善待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前輩停欞十四天。
諡號“達”!
於十六日出殯,下葬!
京城萬人空巷。
官員,商賈,學子,百姓自發上街,為其送葬!
宇文衍佇立內苑神龍塔頂層。
俯視整個長安城。
凝望送葬隊伍出春明門而去。
……
回到兩儀殿。
宇文衍收拾好情緒。
前輩高壽終老,說來也是喜喪。
他能做的,就是讓冶鑄司大放異彩。
以此來追思這位冶鑄巨匠。
昨日。
天元十四年最後一次大朝會。
各部衙署匯報全年政務,分析得失,總結經驗,展望來年。
吏部奏報了各級官府和官員的考核情況。
一些表現優秀的集體和個人,朝廷予以表彰。
全國張榜通告,並且登報傳頌事跡。
除了授予榮譽勳章,還有豐厚的財物賞賜。
朝會上。
宇文衍宣布取消調稅,也就是丁稅或人頭稅。
此前。
夫婦兩個勞力的自耕農。
每年要給朝廷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從此以後。
朝廷隻對自耕農征收田稅。
田稅包括田賦和田租。
田賦就是土地稅。
根據土地的等級和麵積,征收一定量的糧食。
均田製下,一夫一婦的自耕農家庭,需要繳納粟穀二石。
田租,則是以土地的產出,征收一定比例的稅收。
之前是二十稅一,宇文衍下詔降為三十稅一。
在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商貿蓬勃發展的情況下。
國庫收入對農稅的倚仗也在降低。
隻要朝廷願意,就可減免農人的稅賦。
而且。
取消人頭稅,對於人口增長也是大有裨益。
沒有丁稅,人們敢於生更多的孩子。
減輕百姓負擔,促進消費,增加社會活力。
宇文衍正將大周從傳統農業之國,逐步轉變為農商並重的國度。
以農穩商,以商促農。
堅持兩條腿走路,共同推動中原王朝穩步向前發展。
朝會上,還確定了來年一項重要政事。
那就是由戶部牽頭,進行一次全國範圍的“大索貌閱”。
也就是人口普查。
“大索”就是清點戶口,登記姓名,身份信息,相貌等。
“貌閱”則是當麵核對年齡麵貌,清查以“詐老,詐小”逃避賦役的情況。
核實準確後,製作“名牒”腰牌。
此舉主要是對統一後的大周人口情況進行一次摸底。
為以後製定移民策略提供數據支持。
去年。
所有總管回京,宇文衍下達了各級軍事衙署一律禁止參與商貿的詔令。
今年,則是所有刺史回京。
除了麵聖朝奏,就是與戶部商議戶口清查之事。
這些天來。
各道刺史已經陸續抵達長安。
二十日。
皇帝在兩儀殿召見了一應刺史和三省六部大佬。
君臣見禮後,眾臣入座。
宇文衍起身,一臉笑容地說道:
“南北統一以來,各道開荒墾田,勸耕農桑,大力發展手工業。”
“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商貿與日繁榮。”
“諸卿治理一方,勞苦功高,朕心甚慰……”
皇帝首先肯定了他們治理地方的表現。
接著。
又鼓勵一番,並提出了一些要求。
“臣等謹遵聖命!”
眾臣拱手應答。
“此次大索貌閱,旨在核實我朝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
“不得大張旗鼓擾民,影響百姓正常生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