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請歸
不良人:諸位,一起複興大唐吧! 作者:大俠吃香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河北無數地界都是火起,一批又一批的人馬都翻滾而動,俱舉著‘複燕’的旗號,強者有甲兵上千,再裹挾數千的青壯,拉著數萬眾的求活流民,就是一支足以自稱大軍的兵馬了。
這些天,外界急報紛飛,多是州鎮淪陷的消息傳來,言燕軍旗下兵馬甚多,數支自號‘元帥’的兵馬四處叩擊州縣、塢堡,動輒就是兩三萬的規模,最少也是裹挾了近萬流民的隊伍。
粗略統計下,這聲勢浩大的燕軍,起碼也有上二十萬的規模了,雖說其中不知多少是連兵刃都沒有的流民,但仍然是足夠讓人色變。本就是冬日,普通民戶家都沒有什麽存糧,打了一年的爛仗更是攪得無數人連口糧都沒有,聽聞那位在幽州的梁人主政官李振,因為梁朝國庫不充裕,打算開春就要征稅,聽著就讓人害怕。
故在這種饑寒交迫的困境下,是個人都免不了加入燕軍作亂,起碼能夠在這個冬天活下去。
至於今後?誰他娘的管那麽多!
亂軍四起,這半個多月來一直在幽州城裏作威作福的汴梁禁軍,這會也終於從懶散的狀態下緊張起來,披甲執銳,日夜登上城頭值守。
因為他們不止要防備還不知在何處的燕軍,亦要小心提防傍著城池的定霸都、義昌軍兩個大營。
今年冬日來的格外早,中原調派來的輜重、財貨,都因路程遙遠,又因大雪封路,一直未曾抵達過來,那會使節團抵達幽州,隻攜帶了很少一部分,主要用於賞賜些許將領、官員。
當時按照朝廷的計劃,犒賞諸軍的財貨也將幽州府庫算進去了的,但等到李振到了之後才發現,幽州府庫已被蕭硯擅自私發了,差點沒把他氣個半死,故才會發牢騷說不再向諸軍發賞。
但這個年代,不向這幫武夫發賞是大忌,李振並不會蠢到這個程度,在徹底整軍之前,自然要穩住河北這批降兵。雖說蕭硯已發過一次,但他也一直向定霸都等降軍允諾後麵會補發,總之就是向後推,先欠著。
不過李振也不知怎麽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諸軍已領過蕭帥的錢,朝廷不打算再發賞了’。他固然惱怒,但也隻能不斷遣人入營安撫,便是部分燕地豪族、官員進獻給他的財物,都拉去軍營裏一並發了,沒奈何,帶來的錢財早已發放給王彥章等諸將,大頭甚而還是蕭硯那幾大箱金銀,雖說是杯水車薪,但總能澆滅一點降軍的火氣。
不怪李振如此謹慎,實在是幽州的降軍,保留下來建製太完備了,幾番大戰下來,竟然還留存有相當實力,僅憑從汴梁來的兩三千禁軍壓根對他們不能形成威脅,更別提壓住他們。這也是李振,或者說是朱溫急著整編、打散河北降軍的原因。
所以他才會急著趕走蕭硯,再急著讓康懷英出兵平亂,為的就是不讓蕭硯有養寇自重的時間與機會。
相反,李振極為聰明與穩當,他反而認為這一批自檀州生起的亂軍正是一個好機會,他隻要趕走蕭硯,再讓康懷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亂軍,就能夠趁勢整編定霸都、義昌軍等降軍,還能大漲自己的聲威,以方便他治理河北。
屆時,平亂、整軍、政績,三樁大功穩穩落在他的頭上,李振毫不懷疑,自己在朱溫那裏的地位完全能直逼敬翔。更別提在冥帝那裏了,他甚而能夠倒反天罡,讓冥帝反過來依附他,彼時朱溫百年過去,他李振未必就不能是一代權臣。
李振的盤算可以算得上是百年之計,他的目光一向很長遠,不管是得罪蕭硯,再用平亂這一大功拉攏康懷英,都不過隻是他的計劃而已。
更別提他已完全敢擔保,一年前的洛陽動亂就是蕭硯挑起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備,老天都打算讓他李振平步青雲!
但很快,現實就狠狠給了他一記耳光。
先是燕軍聲勢大起,直接從起初的兩三萬軍馬暴漲到近十萬,但李振彼時隻認為亂軍人數越多,功勞也是越高,隻是急著催促康懷英出兵。
不出意料,康懷英果然大勝,奪回了檀州境內的橫山城。不過燕軍很快就卷土重來,將橫山城三麵合圍,城內輜重不多,康懷英秉持穩重打法,留禁軍駐守橫山城,率領盧龍軍出城野戰,三戰三捷,喜得李振看著捷報連連叫好。
不過馬上,運勢就開始轉變。
盧龍軍陣前反水,康懷英單騎走免,逃回橫山城中。李振固然失措,但秉持著幽州城內尚有定霸都、義昌軍兩部,接應康懷英不是難事,尚還不慌,仍然固定自若。
但厄運再次傳來,有信使從南麵而來,稱有漠北軍突襲糧道,劫走了中原運來的輜重、用於犒賞的財貨……
這下子,甫一聽得消息的定霸都與義昌軍瞬間嘩然,險些發生兵變,驚得李振不得不親自入營勸解諸將,又不要錢的允諾了一番,才勉強安撫住了這兩軍。
再然後,就是燕地北麵數個州鎮皆被納於大燕旗下,然後就是成了幽州再也收不到北麵的片縷消息,便是發往南麵的信使,也要避著那一支神出鬼沒的漠北軍。
幽州成了半個孤城,李振卻毫無辦法,他除了能倚仗從汴梁帶來的禁軍,就別無他法。從汴梁帶來的人馬有近三千,康懷英帶走了一半,剩下的全交給了朱漢賓調遣。
至於定霸都兩軍,雖說那個名叫‘餘仲’的定霸都步軍都校看起來甚為正派,是個可堪一用的人才,但李振仍然不敢輕動這兩部降軍,唯恐落了盧龍軍反水的後塵,便是這個時節,他都不敢放兩部降軍入城。
實在是兵變帶來的後遺症太讓他恐懼了,不得不防……
……
節度使府,朱漢賓被緊急召來,卻是同樣被‘燕軍前哨已抵近城下’的消息驚的目瞪口呆。
說實在話,他固然知曉蕭硯的本事,但也與李振想的一樣,這所謂的‘燕軍’不過隻是蕭硯自導自演兼貪功的把戲,根本不可能強到哪裏去。可這亂事就偏偏超乎所有人的預料,如平地驚雷一般爆了起來,還如潰堤之水一樣勢頭極猛,驚的人好似氣都喘不過來。
“朱軍使……”
李振好似在短短幾天裏蒼老了許多,四旬的年紀,但兩鬢已是白發斑點,臉上的皺紋也一夜生了出來。他無力的鬆開橫山城的求援信,捏著鼻梁緩緩坐在大案後,頗有一副頭疼難耐的樣子。
“李公切要保重身體。”朱漢賓上前不痛不癢的關心了一句。
“大難關頭,老夫也隻能依仗朱軍使了。”李振苦笑了一下,睜開了滿是血絲的雙眼。
他平素氣定神閑的模樣早不知到了哪裏去,這會長歎一聲,進而死死盯著朱漢賓:“事態緊急,老夫就直言了,依朱軍使的本領,再加城內一千五禁軍,能製衡義昌軍否?”
朱漢賓聞言一愣,此次北進的禁軍,正是他麾下的龍虎軍右廂,多為步卒,戰陣經驗是很豐富的。平心而論,若讓他出城野戰,他完全有信心憑借這一千五龍虎軍硬剛五倍、十倍的燕軍,對方多為流民,兵馬必定良莠不齊,一勝即可大勝,不是什麽難事。
但要憑借千餘步卒,製衡兵馬近一萬五的義昌軍,且對方還有怨氣,卻不是什麽易事。加上義昌軍中不少人都是在滄州與他交過手的,兩部誰也不服誰,恐怕更難掌控。
至於李振為何不讓他去製衡僅有六千兵的定霸都,卻也好理解。定霸都是燕地精銳,其中兵將多為跋扈之輩,遣這麽一千五的禁軍入營,更容易引發摩擦,人家本就心有怨氣,這會還肯安安分分已是給了天大的臉麵。如果讓朱漢賓去挾製,說不得就是一個兵變,綁了你這李公去投檀州。
朱漢賓一個思量,終於在李振期望的眼神下搖了搖頭,語氣裏也沒了往日的恭敬,隻是淡聲。
“李公,此舉卻是為難。我領龍虎軍北上,本隻是護送使節入幽州,就沒想過會打硬仗,僅領一些隨身依仗兵刃,無論是弓箭弩矢甲械,一並都落在滄州。這些東西都無,樣子貨打打亂軍尚可,怎可壓得住同是百戰之師的義昌軍?”
“老夫一並給你補全!”李振麵色一沉,大手一揮:“幽州城內的軍械,全都任你選用,隻要能夠讓義昌軍順順利利去橫山城接應康太保,什麽東西都好說!”
說罷,在一旁的幕僚也是相權:“朱軍使,你之威名,聲動河南諸鎮,便是這河北,誰不知你當年‘落雁’大名?一介義昌軍爾,僅憑軍使你之名氣,豈敢不識大體?領了這差遣,來日回到朝中,隻要經由李公舉薦一二,您之聲望未必就比那蕭硯小!”
回到朝中?
朱漢賓暗暗冷笑,李振先能安穩回到汴梁再說吧。
這場動亂本來不大,是不是蕭硯引動的不好說,但蕭硯一被逼走,就驚天動地的大變而起。這場動亂幾乎席卷了整個燕地,恐怕說是蕭硯養寇自重都沒人會信,因為實在是規模太龐大了,超過二十萬的亂軍,憑蕭硯能掌控得了?
便是朱漢賓自己,心裏實則也有些犯嘀咕,這燕軍恐怕真和蕭硯沒什麽關係。看起來純粹隻是因為劉仁恭以及那盧龍軍看見能壓住燕地諸軍的人走了,才在這個冬天趁勢而起罷了。
但不管如何,隻要這場變亂鬧的足夠大、拖延的足夠久,李振就會越倒黴,死的越慘。就是他朱漢賓和康懷英,都少不得會有一場大官司吃,但首誅之人,必定是李振!
人人都知道蕭硯能夠壓住定霸都等降軍,但你偏要逼走他,若是諸如整軍等種種安排都成了還好說,朱溫必會重賞李振。可關鍵是落成了這個鬼樣子,且這般雪日,就算汴梁的人馬日夜行軍,趕過來也是黃花菜都涼了。
到手的河北飛了,依照朱溫暴怒的性子,就算李振往日再受寵,最輕都是一個流放三千裏的結局。但最有可能的下場,極有可能是被誅九族……
這種情況下,便就是多做多錯,朱漢賓沒有理由去碰這個爛攤子,屆時若義昌軍不受控也反了,他一個從犯說不得也會變成主犯了。起碼現在來看,堅守幽州要比野戰更為穩妥一些。
他細細思索了下,最後還是搖頭:“不瞞李公,我實是沒這般大的本領。督促義昌軍北上橫山城不是難事,可誰敢擔保義昌軍不會臨陣倒戈?據我所知,劉仁恭亦是勾結了漠北,南麵的財物若被劉仁恭用之誘降義昌軍,我恐無力製之……”
李振一下就站了起來,強忍著怒氣,沉聲喝道:“諸如此般,難道朱軍使是讓老夫坐視康太保不管嗎?還是說,朱軍使現在不認老夫這一‘代天巡狩’的持節名號了?”
朱漢賓心下暗惱,但麵上也隻能苦笑:“非有此意,實在是不能行險。出戰容易,可若真的出了禍事,康太保救不出,我與獨存的千餘禁軍也陷於亂軍,李公可有把握能挾製住定霸都?我看來,恐不能吧?”
“隻要救回康太保,一切皆定!身為武夫,你怎如此畏畏縮縮?!”
李振猛地用拳頭砸在桌子上,進而戟指朱漢賓:“朱軍使,不管局勢如何,老夫一日為‘巡狩使’,便一日能號令河北諸將!”
說罷,他又冷笑一聲,道:“還有,朱軍使莫以為老夫不知伱在想什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次北上,老夫、你、康太保三人俱為一體,康太保受難、河北失陷,難道朱軍使能善免嗎?
還有,若讓冥帝知曉朱軍使今日之推脫,哼哼……”
“李公莫要欺人太甚!”
朱漢賓難掩怒色,死死盯著李振。
但後者仍隻是冷笑,半點表情都未改變,進而一拂衣袖,冷聲道:“朱軍使若不肯出兵橫山城,也總得拿出一個法子來。”
“法子?”
撕破了臉皮,朱漢賓也懶得掩飾這種虛情假意,語氣裏帶著怒意與不屑:“我便是出兵又如何?屆時陷於橫山城,李公莫要丟了幽州才好!”
說罷,他大步而退,進而在走了兩步後,又忽地回頭冷笑一聲:“城內禁軍僅有千餘,城外義昌軍卻有萬眾,李公還是先想想,會不會被義昌軍綁了獻於檀州吧!”
其旋即退去,隻留一個臉色難看至極的李振,與旁邊惴惴不安的幕僚獨處堂內。
“李公,幽州若不保,可就什麽都沒了……”幕僚小心翼翼道。
“老夫曉得!”
李振難得失態,一腳踹翻桌案,進而左右踱步,臉色一變再變,卻在下一刻,突然猛地一愣,看向幕僚。
“蕭硯行到何處了?”
“仆不知啊……”
“遣人!遣人去尋!”
李振麵上突然發紅放光,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大步走下去,急道:“這才幾日,他定還沒過黃河,遣人去尋到他。不不不……”
他來回踱步,猛地用拳擊掌。
“帶上老夫的私印,去請他!河北危局,唯他可解!”
(本章完)
這些天,外界急報紛飛,多是州鎮淪陷的消息傳來,言燕軍旗下兵馬甚多,數支自號‘元帥’的兵馬四處叩擊州縣、塢堡,動輒就是兩三萬的規模,最少也是裹挾了近萬流民的隊伍。
粗略統計下,這聲勢浩大的燕軍,起碼也有上二十萬的規模了,雖說其中不知多少是連兵刃都沒有的流民,但仍然是足夠讓人色變。本就是冬日,普通民戶家都沒有什麽存糧,打了一年的爛仗更是攪得無數人連口糧都沒有,聽聞那位在幽州的梁人主政官李振,因為梁朝國庫不充裕,打算開春就要征稅,聽著就讓人害怕。
故在這種饑寒交迫的困境下,是個人都免不了加入燕軍作亂,起碼能夠在這個冬天活下去。
至於今後?誰他娘的管那麽多!
亂軍四起,這半個多月來一直在幽州城裏作威作福的汴梁禁軍,這會也終於從懶散的狀態下緊張起來,披甲執銳,日夜登上城頭值守。
因為他們不止要防備還不知在何處的燕軍,亦要小心提防傍著城池的定霸都、義昌軍兩個大營。
今年冬日來的格外早,中原調派來的輜重、財貨,都因路程遙遠,又因大雪封路,一直未曾抵達過來,那會使節團抵達幽州,隻攜帶了很少一部分,主要用於賞賜些許將領、官員。
當時按照朝廷的計劃,犒賞諸軍的財貨也將幽州府庫算進去了的,但等到李振到了之後才發現,幽州府庫已被蕭硯擅自私發了,差點沒把他氣個半死,故才會發牢騷說不再向諸軍發賞。
但這個年代,不向這幫武夫發賞是大忌,李振並不會蠢到這個程度,在徹底整軍之前,自然要穩住河北這批降兵。雖說蕭硯已發過一次,但他也一直向定霸都等降軍允諾後麵會補發,總之就是向後推,先欠著。
不過李振也不知怎麽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諸軍已領過蕭帥的錢,朝廷不打算再發賞了’。他固然惱怒,但也隻能不斷遣人入營安撫,便是部分燕地豪族、官員進獻給他的財物,都拉去軍營裏一並發了,沒奈何,帶來的錢財早已發放給王彥章等諸將,大頭甚而還是蕭硯那幾大箱金銀,雖說是杯水車薪,但總能澆滅一點降軍的火氣。
不怪李振如此謹慎,實在是幽州的降軍,保留下來建製太完備了,幾番大戰下來,竟然還留存有相當實力,僅憑從汴梁來的兩三千禁軍壓根對他們不能形成威脅,更別提壓住他們。這也是李振,或者說是朱溫急著整編、打散河北降軍的原因。
所以他才會急著趕走蕭硯,再急著讓康懷英出兵平亂,為的就是不讓蕭硯有養寇自重的時間與機會。
相反,李振極為聰明與穩當,他反而認為這一批自檀州生起的亂軍正是一個好機會,他隻要趕走蕭硯,再讓康懷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亂軍,就能夠趁勢整編定霸都、義昌軍等降軍,還能大漲自己的聲威,以方便他治理河北。
屆時,平亂、整軍、政績,三樁大功穩穩落在他的頭上,李振毫不懷疑,自己在朱溫那裏的地位完全能直逼敬翔。更別提在冥帝那裏了,他甚而能夠倒反天罡,讓冥帝反過來依附他,彼時朱溫百年過去,他李振未必就不能是一代權臣。
李振的盤算可以算得上是百年之計,他的目光一向很長遠,不管是得罪蕭硯,再用平亂這一大功拉攏康懷英,都不過隻是他的計劃而已。
更別提他已完全敢擔保,一年前的洛陽動亂就是蕭硯挑起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備,老天都打算讓他李振平步青雲!
但很快,現實就狠狠給了他一記耳光。
先是燕軍聲勢大起,直接從起初的兩三萬軍馬暴漲到近十萬,但李振彼時隻認為亂軍人數越多,功勞也是越高,隻是急著催促康懷英出兵。
不出意料,康懷英果然大勝,奪回了檀州境內的橫山城。不過燕軍很快就卷土重來,將橫山城三麵合圍,城內輜重不多,康懷英秉持穩重打法,留禁軍駐守橫山城,率領盧龍軍出城野戰,三戰三捷,喜得李振看著捷報連連叫好。
不過馬上,運勢就開始轉變。
盧龍軍陣前反水,康懷英單騎走免,逃回橫山城中。李振固然失措,但秉持著幽州城內尚有定霸都、義昌軍兩部,接應康懷英不是難事,尚還不慌,仍然固定自若。
但厄運再次傳來,有信使從南麵而來,稱有漠北軍突襲糧道,劫走了中原運來的輜重、用於犒賞的財貨……
這下子,甫一聽得消息的定霸都與義昌軍瞬間嘩然,險些發生兵變,驚得李振不得不親自入營勸解諸將,又不要錢的允諾了一番,才勉強安撫住了這兩軍。
再然後,就是燕地北麵數個州鎮皆被納於大燕旗下,然後就是成了幽州再也收不到北麵的片縷消息,便是發往南麵的信使,也要避著那一支神出鬼沒的漠北軍。
幽州成了半個孤城,李振卻毫無辦法,他除了能倚仗從汴梁帶來的禁軍,就別無他法。從汴梁帶來的人馬有近三千,康懷英帶走了一半,剩下的全交給了朱漢賓調遣。
至於定霸都兩軍,雖說那個名叫‘餘仲’的定霸都步軍都校看起來甚為正派,是個可堪一用的人才,但李振仍然不敢輕動這兩部降軍,唯恐落了盧龍軍反水的後塵,便是這個時節,他都不敢放兩部降軍入城。
實在是兵變帶來的後遺症太讓他恐懼了,不得不防……
……
節度使府,朱漢賓被緊急召來,卻是同樣被‘燕軍前哨已抵近城下’的消息驚的目瞪口呆。
說實在話,他固然知曉蕭硯的本事,但也與李振想的一樣,這所謂的‘燕軍’不過隻是蕭硯自導自演兼貪功的把戲,根本不可能強到哪裏去。可這亂事就偏偏超乎所有人的預料,如平地驚雷一般爆了起來,還如潰堤之水一樣勢頭極猛,驚的人好似氣都喘不過來。
“朱軍使……”
李振好似在短短幾天裏蒼老了許多,四旬的年紀,但兩鬢已是白發斑點,臉上的皺紋也一夜生了出來。他無力的鬆開橫山城的求援信,捏著鼻梁緩緩坐在大案後,頗有一副頭疼難耐的樣子。
“李公切要保重身體。”朱漢賓上前不痛不癢的關心了一句。
“大難關頭,老夫也隻能依仗朱軍使了。”李振苦笑了一下,睜開了滿是血絲的雙眼。
他平素氣定神閑的模樣早不知到了哪裏去,這會長歎一聲,進而死死盯著朱漢賓:“事態緊急,老夫就直言了,依朱軍使的本領,再加城內一千五禁軍,能製衡義昌軍否?”
朱漢賓聞言一愣,此次北進的禁軍,正是他麾下的龍虎軍右廂,多為步卒,戰陣經驗是很豐富的。平心而論,若讓他出城野戰,他完全有信心憑借這一千五龍虎軍硬剛五倍、十倍的燕軍,對方多為流民,兵馬必定良莠不齊,一勝即可大勝,不是什麽難事。
但要憑借千餘步卒,製衡兵馬近一萬五的義昌軍,且對方還有怨氣,卻不是什麽易事。加上義昌軍中不少人都是在滄州與他交過手的,兩部誰也不服誰,恐怕更難掌控。
至於李振為何不讓他去製衡僅有六千兵的定霸都,卻也好理解。定霸都是燕地精銳,其中兵將多為跋扈之輩,遣這麽一千五的禁軍入營,更容易引發摩擦,人家本就心有怨氣,這會還肯安安分分已是給了天大的臉麵。如果讓朱漢賓去挾製,說不得就是一個兵變,綁了你這李公去投檀州。
朱漢賓一個思量,終於在李振期望的眼神下搖了搖頭,語氣裏也沒了往日的恭敬,隻是淡聲。
“李公,此舉卻是為難。我領龍虎軍北上,本隻是護送使節入幽州,就沒想過會打硬仗,僅領一些隨身依仗兵刃,無論是弓箭弩矢甲械,一並都落在滄州。這些東西都無,樣子貨打打亂軍尚可,怎可壓得住同是百戰之師的義昌軍?”
“老夫一並給你補全!”李振麵色一沉,大手一揮:“幽州城內的軍械,全都任你選用,隻要能夠讓義昌軍順順利利去橫山城接應康太保,什麽東西都好說!”
說罷,在一旁的幕僚也是相權:“朱軍使,你之威名,聲動河南諸鎮,便是這河北,誰不知你當年‘落雁’大名?一介義昌軍爾,僅憑軍使你之名氣,豈敢不識大體?領了這差遣,來日回到朝中,隻要經由李公舉薦一二,您之聲望未必就比那蕭硯小!”
回到朝中?
朱漢賓暗暗冷笑,李振先能安穩回到汴梁再說吧。
這場動亂本來不大,是不是蕭硯引動的不好說,但蕭硯一被逼走,就驚天動地的大變而起。這場動亂幾乎席卷了整個燕地,恐怕說是蕭硯養寇自重都沒人會信,因為實在是規模太龐大了,超過二十萬的亂軍,憑蕭硯能掌控得了?
便是朱漢賓自己,心裏實則也有些犯嘀咕,這燕軍恐怕真和蕭硯沒什麽關係。看起來純粹隻是因為劉仁恭以及那盧龍軍看見能壓住燕地諸軍的人走了,才在這個冬天趁勢而起罷了。
但不管如何,隻要這場變亂鬧的足夠大、拖延的足夠久,李振就會越倒黴,死的越慘。就是他朱漢賓和康懷英,都少不得會有一場大官司吃,但首誅之人,必定是李振!
人人都知道蕭硯能夠壓住定霸都等降軍,但你偏要逼走他,若是諸如整軍等種種安排都成了還好說,朱溫必會重賞李振。可關鍵是落成了這個鬼樣子,且這般雪日,就算汴梁的人馬日夜行軍,趕過來也是黃花菜都涼了。
到手的河北飛了,依照朱溫暴怒的性子,就算李振往日再受寵,最輕都是一個流放三千裏的結局。但最有可能的下場,極有可能是被誅九族……
這種情況下,便就是多做多錯,朱漢賓沒有理由去碰這個爛攤子,屆時若義昌軍不受控也反了,他一個從犯說不得也會變成主犯了。起碼現在來看,堅守幽州要比野戰更為穩妥一些。
他細細思索了下,最後還是搖頭:“不瞞李公,我實是沒這般大的本領。督促義昌軍北上橫山城不是難事,可誰敢擔保義昌軍不會臨陣倒戈?據我所知,劉仁恭亦是勾結了漠北,南麵的財物若被劉仁恭用之誘降義昌軍,我恐無力製之……”
李振一下就站了起來,強忍著怒氣,沉聲喝道:“諸如此般,難道朱軍使是讓老夫坐視康太保不管嗎?還是說,朱軍使現在不認老夫這一‘代天巡狩’的持節名號了?”
朱漢賓心下暗惱,但麵上也隻能苦笑:“非有此意,實在是不能行險。出戰容易,可若真的出了禍事,康太保救不出,我與獨存的千餘禁軍也陷於亂軍,李公可有把握能挾製住定霸都?我看來,恐不能吧?”
“隻要救回康太保,一切皆定!身為武夫,你怎如此畏畏縮縮?!”
李振猛地用拳頭砸在桌子上,進而戟指朱漢賓:“朱軍使,不管局勢如何,老夫一日為‘巡狩使’,便一日能號令河北諸將!”
說罷,他又冷笑一聲,道:“還有,朱軍使莫以為老夫不知伱在想什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次北上,老夫、你、康太保三人俱為一體,康太保受難、河北失陷,難道朱軍使能善免嗎?
還有,若讓冥帝知曉朱軍使今日之推脫,哼哼……”
“李公莫要欺人太甚!”
朱漢賓難掩怒色,死死盯著李振。
但後者仍隻是冷笑,半點表情都未改變,進而一拂衣袖,冷聲道:“朱軍使若不肯出兵橫山城,也總得拿出一個法子來。”
“法子?”
撕破了臉皮,朱漢賓也懶得掩飾這種虛情假意,語氣裏帶著怒意與不屑:“我便是出兵又如何?屆時陷於橫山城,李公莫要丟了幽州才好!”
說罷,他大步而退,進而在走了兩步後,又忽地回頭冷笑一聲:“城內禁軍僅有千餘,城外義昌軍卻有萬眾,李公還是先想想,會不會被義昌軍綁了獻於檀州吧!”
其旋即退去,隻留一個臉色難看至極的李振,與旁邊惴惴不安的幕僚獨處堂內。
“李公,幽州若不保,可就什麽都沒了……”幕僚小心翼翼道。
“老夫曉得!”
李振難得失態,一腳踹翻桌案,進而左右踱步,臉色一變再變,卻在下一刻,突然猛地一愣,看向幕僚。
“蕭硯行到何處了?”
“仆不知啊……”
“遣人!遣人去尋!”
李振麵上突然發紅放光,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大步走下去,急道:“這才幾日,他定還沒過黃河,遣人去尋到他。不不不……”
他來回踱步,猛地用拳擊掌。
“帶上老夫的私印,去請他!河北危局,唯他可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