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老的兒子孫子都沒有出仕,有的在書院打雜兼照顧他,有的在外麵開了書鋪。
聽說他曾有個孫子讀書頗有天賦,後來出去遊學時出了意外沒了,他的老妻為此哭瞎了眼,從此呆在佛堂裏不肯見他,平時隻肯讓她那一雙可憐的兒子兒媳進來照顧。
沒有人知道緣由,旁人隻知道他們這一房,也隻有儀老被人敬著些,其他人都很平庸,就連曾經出仕的儀老的兄長在蕭國公府出事後也被人尋了個緣由臨致仕了還被擼了職,讓許多人看了笑話。老大人一時不忿竟一病不起,沒熬幾個月就去了。儀老為此悲痛難當,還大病了一場。
等他病好後,書院也不再是以前那個顯赫的書院了,兄長家的侄子等人也都回了老家守孝,不再繼續呆在京城,哪怕孝期滿了也沒有回來。
儀老之前還曾去信詢問,卻沒有得到侄子的回複,也不知是不是不想跟他這個叔叔來往了。
蕭顯重身在都衛司,有些事隻要他想查就能查出外人不知的秘辛來,包括儀老的家事。不過這些都不要緊,儀老還是一個好先生,他有幾個學生想要去考今年的恩科,還曾回來向他請教過。
賢元賢重兄弟在秋意書院上了幾天學後,又多了一位新同伴,那就是銘哥兒。
銘哥兒在金陵時就為不能跟賢重讀同一個書院鬧過,後來好不容易被勸好了,他們卻來了京城。在京城,魏氏認得的人就更多了,馬上就為銘哥兒找了一間不錯的書院,銘哥兒也答應要去了,直到他發現賢重在讀的書院除了賢元哥哥,還有另一個哥哥,也就是鄧遠誌。
有時放學早,鄧遠誌會先來蕭府玩一會兒再回家,跟賢重不知不覺也混熟了。相比之下,銘哥兒跟學堂裏的孩子卻一直處不好,有次鬧得不高興,還偷偷跑來了蕭府。現在蕭府離朱府近來,他想偷偷跑過來也更方便了。
看到他玩得最好的小夥伴現在有了新朋友,他卻在學堂裏混不開,也沒有人聽他的話陪著他玩,他就有點不高興。既然賢元哥哥的朋友能跟他念同一個書院,他一定也能,這樣想著,他就又開始鬧了。
魏氏見他如此,又聽何素提到原本在京中風評不錯改過名字的秋意書院,索性就把兒子轉過來,免得她大著肚子還一直要為兒子不肯上學的事鬧心。
她這一胎懷得極為辛苦,趕路上京多少還是傷著胎氣,最近都受不得累,每天為府裏的事忙一小會兒肚子就會不舒服。好在她手下的人還算得力,很能為她分憂,她才能安心養著。
何素時不時地也會過去看她,家裏有月兒在,就算事情再多,她也能偷閑出門,加上兩個兒子都上學了,她在家呆著也怪無聊的,寧可多出門走動走動。魏氏那裏各種消息多,這幾天還讓她背譜牒,她感覺就像是在聽一段段故事,挺有意思的。
不過她也不是真這麽閑,前幾天她還去了鄉下把幾個莊子的事安排好。李植夫婦是頭一次打理莊子,有些事打理起來還不怎麽順,劉福卻很懂,他在原先的主子那裏就幫著打理過一陣子莊子。何素聽說後,就讓他去鄉下指導了李植半個月,有什麽事決定不了的再回來問她。
小事劉福自己就能處理,但是像是有佃戶抱團給下馬威說不想再租蕭家的地時,劉福就來跟何素拿主意,看是不是拉攏幾個佃戶降一下租子,再把幾個刺頭的地收回來。每個主家處理這種事喜歡的方式不同,他覺得還得何素先定個調。
何素覺得劉福提的建議方向不錯,卻隻用了一半。她並沒有給佃戶降地租,而是收回了一半的地,買了勞壯苦力回來種地。
上次她去買人時就發現許多大戶人家買人都喜歡買年紀小的,年長的隻挑幾個好的就成,就是她家也是一樣。這樣一來,就有許多年紀不上不下的仆役沒有人要,尤其是一些罪奴,許多人都不想買,怕他們性子烈不好管教。她打聽過這些人大部分會被一個極便宜的價格賣出去做苦力,與其這樣,倒不如她買下來呢。
別人擔心他們不好管教,何素卻不怕,她也沒打算自己去做什麽,現在蕭顯重回來,他老說他在軍營裏管教士兵有多厲害,這些人交給他想來一管一個服。
蕭顯重也沒有自己出手,直接把這事交給了李虎,正好那些日子李虎扭扭惺惺地說不好意思白住在蕭府想給錢,也不知是因為知道來借住的王鬆想出房資,還是聽了別的什麽話。
蕭顯重自然不會要,王鬆給的他也沒有收,不過王鬆送的一些禮他卻是收的。禮尚往來嘛,他要是不收,王鬆也許還住不安心,更不敢帶他的同窗回來同住。
李虎這都住了幾個月了,忽然再來送禮也矯情,蕭顯重也不打算要,怕他住不自在就把管教莊丁的事交給了他,他在軍中是見過蕭顯重練兵的,蕭顯重相信他的能力。
李虎一去,果然把他們管得服服帖帖的,回來還跟蕭顯重說,這些人比軍營裏那些要老實多了,他就沒有見過這麽聽話的兵……不,是壯丁。
至於那些被收回田地不服氣的佃戶,被李虎叫來的同袍嚇那些新來的莊丁時同時被嚇住了,剩下那些也不敢再說降田租的事。
何素定的田租是跟邊上的莊子是一樣的,她事先還打聽過,說是邊上莊子的佃戶除了交田租還要交這錢那錢的,她把這些都給他們免了,也算是變相減了他們租子,他們竟然還來鬧。就是她真治不住他們,她也寧可把田荒著種草養羊養雞,說不定收入還比種田高呢。
蕭顯重在她買莊丁時,就知道是莊子裏不太平,這才讓李虎先叫上人去莊子上溜一圈。嚇唬那些莊丁還是其次的,嚇那些佃戶才是真的。
何素沒有想得那麽深,她隱約有一個印象,在古代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一般民眾根本不敢跟官員橫,這才是她的底氣。
要是她實在管不住,她其實也不打算找蕭顯重商量,她會去找魏氏。魏氏名下的莊子比她多得多,她每個都打理得很好,肯定有她的辦法。相信要是她去問,魏氏也很願意教她,她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在何素麵前顯擺的機會的。
朝中的恩科設在四月下旬,也是給天下舉子留出年後入京的時間。
到了四月,哪怕家裏沒有舉子的人,也感覺到京中燥動又壓抑的考前氣氛。何素那個月都沒有去廟裏拜拜,聽說不管哪個廟,現在都會被舉子及他們的家人擠滿,要是不想被擠還是遲些來吧。等到考完了,何素都替他們鬆了一口氣,哪怕街上偶有失意的考生醉後放聲痛哭,但是氣氛總算正常了些。
舉子們對過答案,有的出去聚會為將來做準備,不管中還是不中,他們都得打算起來。有一些人知道自己不會中的,已經開始準備回鄉,隻待榜單一出讓他們徹底死心,他們就能走了。王鬆也算其中之一,他其實也知道自己火候未到,這次隻是來試試運氣,積累一下經驗。
他出來時也跟家裏商量過,想看看是不是在京中尋個事做先留下來,免得來回奔波。現在有蕭顯重幫襯,還為他牽線認得了不少名士,王鬆本來對留京的念想也從一分成了七分,隻是這事他還是得寫信回去跟家裏和先生說過。
若是他留在京中,他的夫人少不得也得進京來。他幾年前已經成親,娶的是他先生的長女,膝下已有一子。
先生倒是支持他留京的,卻不能在財力上資助太多,王鬆的小舅子也會走科舉之路,需要花費的地方還多著呢。幸好他的父親一向生財有道,母親又會持家,家裏才能一路支撐他考下來。
科舉一結束,別人是輕鬆了,月兒卻提起了心。
葛娘子的書齋已經開了,就在這兒附近,叫道遠齋。因為恩科,書齋裏的各種文集一直賣得很好,隻要是其他書齋沒有的,舉子總願意買下來看看,好像多看一本就能多一分考中的希望。
等到科考快要開始前,葛娘子就來找月兒約話本子的書稿。照以往金陵博遠齋的經驗,每次考完試,鋪子裏買話本子的人就會增多。葛娘子既然想把書鋪開下去,當然要賺這個錢。她在京中認得的寫話本的人還不多,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月兒。
其實月兒已經寫了好幾本,何素也幫她看過提過意見,反正她現在不用管兒子,白天閑得很。就是如今外麵都是舉子,月兒想著也不會有人在這種時候去書齋買這個,就沒有把稿子送過去。
既然葛娘子上門來,她把寫完改好的都拿給她,葛娘子看過後全買了下來,還讓月兒多想幾個化名,免得等書出了,一看都是同一個人寫的,別人還以為道遠齋就認得一個會寫書的。
哪怕這也是事實。
聽說他曾有個孫子讀書頗有天賦,後來出去遊學時出了意外沒了,他的老妻為此哭瞎了眼,從此呆在佛堂裏不肯見他,平時隻肯讓她那一雙可憐的兒子兒媳進來照顧。
沒有人知道緣由,旁人隻知道他們這一房,也隻有儀老被人敬著些,其他人都很平庸,就連曾經出仕的儀老的兄長在蕭國公府出事後也被人尋了個緣由臨致仕了還被擼了職,讓許多人看了笑話。老大人一時不忿竟一病不起,沒熬幾個月就去了。儀老為此悲痛難當,還大病了一場。
等他病好後,書院也不再是以前那個顯赫的書院了,兄長家的侄子等人也都回了老家守孝,不再繼續呆在京城,哪怕孝期滿了也沒有回來。
儀老之前還曾去信詢問,卻沒有得到侄子的回複,也不知是不是不想跟他這個叔叔來往了。
蕭顯重身在都衛司,有些事隻要他想查就能查出外人不知的秘辛來,包括儀老的家事。不過這些都不要緊,儀老還是一個好先生,他有幾個學生想要去考今年的恩科,還曾回來向他請教過。
賢元賢重兄弟在秋意書院上了幾天學後,又多了一位新同伴,那就是銘哥兒。
銘哥兒在金陵時就為不能跟賢重讀同一個書院鬧過,後來好不容易被勸好了,他們卻來了京城。在京城,魏氏認得的人就更多了,馬上就為銘哥兒找了一間不錯的書院,銘哥兒也答應要去了,直到他發現賢重在讀的書院除了賢元哥哥,還有另一個哥哥,也就是鄧遠誌。
有時放學早,鄧遠誌會先來蕭府玩一會兒再回家,跟賢重不知不覺也混熟了。相比之下,銘哥兒跟學堂裏的孩子卻一直處不好,有次鬧得不高興,還偷偷跑來了蕭府。現在蕭府離朱府近來,他想偷偷跑過來也更方便了。
看到他玩得最好的小夥伴現在有了新朋友,他卻在學堂裏混不開,也沒有人聽他的話陪著他玩,他就有點不高興。既然賢元哥哥的朋友能跟他念同一個書院,他一定也能,這樣想著,他就又開始鬧了。
魏氏見他如此,又聽何素提到原本在京中風評不錯改過名字的秋意書院,索性就把兒子轉過來,免得她大著肚子還一直要為兒子不肯上學的事鬧心。
她這一胎懷得極為辛苦,趕路上京多少還是傷著胎氣,最近都受不得累,每天為府裏的事忙一小會兒肚子就會不舒服。好在她手下的人還算得力,很能為她分憂,她才能安心養著。
何素時不時地也會過去看她,家裏有月兒在,就算事情再多,她也能偷閑出門,加上兩個兒子都上學了,她在家呆著也怪無聊的,寧可多出門走動走動。魏氏那裏各種消息多,這幾天還讓她背譜牒,她感覺就像是在聽一段段故事,挺有意思的。
不過她也不是真這麽閑,前幾天她還去了鄉下把幾個莊子的事安排好。李植夫婦是頭一次打理莊子,有些事打理起來還不怎麽順,劉福卻很懂,他在原先的主子那裏就幫著打理過一陣子莊子。何素聽說後,就讓他去鄉下指導了李植半個月,有什麽事決定不了的再回來問她。
小事劉福自己就能處理,但是像是有佃戶抱團給下馬威說不想再租蕭家的地時,劉福就來跟何素拿主意,看是不是拉攏幾個佃戶降一下租子,再把幾個刺頭的地收回來。每個主家處理這種事喜歡的方式不同,他覺得還得何素先定個調。
何素覺得劉福提的建議方向不錯,卻隻用了一半。她並沒有給佃戶降地租,而是收回了一半的地,買了勞壯苦力回來種地。
上次她去買人時就發現許多大戶人家買人都喜歡買年紀小的,年長的隻挑幾個好的就成,就是她家也是一樣。這樣一來,就有許多年紀不上不下的仆役沒有人要,尤其是一些罪奴,許多人都不想買,怕他們性子烈不好管教。她打聽過這些人大部分會被一個極便宜的價格賣出去做苦力,與其這樣,倒不如她買下來呢。
別人擔心他們不好管教,何素卻不怕,她也沒打算自己去做什麽,現在蕭顯重回來,他老說他在軍營裏管教士兵有多厲害,這些人交給他想來一管一個服。
蕭顯重也沒有自己出手,直接把這事交給了李虎,正好那些日子李虎扭扭惺惺地說不好意思白住在蕭府想給錢,也不知是因為知道來借住的王鬆想出房資,還是聽了別的什麽話。
蕭顯重自然不會要,王鬆給的他也沒有收,不過王鬆送的一些禮他卻是收的。禮尚往來嘛,他要是不收,王鬆也許還住不安心,更不敢帶他的同窗回來同住。
李虎這都住了幾個月了,忽然再來送禮也矯情,蕭顯重也不打算要,怕他住不自在就把管教莊丁的事交給了他,他在軍中是見過蕭顯重練兵的,蕭顯重相信他的能力。
李虎一去,果然把他們管得服服帖帖的,回來還跟蕭顯重說,這些人比軍營裏那些要老實多了,他就沒有見過這麽聽話的兵……不,是壯丁。
至於那些被收回田地不服氣的佃戶,被李虎叫來的同袍嚇那些新來的莊丁時同時被嚇住了,剩下那些也不敢再說降田租的事。
何素定的田租是跟邊上的莊子是一樣的,她事先還打聽過,說是邊上莊子的佃戶除了交田租還要交這錢那錢的,她把這些都給他們免了,也算是變相減了他們租子,他們竟然還來鬧。就是她真治不住他們,她也寧可把田荒著種草養羊養雞,說不定收入還比種田高呢。
蕭顯重在她買莊丁時,就知道是莊子裏不太平,這才讓李虎先叫上人去莊子上溜一圈。嚇唬那些莊丁還是其次的,嚇那些佃戶才是真的。
何素沒有想得那麽深,她隱約有一個印象,在古代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一般民眾根本不敢跟官員橫,這才是她的底氣。
要是她實在管不住,她其實也不打算找蕭顯重商量,她會去找魏氏。魏氏名下的莊子比她多得多,她每個都打理得很好,肯定有她的辦法。相信要是她去問,魏氏也很願意教她,她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在何素麵前顯擺的機會的。
朝中的恩科設在四月下旬,也是給天下舉子留出年後入京的時間。
到了四月,哪怕家裏沒有舉子的人,也感覺到京中燥動又壓抑的考前氣氛。何素那個月都沒有去廟裏拜拜,聽說不管哪個廟,現在都會被舉子及他們的家人擠滿,要是不想被擠還是遲些來吧。等到考完了,何素都替他們鬆了一口氣,哪怕街上偶有失意的考生醉後放聲痛哭,但是氣氛總算正常了些。
舉子們對過答案,有的出去聚會為將來做準備,不管中還是不中,他們都得打算起來。有一些人知道自己不會中的,已經開始準備回鄉,隻待榜單一出讓他們徹底死心,他們就能走了。王鬆也算其中之一,他其實也知道自己火候未到,這次隻是來試試運氣,積累一下經驗。
他出來時也跟家裏商量過,想看看是不是在京中尋個事做先留下來,免得來回奔波。現在有蕭顯重幫襯,還為他牽線認得了不少名士,王鬆本來對留京的念想也從一分成了七分,隻是這事他還是得寫信回去跟家裏和先生說過。
若是他留在京中,他的夫人少不得也得進京來。他幾年前已經成親,娶的是他先生的長女,膝下已有一子。
先生倒是支持他留京的,卻不能在財力上資助太多,王鬆的小舅子也會走科舉之路,需要花費的地方還多著呢。幸好他的父親一向生財有道,母親又會持家,家裏才能一路支撐他考下來。
科舉一結束,別人是輕鬆了,月兒卻提起了心。
葛娘子的書齋已經開了,就在這兒附近,叫道遠齋。因為恩科,書齋裏的各種文集一直賣得很好,隻要是其他書齋沒有的,舉子總願意買下來看看,好像多看一本就能多一分考中的希望。
等到科考快要開始前,葛娘子就來找月兒約話本子的書稿。照以往金陵博遠齋的經驗,每次考完試,鋪子裏買話本子的人就會增多。葛娘子既然想把書鋪開下去,當然要賺這個錢。她在京中認得的寫話本的人還不多,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月兒。
其實月兒已經寫了好幾本,何素也幫她看過提過意見,反正她現在不用管兒子,白天閑得很。就是如今外麵都是舉子,月兒想著也不會有人在這種時候去書齋買這個,就沒有把稿子送過去。
既然葛娘子上門來,她把寫完改好的都拿給她,葛娘子看過後全買了下來,還讓月兒多想幾個化名,免得等書出了,一看都是同一個人寫的,別人還以為道遠齋就認得一個會寫書的。
哪怕這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