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有何良策?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作者:飄落的記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您設立弘文館,令大儒潘微召集江南士子編纂《江都集禮》,屬實其妙無窮啊……”
門下侍中樂運,和王軌,顏之儀一起,是最早入正陽宮追隨小皇帝的朝臣。
對皇室忠心耿耿,對國家盡職盡責,深受宇文衍的信任。
“一開始老臣總覺得那些腐儒百無一用,依承業之言,對於穩定南方局勢確實是一招妙棋。”
蜀國公尉遲迥也是門下侍中,他純粹是衝鋒陷陣的猛將,對成天舞文弄墨的儒者頗為不屑。
在聽了樂運的分析後,這才恍然大悟。
內心感慨不已,大大咧咧地望著宇文衍笑道。
對於陛下的妖孽,早在幼帝七歲時他就見識了。
“士子熟讀聖賢之言,為世人敬仰,其言若正,百姓安之,其言若謬,百姓誤之!”
宇文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熱茶,隨意解釋了一句。
這些讀書人有點類似於後世的專家,公知,學者。
因其高學曆和一定的社會地位,所說之言頗具權威性。
一旦他們失去文人風骨,屁股坐歪,就會把普通百姓帶到溝裏去。
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發酵,就會成為整個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那些世家大族,也正因為對知識、言論的壟斷,這才有了“百年王朝,千年世家”的說法。
曆史上。
隋滅陳後,以勝利者的姿態實行高壓統治策略。
不但將建康城夷為平地,任免官員大多從北地調派。
還強迫南方貴族,百姓,無論長幼悉使誦五教。
所謂五教。
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西晉滅亡,衣冠南渡後,南朝文人一直自詡華夏文化正統。
哪能忍受胡漢融合的中原政權,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教他們如何做人?
宇文衍正是熟知這段曆史,以史為鑒,不冒進,維穩為主。
分裂了近三百年的神州大地,彼此融合肯定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小皇帝需要做的。
就是保證統一之下南方社會的安定,徐徐圖之。
畢王宇文賢聽著小皇帝的話語,內心感慨不已,眸中透出幾分敬重。
如果要他表達對堂侄皇帝的看法,那就是一個“服”字。
如今接替申國公李穆的門下侍中一職,同時兼任京畿道刺史。
可以說是位及人臣,是皇室成員當中權勢最高的一位王爺。
宇文衍設兩位中書令,三位門下侍中,就是為了分散相權。
相互製衡,避免出現權臣把持朝政的局麵。
王軌,顏之儀,樂運,尉遲迥,宇文賢五人都承擔了一部分宰相之職。
尚書省下設的六部作為具體執行衙署。
各部尚書與以上五人同屬正三品,擁有一定的參政、議政權力。
至於尚書之上,從二品的左右仆射,以及正二品的尚書令一職,小皇帝暫時還不打算任命。
“陛下,據下麵官員奏報,京城井水不能飲用者十有八九,臣實地了解過了,確實如此……”
宇文賢雖然剛剛晉升門下侍中,卻是深諳宇文衍的執政理念。
有關百姓、民生的問題,都得當成大事看待。
“哦,為何會如此?”
小皇帝先是一愣,語調一提,不由追問道。
好端端地井水怎麽就不能用了,難不成有人搞破壞?
“回陛下,經臣察看推斷,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或因京城地大人眾,歲久雍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泄所致……”
宇文賢做了六七年的工部尚書,對於事因看得很是精準。
古代城池選址一般都是依山靠水。
城內生活用水主要是打井取水,或是開渠引用河水。
如今的長安城始建於西漢時期。
曆經戰火,幾經修繕,城池倒是保留了下來。
那地下水為什麽會被汙染呢?
這和城池的汙水處理有關。
生活洗漱汙水都是利用露天溝渠排放到城外。
而人體排泄使用的是茅坑。
在地上挖一個深坑,鋪上一層細沙石礫,簡單過濾後的液體便直接滲入地底土層。
如果量小的話,這種大自然的處理方式絕對環保可靠。
但一個經曆了近八百年的偌大城池,長期生活數十萬人口。
地下水的汙染情況可想而知。
宇文衍一聽。
便知道畢王所說絕對錯不了。
他一點都不懷疑古人建造城池排水係統的智慧。
翻遍所有古籍,也很難找到記載哪個城池出現積澇成災的事件。
但對於人體排泄物的處理,卻顯得比較原始粗放。
也可能是沒想到地下水的汙染問題。
“京師乃曆經數百年風雨之舊城,井水之汙已是積重難返,屬實棘手……”
宇文衍手捏下巴,右手食指輕敲茶台,徐徐說道。
“啟稟陛下!”
這時。
擢升為工部尚書的宇文愷起身拱手,望向小皇帝的眼神中泛著光彩。
“安樂,但說無妨。”
小皇帝右手輕按,示意其坐下說話。
“臣以為,對於“八水繞城”的京師來說,用水問題並不大,隻要把河水引進城內即可。”
“不過依臣所知,長安城的老舊不僅僅體現在井水之上,城牆、坊市、屋舍、道路等,包括護城河,每年都需修修補補,花費不在少數……”
宇文愷躬身致意後坐了下來,隨即將當下長安城的老舊問題細數了一遍。
眾臣聽著也是感同身受,連連點頭。
“陛下,安樂這麽一說,臣想起了年前商業司蘇威之言。”
“隨著貿易的發展,往來商隊數量越來越多,東、西兩市人滿為患,顯得有些狹小了。”
戶部尚書於翼聞言,露出幾分憂心之色。
嚐到商稅甜頭的他,對於商貿之事格外重視。
東、西兩市的那些商賈,給朝廷帶來的可是源源不斷的國庫收入。
“還真是如此,除開了商賈,還有眾多學子,匠人來到京城求學,謀生。”
“如今京城常住人口,和天元元年比,至少增加了十萬眾……”
顏之儀接過話頭說道。
這幾年。
眾人親眼目睹長安城人口不斷增加,差不多到飽和狀態了。
“安樂,可有良策?”
宇文衍內心隱約猜到,畢王提出京城井水問題,宇文愷又積極諫言的目的所在了。
在宇文愷完成河套三城的建造,返回京城後。
小皇帝就問過他,若是有一天長安城無法承擔更多的人口,那該怎麽辦?
當時宇文愷說要麽擴建,要麽另建新的都城。
小皇帝未置可否,後來也沒再提過。
“吾主紫微星下凡,天命所歸,一統神州,威加海內,萬邦來朝,天下歸心。”
“臣以為,統一新氣象,萬物始元,謀新去故。”
“應當建造天下第一城作為我朝國都。”
“彰顯天朝上國之高貴華美,威武霸氣之雄風……”
門下侍中樂運,和王軌,顏之儀一起,是最早入正陽宮追隨小皇帝的朝臣。
對皇室忠心耿耿,對國家盡職盡責,深受宇文衍的信任。
“一開始老臣總覺得那些腐儒百無一用,依承業之言,對於穩定南方局勢確實是一招妙棋。”
蜀國公尉遲迥也是門下侍中,他純粹是衝鋒陷陣的猛將,對成天舞文弄墨的儒者頗為不屑。
在聽了樂運的分析後,這才恍然大悟。
內心感慨不已,大大咧咧地望著宇文衍笑道。
對於陛下的妖孽,早在幼帝七歲時他就見識了。
“士子熟讀聖賢之言,為世人敬仰,其言若正,百姓安之,其言若謬,百姓誤之!”
宇文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熱茶,隨意解釋了一句。
這些讀書人有點類似於後世的專家,公知,學者。
因其高學曆和一定的社會地位,所說之言頗具權威性。
一旦他們失去文人風骨,屁股坐歪,就會把普通百姓帶到溝裏去。
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發酵,就會成為整個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那些世家大族,也正因為對知識、言論的壟斷,這才有了“百年王朝,千年世家”的說法。
曆史上。
隋滅陳後,以勝利者的姿態實行高壓統治策略。
不但將建康城夷為平地,任免官員大多從北地調派。
還強迫南方貴族,百姓,無論長幼悉使誦五教。
所謂五教。
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西晉滅亡,衣冠南渡後,南朝文人一直自詡華夏文化正統。
哪能忍受胡漢融合的中原政權,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教他們如何做人?
宇文衍正是熟知這段曆史,以史為鑒,不冒進,維穩為主。
分裂了近三百年的神州大地,彼此融合肯定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小皇帝需要做的。
就是保證統一之下南方社會的安定,徐徐圖之。
畢王宇文賢聽著小皇帝的話語,內心感慨不已,眸中透出幾分敬重。
如果要他表達對堂侄皇帝的看法,那就是一個“服”字。
如今接替申國公李穆的門下侍中一職,同時兼任京畿道刺史。
可以說是位及人臣,是皇室成員當中權勢最高的一位王爺。
宇文衍設兩位中書令,三位門下侍中,就是為了分散相權。
相互製衡,避免出現權臣把持朝政的局麵。
王軌,顏之儀,樂運,尉遲迥,宇文賢五人都承擔了一部分宰相之職。
尚書省下設的六部作為具體執行衙署。
各部尚書與以上五人同屬正三品,擁有一定的參政、議政權力。
至於尚書之上,從二品的左右仆射,以及正二品的尚書令一職,小皇帝暫時還不打算任命。
“陛下,據下麵官員奏報,京城井水不能飲用者十有八九,臣實地了解過了,確實如此……”
宇文賢雖然剛剛晉升門下侍中,卻是深諳宇文衍的執政理念。
有關百姓、民生的問題,都得當成大事看待。
“哦,為何會如此?”
小皇帝先是一愣,語調一提,不由追問道。
好端端地井水怎麽就不能用了,難不成有人搞破壞?
“回陛下,經臣察看推斷,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或因京城地大人眾,歲久雍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泄所致……”
宇文賢做了六七年的工部尚書,對於事因看得很是精準。
古代城池選址一般都是依山靠水。
城內生活用水主要是打井取水,或是開渠引用河水。
如今的長安城始建於西漢時期。
曆經戰火,幾經修繕,城池倒是保留了下來。
那地下水為什麽會被汙染呢?
這和城池的汙水處理有關。
生活洗漱汙水都是利用露天溝渠排放到城外。
而人體排泄使用的是茅坑。
在地上挖一個深坑,鋪上一層細沙石礫,簡單過濾後的液體便直接滲入地底土層。
如果量小的話,這種大自然的處理方式絕對環保可靠。
但一個經曆了近八百年的偌大城池,長期生活數十萬人口。
地下水的汙染情況可想而知。
宇文衍一聽。
便知道畢王所說絕對錯不了。
他一點都不懷疑古人建造城池排水係統的智慧。
翻遍所有古籍,也很難找到記載哪個城池出現積澇成災的事件。
但對於人體排泄物的處理,卻顯得比較原始粗放。
也可能是沒想到地下水的汙染問題。
“京師乃曆經數百年風雨之舊城,井水之汙已是積重難返,屬實棘手……”
宇文衍手捏下巴,右手食指輕敲茶台,徐徐說道。
“啟稟陛下!”
這時。
擢升為工部尚書的宇文愷起身拱手,望向小皇帝的眼神中泛著光彩。
“安樂,但說無妨。”
小皇帝右手輕按,示意其坐下說話。
“臣以為,對於“八水繞城”的京師來說,用水問題並不大,隻要把河水引進城內即可。”
“不過依臣所知,長安城的老舊不僅僅體現在井水之上,城牆、坊市、屋舍、道路等,包括護城河,每年都需修修補補,花費不在少數……”
宇文愷躬身致意後坐了下來,隨即將當下長安城的老舊問題細數了一遍。
眾臣聽著也是感同身受,連連點頭。
“陛下,安樂這麽一說,臣想起了年前商業司蘇威之言。”
“隨著貿易的發展,往來商隊數量越來越多,東、西兩市人滿為患,顯得有些狹小了。”
戶部尚書於翼聞言,露出幾分憂心之色。
嚐到商稅甜頭的他,對於商貿之事格外重視。
東、西兩市的那些商賈,給朝廷帶來的可是源源不斷的國庫收入。
“還真是如此,除開了商賈,還有眾多學子,匠人來到京城求學,謀生。”
“如今京城常住人口,和天元元年比,至少增加了十萬眾……”
顏之儀接過話頭說道。
這幾年。
眾人親眼目睹長安城人口不斷增加,差不多到飽和狀態了。
“安樂,可有良策?”
宇文衍內心隱約猜到,畢王提出京城井水問題,宇文愷又積極諫言的目的所在了。
在宇文愷完成河套三城的建造,返回京城後。
小皇帝就問過他,若是有一天長安城無法承擔更多的人口,那該怎麽辦?
當時宇文愷說要麽擴建,要麽另建新的都城。
小皇帝未置可否,後來也沒再提過。
“吾主紫微星下凡,天命所歸,一統神州,威加海內,萬邦來朝,天下歸心。”
“臣以為,統一新氣象,萬物始元,謀新去故。”
“應當建造天下第一城作為我朝國都。”
“彰顯天朝上國之高貴華美,威武霸氣之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