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說了很多對晉王不利的話,最後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三司會審調查趙光義,如果是他做的,就貶為庶人,圈禁起來,不能再給他任何爵位。如果不是他做的,通過這種審訊,會讓趙光義一黨感覺到他的失勢,大廈將傾,必然樹倒猢猻散。
不得不說,趙普這一招十分狠辣,可以將趙光義一下子打入深淵,隻要他被三司會審,就會非常被動,一步步倒台。因為趙普在晉王趙光義受審時候,會聯合各方勢力一切圍剿晉王勢力,打擊南衙,不等會審結束,就會推趙德昭上位成為儲君。
“聖上,此時正值多事之秋,內憂外患,大宋危矣。如果宮廷不寧,會更影響朝廷安定,臣以為,攘外必先安內,晉王之事,已經會動搖國之根本,必須要立即派武德司的人圍住晉王府,對晉王進行軟禁、提審!”
趙普說的言之鑿鑿,打算沉重打擊晉王趙光義。
趙匡胤沉默不語,臉色陰沉,顯然對趙普這番話,既反感、又動容。
本來趙匡胤對趙光義的兄弟感情很深,曾經帶兵打仗,出生入死過,而且趙光義這些年對皇兄也是恭敬有加,他對趙光義也是非常照顧,不相信趙光義會如此心狠手辣,對大皇子下手,要通過宮變搶奪皇權。
但是,人心又是最不可測的,趙匡胤也沒有絕對把握,趙光義不會有這樣想法,畢竟感情在權力前麵,從來都是脆弱的,古往今來,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骨肉相殘,為了權位。
遠的不說,大宋之前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殺兄弟,逼父親,才得了皇位。後來他的大兒子李承乾也是想發動宮變取而代之,這讓趙匡胤印象深刻。
所以,趙匡胤此時有些生氣,一部分是對刺殺大皇子這件事感到憤怒,一部分是覺得趙普這些話有點危言聳聽,挑撥離間,但卻也是他心頭之病。
因此趙匡胤內心矛盾,遲遲沒有表態,牽扯太大,如果真的對晉王動手,大宋皇城的局勢會更加詭譎多變,而他目前重病在床,有些無法穩住局麵了,若是一年前,他還有很大優勢能夠壓製住晉王,現在他身子重病,近期權力放給了大皇子和晉王,忽然要對晉王動手,會有許多變數。
但趙普沒帶過兵,不知軍事衝突的不可確定性,他覺得隻要皇帝一句話,什麽晉王不是乖乖束手就擒,根本沒有想過晉王已經操控了整個京城的勢力,滲透了殿前司侍衛軍的將領高層,三部九卿、京城地頭蛇勢力等,都被晉王控製了許多,這些勢力是趙普不具備的,也是趙普在與晉王爭鬥中,最後失利的主要原因,沒有這些硬實力。
“聖上,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趙普還在催促。
殿外門口還有一人正在偷聽,就是武德司指揮使、大內總管王繼恩。
他已經聽全了趙普的話,內心有些緊張,因為按趙普的方案,晉王有些危險啊!
這王繼恩幾年前就被晉王趙光義收買了,給了不少田地、金銀珠寶等等,因為王繼恩權力很大,又是閹割的身體,內心沒有對女人的渴望,自然就貪戀金錢和權力,這一點被趙光義抓住,不斷給他送禮,拉近關係,進行收買。
比起跟大皇子的關係,王繼恩更親近晉王,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大皇子趙德昭登基,肯定會自己重新培養小太監,不會繼續用王繼恩了,但是晉王話裏話外卻表示,若是有一天他若繼承大寶,依然會重用王繼恩,權力不變,待遇提高,賞賜比現在更豐厚的多,折讓王繼恩內心發生了變化,認可了晉王趙光義為未來主子了。
尤其是現在趙匡胤受傷未愈、重病在床,皇位繼承人遲遲不明朗,讓王繼恩覺得晉王的機會來了,但這個節骨眼兒上,卻發生了大皇子遇刺事件,讓局勢變得複雜,處於權利更迭最關鍵時刻,王繼恩覺得自己應該發揮點作用,不能不作為地幹等。
這時候,殿內的趙匡胤終於開口了,不過沒有同意趙普的話,而是說道:“趙相,你先回去吧,朕打算把晉王召入宮內,親自審問一下,化解這件事。”
趙普見趙匡胤沒有聽取自己的諫言,有一些失望和焦急,仍不死心給晉王插釘子:“聖上,以防萬一,可秘密安排一些刀斧手和侍衛,以防萬一。若晉王真有謀反之心,可當場緝拿,以防晉王鋌而走險!”
“夠了,你先退下吧。”趙匡胤有些不悅,感覺趙普現在明顯就是在上眼藥兒,挑撥離間他兄弟關係。
趙普見狀,無奈隻能先退下,出宮之後沒有直接回府,而是去了大皇子的府邸,要商議事情,應對當下時局。他很清楚,吳國大軍壓境,已經占據南麵半壁江山,很快就能打到開封府了,當今聖上身體出現問題,那麽新的儲君最近就要快點確定,好借此重振朝綱,封賞一番,鼓勵士氣。
趙匡胤則吩咐王繼恩派小太監出宮傳口諭,今晚要在宮內設宴,皇帝要跟晉王簡單吃個宴,處理這件事。
王繼恩覺得這件事非同小可,他還親自帶著小太監出宮了。
現在汴京城已經不像之前那麽繁華,百姓神色匆匆,似乎都受到了戰爭壓力的影響,有的百姓還是選擇暫時離開京城,去往西北、東北方向的城邑躲避一下,覺得汴京城恐怕擋不住吳軍的進攻。
“聽說了嗎,吳軍已經攻克下邑,逼近了應天府了。”
“應天府距離京城不過幾百裏,目前禁軍都在集結,往應天府與開封府之間的要塞駐紮,抵擋吳軍的入侵。”
“你們覺得,咱們宋軍能打得過吳軍嗎?”
“難啊,那江左蘇郎太厲害了,用兵如神,所向披靡啊,咱們宋軍將領雖多,但跟蘇宸不是一個等級啊!”
“現在曹彬、王政忠、高懷德、符彥卿、黨進五個大將軍都在應天府那裏,不知道能否擋住吳軍,若是擋不住,我大宋就要亡國了啊!”
“亡就亡了唄,反正這些年,不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不斷更迭政權,一方唱罷我登場,皇位輪流坐,咱們不斷更換身份,這剛做了大宋十幾年的子民,就是再更換成吳國子民,也不稀奇。”
“那倒是,聽說吳軍善待俘虜,優惠百姓,不但不進城搶奪,還保護城裏老百姓,甚至開倉濟糧,發放生活補貼,吳軍乃仁義之師,照我看,比咱們大宋軍隊好多了。”
百姓議論紛紛,風向在轉變,有的事人雲亦雲,也有的是孟羽彤派人故意散播,引導輿論朝著吳軍有利方向傳播。
王繼恩在馬車內,聽到這種議論,也無心去理會,此時坐著馬車,來到了晉王府,名義上是傳聖上口諭,實則要給晉王通風報信,今晚赴宴當做好萬全準備。
不得不說,趙普這一招十分狠辣,可以將趙光義一下子打入深淵,隻要他被三司會審,就會非常被動,一步步倒台。因為趙普在晉王趙光義受審時候,會聯合各方勢力一切圍剿晉王勢力,打擊南衙,不等會審結束,就會推趙德昭上位成為儲君。
“聖上,此時正值多事之秋,內憂外患,大宋危矣。如果宮廷不寧,會更影響朝廷安定,臣以為,攘外必先安內,晉王之事,已經會動搖國之根本,必須要立即派武德司的人圍住晉王府,對晉王進行軟禁、提審!”
趙普說的言之鑿鑿,打算沉重打擊晉王趙光義。
趙匡胤沉默不語,臉色陰沉,顯然對趙普這番話,既反感、又動容。
本來趙匡胤對趙光義的兄弟感情很深,曾經帶兵打仗,出生入死過,而且趙光義這些年對皇兄也是恭敬有加,他對趙光義也是非常照顧,不相信趙光義會如此心狠手辣,對大皇子下手,要通過宮變搶奪皇權。
但是,人心又是最不可測的,趙匡胤也沒有絕對把握,趙光義不會有這樣想法,畢竟感情在權力前麵,從來都是脆弱的,古往今來,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骨肉相殘,為了權位。
遠的不說,大宋之前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殺兄弟,逼父親,才得了皇位。後來他的大兒子李承乾也是想發動宮變取而代之,這讓趙匡胤印象深刻。
所以,趙匡胤此時有些生氣,一部分是對刺殺大皇子這件事感到憤怒,一部分是覺得趙普這些話有點危言聳聽,挑撥離間,但卻也是他心頭之病。
因此趙匡胤內心矛盾,遲遲沒有表態,牽扯太大,如果真的對晉王動手,大宋皇城的局勢會更加詭譎多變,而他目前重病在床,有些無法穩住局麵了,若是一年前,他還有很大優勢能夠壓製住晉王,現在他身子重病,近期權力放給了大皇子和晉王,忽然要對晉王動手,會有許多變數。
但趙普沒帶過兵,不知軍事衝突的不可確定性,他覺得隻要皇帝一句話,什麽晉王不是乖乖束手就擒,根本沒有想過晉王已經操控了整個京城的勢力,滲透了殿前司侍衛軍的將領高層,三部九卿、京城地頭蛇勢力等,都被晉王控製了許多,這些勢力是趙普不具備的,也是趙普在與晉王爭鬥中,最後失利的主要原因,沒有這些硬實力。
“聖上,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趙普還在催促。
殿外門口還有一人正在偷聽,就是武德司指揮使、大內總管王繼恩。
他已經聽全了趙普的話,內心有些緊張,因為按趙普的方案,晉王有些危險啊!
這王繼恩幾年前就被晉王趙光義收買了,給了不少田地、金銀珠寶等等,因為王繼恩權力很大,又是閹割的身體,內心沒有對女人的渴望,自然就貪戀金錢和權力,這一點被趙光義抓住,不斷給他送禮,拉近關係,進行收買。
比起跟大皇子的關係,王繼恩更親近晉王,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大皇子趙德昭登基,肯定會自己重新培養小太監,不會繼續用王繼恩了,但是晉王話裏話外卻表示,若是有一天他若繼承大寶,依然會重用王繼恩,權力不變,待遇提高,賞賜比現在更豐厚的多,折讓王繼恩內心發生了變化,認可了晉王趙光義為未來主子了。
尤其是現在趙匡胤受傷未愈、重病在床,皇位繼承人遲遲不明朗,讓王繼恩覺得晉王的機會來了,但這個節骨眼兒上,卻發生了大皇子遇刺事件,讓局勢變得複雜,處於權利更迭最關鍵時刻,王繼恩覺得自己應該發揮點作用,不能不作為地幹等。
這時候,殿內的趙匡胤終於開口了,不過沒有同意趙普的話,而是說道:“趙相,你先回去吧,朕打算把晉王召入宮內,親自審問一下,化解這件事。”
趙普見趙匡胤沒有聽取自己的諫言,有一些失望和焦急,仍不死心給晉王插釘子:“聖上,以防萬一,可秘密安排一些刀斧手和侍衛,以防萬一。若晉王真有謀反之心,可當場緝拿,以防晉王鋌而走險!”
“夠了,你先退下吧。”趙匡胤有些不悅,感覺趙普現在明顯就是在上眼藥兒,挑撥離間他兄弟關係。
趙普見狀,無奈隻能先退下,出宮之後沒有直接回府,而是去了大皇子的府邸,要商議事情,應對當下時局。他很清楚,吳國大軍壓境,已經占據南麵半壁江山,很快就能打到開封府了,當今聖上身體出現問題,那麽新的儲君最近就要快點確定,好借此重振朝綱,封賞一番,鼓勵士氣。
趙匡胤則吩咐王繼恩派小太監出宮傳口諭,今晚要在宮內設宴,皇帝要跟晉王簡單吃個宴,處理這件事。
王繼恩覺得這件事非同小可,他還親自帶著小太監出宮了。
現在汴京城已經不像之前那麽繁華,百姓神色匆匆,似乎都受到了戰爭壓力的影響,有的百姓還是選擇暫時離開京城,去往西北、東北方向的城邑躲避一下,覺得汴京城恐怕擋不住吳軍的進攻。
“聽說了嗎,吳軍已經攻克下邑,逼近了應天府了。”
“應天府距離京城不過幾百裏,目前禁軍都在集結,往應天府與開封府之間的要塞駐紮,抵擋吳軍的入侵。”
“你們覺得,咱們宋軍能打得過吳軍嗎?”
“難啊,那江左蘇郎太厲害了,用兵如神,所向披靡啊,咱們宋軍將領雖多,但跟蘇宸不是一個等級啊!”
“現在曹彬、王政忠、高懷德、符彥卿、黨進五個大將軍都在應天府那裏,不知道能否擋住吳軍,若是擋不住,我大宋就要亡國了啊!”
“亡就亡了唄,反正這些年,不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不斷更迭政權,一方唱罷我登場,皇位輪流坐,咱們不斷更換身份,這剛做了大宋十幾年的子民,就是再更換成吳國子民,也不稀奇。”
“那倒是,聽說吳軍善待俘虜,優惠百姓,不但不進城搶奪,還保護城裏老百姓,甚至開倉濟糧,發放生活補貼,吳軍乃仁義之師,照我看,比咱們大宋軍隊好多了。”
百姓議論紛紛,風向在轉變,有的事人雲亦雲,也有的是孟羽彤派人故意散播,引導輿論朝著吳軍有利方向傳播。
王繼恩在馬車內,聽到這種議論,也無心去理會,此時坐著馬車,來到了晉王府,名義上是傳聖上口諭,實則要給晉王通風報信,今晚赴宴當做好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