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保住了。


    避免了更大的災難狀況出現。


    各道需要盡快統計諸郡、縣的受災情況,據實上報朝廷。


    同時落實各項救災措施,以及災後重建事宜。


    ……


    此次大暴雨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


    持續降水引發山洪,泥石流,塌方,導致一些農田被毀,房屋倒塌。


    各地災情匯總上報,呈放到了皇帝案頭。


    陝西道,京畿道,山西道有不同程度的災情出現。


    最為嚴重的是河南道,河北道,江北道,山東道部份地區。


    因為宇文衍的詔令,各道總管征調府兵進行搶險救災。


    各級官府也第一時間開倉放糧,施粥救濟災民。


    暴雨停歇後,各地快速啟動災後行動:


    一是搶修被毀驛道,恢複交通,保證信息傳遞通暢。


    二是安置失去家園的百姓,搭建臨時住所,發放救災物資。


    三是農田排澇。


    全力挽救農作物,實在不行的就補種豆類,盡量減小損失。


    這是眼前迫切需要落實的幾件大事。


    接下來。


    後續工作也需著手推進:


    比如農人和手工業者的複產複工,恢複被毀的農田和作坊。


    幫助百姓重建家園。


    重修衝毀的河堤,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等等。


    災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國家機器的全力運轉下,把此次突發洪災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災民得到妥善安置。


    災區百姓有所依,民心安定。


    這是宇文衍心中還算滿意的結果。


    不過,麵對初步統計數據,他的心情依然格外沉重。


    死亡千餘,數十萬畝良田被毀,房屋倒塌數以萬計。


    受災人口近百萬……


    “陛下,天災非人力所能左右,黃河沒有決堤已經是奇跡了!”


    災後一個月。


    宇文衍和政事堂五位大佬就此次受災召開小朝會。


    看到陛下滿臉悲切之色,郯國公王軌出聲安撫了一句。


    “臣等失職,若不是您未雨綢繆,第一時間下詔各道,損失可能更大。”


    “蜀國公所言甚是,陛下一直重視防洪事務,如今發揮作用了。”


    尉遲迥和顏之儀也認為這樣的結局已經算好了。


    “諸卿,我等可以做得更好的!”


    “朕以為,朝廷有必要製定一套《災情應急處置條律》。”


    “如此,以後若有災情發生,地方官府有律可依,能夠第一時間作出應對之策……”


    宇文衍想著統一規範救災程序,災害降臨時不至於手慌腳亂,任由災情無序發展。


    “陛下,這個提議好!”


    “臣等回去就擬個章程出來。”


    五人相視一眼,感覺這個確實可行,由義國公樂運開口應道。


    “嗯!”


    “對於災區後續事務,諸卿有何對策。”


    小皇帝點了點頭,對他們處理政務的能力他是百分百放心的。


    “回陛下,臣以為可給受災百姓免除今年田稅。”


    畢王宇文賢看著小皇帝,諫言減免田租。


    宇文衍聽罷沒有說話,而是望向其他四人。


    “臣等附議!”


    “那就免除兩年田稅,得讓鄉親們有個喘息的機會,一年時間不夠。”


    免租那是必須的,不能把老百姓逼上絕路。


    麵對天災,朝廷就是百姓的靠山。


    這個時候如果朝廷漠不關心,冷眼相待,那隻會寒了民心。


    宇文衍一錘定音,五人亦無異議。


    “陛下,百萬受災百姓,相當一部分家園盡毀,吃飯成了大問題。”


    “幾大糧倉雖有糧食,可也不是個事啊!”


    樂運隨即說起了災民的吃飯問題。


    “這個倒是好解決!”


    “災後重建,不論是建房,築堤,修路都需要大量的役力。”


    “把災民組織起來,他們幹活,朝廷給糧……”


    宇文衍露出一絲笑容,把“以工代賑”的方式闡述了一遍。


    “此法甚妙!”


    “妙不可言!”


    “其妙無窮!”


    “妙哉!妙哉!”


    “哈哈,還得是陛下您呐……”


    五人一聽,頓時眼眸一亮。


    心中暗忖:


    此法一舉兩得,道理也很簡單,自己怎麽就沒有想到呢?


    陛下真龍天子,這腦袋就是靈光啊!


    “具體操作就交給諸卿費心了。”


    “借此機會,多建些水泥工坊……”


    宇文衍希望能夠把水泥普及開來,盡早發揮其作用。


    “臣等謹遵聖命!”


    ……


    小朝會定下了此次受災事宜的處置基調。


    一道道詔命從政事堂發出,經六部都堂,由相關部衙逐級下發到地方執行。


    此次災情,朝廷予以高度重視,各級官府積極應對。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各家堂屋神龕供奉的長生牌位前,香火明旺,萬民虔誠祈禱,叩謝天恩!


    古語有雲:國難興邦!


    麵對自然災害,原本是朝廷收攏民心,維護統治的絕佳機會。


    可曆史上卻被一些統治者及其腐敗官僚給白白浪費了。


    對於十指不沾陽春水,兩腳不染灰與泥的權貴,錦衣玉食,高高在上慣了。


    視老百姓如牲畜無異,故而無人會真正在乎他們的死活。


    比如曆史上,以隋代周的楊堅,在其晚年時,中原地區遭遇大旱,田地絕收,爆發大饑荒。


    盡管各大官倉儲備充盈,囤積了大量糧食,足夠全國人口食用數十年。


    然,老而昏聵的隋文帝猶如守財奴般,不許賑給,而令百姓就食山東!


    哪怕受災百姓吃草咽土,仍然漠不關心,冷眼視之,拒絕放糧,粒米無出。


    致使民間餓殍遍野,易子而食,天下哀嚎,悲天慟地!


    最為無恥的是,那時朝廷還設立了所謂的義倉。


    也就是老百姓繳納賦稅之外,每年多交一石以下的糧食存於義倉,以備凶年。


    原本是一樁好事,可最終卻成了統治階級中飽私囊的工具。


    真正饑荒來臨時,義倉的糧食就和百姓毫無關係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開皇晚期“倉滿四溢”的富庶景象,隻不過是建立在對百姓無情壓榨、剝削基礎上的虛假繁榮。


    “國富民貧”的繁盛,毫無意義可言。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把隋二世而亡的原因歸結於隋文帝的此般“無恥之舉”!


    勸誡治國者須體恤民情,凶年就該賑災,而不是囤積糧食,為自己的後代積攢家產。


    他認為。


    後人若是明君,自然能保全江山永固,若是昏君,給得越多越是在害他。


    隋煬帝正是仗著他老子留下的豐厚家底,恣意妄為,目空一切,坐吃山空。


    短短十餘年間,就被其揮霍一空。


    最終身死國滅。


    大好江山拱手送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飄落的記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飄落的記憶並收藏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