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災情處置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作者:飄落的記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河堤保住了。
避免了更大的災難狀況出現。
各道需要盡快統計諸郡、縣的受災情況,據實上報朝廷。
同時落實各項救災措施,以及災後重建事宜。
……
此次大暴雨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
持續降水引發山洪,泥石流,塌方,導致一些農田被毀,房屋倒塌。
各地災情匯總上報,呈放到了皇帝案頭。
陝西道,京畿道,山西道有不同程度的災情出現。
最為嚴重的是河南道,河北道,江北道,山東道部份地區。
因為宇文衍的詔令,各道總管征調府兵進行搶險救災。
各級官府也第一時間開倉放糧,施粥救濟災民。
暴雨停歇後,各地快速啟動災後行動:
一是搶修被毀驛道,恢複交通,保證信息傳遞通暢。
二是安置失去家園的百姓,搭建臨時住所,發放救災物資。
三是農田排澇。
全力挽救農作物,實在不行的就補種豆類,盡量減小損失。
這是眼前迫切需要落實的幾件大事。
接下來。
後續工作也需著手推進:
比如農人和手工業者的複產複工,恢複被毀的農田和作坊。
幫助百姓重建家園。
重修衝毀的河堤,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等等。
災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國家機器的全力運轉下,把此次突發洪災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災民得到妥善安置。
災區百姓有所依,民心安定。
這是宇文衍心中還算滿意的結果。
不過,麵對初步統計數據,他的心情依然格外沉重。
死亡千餘,數十萬畝良田被毀,房屋倒塌數以萬計。
受災人口近百萬……
“陛下,天災非人力所能左右,黃河沒有決堤已經是奇跡了!”
災後一個月。
宇文衍和政事堂五位大佬就此次受災召開小朝會。
看到陛下滿臉悲切之色,郯國公王軌出聲安撫了一句。
“臣等失職,若不是您未雨綢繆,第一時間下詔各道,損失可能更大。”
“蜀國公所言甚是,陛下一直重視防洪事務,如今發揮作用了。”
尉遲迥和顏之儀也認為這樣的結局已經算好了。
“諸卿,我等可以做得更好的!”
“朕以為,朝廷有必要製定一套《災情應急處置條律》。”
“如此,以後若有災情發生,地方官府有律可依,能夠第一時間作出應對之策……”
宇文衍想著統一規範救災程序,災害降臨時不至於手慌腳亂,任由災情無序發展。
“陛下,這個提議好!”
“臣等回去就擬個章程出來。”
五人相視一眼,感覺這個確實可行,由義國公樂運開口應道。
“嗯!”
“對於災區後續事務,諸卿有何對策。”
小皇帝點了點頭,對他們處理政務的能力他是百分百放心的。
“回陛下,臣以為可給受災百姓免除今年田稅。”
畢王宇文賢看著小皇帝,諫言減免田租。
宇文衍聽罷沒有說話,而是望向其他四人。
“臣等附議!”
“那就免除兩年田稅,得讓鄉親們有個喘息的機會,一年時間不夠。”
免租那是必須的,不能把老百姓逼上絕路。
麵對天災,朝廷就是百姓的靠山。
這個時候如果朝廷漠不關心,冷眼相待,那隻會寒了民心。
宇文衍一錘定音,五人亦無異議。
“陛下,百萬受災百姓,相當一部分家園盡毀,吃飯成了大問題。”
“幾大糧倉雖有糧食,可也不是個事啊!”
樂運隨即說起了災民的吃飯問題。
“這個倒是好解決!”
“災後重建,不論是建房,築堤,修路都需要大量的役力。”
“把災民組織起來,他們幹活,朝廷給糧……”
宇文衍露出一絲笑容,把“以工代賑”的方式闡述了一遍。
“此法甚妙!”
“妙不可言!”
“其妙無窮!”
“妙哉!妙哉!”
“哈哈,還得是陛下您呐……”
五人一聽,頓時眼眸一亮。
心中暗忖:
此法一舉兩得,道理也很簡單,自己怎麽就沒有想到呢?
陛下真龍天子,這腦袋就是靈光啊!
“具體操作就交給諸卿費心了。”
“借此機會,多建些水泥工坊……”
宇文衍希望能夠把水泥普及開來,盡早發揮其作用。
“臣等謹遵聖命!”
……
小朝會定下了此次受災事宜的處置基調。
一道道詔命從政事堂發出,經六部都堂,由相關部衙逐級下發到地方執行。
此次災情,朝廷予以高度重視,各級官府積極應對。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各家堂屋神龕供奉的長生牌位前,香火明旺,萬民虔誠祈禱,叩謝天恩!
古語有雲:國難興邦!
麵對自然災害,原本是朝廷收攏民心,維護統治的絕佳機會。
可曆史上卻被一些統治者及其腐敗官僚給白白浪費了。
對於十指不沾陽春水,兩腳不染灰與泥的權貴,錦衣玉食,高高在上慣了。
視老百姓如牲畜無異,故而無人會真正在乎他們的死活。
比如曆史上,以隋代周的楊堅,在其晚年時,中原地區遭遇大旱,田地絕收,爆發大饑荒。
盡管各大官倉儲備充盈,囤積了大量糧食,足夠全國人口食用數十年。
然,老而昏聵的隋文帝猶如守財奴般,不許賑給,而令百姓就食山東!
哪怕受災百姓吃草咽土,仍然漠不關心,冷眼視之,拒絕放糧,粒米無出。
致使民間餓殍遍野,易子而食,天下哀嚎,悲天慟地!
最為無恥的是,那時朝廷還設立了所謂的義倉。
也就是老百姓繳納賦稅之外,每年多交一石以下的糧食存於義倉,以備凶年。
原本是一樁好事,可最終卻成了統治階級中飽私囊的工具。
真正饑荒來臨時,義倉的糧食就和百姓毫無關係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開皇晚期“倉滿四溢”的富庶景象,隻不過是建立在對百姓無情壓榨、剝削基礎上的虛假繁榮。
“國富民貧”的繁盛,毫無意義可言。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把隋二世而亡的原因歸結於隋文帝的此般“無恥之舉”!
勸誡治國者須體恤民情,凶年就該賑災,而不是囤積糧食,為自己的後代積攢家產。
他認為。
後人若是明君,自然能保全江山永固,若是昏君,給得越多越是在害他。
隋煬帝正是仗著他老子留下的豐厚家底,恣意妄為,目空一切,坐吃山空。
短短十餘年間,就被其揮霍一空。
最終身死國滅。
大好江山拱手送人!
避免了更大的災難狀況出現。
各道需要盡快統計諸郡、縣的受災情況,據實上報朝廷。
同時落實各項救災措施,以及災後重建事宜。
……
此次大暴雨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
持續降水引發山洪,泥石流,塌方,導致一些農田被毀,房屋倒塌。
各地災情匯總上報,呈放到了皇帝案頭。
陝西道,京畿道,山西道有不同程度的災情出現。
最為嚴重的是河南道,河北道,江北道,山東道部份地區。
因為宇文衍的詔令,各道總管征調府兵進行搶險救災。
各級官府也第一時間開倉放糧,施粥救濟災民。
暴雨停歇後,各地快速啟動災後行動:
一是搶修被毀驛道,恢複交通,保證信息傳遞通暢。
二是安置失去家園的百姓,搭建臨時住所,發放救災物資。
三是農田排澇。
全力挽救農作物,實在不行的就補種豆類,盡量減小損失。
這是眼前迫切需要落實的幾件大事。
接下來。
後續工作也需著手推進:
比如農人和手工業者的複產複工,恢複被毀的農田和作坊。
幫助百姓重建家園。
重修衝毀的河堤,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等等。
災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國家機器的全力運轉下,把此次突發洪災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災民得到妥善安置。
災區百姓有所依,民心安定。
這是宇文衍心中還算滿意的結果。
不過,麵對初步統計數據,他的心情依然格外沉重。
死亡千餘,數十萬畝良田被毀,房屋倒塌數以萬計。
受災人口近百萬……
“陛下,天災非人力所能左右,黃河沒有決堤已經是奇跡了!”
災後一個月。
宇文衍和政事堂五位大佬就此次受災召開小朝會。
看到陛下滿臉悲切之色,郯國公王軌出聲安撫了一句。
“臣等失職,若不是您未雨綢繆,第一時間下詔各道,損失可能更大。”
“蜀國公所言甚是,陛下一直重視防洪事務,如今發揮作用了。”
尉遲迥和顏之儀也認為這樣的結局已經算好了。
“諸卿,我等可以做得更好的!”
“朕以為,朝廷有必要製定一套《災情應急處置條律》。”
“如此,以後若有災情發生,地方官府有律可依,能夠第一時間作出應對之策……”
宇文衍想著統一規範救災程序,災害降臨時不至於手慌腳亂,任由災情無序發展。
“陛下,這個提議好!”
“臣等回去就擬個章程出來。”
五人相視一眼,感覺這個確實可行,由義國公樂運開口應道。
“嗯!”
“對於災區後續事務,諸卿有何對策。”
小皇帝點了點頭,對他們處理政務的能力他是百分百放心的。
“回陛下,臣以為可給受災百姓免除今年田稅。”
畢王宇文賢看著小皇帝,諫言減免田租。
宇文衍聽罷沒有說話,而是望向其他四人。
“臣等附議!”
“那就免除兩年田稅,得讓鄉親們有個喘息的機會,一年時間不夠。”
免租那是必須的,不能把老百姓逼上絕路。
麵對天災,朝廷就是百姓的靠山。
這個時候如果朝廷漠不關心,冷眼相待,那隻會寒了民心。
宇文衍一錘定音,五人亦無異議。
“陛下,百萬受災百姓,相當一部分家園盡毀,吃飯成了大問題。”
“幾大糧倉雖有糧食,可也不是個事啊!”
樂運隨即說起了災民的吃飯問題。
“這個倒是好解決!”
“災後重建,不論是建房,築堤,修路都需要大量的役力。”
“把災民組織起來,他們幹活,朝廷給糧……”
宇文衍露出一絲笑容,把“以工代賑”的方式闡述了一遍。
“此法甚妙!”
“妙不可言!”
“其妙無窮!”
“妙哉!妙哉!”
“哈哈,還得是陛下您呐……”
五人一聽,頓時眼眸一亮。
心中暗忖:
此法一舉兩得,道理也很簡單,自己怎麽就沒有想到呢?
陛下真龍天子,這腦袋就是靈光啊!
“具體操作就交給諸卿費心了。”
“借此機會,多建些水泥工坊……”
宇文衍希望能夠把水泥普及開來,盡早發揮其作用。
“臣等謹遵聖命!”
……
小朝會定下了此次受災事宜的處置基調。
一道道詔命從政事堂發出,經六部都堂,由相關部衙逐級下發到地方執行。
此次災情,朝廷予以高度重視,各級官府積極應對。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各家堂屋神龕供奉的長生牌位前,香火明旺,萬民虔誠祈禱,叩謝天恩!
古語有雲:國難興邦!
麵對自然災害,原本是朝廷收攏民心,維護統治的絕佳機會。
可曆史上卻被一些統治者及其腐敗官僚給白白浪費了。
對於十指不沾陽春水,兩腳不染灰與泥的權貴,錦衣玉食,高高在上慣了。
視老百姓如牲畜無異,故而無人會真正在乎他們的死活。
比如曆史上,以隋代周的楊堅,在其晚年時,中原地區遭遇大旱,田地絕收,爆發大饑荒。
盡管各大官倉儲備充盈,囤積了大量糧食,足夠全國人口食用數十年。
然,老而昏聵的隋文帝猶如守財奴般,不許賑給,而令百姓就食山東!
哪怕受災百姓吃草咽土,仍然漠不關心,冷眼視之,拒絕放糧,粒米無出。
致使民間餓殍遍野,易子而食,天下哀嚎,悲天慟地!
最為無恥的是,那時朝廷還設立了所謂的義倉。
也就是老百姓繳納賦稅之外,每年多交一石以下的糧食存於義倉,以備凶年。
原本是一樁好事,可最終卻成了統治階級中飽私囊的工具。
真正饑荒來臨時,義倉的糧食就和百姓毫無關係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開皇晚期“倉滿四溢”的富庶景象,隻不過是建立在對百姓無情壓榨、剝削基礎上的虛假繁榮。
“國富民貧”的繁盛,毫無意義可言。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把隋二世而亡的原因歸結於隋文帝的此般“無恥之舉”!
勸誡治國者須體恤民情,凶年就該賑災,而不是囤積糧食,為自己的後代積攢家產。
他認為。
後人若是明君,自然能保全江山永固,若是昏君,給得越多越是在害他。
隋煬帝正是仗著他老子留下的豐厚家底,恣意妄為,目空一切,坐吃山空。
短短十餘年間,就被其揮霍一空。
最終身死國滅。
大好江山拱手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