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行路見聞
大明,開局被朱元璋哭靈 作者:茶書金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41章
出京已經三天了。
出了京城,就顯得沒有那麽繁華,除了一些大的集市可以看到烏央烏央的人群。
其他的地方,還是以農田、荒野與茅屋居多。
二月份,也正是春種的時節,到處都是農田上來往的農人。
春播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盡管朱雄英一行人牽著馬,卻甘願走路的作態比較奇怪,但很少有人願意為他們多付出一些精力。
他們大都抬起頭看一眼,然後又匆匆的低頭忙著除草、翻地的活計。
隻有少部分看上去熱情機敏的老農會扯著嗓子問上一句。
諸如‘從哪來’‘到哪去’‘要不要歇歇喝口水’之類的話。
朱樉和朱棡倒是如常,牽著馬沉默的走著,時不時回頭和朱雄英他們說著什麽見聞。
十幾個侍衛也很輕鬆,朱雄英他們上馬,他們就跟著上馬,朱雄英他們走路,他們也牽馬跟著。
可朱雄英和這些小王爺就不行了,都被折騰的夠嗆,就連朱椿都不複之前風流倜儻的模樣,被風蕩起來的黃土吹了個灰頭土臉。
更關鍵的是鞋…
朱雄英從來沒有穿過這種草鞋,頭一天就被磨得滿腳血泡,走一步就是鑽心的疼。
每次到了晚上,朱樉就拔下一根馬尾上的鬃毛,給朱雄英挑去腳上的血泡。
朱樉一邊挑一邊說道:
“用馬尾挑血泡,好的快,不流膿…”
除了這些,朱樉還說了很多其他雜亂的知識。
比如編草鞋用的原料,他就說出了很多種。
他說:
“長江以南常用稻杆兒,蜀地多用竹麻,而河南、關中一帶用是麥秸,到了山西、北平和遼東,則是用的蒲草…”
在朱雄英這裏,他總是能拿出更多的耐心,從這種小事入手,鋪開了大明各地的風土人情。
然後再由淺入深,講到了各地的氣候、作物、糧產和用兵。
說起這些,朱樉總是滔滔不絕,他雖然殘暴,但所學極為深刻且紮實。
興致上來了,可以坐在朱雄英的床邊喋喋不休的說上一個時辰。
而這些新奇的知識,也總是讓朱雄英格外的期待每天夜晚的到來。
現在,又到了黃昏了。
朱雄英四下的看了看,朱柏和朱檀手裏杵著一根木棍,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
這時候日頭已經偏西,給眾人身上撒上一層橘紅色的光。
看看天色,朱雄英覺得是不是要先找個地方住下,免得等到天黑露宿野外就不好了。
可看到朱樉和朱棡牽著馬還是緩緩的走著,他就沒吭聲。
這時候,朱檀受不了了,他直接把手裏的棍子扔到原地,扭頭一屁股坐到路邊的野草上喘著粗氣:
“要了血命了…不走了!”
他一邊嘟囔,一邊又可憐巴巴的看著朱樉:
“二哥,咱歇歇吧?”
他知道,雖然朱雄英是太孫,可這次出來,還是得聽朱樉和朱棡的。
前頭走著的朱樉皺了皺眉,停住腳,扭頭看著朱檀說道:
“起來”
朱檀想耍賴,扭捏著說道:
“我不嘛…”
話還沒說完,朱樉的鞭子直接抽到了他的身上,一邊抽,朱樉一邊罵道:
“趕緊爬起來!誰教你的這幅娘們唧唧的便宜模樣兒?”
朱樉的這鞭子抽的極為實在,朱雄英都能聽見鞭梢上帶動的風聲,‘嗖’的一聲,讓朱檀渾身打了個哆嗦。
挨了一鞭子,朱檀二話沒說,爬起身撿起被自己丟在一邊的棍子就踉蹌著接茬趕路。
天色臨近黃昏,官道兩邊的田地上,也有一些農戶準備收工回家。
一個肩膀上扛著鋤頭,鋤頭的把上還掛著一個空籃子的老漢,從田地裏拐到了官道上。
他本來是要再忙些時候,可今兒個村子上有戶人家成親,他得去捧個人場。
這個麵相頗為厚道的老漢,晃晃悠悠的走到官道上,又彎下腰,順手把官道上的馬糞拾起來扔到了田地裏。
老漢看上去有個六七十歲的年紀,一把胡子都白了,但腿腳極快,不一會就與朱雄英一夥兒人走到了一塊。
看著這群奇怪的人,老漢有些好奇的問道:
“後生,你們這是從哪來呀?”
朱樉繃著臉不吭聲,朱棡就有些無奈的拱拱手:
“這位老丈,我們是從應天府來…”
“嗷…”老漢點點頭,又發問道:
“要去哪啊?”
雖說這個老農長了一張憨厚的臉,也是個自來熟的熱心腸,但這種連番的發問,對於一群藩王來說,實在難以提起好感。
就連朱棡都有些興致缺缺,他隨口敷衍道:
“中都鳳陽”
“嗷…”老農又點點頭,低著頭捋了捋胡子,沉思一陣,又熱情的伸手指著路:
“順著這條官道,往前不到四十裏,就能到滁州…”
說起滁州,老農似乎又想到了什麽,臉上帶著些回憶:
“滁州…老漢記得那有個什麽…醉翁亭…”
“對!就是醉翁亭,前幾年老漢腿腳利索的時候,趁著農閑還去看過一眼,好多外鄉人…”
聽見醉翁亭,朱樉的臉一下就耷拉了下來。
早年在大本堂讀書的時候,為了背一篇醉翁亭記,宋濂差點把他的手打腫。
想到這,朱樉扭頭對侍衛揮了揮手,讓他們把這個話多的老頭趕走。
這個時候,這個老漢又出聲了,他笑嗬嗬的對朱樉等人發出了邀請:
“嗬嗬嗬,不過這天色也晚了,行路不趕趟,依老漢看幾位不如在我們村裏住一晚再走,剛好村上有戶人家成親,還有流水席呐!”
朱樉一愣,重複著老農的話:
“流水席?”
出京已經三天了。
出了京城,就顯得沒有那麽繁華,除了一些大的集市可以看到烏央烏央的人群。
其他的地方,還是以農田、荒野與茅屋居多。
二月份,也正是春種的時節,到處都是農田上來往的農人。
春播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盡管朱雄英一行人牽著馬,卻甘願走路的作態比較奇怪,但很少有人願意為他們多付出一些精力。
他們大都抬起頭看一眼,然後又匆匆的低頭忙著除草、翻地的活計。
隻有少部分看上去熱情機敏的老農會扯著嗓子問上一句。
諸如‘從哪來’‘到哪去’‘要不要歇歇喝口水’之類的話。
朱樉和朱棡倒是如常,牽著馬沉默的走著,時不時回頭和朱雄英他們說著什麽見聞。
十幾個侍衛也很輕鬆,朱雄英他們上馬,他們就跟著上馬,朱雄英他們走路,他們也牽馬跟著。
可朱雄英和這些小王爺就不行了,都被折騰的夠嗆,就連朱椿都不複之前風流倜儻的模樣,被風蕩起來的黃土吹了個灰頭土臉。
更關鍵的是鞋…
朱雄英從來沒有穿過這種草鞋,頭一天就被磨得滿腳血泡,走一步就是鑽心的疼。
每次到了晚上,朱樉就拔下一根馬尾上的鬃毛,給朱雄英挑去腳上的血泡。
朱樉一邊挑一邊說道:
“用馬尾挑血泡,好的快,不流膿…”
除了這些,朱樉還說了很多其他雜亂的知識。
比如編草鞋用的原料,他就說出了很多種。
他說:
“長江以南常用稻杆兒,蜀地多用竹麻,而河南、關中一帶用是麥秸,到了山西、北平和遼東,則是用的蒲草…”
在朱雄英這裏,他總是能拿出更多的耐心,從這種小事入手,鋪開了大明各地的風土人情。
然後再由淺入深,講到了各地的氣候、作物、糧產和用兵。
說起這些,朱樉總是滔滔不絕,他雖然殘暴,但所學極為深刻且紮實。
興致上來了,可以坐在朱雄英的床邊喋喋不休的說上一個時辰。
而這些新奇的知識,也總是讓朱雄英格外的期待每天夜晚的到來。
現在,又到了黃昏了。
朱雄英四下的看了看,朱柏和朱檀手裏杵著一根木棍,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
這時候日頭已經偏西,給眾人身上撒上一層橘紅色的光。
看看天色,朱雄英覺得是不是要先找個地方住下,免得等到天黑露宿野外就不好了。
可看到朱樉和朱棡牽著馬還是緩緩的走著,他就沒吭聲。
這時候,朱檀受不了了,他直接把手裏的棍子扔到原地,扭頭一屁股坐到路邊的野草上喘著粗氣:
“要了血命了…不走了!”
他一邊嘟囔,一邊又可憐巴巴的看著朱樉:
“二哥,咱歇歇吧?”
他知道,雖然朱雄英是太孫,可這次出來,還是得聽朱樉和朱棡的。
前頭走著的朱樉皺了皺眉,停住腳,扭頭看著朱檀說道:
“起來”
朱檀想耍賴,扭捏著說道:
“我不嘛…”
話還沒說完,朱樉的鞭子直接抽到了他的身上,一邊抽,朱樉一邊罵道:
“趕緊爬起來!誰教你的這幅娘們唧唧的便宜模樣兒?”
朱樉的這鞭子抽的極為實在,朱雄英都能聽見鞭梢上帶動的風聲,‘嗖’的一聲,讓朱檀渾身打了個哆嗦。
挨了一鞭子,朱檀二話沒說,爬起身撿起被自己丟在一邊的棍子就踉蹌著接茬趕路。
天色臨近黃昏,官道兩邊的田地上,也有一些農戶準備收工回家。
一個肩膀上扛著鋤頭,鋤頭的把上還掛著一個空籃子的老漢,從田地裏拐到了官道上。
他本來是要再忙些時候,可今兒個村子上有戶人家成親,他得去捧個人場。
這個麵相頗為厚道的老漢,晃晃悠悠的走到官道上,又彎下腰,順手把官道上的馬糞拾起來扔到了田地裏。
老漢看上去有個六七十歲的年紀,一把胡子都白了,但腿腳極快,不一會就與朱雄英一夥兒人走到了一塊。
看著這群奇怪的人,老漢有些好奇的問道:
“後生,你們這是從哪來呀?”
朱樉繃著臉不吭聲,朱棡就有些無奈的拱拱手:
“這位老丈,我們是從應天府來…”
“嗷…”老漢點點頭,又發問道:
“要去哪啊?”
雖說這個老農長了一張憨厚的臉,也是個自來熟的熱心腸,但這種連番的發問,對於一群藩王來說,實在難以提起好感。
就連朱棡都有些興致缺缺,他隨口敷衍道:
“中都鳳陽”
“嗷…”老農又點點頭,低著頭捋了捋胡子,沉思一陣,又熱情的伸手指著路:
“順著這條官道,往前不到四十裏,就能到滁州…”
說起滁州,老農似乎又想到了什麽,臉上帶著些回憶:
“滁州…老漢記得那有個什麽…醉翁亭…”
“對!就是醉翁亭,前幾年老漢腿腳利索的時候,趁著農閑還去看過一眼,好多外鄉人…”
聽見醉翁亭,朱樉的臉一下就耷拉了下來。
早年在大本堂讀書的時候,為了背一篇醉翁亭記,宋濂差點把他的手打腫。
想到這,朱樉扭頭對侍衛揮了揮手,讓他們把這個話多的老頭趕走。
這個時候,這個老漢又出聲了,他笑嗬嗬的對朱樉等人發出了邀請:
“嗬嗬嗬,不過這天色也晚了,行路不趕趟,依老漢看幾位不如在我們村裏住一晚再走,剛好村上有戶人家成親,還有流水席呐!”
朱樉一愣,重複著老農的話:
“流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