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薛濤的本家?”
龔太太原是句諷刺的話,龔定庵卻正好作文章。“她雖不是薛濤一家,不過也有相近的地方,好人家出身,有詩才。不過,”他加重語氣說,“人品比薛濤來得高。”
“從何見得?”
“‘王侯門第非儂宅,剩可五湖同去’,她一心隻想從良,不像薛濤那樣曆事西川。”
“她從良,是要跟你?”
“是。”
“她怎麽說?”
“‘便千萬商量,千萬依分付。’”
“你在念的什麽?”龔太太微有慍色。
“喔,”龔定庵陪笑說道,“是燕紅的一首《摸魚兒》。娘,要不要看看她寫的字?”
“我不要看。”龔太太凜然拒絕,“這種人最會混水摸魚,你小心上鉤。”
一語剛終,窗外“噗哧”一聲在笑,當然是月華,這一下,龔太太的臉就板不起來了。
“是啊,”龔定庵也有些好笑,“我也不懂,她什麽調不好選,獨獨填一首《摸魚兒》。”
“我現在問你,你到底是怎麽個打算?”
“娘不是答應過我的?”
“不錯,”龔太太說,“我答應過你,不過要身家清白。”
“她隻是淪落風塵,情有可原。”龔定庵說,“就算這是白璧之瑕,可也是瑕不掩瑜。”
“好一個瑕不掩瑜!”龔太太冷笑著說,“看樣子你非要她不可了。”
“娘!”
龔定庵隻叫得這一聲,但尾音與平時稱呼不同,帶著點乞饒、委屈與迫切期待的意味,他兒時做錯了事受責備,或者所求不遂時,每每喊這麽一聲——此時將龔太太對愛子的記憶,帶回到二十多年前,那顆心頓時軟了。
“好吧!”她說,“隻要你自己爭氣。”
意思是隻要春闈報捷,好事便成,如果父親反對,有母親擔待,龔定庵高高興興地答一聲:“是。”接下來又問,“娘,萬一我運氣不好,怎麽辦?”
“這話該我問你。萬一你運氣不好,你拿那個什麽燕紅如何處置?”
“娘,”龔定庵跪了下來,“兒子已經先作處置了。”
“什麽!”龔太太大吃一驚,“你,你已經——”
“娘,不是我不稟命而行,隻以非當機立斷不可!‘好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兒子隻好假王命以行,權宜處置了。”
“假王命以行?”龔太太說道,“你好大膽,我告訴你老子,問問他,什麽時候許了你擅自納妾的?”
“娘別生氣,我不敢說是爸爸許了我的。我隻說:我回去請娘做主。娘一定會喜歡你。”龔定庵接著又說,“顧家老太太下個月六十歲生日,千裏說要請娘去吃壽酒。娘親自去看看燕紅,如果覺得她性情不好,或者有風塵中的習氣,娘不許她進門,兒子也沒有話說。”
龔太太沉吟了一會說:“這倒可以。這樣子,我對你老子也有個交代。”她接著又說話:“我記得顧老太太生日是六月初九?”
“我不知道哪一天。”龔定庵說,“娘答應去了,我寫信叫顧千裏安排。”
“這倒不用。”龔太太答說,“顧家請我吃壽酒,自然會有帖子來。到了蘇州,我先打聽打聽,去不去看她,還在兩可之間。”
“是,好。”
口中這樣答應著,私下還是寫了信給顧千裏,同時也寫信告訴了燕紅。安排妥當了,方始動身進京。
龔定庵預定的行程,是由長江水路到鎮江,換船經揚州到清江浦起旱。一路上連揚州都沒有停留,但在高郵卻住了一天,為的是要一遊露筋祠。
露筋祠恭奉的是女像,卻不知其名。隻記得前幾年湖南安化的陶澍,以禦史巡漕,時已逢春,而嚴寒如隆冬,運河冰凍不解,封住了漕船;漕米已經開征,無船兌運,是件非常危急之事,因此陶澍在高郵以南三十裏的露筋祠“禱冰”。不道其應如響,第二天便即解凍,而且北風大作,運河中的空漕船,全數出江。陶澍奏聞其事,代為乞封,賜名“貞應”——貞字是由米元章的一篇露筋祠碑文而來的,據說唐宋間有一女郎,冰清玉潔,堅貞自守,夏夜經過此間,露宿僻處,不肯向不相識的人家借宿,以致為蚊所齧,露筋而死;這也就是露筋祠的出典。
其事荒誕不經,龔定庵不甚相信,疑心是別有一古人,誤男為女,以致真名不彰。這份疑心,亦不是無因而生,他看過一部書叫《代醉篇》,說明朝在杭州有一座“杜拾遺廟”,有一年修廟,當地的村學究,不知唐朝有左右拾遺的官職,亦不知杜甫曾官左拾遺,所以稱之為“杜拾遺”,誤拾遺為“十姨”,杜甫成了女身,所塑金身,自然就變成了女像。
露筋祠下,便可泊船,龔定庵特為停留一日,細尋古跡,廟中有一方康熙禦題的匾額,“節媛芳躅”四大字,朱元璋的碑文也看到了。
祠中的匾額對聯極多,龔定庵細細看去,所欣賞的隻有一副集王漁洋詩句的對聯:“湖邊孤寺半煙筏,門外野風開白蓮。”但隻是寫出景致的神韻,那孤寂的貞魂,到底是什麽人?仍舊沒有交代。
正在徘徊瞻顧時,隻見阿興領進來一個人,身穿行裝,背上斜係一個黃布包袱,龔定庵覺得他有些麵善,卻一時想不起來,曾在哪裏見過此人。
“他是折差老何。”
“大少爺,”老何屈一膝請了安,“老爺有封信,關照我遇見大少爺,當麵交。”
“嗯,辛苦你。”龔定庵先問一問家中的情形,然後拆信來看。信是他父親的親筆,告誡他盡快進京,試前還有定下心來,從容溫書的餘暇,切勿沿途流連,更不可有放蕩的行徑,需知敦品為立身之本,龔氏的詩禮家風,更不可敗壞。
看完這封信,龔定庵心頭疑雲大起,父親明明是有感而發,莫非燕紅的事,他已經知道了?果真如此,他覺得自己受責備是小事,隻怕母親為他受父親的埋怨。
轉念到此,內心非常不安,同時覺得惟有照父親的叮囑行事,盡快趕進京去,才能略減對母親的咎歉。
龔太太原是句諷刺的話,龔定庵卻正好作文章。“她雖不是薛濤一家,不過也有相近的地方,好人家出身,有詩才。不過,”他加重語氣說,“人品比薛濤來得高。”
“從何見得?”
“‘王侯門第非儂宅,剩可五湖同去’,她一心隻想從良,不像薛濤那樣曆事西川。”
“她從良,是要跟你?”
“是。”
“她怎麽說?”
“‘便千萬商量,千萬依分付。’”
“你在念的什麽?”龔太太微有慍色。
“喔,”龔定庵陪笑說道,“是燕紅的一首《摸魚兒》。娘,要不要看看她寫的字?”
“我不要看。”龔太太凜然拒絕,“這種人最會混水摸魚,你小心上鉤。”
一語剛終,窗外“噗哧”一聲在笑,當然是月華,這一下,龔太太的臉就板不起來了。
“是啊,”龔定庵也有些好笑,“我也不懂,她什麽調不好選,獨獨填一首《摸魚兒》。”
“我現在問你,你到底是怎麽個打算?”
“娘不是答應過我的?”
“不錯,”龔太太說,“我答應過你,不過要身家清白。”
“她隻是淪落風塵,情有可原。”龔定庵說,“就算這是白璧之瑕,可也是瑕不掩瑜。”
“好一個瑕不掩瑜!”龔太太冷笑著說,“看樣子你非要她不可了。”
“娘!”
龔定庵隻叫得這一聲,但尾音與平時稱呼不同,帶著點乞饒、委屈與迫切期待的意味,他兒時做錯了事受責備,或者所求不遂時,每每喊這麽一聲——此時將龔太太對愛子的記憶,帶回到二十多年前,那顆心頓時軟了。
“好吧!”她說,“隻要你自己爭氣。”
意思是隻要春闈報捷,好事便成,如果父親反對,有母親擔待,龔定庵高高興興地答一聲:“是。”接下來又問,“娘,萬一我運氣不好,怎麽辦?”
“這話該我問你。萬一你運氣不好,你拿那個什麽燕紅如何處置?”
“娘,”龔定庵跪了下來,“兒子已經先作處置了。”
“什麽!”龔太太大吃一驚,“你,你已經——”
“娘,不是我不稟命而行,隻以非當機立斷不可!‘好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兒子隻好假王命以行,權宜處置了。”
“假王命以行?”龔太太說道,“你好大膽,我告訴你老子,問問他,什麽時候許了你擅自納妾的?”
“娘別生氣,我不敢說是爸爸許了我的。我隻說:我回去請娘做主。娘一定會喜歡你。”龔定庵接著又說,“顧家老太太下個月六十歲生日,千裏說要請娘去吃壽酒。娘親自去看看燕紅,如果覺得她性情不好,或者有風塵中的習氣,娘不許她進門,兒子也沒有話說。”
龔太太沉吟了一會說:“這倒可以。這樣子,我對你老子也有個交代。”她接著又說話:“我記得顧老太太生日是六月初九?”
“我不知道哪一天。”龔定庵說,“娘答應去了,我寫信叫顧千裏安排。”
“這倒不用。”龔太太答說,“顧家請我吃壽酒,自然會有帖子來。到了蘇州,我先打聽打聽,去不去看她,還在兩可之間。”
“是,好。”
口中這樣答應著,私下還是寫了信給顧千裏,同時也寫信告訴了燕紅。安排妥當了,方始動身進京。
龔定庵預定的行程,是由長江水路到鎮江,換船經揚州到清江浦起旱。一路上連揚州都沒有停留,但在高郵卻住了一天,為的是要一遊露筋祠。
露筋祠恭奉的是女像,卻不知其名。隻記得前幾年湖南安化的陶澍,以禦史巡漕,時已逢春,而嚴寒如隆冬,運河冰凍不解,封住了漕船;漕米已經開征,無船兌運,是件非常危急之事,因此陶澍在高郵以南三十裏的露筋祠“禱冰”。不道其應如響,第二天便即解凍,而且北風大作,運河中的空漕船,全數出江。陶澍奏聞其事,代為乞封,賜名“貞應”——貞字是由米元章的一篇露筋祠碑文而來的,據說唐宋間有一女郎,冰清玉潔,堅貞自守,夏夜經過此間,露宿僻處,不肯向不相識的人家借宿,以致為蚊所齧,露筋而死;這也就是露筋祠的出典。
其事荒誕不經,龔定庵不甚相信,疑心是別有一古人,誤男為女,以致真名不彰。這份疑心,亦不是無因而生,他看過一部書叫《代醉篇》,說明朝在杭州有一座“杜拾遺廟”,有一年修廟,當地的村學究,不知唐朝有左右拾遺的官職,亦不知杜甫曾官左拾遺,所以稱之為“杜拾遺”,誤拾遺為“十姨”,杜甫成了女身,所塑金身,自然就變成了女像。
露筋祠下,便可泊船,龔定庵特為停留一日,細尋古跡,廟中有一方康熙禦題的匾額,“節媛芳躅”四大字,朱元璋的碑文也看到了。
祠中的匾額對聯極多,龔定庵細細看去,所欣賞的隻有一副集王漁洋詩句的對聯:“湖邊孤寺半煙筏,門外野風開白蓮。”但隻是寫出景致的神韻,那孤寂的貞魂,到底是什麽人?仍舊沒有交代。
正在徘徊瞻顧時,隻見阿興領進來一個人,身穿行裝,背上斜係一個黃布包袱,龔定庵覺得他有些麵善,卻一時想不起來,曾在哪裏見過此人。
“他是折差老何。”
“大少爺,”老何屈一膝請了安,“老爺有封信,關照我遇見大少爺,當麵交。”
“嗯,辛苦你。”龔定庵先問一問家中的情形,然後拆信來看。信是他父親的親筆,告誡他盡快進京,試前還有定下心來,從容溫書的餘暇,切勿沿途流連,更不可有放蕩的行徑,需知敦品為立身之本,龔氏的詩禮家風,更不可敗壞。
看完這封信,龔定庵心頭疑雲大起,父親明明是有感而發,莫非燕紅的事,他已經知道了?果真如此,他覺得自己受責備是小事,隻怕母親為他受父親的埋怨。
轉念到此,內心非常不安,同時覺得惟有照父親的叮囑行事,盡快趕進京去,才能略減對母親的咎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