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哥哥楊林權帶回來這麽多好吃的,楊林楓簡直有了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他一會兒吃著這個,一會兒又吃著那個,吃的帶勁又過癮。雖然晚飯吃撐了,楊林楓現在還不太餓,但他還是大快朵頤,隻是恨自己沒多長幾張嘴。
看著弟弟楊林楓在吃自己買回來的葡萄,楊林權怕楊林楓吃了肚子疼,便讓楊林楓把葡萄洗一下再吃。
聽到哥哥這麽說,楊林楓便舀了一盆水,又在水裏灑了一把食用鹽,然後便洗起了葡萄。
洗好了葡萄,楊林楓又拿來一個盤子。他把葡萄放到了盤子裏,又端到了茶幾上。
而正在楊林權從行李箱裏往出拿他帶回來的東西時,母親李琴華已經撈出來了一碗揪麵片,並澆好了西紅柿雞蛋湯,又拿了一雙筷子,給楊林權端了過去。
楊林權見母親給他端過來一碗熱騰騰的、他最愛吃的揪麵片,心中又是一陣感動。
楊林權雖然在火車上買盒飯吃了,但那是在下午的時候。在縣城裏,他也隻顧給家人買東西,自己並沒有吃一口東西。這會兒看見這碗色香味俱全的揪麵片,楊林權也是胃口大開,頓時也覺得餓了。
楊林權甩開腮幫子,一口氣就吃了三大碗揪麵片。所謂原湯化原食,吃完了麵,他還又喝了一碗麵湯。
楊林權出門在外這麽多年,也是吃過見過的人,但他最懷念的還是他母親做的飯。在他看來,母親的做的飯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那滿滿的都是家的味道,也更是一種愛的味道。
看著兒子楊林權吃著自己做的飯,李琴華也是感到非常的滿足和欣慰。但她此刻卻顧不上休息,而是又把楊林權買回來的那塊豬頭肉切了,又搗了一點蒜泥,再加其它調料調好——李琴華知道,多時未見,楊樹森和楊林權父子倆肯定要喝幾杯的。
果然,看見母親李琴華在切豬頭肉,楊林權便放下筷子,他又從行李箱裏拿出來兩瓶酒——北京特產的二鍋頭。
楊樹森平時就愛喝兩口,因此酒杯是常備著的,他此刻便從櫥櫃裏拿出來兩個酒杯。
楊林權看見,便趕緊打開了一瓶酒,並把兩隻酒杯都倒滿了。過了一會兒,楊林權吃完了飯,便正式陪他父親楊樹森喝酒。
楊樹森和楊林權喝了一會兒酒,楊林權便讓楊林楓也喝點。
楊林楓別看還在上初中,但他的“酒齡”可是不短了。在八歲那年過年的時候,楊林楓第一次喝酒。雖然隻是喝了一小酒盅,但他還是“喝醉了”。那個年夜,他春晚都沒看就“昏昏然”地睡著了。
自從那年之後,楊林楓幾乎每年都喝酒。但他平時不喝,隻是在過年的時候喝,而且並也不多喝,隻是喝一點。
這會兒聽見哥哥楊林權叫他喝酒,楊林楓便愣住了。他猶豫了一下,看見父親楊樹森並沒有表示不允許他喝酒的意思,楊林楓便點頭答應了。於是他又從櫥櫃裏拿出來一個酒杯。
酒杯剛放到茶幾上,楊林權便也給楊林楓倒了一杯酒。這種酒杯是二兩的杯子,就是說酒杯倒滿了能倒二兩酒的量。
楊林權知道楊林楓酒量不大,而且還在上學,於是他便隻給楊林楓倒了小半杯酒,大概還不到一兩酒。
楊林權給楊林楓倒好了酒,便端起酒杯和父親楊樹森以及弟弟楊林楓碰了一下杯。喝酒時碰杯有講究,輩分低的人的酒杯拿的要比輩分高的人的酒杯低。
楊樹森和楊林權酒量大,他們的酒都一口就幹了。楊林楓酒量小,他隻是抿了一小口。
這時楊林杉也下床坐到了茶幾旁邊,她雖然不喝酒,但她卻一邊吃著哥哥楊林權買回來的各種零食,一邊聽他父親和哥哥們說話。
父親和哥哥們的談話,楊林杉雖然大部分聽不大懂。但當聽到自己知道的人和事,楊林杉還是會插幾句嘴。
看到楊林杉插話,雖然有時候說不到點子上,但楊樹森和楊林權他們都笑著回應一下。楊林杉不知道父親和哥哥們為什麽發笑,便也跟著一起笑。
而李琴華這時也收拾好了家務,她也坐在沙發上吃著兒子楊林權帶回來的好吃的。李琴華不愛吃零食,於是她隻是吃了幾個橘子。看著家裏其他人說著話,李琴華並不說話,她隻是靜靜地坐在一旁聽著——她很享受全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這種感覺。
這就樣,楊樹森和他的兩個兒子坐在一起喝酒敘話,李琴華和楊林杉也在一旁陪著。
雖然這時已經是淩晨一點多了,但一家人都很高興,都沒有一點的睡意。
喝酒敘話的時候,大多時候都是楊林權在說話。
和楊林楓一樣,楊林權上學時候的學習成績也很好,不僅每次考試常常是名列前茅,而且他也常在班級裏擔任重要職務,比如班長、團高官這些。
但由於那時候家裏的條件不好,楊林權很早就出門打工了。那時候他才十七歲,剛剛初中畢業。
初中畢業後,看到家裏的經濟情況確實不好,楊林權便沒有繼續再求學深造,而是進城務工。
出門在外這麽多年,楊林權幹過很多工作。他當過保安,也在小飯館裏當過服務員、幫過廚。後來考到駕照後,楊林權也當過大車司機,也跑過幾年長途汽車。
再後來,楊林權又到幾個小公司上過班。上了幾年班後,楊林權覺得這樣下去沒有前途,他便又辭職做起了生意。
剛開始是做一點小生意,後來楊林權在老鄉的引領下,又進入了煤炭行業。
做了幾年煤炭生意後,這個行業又沒落了。幸好楊林權在做煤炭生意的時候也賺了些錢,他便用這些錢作為資本,又做起了家裝行業,並一直做到現在。
剛開始做家裝的時候,隻是楊林權一個人在打拚。後來生意好了,楊林權又開了一家公司,並雇了幾個員工,做起了老板。
總之這麽多年來,一個人出門在外的楊林權,吃過了太多的苦,受過了太多的罪。
楊林權沒有好的人脈,也沒有什麽背景。他今天取得一切成就,都是他自己一個人辛辛苦苦奮鬥來的。
應該說楊林權的經曆,也是我國很多青年人經曆的一個縮影。他們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是什麽博士、海歸。他們有的隻是自己的堅持奮鬥和努力拚搏。
他們不怨天也不尤人,他們隻知道埋頭苦幹。他們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勇往直前,並且百折不撓。
他們就像一條努力要躍過龍門的鯉魚一樣——隻要不住地拚搏、奮鬥——他們終有躍過龍門而化魚為龍的一天。
看著弟弟楊林楓在吃自己買回來的葡萄,楊林權怕楊林楓吃了肚子疼,便讓楊林楓把葡萄洗一下再吃。
聽到哥哥這麽說,楊林楓便舀了一盆水,又在水裏灑了一把食用鹽,然後便洗起了葡萄。
洗好了葡萄,楊林楓又拿來一個盤子。他把葡萄放到了盤子裏,又端到了茶幾上。
而正在楊林權從行李箱裏往出拿他帶回來的東西時,母親李琴華已經撈出來了一碗揪麵片,並澆好了西紅柿雞蛋湯,又拿了一雙筷子,給楊林權端了過去。
楊林權見母親給他端過來一碗熱騰騰的、他最愛吃的揪麵片,心中又是一陣感動。
楊林權雖然在火車上買盒飯吃了,但那是在下午的時候。在縣城裏,他也隻顧給家人買東西,自己並沒有吃一口東西。這會兒看見這碗色香味俱全的揪麵片,楊林權也是胃口大開,頓時也覺得餓了。
楊林權甩開腮幫子,一口氣就吃了三大碗揪麵片。所謂原湯化原食,吃完了麵,他還又喝了一碗麵湯。
楊林權出門在外這麽多年,也是吃過見過的人,但他最懷念的還是他母親做的飯。在他看來,母親的做的飯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那滿滿的都是家的味道,也更是一種愛的味道。
看著兒子楊林權吃著自己做的飯,李琴華也是感到非常的滿足和欣慰。但她此刻卻顧不上休息,而是又把楊林權買回來的那塊豬頭肉切了,又搗了一點蒜泥,再加其它調料調好——李琴華知道,多時未見,楊樹森和楊林權父子倆肯定要喝幾杯的。
果然,看見母親李琴華在切豬頭肉,楊林權便放下筷子,他又從行李箱裏拿出來兩瓶酒——北京特產的二鍋頭。
楊樹森平時就愛喝兩口,因此酒杯是常備著的,他此刻便從櫥櫃裏拿出來兩個酒杯。
楊林權看見,便趕緊打開了一瓶酒,並把兩隻酒杯都倒滿了。過了一會兒,楊林權吃完了飯,便正式陪他父親楊樹森喝酒。
楊樹森和楊林權喝了一會兒酒,楊林權便讓楊林楓也喝點。
楊林楓別看還在上初中,但他的“酒齡”可是不短了。在八歲那年過年的時候,楊林楓第一次喝酒。雖然隻是喝了一小酒盅,但他還是“喝醉了”。那個年夜,他春晚都沒看就“昏昏然”地睡著了。
自從那年之後,楊林楓幾乎每年都喝酒。但他平時不喝,隻是在過年的時候喝,而且並也不多喝,隻是喝一點。
這會兒聽見哥哥楊林權叫他喝酒,楊林楓便愣住了。他猶豫了一下,看見父親楊樹森並沒有表示不允許他喝酒的意思,楊林楓便點頭答應了。於是他又從櫥櫃裏拿出來一個酒杯。
酒杯剛放到茶幾上,楊林權便也給楊林楓倒了一杯酒。這種酒杯是二兩的杯子,就是說酒杯倒滿了能倒二兩酒的量。
楊林權知道楊林楓酒量不大,而且還在上學,於是他便隻給楊林楓倒了小半杯酒,大概還不到一兩酒。
楊林權給楊林楓倒好了酒,便端起酒杯和父親楊樹森以及弟弟楊林楓碰了一下杯。喝酒時碰杯有講究,輩分低的人的酒杯拿的要比輩分高的人的酒杯低。
楊樹森和楊林權酒量大,他們的酒都一口就幹了。楊林楓酒量小,他隻是抿了一小口。
這時楊林杉也下床坐到了茶幾旁邊,她雖然不喝酒,但她卻一邊吃著哥哥楊林權買回來的各種零食,一邊聽他父親和哥哥們說話。
父親和哥哥們的談話,楊林杉雖然大部分聽不大懂。但當聽到自己知道的人和事,楊林杉還是會插幾句嘴。
看到楊林杉插話,雖然有時候說不到點子上,但楊樹森和楊林權他們都笑著回應一下。楊林杉不知道父親和哥哥們為什麽發笑,便也跟著一起笑。
而李琴華這時也收拾好了家務,她也坐在沙發上吃著兒子楊林權帶回來的好吃的。李琴華不愛吃零食,於是她隻是吃了幾個橘子。看著家裏其他人說著話,李琴華並不說話,她隻是靜靜地坐在一旁聽著——她很享受全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這種感覺。
這就樣,楊樹森和他的兩個兒子坐在一起喝酒敘話,李琴華和楊林杉也在一旁陪著。
雖然這時已經是淩晨一點多了,但一家人都很高興,都沒有一點的睡意。
喝酒敘話的時候,大多時候都是楊林權在說話。
和楊林楓一樣,楊林權上學時候的學習成績也很好,不僅每次考試常常是名列前茅,而且他也常在班級裏擔任重要職務,比如班長、團高官這些。
但由於那時候家裏的條件不好,楊林權很早就出門打工了。那時候他才十七歲,剛剛初中畢業。
初中畢業後,看到家裏的經濟情況確實不好,楊林權便沒有繼續再求學深造,而是進城務工。
出門在外這麽多年,楊林權幹過很多工作。他當過保安,也在小飯館裏當過服務員、幫過廚。後來考到駕照後,楊林權也當過大車司機,也跑過幾年長途汽車。
再後來,楊林權又到幾個小公司上過班。上了幾年班後,楊林權覺得這樣下去沒有前途,他便又辭職做起了生意。
剛開始是做一點小生意,後來楊林權在老鄉的引領下,又進入了煤炭行業。
做了幾年煤炭生意後,這個行業又沒落了。幸好楊林權在做煤炭生意的時候也賺了些錢,他便用這些錢作為資本,又做起了家裝行業,並一直做到現在。
剛開始做家裝的時候,隻是楊林權一個人在打拚。後來生意好了,楊林權又開了一家公司,並雇了幾個員工,做起了老板。
總之這麽多年來,一個人出門在外的楊林權,吃過了太多的苦,受過了太多的罪。
楊林權沒有好的人脈,也沒有什麽背景。他今天取得一切成就,都是他自己一個人辛辛苦苦奮鬥來的。
應該說楊林權的經曆,也是我國很多青年人經曆的一個縮影。他們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是什麽博士、海歸。他們有的隻是自己的堅持奮鬥和努力拚搏。
他們不怨天也不尤人,他們隻知道埋頭苦幹。他們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勇往直前,並且百折不撓。
他們就像一條努力要躍過龍門的鯉魚一樣——隻要不住地拚搏、奮鬥——他們終有躍過龍門而化魚為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