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禍起(二)
不良人:諸位,一起複興大唐吧! 作者:大俠吃香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李振與餘仲議定的當日下午,城內的駐防布局便已有了變化,定霸都雖還未入城,但李振已放心大膽的將西城盡數交予了餘仲掌控。
同一時間,城東義昌軍大營。
“定霸都,應要從西城門入城了。”
說話的是前滄州節度判官呂兗,現任義昌軍一步軍十將,不過相較於統兵,他更趨向於文職,曾在滄州也是替劉守文掌文書事務,以資佐理。
而今滄州降於大梁,他自然也無法在滄州待下去,如今還留在義昌軍中,倒多是作為都指揮使孫鶴的幕僚存在,眼下自然會替孫鶴收集消息。
帳中,孫鶴正埋頭伏案,聞言抬起頭,皺眉道:“城中那李振,不是一直不肯放心定霸都?如今怎的突然就一改狐疑之態了?”
“這重要之處豈是李振的疑心之態?”
呂兗年過三旬,腦門上的皺紋很深,眼下眉頭蹙起,愈顯得老態了些,但他並不在意儀表,隻是坐在一旁,沉聲道:“義昌軍較於定霸都,雖非有之精銳,卻也不及其跋扈,李振何以先讓定霸都入城爾?”
他點了點自己的胸口,而後指了一下孫鶴,冷笑道:“無非是其疑心你我二人罷了。不對,我呂某人一介無名小卒,應入不了這李公的眼,其疑心之人,當是你孫鶴爾。”
孫鶴不以為意,道:“你我曾為滄州部將,其疑心我們也是正常,沒什麽大不了的。”
“沒甚大不了?”
呂兗站起身,湊近了幾步,沉聲道:“李振此人的名聲,你難道不聞?他的心眼是出了門的小,昔日唐室衰微,此人替朱溫奔走於汴梁與洛陽之間,對唐室朝廷的任何人素以高傲的姿態相待,對他恭敬服從的人就任意提拔,根本不按什麽規章製度來做,對他不好,或者不順心他的人就撤職罷黜。相傳每次他到洛陽,都要有些人遭到懲處貶官,因此,彼時唐朝廷的人將他視為‘鴟梟’,如此一介小人,還能有什麽肚量?
這兩月義昌軍作壁上觀,對燕軍視而不見,就早已是惡了此人。而今你我還能安然坐於這帳中,不過隻是因為其手中無刀罷了,若等燕軍被平定,你我還有什麽好下場?”
孫鶴沉吟了下,搖頭道:“不止於此。”
“不止於此?”呂兗冷笑一聲,道:“你難道忘了白馬之禍爾?”
孫鶴沉默不語。
不論是‘鴟梟’還是‘白馬之禍’,他都皆有耳聞。‘鴟梟’是指貓頭鷹,傳說這種鳥能聞到人快死了的氣味,傳達出訊息,被人認為是不祥之鳥,喻指唐室就是行將滅亡的末世朝廷,而李振則是這傳達不詳訊息的鴟梟,因為他每次到達洛陽一次i,唐室好似就離滅亡愈近一次。
至於白馬之禍,則是在天祐二年時,由李振逢迎朱溫之意主導的一次屠戮之事,屠戮之人自然是唐臣。李振曾二十年間屢試李唐進士不中,於是遷怒衣冠大族官僚和科舉出身的朝士,因此極力主張將那些忠唐的朝官全部殺掉,事後還主張將那些唐臣的屍體沉入黃河,此事可謂是舉世皆知,從此之後便也有了李振心眼小的說法。
呂兗見孫鶴不語,便冷笑一聲,道:“如今其不知使了什麽手段拉攏了定霸都,你我縱使這會貼上去,估計這平燕之功其後也分不到我們的身上,彼時待李振重回汴梁,焉有伱我之前途?這大梁人才濟濟,又豈有你我出頭之日?”
孫鶴皺起眉,“你到底想說什麽?”
“還用想嗎?”呂兗一把按住桌案,身子前傾過去,聲音壓低了些:“如今節帥(劉守文)即在城下,距你我不過十裏的距離,且燕軍就算眾多二十餘萬,又有何人比得上你我與節帥親近?這二十餘萬燕軍,又有多少能精銳於義昌軍?”
“你瘋了!胡說八道什麽!”孫鶴大驚失色,急忙想要去捂住他的嘴。
呂兗卻是穩穩的向後一避,冷靜道:“我沒瘋。投了吧,為舊主做事,也好勝過李振百倍!”
孫鶴直直盯著他,麵上隻是不可置信,可前者卻一臉昂然,半點異色都沒有。
“你真是瘋了!”
孫鶴低語一聲,但語氣中卻沒有了方才的驚懼,而是一邊說著,一邊警惕的走至帳門口,向外瞟了兩眼確認沒有旁人後,才回身低聲詢問:“單憑定霸都入城一事,你就要投燕軍?”
“本就是你我舊主,有何不可?”呂兗冷靜道:“不單是因為今日之事,早聞節帥聚眾起事,我就已有籌劃。而且不止是我,滄州大部分將佐,有此意的不在少數。”
“還有哪些人?”孫鶴皺起了眉。
呂兗低聲說了一些名字,卻多是他們從滄州帶來的部將,大多數都是劉守文北征劉守光時留守於滄州的中下層軍官,雖說劉守文軍事能力菜的摳腳,但對下麵的軍官,向來是比較優待的,且投效大梁那邊,並不見得是什麽好事。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孫鶴在聽聞這般多的名字後,反而有些發怒,沉聲道:“愚蠢!”
“何意?”呂兗皺起眉不解。
“你是真蠢還是假蠢?縱使想重新投效節帥,獨你我知曉就可,為何要早早聯絡其他人?”
孫鶴來回踱步,低聲道:“你難道沒看出什麽端倪不成?節帥現今的麾下第一大將是何人?是元行欽!其早先為劉守光手下第一猛將,素與節帥不睦,就算現今是為老節帥的麾下,焉能為節帥忠心爾?”
“而今河北上下俱為一體,何分這些。”呂兗隻是一臉冷靜,道:“現下燕軍的敵人是梁軍,為驅梁軍,元行欽應也放下了曾經芥蒂,再言之,如今劉守光已死,元行欽轉投節帥麾下,又有甚稀奇?”
“你啊你!”
孫鶴一臉恨鐵不成鋼,聲音壓得愈低了些,提醒道:“昔日在滄州,我為何會向梁軍投降,你我又為何將義昌軍從滄州帶至幽州?還不是因為元行欽來勸降的我,你莫要忘了,當時這幽州之主是何人,元行欽當時又替誰勸降我!?”
呂兗悚然一驚,突然轉變了過來,下意識詢問道:“蕭……蕭硯?”
時隔一個多月,他都已忘記了這位曾在燕地南征北戰的蕭軍使了,蓋因幾次大戰,他們都駐守在滄州與梁軍對峙,並未親身經曆過諸如漁陽之戰、高梁河之戰等戰陣,甚至官小如他,都沒資格當麵拜見蕭硯,一應傳聞不過隻是聽旁人說的而已。
但能替劉守文執掌文書事務,呂兗何嚐不清楚其中關鍵。他之前不清楚,這會一經點撥,就有些捋清了其中的關係。
彼時劉守光死,元行欽就降了蕭硯,替蕭硯勸降滄州就是一條佐證,兩月前在幽州,元行欽還對蕭硯畢恭畢敬,焉能突然就反了?
再言之,如今的義昌軍上下,實則是隱隱分成了三部分,其中一部自然是他和孫鶴從滄州帶來的守城之軍,這部分是一年前劉守文與劉守光交戰時,被劉守文留守在滄州的兵馬,約莫在四千人上下,多為步軍。
而另外一部分,現下完全可以稱之為漁陽部,昔日蕭硯在漁陽一戰滅劉守光、逐耶律阿保機、定劉守文,便就是受降了劉守文當時麾下所有的義昌軍,在納了部分燕地新卒後,又分拆了部分兵馬重組了盧龍軍,剩下的兵馬,就成了新的義昌軍,兵額在八千上下。
還有一部分,則是從汴梁來的禁軍將領接手了一部分,由李振安插成了部分中高級軍官,但由於燕軍起事的速度太快,沒有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消化,他們真正掌控的兵馬實則可以忽略不計,在營中根基也不穩,幾乎是被李振盡數召回。
現下義昌軍雖重新匯合,但兩部幾乎是涇渭分明,且小部是滄州派,大部才是漁陽派,且漁陽派的中下級軍官多是蕭硯重新整軍後提拔的燕地新卒,與其的香火情很重,這麽小半年也磨合的差不多了,孫鶴雖是名義上的都指揮使,但也是壓根無力插手,不止是軍官沒有他的人,實則士卒都有小部分重新換血了,軍令很難直接實施下去。
且漁陽派跟隨蕭硯經曆過好幾場戰事,可以說有不少的軍心都是向著他的,加上還被蕭硯發過賞賜,哪裏還會記得他們這些又窮又不怎麽能打的老上司……
思索到這,呂兗已是悚然,聲音小了下去,已不複方才的底氣:“你的意思是說……”
“節帥此番起事,恐怕非他之願啊。”孫鶴警惕的掃著帳門外,低聲道:“我有理由相信,元行欽名為燕將,實則是替蕭硯掌控節帥,一應行事,恐怕也多有蕭硯的影子在其後……”
呂兗大愕,而後愣然的坐了回去,愣愣道:“這麽說,節帥豈不就是案板上的肉?”
“如何不是呢。”孫鶴歎聲道:“正是如此,就算節帥現今就在城外,你我也不可輕舉妄動啊。莫要得罪了李振後,又得罪了那位蕭硯……”
“這般大的亂事,蕭硯想做什麽?又能做什麽?二十餘萬亂軍,豈是單憑一個元行欽就可掌握的?”
“不止。”
孫鶴皺眉思索道:“若說之前可能還不敢揣測,但現下觀來,這盧龍軍恐怕也是由蕭硯掌控的。也就是說,節帥現在麾下的兩部強軍,應都是蕭硯的人……”
呂兗徹底石化。
之前橫山城的消息傳來,他本以為盧龍軍反水康懷英,真是劉守文說動了盧龍軍才會有如此結果,但現在經過孫鶴一提醒,他反而愈加不敢深思下去。
突然,他猛地一驚,渾身打了個顫栗,問道:“你說,定霸都有沒有可能……”
孫鶴搖了搖頭,“不敢揣測,到了如今這局麵,誰能猜到這河北亂事的走向呢?畢竟是幾十萬人的性命呐……”
不過他馬上就看向呂兗,沉聲道:“投效燕軍一事,今後莫要再言。若有什麽變故,你我身死也就罷了,莫連累底下幾千兄弟的性命去填了這無名生死簿。”
呂兗卻不理他,隻是垂著頭,低聲道:“他到底想做什麽呢?”
孫鶴歎了一聲,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你對節帥忠心,但眼下之事,非你我能夠摻和的,節帥那裏,恐怕也難以自保爾。”
呂兗卻突然的站起身,點了點頭,就向外走。
“我這就去告訴麾下眾將……”
孫鶴不由鬆出一口氣,一邊送他向外,道:“小心一些,莫要落人口舌。”
“我省的,孫兄留步。”呂兗長歎一聲,消失在了營中。
孫鶴亦是長歎,但他素來穩重,也不是意氣行事的年紀了,他要對四千餘袍澤負責。
……
在孫鶴看不見處,雪粒彌漫中,呂兗彎腰鑽入角落中一小帳之內,裏內擺放著一些殘破器械,從義昌軍駐在此處時就留了下來,蒙在其上的油布已落了一層灰。
“呂十將好快的速度。”
小帳內有一串帶著雪粒的腳印,於此之時,腳印的末端轉來一人,卻正是經常伴在李振身側的幕僚,其此時正在打量著小帳中的器械,聞聲轉來,便摸著嘴角的短須笑問:“如何?”
呂兗不答,而是從袖中掏出一塊布巾,細心擦拭掉地麵的腳印,一路掩幹淨。
幕僚不由發笑,隨口道:“呂十將不必憂心,我是特意讓你的人掩護過來的,沒人能夠發現。”
“小心駛得萬年船。”呂兗板著臉,沉聲道:“若讓旁人曉得你我密會,孫鶴難免會疑我。”
“哈哈,這麽說來,孫鶴真是有禍心?”
“他有沒有禍心我辯不出來,但我卻探得了另一秘聞。”
“哦?”幕僚眯上了眼睛。
呂兗卻不說話了,隻是摩擦著指甲,眼顧其他。
幕僚等了一會,倏的一笑,上前攬住了呂兗的肩膀,笑道:“看我這記性,還未向呂十將說呢。幽州被圍之前,南麵傳來了消息。你之留在滄州的妻兒,前幾日正好收到了李公的新歲賀禮,開心的很呢,不日就會按照計劃順利南下,李公在汴梁有一處別院,待呂十將今後到汴梁,房契就是你們的了。”
呂兗冷笑一聲,道:“此番大事,一座別院便罷了?”
“依呂十將之才,出將入相,不過等閑事爾,隻要你助李公掌控住義昌軍,回返汴梁,你馬上可入崇政院。”幕僚笑道:“從那以後,仆可就要多多仰仗呂十將了。”
“嗬,那些今後再談,而今看來,你家李公能不能活著回到汴梁,才是問題。”
幕僚聞及此言,悚然一驚,愣了愣:“此言何意。”
呂兗冷著臉,道:“想辦法帶我悄悄麵見李公,我有一計,可解河北之禍。”
(本章完)
同一時間,城東義昌軍大營。
“定霸都,應要從西城門入城了。”
說話的是前滄州節度判官呂兗,現任義昌軍一步軍十將,不過相較於統兵,他更趨向於文職,曾在滄州也是替劉守文掌文書事務,以資佐理。
而今滄州降於大梁,他自然也無法在滄州待下去,如今還留在義昌軍中,倒多是作為都指揮使孫鶴的幕僚存在,眼下自然會替孫鶴收集消息。
帳中,孫鶴正埋頭伏案,聞言抬起頭,皺眉道:“城中那李振,不是一直不肯放心定霸都?如今怎的突然就一改狐疑之態了?”
“這重要之處豈是李振的疑心之態?”
呂兗年過三旬,腦門上的皺紋很深,眼下眉頭蹙起,愈顯得老態了些,但他並不在意儀表,隻是坐在一旁,沉聲道:“義昌軍較於定霸都,雖非有之精銳,卻也不及其跋扈,李振何以先讓定霸都入城爾?”
他點了點自己的胸口,而後指了一下孫鶴,冷笑道:“無非是其疑心你我二人罷了。不對,我呂某人一介無名小卒,應入不了這李公的眼,其疑心之人,當是你孫鶴爾。”
孫鶴不以為意,道:“你我曾為滄州部將,其疑心我們也是正常,沒什麽大不了的。”
“沒甚大不了?”
呂兗站起身,湊近了幾步,沉聲道:“李振此人的名聲,你難道不聞?他的心眼是出了門的小,昔日唐室衰微,此人替朱溫奔走於汴梁與洛陽之間,對唐室朝廷的任何人素以高傲的姿態相待,對他恭敬服從的人就任意提拔,根本不按什麽規章製度來做,對他不好,或者不順心他的人就撤職罷黜。相傳每次他到洛陽,都要有些人遭到懲處貶官,因此,彼時唐朝廷的人將他視為‘鴟梟’,如此一介小人,還能有什麽肚量?
這兩月義昌軍作壁上觀,對燕軍視而不見,就早已是惡了此人。而今你我還能安然坐於這帳中,不過隻是因為其手中無刀罷了,若等燕軍被平定,你我還有什麽好下場?”
孫鶴沉吟了下,搖頭道:“不止於此。”
“不止於此?”呂兗冷笑一聲,道:“你難道忘了白馬之禍爾?”
孫鶴沉默不語。
不論是‘鴟梟’還是‘白馬之禍’,他都皆有耳聞。‘鴟梟’是指貓頭鷹,傳說這種鳥能聞到人快死了的氣味,傳達出訊息,被人認為是不祥之鳥,喻指唐室就是行將滅亡的末世朝廷,而李振則是這傳達不詳訊息的鴟梟,因為他每次到達洛陽一次i,唐室好似就離滅亡愈近一次。
至於白馬之禍,則是在天祐二年時,由李振逢迎朱溫之意主導的一次屠戮之事,屠戮之人自然是唐臣。李振曾二十年間屢試李唐進士不中,於是遷怒衣冠大族官僚和科舉出身的朝士,因此極力主張將那些忠唐的朝官全部殺掉,事後還主張將那些唐臣的屍體沉入黃河,此事可謂是舉世皆知,從此之後便也有了李振心眼小的說法。
呂兗見孫鶴不語,便冷笑一聲,道:“如今其不知使了什麽手段拉攏了定霸都,你我縱使這會貼上去,估計這平燕之功其後也分不到我們的身上,彼時待李振重回汴梁,焉有伱我之前途?這大梁人才濟濟,又豈有你我出頭之日?”
孫鶴皺起眉,“你到底想說什麽?”
“還用想嗎?”呂兗一把按住桌案,身子前傾過去,聲音壓低了些:“如今節帥(劉守文)即在城下,距你我不過十裏的距離,且燕軍就算眾多二十餘萬,又有何人比得上你我與節帥親近?這二十餘萬燕軍,又有多少能精銳於義昌軍?”
“你瘋了!胡說八道什麽!”孫鶴大驚失色,急忙想要去捂住他的嘴。
呂兗卻是穩穩的向後一避,冷靜道:“我沒瘋。投了吧,為舊主做事,也好勝過李振百倍!”
孫鶴直直盯著他,麵上隻是不可置信,可前者卻一臉昂然,半點異色都沒有。
“你真是瘋了!”
孫鶴低語一聲,但語氣中卻沒有了方才的驚懼,而是一邊說著,一邊警惕的走至帳門口,向外瞟了兩眼確認沒有旁人後,才回身低聲詢問:“單憑定霸都入城一事,你就要投燕軍?”
“本就是你我舊主,有何不可?”呂兗冷靜道:“不單是因為今日之事,早聞節帥聚眾起事,我就已有籌劃。而且不止是我,滄州大部分將佐,有此意的不在少數。”
“還有哪些人?”孫鶴皺起了眉。
呂兗低聲說了一些名字,卻多是他們從滄州帶來的部將,大多數都是劉守文北征劉守光時留守於滄州的中下層軍官,雖說劉守文軍事能力菜的摳腳,但對下麵的軍官,向來是比較優待的,且投效大梁那邊,並不見得是什麽好事。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孫鶴在聽聞這般多的名字後,反而有些發怒,沉聲道:“愚蠢!”
“何意?”呂兗皺起眉不解。
“你是真蠢還是假蠢?縱使想重新投效節帥,獨你我知曉就可,為何要早早聯絡其他人?”
孫鶴來回踱步,低聲道:“你難道沒看出什麽端倪不成?節帥現今的麾下第一大將是何人?是元行欽!其早先為劉守光手下第一猛將,素與節帥不睦,就算現今是為老節帥的麾下,焉能為節帥忠心爾?”
“而今河北上下俱為一體,何分這些。”呂兗隻是一臉冷靜,道:“現下燕軍的敵人是梁軍,為驅梁軍,元行欽應也放下了曾經芥蒂,再言之,如今劉守光已死,元行欽轉投節帥麾下,又有甚稀奇?”
“你啊你!”
孫鶴一臉恨鐵不成鋼,聲音壓得愈低了些,提醒道:“昔日在滄州,我為何會向梁軍投降,你我又為何將義昌軍從滄州帶至幽州?還不是因為元行欽來勸降的我,你莫要忘了,當時這幽州之主是何人,元行欽當時又替誰勸降我!?”
呂兗悚然一驚,突然轉變了過來,下意識詢問道:“蕭……蕭硯?”
時隔一個多月,他都已忘記了這位曾在燕地南征北戰的蕭軍使了,蓋因幾次大戰,他們都駐守在滄州與梁軍對峙,並未親身經曆過諸如漁陽之戰、高梁河之戰等戰陣,甚至官小如他,都沒資格當麵拜見蕭硯,一應傳聞不過隻是聽旁人說的而已。
但能替劉守文執掌文書事務,呂兗何嚐不清楚其中關鍵。他之前不清楚,這會一經點撥,就有些捋清了其中的關係。
彼時劉守光死,元行欽就降了蕭硯,替蕭硯勸降滄州就是一條佐證,兩月前在幽州,元行欽還對蕭硯畢恭畢敬,焉能突然就反了?
再言之,如今的義昌軍上下,實則是隱隱分成了三部分,其中一部自然是他和孫鶴從滄州帶來的守城之軍,這部分是一年前劉守文與劉守光交戰時,被劉守文留守在滄州的兵馬,約莫在四千人上下,多為步軍。
而另外一部分,現下完全可以稱之為漁陽部,昔日蕭硯在漁陽一戰滅劉守光、逐耶律阿保機、定劉守文,便就是受降了劉守文當時麾下所有的義昌軍,在納了部分燕地新卒後,又分拆了部分兵馬重組了盧龍軍,剩下的兵馬,就成了新的義昌軍,兵額在八千上下。
還有一部分,則是從汴梁來的禁軍將領接手了一部分,由李振安插成了部分中高級軍官,但由於燕軍起事的速度太快,沒有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消化,他們真正掌控的兵馬實則可以忽略不計,在營中根基也不穩,幾乎是被李振盡數召回。
現下義昌軍雖重新匯合,但兩部幾乎是涇渭分明,且小部是滄州派,大部才是漁陽派,且漁陽派的中下級軍官多是蕭硯重新整軍後提拔的燕地新卒,與其的香火情很重,這麽小半年也磨合的差不多了,孫鶴雖是名義上的都指揮使,但也是壓根無力插手,不止是軍官沒有他的人,實則士卒都有小部分重新換血了,軍令很難直接實施下去。
且漁陽派跟隨蕭硯經曆過好幾場戰事,可以說有不少的軍心都是向著他的,加上還被蕭硯發過賞賜,哪裏還會記得他們這些又窮又不怎麽能打的老上司……
思索到這,呂兗已是悚然,聲音小了下去,已不複方才的底氣:“你的意思是說……”
“節帥此番起事,恐怕非他之願啊。”孫鶴警惕的掃著帳門外,低聲道:“我有理由相信,元行欽名為燕將,實則是替蕭硯掌控節帥,一應行事,恐怕也多有蕭硯的影子在其後……”
呂兗大愕,而後愣然的坐了回去,愣愣道:“這麽說,節帥豈不就是案板上的肉?”
“如何不是呢。”孫鶴歎聲道:“正是如此,就算節帥現今就在城外,你我也不可輕舉妄動啊。莫要得罪了李振後,又得罪了那位蕭硯……”
“這般大的亂事,蕭硯想做什麽?又能做什麽?二十餘萬亂軍,豈是單憑一個元行欽就可掌握的?”
“不止。”
孫鶴皺眉思索道:“若說之前可能還不敢揣測,但現下觀來,這盧龍軍恐怕也是由蕭硯掌控的。也就是說,節帥現在麾下的兩部強軍,應都是蕭硯的人……”
呂兗徹底石化。
之前橫山城的消息傳來,他本以為盧龍軍反水康懷英,真是劉守文說動了盧龍軍才會有如此結果,但現在經過孫鶴一提醒,他反而愈加不敢深思下去。
突然,他猛地一驚,渾身打了個顫栗,問道:“你說,定霸都有沒有可能……”
孫鶴搖了搖頭,“不敢揣測,到了如今這局麵,誰能猜到這河北亂事的走向呢?畢竟是幾十萬人的性命呐……”
不過他馬上就看向呂兗,沉聲道:“投效燕軍一事,今後莫要再言。若有什麽變故,你我身死也就罷了,莫連累底下幾千兄弟的性命去填了這無名生死簿。”
呂兗卻不理他,隻是垂著頭,低聲道:“他到底想做什麽呢?”
孫鶴歎了一聲,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你對節帥忠心,但眼下之事,非你我能夠摻和的,節帥那裏,恐怕也難以自保爾。”
呂兗卻突然的站起身,點了點頭,就向外走。
“我這就去告訴麾下眾將……”
孫鶴不由鬆出一口氣,一邊送他向外,道:“小心一些,莫要落人口舌。”
“我省的,孫兄留步。”呂兗長歎一聲,消失在了營中。
孫鶴亦是長歎,但他素來穩重,也不是意氣行事的年紀了,他要對四千餘袍澤負責。
……
在孫鶴看不見處,雪粒彌漫中,呂兗彎腰鑽入角落中一小帳之內,裏內擺放著一些殘破器械,從義昌軍駐在此處時就留了下來,蒙在其上的油布已落了一層灰。
“呂十將好快的速度。”
小帳內有一串帶著雪粒的腳印,於此之時,腳印的末端轉來一人,卻正是經常伴在李振身側的幕僚,其此時正在打量著小帳中的器械,聞聲轉來,便摸著嘴角的短須笑問:“如何?”
呂兗不答,而是從袖中掏出一塊布巾,細心擦拭掉地麵的腳印,一路掩幹淨。
幕僚不由發笑,隨口道:“呂十將不必憂心,我是特意讓你的人掩護過來的,沒人能夠發現。”
“小心駛得萬年船。”呂兗板著臉,沉聲道:“若讓旁人曉得你我密會,孫鶴難免會疑我。”
“哈哈,這麽說來,孫鶴真是有禍心?”
“他有沒有禍心我辯不出來,但我卻探得了另一秘聞。”
“哦?”幕僚眯上了眼睛。
呂兗卻不說話了,隻是摩擦著指甲,眼顧其他。
幕僚等了一會,倏的一笑,上前攬住了呂兗的肩膀,笑道:“看我這記性,還未向呂十將說呢。幽州被圍之前,南麵傳來了消息。你之留在滄州的妻兒,前幾日正好收到了李公的新歲賀禮,開心的很呢,不日就會按照計劃順利南下,李公在汴梁有一處別院,待呂十將今後到汴梁,房契就是你們的了。”
呂兗冷笑一聲,道:“此番大事,一座別院便罷了?”
“依呂十將之才,出將入相,不過等閑事爾,隻要你助李公掌控住義昌軍,回返汴梁,你馬上可入崇政院。”幕僚笑道:“從那以後,仆可就要多多仰仗呂十將了。”
“嗬,那些今後再談,而今看來,你家李公能不能活著回到汴梁,才是問題。”
幕僚聞及此言,悚然一驚,愣了愣:“此言何意。”
呂兗冷著臉,道:“想辦法帶我悄悄麵見李公,我有一計,可解河北之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