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年底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作者:飄落的記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哈哈,元二郎這下可吃到苦頭了……”
宇文衍嘿嘿一聲壞笑。
想想元威在船上吐到要死要活的樣子便覺得過癮。
這小子衝鋒陷陣眉頭不會皺一下,卻在海船上折磨得夠慘。
“陛下,有了使團確切消息,您也可以放心了。”
墨言看到皇帝心情大好,也在一旁陪笑。
朝夕相處十數年,他已經不僅僅把宇文衍當主人服侍,內心還多了幾分崇拜。
“是啊。”
“但願季晟他們此行能夠有所收獲!”
宇文衍望著輿圖上中南半島和南洋諸島的位置,眸光閃爍。
……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四。
皇帝頒布延長春節假期,過了今天就開始休沐。
原本大年三十祭祀太廟和英烈祠的活動,也提前到小年這天。
京城。
大大小小的街道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
東、西兩市也是摩肩擦踵,人山人海,到處充斥著過年的氣息。
“華夏優選”百貨超市更是人滿為患,京城百姓為了搶購年貨擠破了腦袋。
營生紅紅火火,日進鬥金,商業司郎中蘇威每天樂哈哈。
心中對皇帝的敬仰猶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年關將近。
“華夏車行”交付了第一批訂購的四輪私家馬車,總共十輛。
每輛售價高達一萬貫,妥妥的奢侈品。
這是冶鑄司機械署車工坊批量試產的第一款四輪馬車。
在皇帝親自試乘拍板後,再進行了一些局部優化。
大周第一條標準化、統一化零件加工及整車裝配的流水線車工坊誕生了。
整個工坊產線宇文衍隻是提供了思路。
具體操作全部由車工坊的負責人和工匠們摸著石頭過河,一點一滴總結實幹出來。
華夏百姓具備智慧的頭腦,又有勤勞肯幹的精神。
隻要有一個讓他們自由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與平台。
鐵定能夠創造一個接一個的輝煌成果。
奢華的四輪馬車行駛在京城街道,以及長安至洛陽的水泥路上,引來眾多目光的注視。
豪華裝飾,新穎的車型,極為拉風,回頭率百分百。
再配以一名昆侖奴車夫,彰顯身份地位的逼格一下子直接拉滿。
對於貴族世家,豪門巨賈來說,區區一萬貫,絕對物超所值!
十輛實車帶來的廣告效應無與倫比。
短短幾天,華夏車行就接下了上百輛的訂單。
後續,車工坊將推出不同價位的四輪馬車,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
等到造車行業發展成熟,普及到全國各郡。
單單是整車銷售,每年都能帶來成百上千萬貫的收益。
國庫收入將再次呈現大幅度上升勢頭。
臘月二十五開始休沐。
京城變得更加熱鬧非凡,一副欣欣向榮,繁華祥和的盛世景象。
在皇帝的授意下,設立的大周商貿貨品展示館,經過幾次擴展後已經具備相當規模。
陳列其中的商品每年都在不斷上新。
傳統貨物的品質也是逐年提升,愈加的精美。
在這裏,見到最多的就是胡商、番商。
對於他們來說,中原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商品寶庫,是發財致富的源泉。
如今聚居長安的域外商賈至少有五萬以上。
他們有的是經河西走廊這條絲綢之路而來的西域諸國商人,以及更遠的波斯,大食,羅馬商人。
有些則是坐海船抵達港口,再北上京城的南洋諸國,天竺,獅子國的商賈。
也有東、西突厥,半島三國,倭國的商人。
中原地區在完成統一,結束戰亂後,經濟複興,各國商人聞風而至。
長此以往,必將發展成世界經濟中心。
同時。
將會吸引更多的域外學子留學中原,學習華夏文化。
朝廷休沐。
皇帝難得拋開政事,於後宮陪伴家人。
淑妃蕭婉兒已經顯懷,小腹微微隆起。
她也成了後宮之中重點關照對象。
太後朱滿月生怕出半點差池,將蕭婉兒的服侍人數增加到五十人。
太醫署的醫官每天都會進宮為其把脈。
太醫令甄權隔十天就親自來會診一次,確保萬無一失。
皇太後朱滿月聽到宇文衎,宇文術兩兄弟平安無事,懸著的心也算放輕鬆了些。
他們各自生母早逝,一開始是養在楊麗華宮中。
自從她被楊堅挾持出宮後,兄弟倆就由朱滿月撫養,數年如一日,視如己出。
宇文衍閑著沒事,每天去景仁宮和蕭婉兒說說話,並進行一番胎教。
開場永遠都是那句:
寶貝,我是你爹!
惹得蕭婉兒花枝亂顫,開心不已。
一家人聚在一起用膳,吃火鍋,喝酒,擼串……
到了晚上,他便擺駕華清宮,和木蘭騎龍馬,做運動,造小人。
夜夜春宵幾回休,帝王生活樂逍遙!
今年回京過年的外官不多,一眾王爺一個都沒回。
宇文衍選擇性接見了幾位,其他時間都在享受假期時光。
不過,他收到了數十封的書信。
相對於書信,奏章顯得太過正式,具有公文屬性。
哪怕是請安奏,寫的是些問好的話,可本質上還是奏章。
書信的出現給了一眾官員一個非官方上書的途徑。
但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給皇帝寫信,就算寫了也可能永遠都到不了皇帝的禦案。
因為他們不知道詳細地址和收信人。
但凡寫什麽“京城大周皇帝、陛下收”之類的信件,各地郵所都不會投遞。
皇帝的收件人是“穿越居士”,隻有親近的人才知曉。
在外的一眾王爺,以及沒有回京的總管、刺史都給他來了書信。
長駐雪域高原道縣的越王宇文盛,還有神醫孫思邈都有書信進京。
道縣的設立,猶如中原插在高原上的一顆釘子。
對於雅隆部,蘇毗部,象雄部三大部落,以及其他一眾小部落形成牽製。
雅隆部向北擴張的道路被駐守邏些河穀的中原勢力切斷。
這幾年來,道縣發展迅猛。
作為雪域高原上的交通樞紐,商貿中心。
大量來自中原、蜀地、雲南、吐穀渾、西域、泥婆羅、天竺的商賈在此落腳,又或長駐。
道縣的人口已然突破十萬。
除了四方商賈,還有高原各部的商人和牧民。
越王大力開荒屯田,興辦官學,設立孔子書院,華夏文明在此生根發芽。
……
宇文衍嘿嘿一聲壞笑。
想想元威在船上吐到要死要活的樣子便覺得過癮。
這小子衝鋒陷陣眉頭不會皺一下,卻在海船上折磨得夠慘。
“陛下,有了使團確切消息,您也可以放心了。”
墨言看到皇帝心情大好,也在一旁陪笑。
朝夕相處十數年,他已經不僅僅把宇文衍當主人服侍,內心還多了幾分崇拜。
“是啊。”
“但願季晟他們此行能夠有所收獲!”
宇文衍望著輿圖上中南半島和南洋諸島的位置,眸光閃爍。
……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四。
皇帝頒布延長春節假期,過了今天就開始休沐。
原本大年三十祭祀太廟和英烈祠的活動,也提前到小年這天。
京城。
大大小小的街道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
東、西兩市也是摩肩擦踵,人山人海,到處充斥著過年的氣息。
“華夏優選”百貨超市更是人滿為患,京城百姓為了搶購年貨擠破了腦袋。
營生紅紅火火,日進鬥金,商業司郎中蘇威每天樂哈哈。
心中對皇帝的敬仰猶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年關將近。
“華夏車行”交付了第一批訂購的四輪私家馬車,總共十輛。
每輛售價高達一萬貫,妥妥的奢侈品。
這是冶鑄司機械署車工坊批量試產的第一款四輪馬車。
在皇帝親自試乘拍板後,再進行了一些局部優化。
大周第一條標準化、統一化零件加工及整車裝配的流水線車工坊誕生了。
整個工坊產線宇文衍隻是提供了思路。
具體操作全部由車工坊的負責人和工匠們摸著石頭過河,一點一滴總結實幹出來。
華夏百姓具備智慧的頭腦,又有勤勞肯幹的精神。
隻要有一個讓他們自由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與平台。
鐵定能夠創造一個接一個的輝煌成果。
奢華的四輪馬車行駛在京城街道,以及長安至洛陽的水泥路上,引來眾多目光的注視。
豪華裝飾,新穎的車型,極為拉風,回頭率百分百。
再配以一名昆侖奴車夫,彰顯身份地位的逼格一下子直接拉滿。
對於貴族世家,豪門巨賈來說,區區一萬貫,絕對物超所值!
十輛實車帶來的廣告效應無與倫比。
短短幾天,華夏車行就接下了上百輛的訂單。
後續,車工坊將推出不同價位的四輪馬車,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
等到造車行業發展成熟,普及到全國各郡。
單單是整車銷售,每年都能帶來成百上千萬貫的收益。
國庫收入將再次呈現大幅度上升勢頭。
臘月二十五開始休沐。
京城變得更加熱鬧非凡,一副欣欣向榮,繁華祥和的盛世景象。
在皇帝的授意下,設立的大周商貿貨品展示館,經過幾次擴展後已經具備相當規模。
陳列其中的商品每年都在不斷上新。
傳統貨物的品質也是逐年提升,愈加的精美。
在這裏,見到最多的就是胡商、番商。
對於他們來說,中原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商品寶庫,是發財致富的源泉。
如今聚居長安的域外商賈至少有五萬以上。
他們有的是經河西走廊這條絲綢之路而來的西域諸國商人,以及更遠的波斯,大食,羅馬商人。
有些則是坐海船抵達港口,再北上京城的南洋諸國,天竺,獅子國的商賈。
也有東、西突厥,半島三國,倭國的商人。
中原地區在完成統一,結束戰亂後,經濟複興,各國商人聞風而至。
長此以往,必將發展成世界經濟中心。
同時。
將會吸引更多的域外學子留學中原,學習華夏文化。
朝廷休沐。
皇帝難得拋開政事,於後宮陪伴家人。
淑妃蕭婉兒已經顯懷,小腹微微隆起。
她也成了後宮之中重點關照對象。
太後朱滿月生怕出半點差池,將蕭婉兒的服侍人數增加到五十人。
太醫署的醫官每天都會進宮為其把脈。
太醫令甄權隔十天就親自來會診一次,確保萬無一失。
皇太後朱滿月聽到宇文衎,宇文術兩兄弟平安無事,懸著的心也算放輕鬆了些。
他們各自生母早逝,一開始是養在楊麗華宮中。
自從她被楊堅挾持出宮後,兄弟倆就由朱滿月撫養,數年如一日,視如己出。
宇文衍閑著沒事,每天去景仁宮和蕭婉兒說說話,並進行一番胎教。
開場永遠都是那句:
寶貝,我是你爹!
惹得蕭婉兒花枝亂顫,開心不已。
一家人聚在一起用膳,吃火鍋,喝酒,擼串……
到了晚上,他便擺駕華清宮,和木蘭騎龍馬,做運動,造小人。
夜夜春宵幾回休,帝王生活樂逍遙!
今年回京過年的外官不多,一眾王爺一個都沒回。
宇文衍選擇性接見了幾位,其他時間都在享受假期時光。
不過,他收到了數十封的書信。
相對於書信,奏章顯得太過正式,具有公文屬性。
哪怕是請安奏,寫的是些問好的話,可本質上還是奏章。
書信的出現給了一眾官員一個非官方上書的途徑。
但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給皇帝寫信,就算寫了也可能永遠都到不了皇帝的禦案。
因為他們不知道詳細地址和收信人。
但凡寫什麽“京城大周皇帝、陛下收”之類的信件,各地郵所都不會投遞。
皇帝的收件人是“穿越居士”,隻有親近的人才知曉。
在外的一眾王爺,以及沒有回京的總管、刺史都給他來了書信。
長駐雪域高原道縣的越王宇文盛,還有神醫孫思邈都有書信進京。
道縣的設立,猶如中原插在高原上的一顆釘子。
對於雅隆部,蘇毗部,象雄部三大部落,以及其他一眾小部落形成牽製。
雅隆部向北擴張的道路被駐守邏些河穀的中原勢力切斷。
這幾年來,道縣發展迅猛。
作為雪域高原上的交通樞紐,商貿中心。
大量來自中原、蜀地、雲南、吐穀渾、西域、泥婆羅、天竺的商賈在此落腳,又或長駐。
道縣的人口已然突破十萬。
除了四方商賈,還有高原各部的商人和牧民。
越王大力開荒屯田,興辦官學,設立孔子書院,華夏文明在此生根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