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懷良親王
大明,開局被朱元璋哭靈 作者:茶書金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78章
朱雄英懵了,他竟然感覺朱標這時候的語氣有些哽咽,情緒波動非常大。
“嗨...咱都不當回事”朱元璋擺擺手:
“不就是有人罵了咱幾句嘛,這是咱大孫,也沒啥看不得的...”
“拿來咱看看...”說著從朱標手中接過了那張紙,隨意瞟了兩眼,啞然笑了兩聲又塞給了朱雄英。
朱雄英看了看朱標,見他臉上沒有異樣,才又順著紙上看去。
這張紙看樣子年頭不短了,已經有些微微泛黃了,不過字跡卻還清晰可見。
“臣聞三王立極,五帝禪宗;唯中華而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做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遠弱之倭,偏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長足也。今陛下作中華之王,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座,封疆百萬餘裏,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複。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年年進奉於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朱雄英看到最後已經麻了:
看語氣應該是東瀛的複書,而裏邊的陛下應該指的就是老爺子了,全篇四百餘字幾乎全是在笑話老爺子,說老爺子窮兵黷武,貪婪不足,無才無德,甚至在最後還要與老爺子會獵賀蘭山...就差沒指著老爺子打鼻子罵娘了,這是何等的囂張,何等的猖狂。
等看完後,朱雄英心中發涼,滿臉的不可置信:
“這是...這是何人竟敢如此大膽,如此放肆?”
“嗨...”朱元璋不在意的擺擺手:
“這都是老黃曆了,當時你還小...倭寇橫行,在大明沿海鬧了個夠嗆,咱就下旨讓楊載、吳文華去東瀛傳旨,讓他們稱臣,且製止倭寇來大明禍害...”
“這臣倒是稱了”朱元璋說著,指了指這張紙:
“可這個懷良親王不僅殺了大明的使臣,還回書把咱罵了個夠嗆...”
朱元璋輕描淡寫的說著,可朱標眼睛都紅了,嘴裏不停的嘟囔著恥辱...
朱雄英也是小臉兒煞白,牙齒咬的咯吱響:
“那皇爺爺為何不征伐東瀛,如果換了孫兒,孫兒非扒了這個懷良的祖墳不可!”
“嗨...”朱元璋擺擺手:
“當時保兒三天連上六道奏疏請戰東征,可咱...給否了”
“至於原因嘛...”
“其一,大明百廢待興,這種爛仗打起來不知道要拖到什麽時候去,大夥兒才剛過兩天好日子,咱不能讓老百姓就因為咱挨了幾句罵就把全家的存糧都掏出來打這個仗”
“其二,咱雖是水戰起家,可目前大明的一千兩百餘戰船...擅長江河,而不擅長大海,真打下去咱心裏沒底,如果要造大船還得麻煩百姓,咱不能幹”
“其三,大明的軍事重心一直在北方的韃子身上,比起韃子的禍害,這些倭人著實不算什麽...”
朱標忍不住了:
“父皇,兒臣以為不能那麽算,正是因為這些倭寇...他們與方國珍、張士誠舊部而成的海盜沆瀣一氣”
“致使我大明民船出海,十艘回不來九艘,且我大明稅賦半數都在南方,倭寇沿邊劫掠...”
“嗨...”朱元璋不以為意的擺擺手:
“咱不是下旨民船禁海了嗎?”
“百姓們不出海,倭寇也就順著風來劫掠一番,咱在沿海修建的城池足夠抵擋他們了”
朱元璋又捋了捋胡子:
“不過標兒你記住,這禁海不能長禁!咱爺們雖說坐了江山,可也沒有阻攔百姓下海謀食兒的道理...”
“咱也早就安排好了,在龍江一帶種的有樹,將來你造大戰船用得著,直接就可以就地取材”
說著一拍朱標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道:
“等著爹,爹會把糧食、兵器、戰船給你攢的足足的,將來等你發兵把東瀛滅了,倭寇自然就沒有了,到那時你再開海就可以了”
“文治武功都有,百姓們也會說咱的標兒是一代聖君!”
朱標臉色十分的駭人:
“總有一天...總有一天...”
朱雄英心裏徹底懵了,也徹底明白了,隻是如今看來,四叔絕對沒有被老爺子當成繼承人培養過,不然老爺子的心思他絕對明白,他也絕不敢登基後和東瀛的足利義滿眉來眼去,賞賜頗重。
想了想直接一撩起袍子跪在地上:
“東瀛彼國...孫兒定將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斷其子嗣繁衍”
“這個懷良親王,等將來大明動兵之時,孫兒要一片一片的把他的肉割下來...他之子嗣,孫兒要斬盡殺絕,屠戮殆盡,還要刨了他的祖墳挫骨揚灰...”
“哈哈哈...”朱元璋捋著胡子大笑一番,伸手把朱雄英攙了起來:
“咱大孫孝順!但是這事輪不到你,你爹順手就辦了...”
“不過要咱說呀,你身上有個跟你爹一樣的毛病,你爹這人...心眼兒就像針鼻兒一邊兒大...人家就笑話咱幾句,他就寫個紙條隨時貼身上...”
“至於你呢...你這心眼兒怕是還沒你爹大呐,待人有欠寬和...”
“呃...”朱雄英一怔,不禁有些啞然失笑:
朱元璋竟然說旁人有欠寬和,還有天理沒有?
“大孫呐,你要記住...”朱元璋說著,伸手把朱雄英抱到懷裏,有些惆悵的說道:
“頂天立地,是要拿胯下之辱換的...”
“咱挨他句罵不打緊,重要的是他罵了咱之後咱要怎麽報複...等大明國力強盛了,百姓富裕了,咱再打回來就是,現在時機不成熟,就是咱該忍胯下之辱的時候...”
“是,孫兒記住了”說著朱雄英突然抬起頭,臉上帶著疑惑:
“孫兒有一事不解...既然皇爺爺早有征東瀛之意,為何還要在祖訓裏頭將東瀛列入不征之國?”
朱雄英懵了,他竟然感覺朱標這時候的語氣有些哽咽,情緒波動非常大。
“嗨...咱都不當回事”朱元璋擺擺手:
“不就是有人罵了咱幾句嘛,這是咱大孫,也沒啥看不得的...”
“拿來咱看看...”說著從朱標手中接過了那張紙,隨意瞟了兩眼,啞然笑了兩聲又塞給了朱雄英。
朱雄英看了看朱標,見他臉上沒有異樣,才又順著紙上看去。
這張紙看樣子年頭不短了,已經有些微微泛黃了,不過字跡卻還清晰可見。
“臣聞三王立極,五帝禪宗;唯中華而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做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遠弱之倭,偏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長足也。今陛下作中華之王,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座,封疆百萬餘裏,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複。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年年進奉於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朱雄英看到最後已經麻了:
看語氣應該是東瀛的複書,而裏邊的陛下應該指的就是老爺子了,全篇四百餘字幾乎全是在笑話老爺子,說老爺子窮兵黷武,貪婪不足,無才無德,甚至在最後還要與老爺子會獵賀蘭山...就差沒指著老爺子打鼻子罵娘了,這是何等的囂張,何等的猖狂。
等看完後,朱雄英心中發涼,滿臉的不可置信:
“這是...這是何人竟敢如此大膽,如此放肆?”
“嗨...”朱元璋不在意的擺擺手:
“這都是老黃曆了,當時你還小...倭寇橫行,在大明沿海鬧了個夠嗆,咱就下旨讓楊載、吳文華去東瀛傳旨,讓他們稱臣,且製止倭寇來大明禍害...”
“這臣倒是稱了”朱元璋說著,指了指這張紙:
“可這個懷良親王不僅殺了大明的使臣,還回書把咱罵了個夠嗆...”
朱元璋輕描淡寫的說著,可朱標眼睛都紅了,嘴裏不停的嘟囔著恥辱...
朱雄英也是小臉兒煞白,牙齒咬的咯吱響:
“那皇爺爺為何不征伐東瀛,如果換了孫兒,孫兒非扒了這個懷良的祖墳不可!”
“嗨...”朱元璋擺擺手:
“當時保兒三天連上六道奏疏請戰東征,可咱...給否了”
“至於原因嘛...”
“其一,大明百廢待興,這種爛仗打起來不知道要拖到什麽時候去,大夥兒才剛過兩天好日子,咱不能讓老百姓就因為咱挨了幾句罵就把全家的存糧都掏出來打這個仗”
“其二,咱雖是水戰起家,可目前大明的一千兩百餘戰船...擅長江河,而不擅長大海,真打下去咱心裏沒底,如果要造大船還得麻煩百姓,咱不能幹”
“其三,大明的軍事重心一直在北方的韃子身上,比起韃子的禍害,這些倭人著實不算什麽...”
朱標忍不住了:
“父皇,兒臣以為不能那麽算,正是因為這些倭寇...他們與方國珍、張士誠舊部而成的海盜沆瀣一氣”
“致使我大明民船出海,十艘回不來九艘,且我大明稅賦半數都在南方,倭寇沿邊劫掠...”
“嗨...”朱元璋不以為意的擺擺手:
“咱不是下旨民船禁海了嗎?”
“百姓們不出海,倭寇也就順著風來劫掠一番,咱在沿海修建的城池足夠抵擋他們了”
朱元璋又捋了捋胡子:
“不過標兒你記住,這禁海不能長禁!咱爺們雖說坐了江山,可也沒有阻攔百姓下海謀食兒的道理...”
“咱也早就安排好了,在龍江一帶種的有樹,將來你造大戰船用得著,直接就可以就地取材”
說著一拍朱標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道:
“等著爹,爹會把糧食、兵器、戰船給你攢的足足的,將來等你發兵把東瀛滅了,倭寇自然就沒有了,到那時你再開海就可以了”
“文治武功都有,百姓們也會說咱的標兒是一代聖君!”
朱標臉色十分的駭人:
“總有一天...總有一天...”
朱雄英心裏徹底懵了,也徹底明白了,隻是如今看來,四叔絕對沒有被老爺子當成繼承人培養過,不然老爺子的心思他絕對明白,他也絕不敢登基後和東瀛的足利義滿眉來眼去,賞賜頗重。
想了想直接一撩起袍子跪在地上:
“東瀛彼國...孫兒定將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斷其子嗣繁衍”
“這個懷良親王,等將來大明動兵之時,孫兒要一片一片的把他的肉割下來...他之子嗣,孫兒要斬盡殺絕,屠戮殆盡,還要刨了他的祖墳挫骨揚灰...”
“哈哈哈...”朱元璋捋著胡子大笑一番,伸手把朱雄英攙了起來:
“咱大孫孝順!但是這事輪不到你,你爹順手就辦了...”
“不過要咱說呀,你身上有個跟你爹一樣的毛病,你爹這人...心眼兒就像針鼻兒一邊兒大...人家就笑話咱幾句,他就寫個紙條隨時貼身上...”
“至於你呢...你這心眼兒怕是還沒你爹大呐,待人有欠寬和...”
“呃...”朱雄英一怔,不禁有些啞然失笑:
朱元璋竟然說旁人有欠寬和,還有天理沒有?
“大孫呐,你要記住...”朱元璋說著,伸手把朱雄英抱到懷裏,有些惆悵的說道:
“頂天立地,是要拿胯下之辱換的...”
“咱挨他句罵不打緊,重要的是他罵了咱之後咱要怎麽報複...等大明國力強盛了,百姓富裕了,咱再打回來就是,現在時機不成熟,就是咱該忍胯下之辱的時候...”
“是,孫兒記住了”說著朱雄英突然抬起頭,臉上帶著疑惑:
“孫兒有一事不解...既然皇爺爺早有征東瀛之意,為何還要在祖訓裏頭將東瀛列入不征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