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因不可抗力消失,到公號‘神奇蜥蜴在哪裏’觀看。
——————————
王畿敕使,或者被定國稱為冊封使的使者帶來了王詔。
這是理所當然之事,或許有人懷疑使者何以如此之快,但這點質疑在王詔的內容前,便顯得微不足道
了。
或者說,那怕是深居宅院中的孟媛也能想像出,這在定國貴人的圈子裏會造成多大的震蕩,畢竟那可
以說是顛覆了眾人的預想,甚至會有人因此暴跳如雷的。
至於為什麽這道王詔如此駭人視聽,其原由大抵如是──公子羽向王畿宣告君父死訊,並稱自己無德無
才,膝下無子,不敢妄居君位,而希望王上明察。最後王畿那邊表示深感兄弟之情,準許其要求由公子其
嗣位,並封公子羽為殷侯,入畿待用。
孟媛是知道整個局勢演變的,因為在舒讓前來告知死訊之後,公子羽發現她還醒著,就自言自語似的
說完了整個計畫。
說是計畫,但所有走勢隻與兩個人有關,亦即公子其與她的父親孟徹。
旁人會許會將目光放在公子其身上,可孟媛知道這一切終究會走到最後一步的,因為孟徹有不能輸的
理由,而這理由隻會讓他不斷追求大獲全勝,直到最後發覺失敗不可避免,最終退而求其次,如此而已。
這倒不是特別針對孟徹的設計,在孟媛看來,終究隻是一個考驗罷了。
如同舒讓提出賭局時的要求般──“要我留下來幫助三公子,就證明他比得上少君吧。”
於少君其人,孟媛久居深院,並未有太多交流,可公子召卻讓她印象深刻。
旁人見著孟媛,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孟侯之女的身分,然而公子召言談之中多半無官身分地位,他真正
在意的反而是孟媛與公子羽兩人處得如何,更別說他是在孟媛小產後,第一個趕來問候的。
公子召便是這般親切友善的人物,也正因為如此,孟媛才看得到他不堪肩上負荷時,那近乎心防崩潰
的嚎啕。
他將身為祝官的兄長視為內心的支柱,所以在公子羽染疫倒下後,他竟是隻身造訪已然為了防疫而重
重隔離的祝官府,就隻為了探視公子羽一麵。
哪怕公子羽倒下前重重嚴令,終也耐不住公子羽以少君權勢逼迫,那時,孟媛聽見了公子召的泣訴,
也明白或許那一切過往俱是佯裝,這內心脆弱得不堪摧折的少年──不知為何,孟媛便是這麽想的──才是
公子召的真麵目。
諷刺的是,攬下照顧公子羽之事的孟媛並未染疫,反而是身強力壯的公子召在那之後染疫身故,這隻
能說是天意。
自此,一切平靜已然揭破,而公子其最終沒有通過考驗,而孟徹跟著遭殃,如此而已。
若套用孟媛偶然翻閱書簡中的祝人為文,或該這麽說吧……天行無常,人事癲狂。
哪怕是天地反複般的立場對調,可在定邑城中卻沒什麽變化。
一方麵是公子羽早已將一切安排妥當,而到了公子其手上也沒了怎樣改變的餘地;另一方麵則是是戶
官於辰保持沉默,孟徹更是早早被拔了儀官之位,哪怕公子羽不再代掌國事,他也仍是祝官,再算上衛官
呂直與樞官舒讓,想做什麽也是處處掣肘,難以成事。
當然,在正式的儀式之前,公子其最多算是少君,而在他的繼任儀式後,五官人事必然會是未來定國
的目光聚匯之處,不過這一切都與孟媛沒了關係。
一如王詔所命,公子羽──或者未來會被稱為殷侯羽──離開定國前往王畿的事情已成定局,而當事人
也沒有多少戀棧之意,若不是冊封使因要覆命而走得倉促,說不定還可以一同上路。
決定簡單,而忙碌的便是下麵的人,當中也包括了孟媛的侍女,至少她不隻一次聽到孟容與好姊妹嘀
咕幾句,但也總是假裝自己沒聽到。
無論如何,一切風雲變幻已成過往,她也要離開這居住數年的祝府內宅了,唯獨臨走前,孟媛再次舉
步往那院中角落去,幾經逡巡,這才離開上了車駕。
相較於公子羽的揮手自在,定邑城外倒是顯得頗為熱鬧。
當然,這陣熱鬧並不包括外圍的國人,而是內圈中無論是送行或要隨行的人員,當中更有定國侯伯子
弟,當中包含了祝府執事與衛官長子,甚至是當初代表野人的使者。
孟適自然也是要隨行的,隻是他在呂誌的引薦下去衛官府隨衛官呂直“學習”了一段時日,直到臨行
之日仍是有些恍惚,似是受到了什麽打擊,而沒能將前來送行的孟和言語聽在耳中。
“父親聽到王詔那日,氣得砸壞了桌案……隻能說姊夫做得太狠啦。”
身為少侯的他苦笑著這麽說,而孟媛對此並不意外,僅是微微頷首。
在孟媛眼中,孟和是有些與公子召相似的,不過她始終拿捏不準自己該用什麽立場與這位弟弟相處,
所以與其說是交談,不如說是聆聽偶而給些反應。
此時,場麵有了些變化。
伴隨著眾人的訝異呼聲,來者自定邑城東門出,在遠處下了馬,在不失禮的前提下快步而來,而眾人
側目原因在於──他是來悉,未來該會是國君左右手的人物。
不管是否參與國君之爭,都能知道立場反複後,作為“最後贏家”的公子其處境如何尷尬,而他的左
臂右膀前來送行,自然值得玩味。
隻是二者並未在公眾前交談,反而是屏開左右,稍稍遠離了人群,不過距離孟媛這邊來得近了點。
交談話語在晨風中飄來,而孟和對此似乎也有些興趣,一時之間停了對孟適的叮囑。
“此來不為他事,隻是要問殷侯,若未來有變,是否會再回定國,為少君、為定國盡一份心,屆時不
論是何地位都將虛席以待。”
孟媛與來悉素不相識,對這話沒有什麽反應,反倒是孟和有些訝異,稍稍睜大了眼,不過這般驚訝之
色並沒有維持太久。
“時局至此,已成齟齬。若三弟真有心,來的便不會是你,不是嗎?”
“……確實是我私自前來,但想來殷侯能明白。”
——————————
王畿敕使,或者被定國稱為冊封使的使者帶來了王詔。
這是理所當然之事,或許有人懷疑使者何以如此之快,但這點質疑在王詔的內容前,便顯得微不足道
了。
或者說,那怕是深居宅院中的孟媛也能想像出,這在定國貴人的圈子裏會造成多大的震蕩,畢竟那可
以說是顛覆了眾人的預想,甚至會有人因此暴跳如雷的。
至於為什麽這道王詔如此駭人視聽,其原由大抵如是──公子羽向王畿宣告君父死訊,並稱自己無德無
才,膝下無子,不敢妄居君位,而希望王上明察。最後王畿那邊表示深感兄弟之情,準許其要求由公子其
嗣位,並封公子羽為殷侯,入畿待用。
孟媛是知道整個局勢演變的,因為在舒讓前來告知死訊之後,公子羽發現她還醒著,就自言自語似的
說完了整個計畫。
說是計畫,但所有走勢隻與兩個人有關,亦即公子其與她的父親孟徹。
旁人會許會將目光放在公子其身上,可孟媛知道這一切終究會走到最後一步的,因為孟徹有不能輸的
理由,而這理由隻會讓他不斷追求大獲全勝,直到最後發覺失敗不可避免,最終退而求其次,如此而已。
這倒不是特別針對孟徹的設計,在孟媛看來,終究隻是一個考驗罷了。
如同舒讓提出賭局時的要求般──“要我留下來幫助三公子,就證明他比得上少君吧。”
於少君其人,孟媛久居深院,並未有太多交流,可公子召卻讓她印象深刻。
旁人見著孟媛,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孟侯之女的身分,然而公子召言談之中多半無官身分地位,他真正
在意的反而是孟媛與公子羽兩人處得如何,更別說他是在孟媛小產後,第一個趕來問候的。
公子召便是這般親切友善的人物,也正因為如此,孟媛才看得到他不堪肩上負荷時,那近乎心防崩潰
的嚎啕。
他將身為祝官的兄長視為內心的支柱,所以在公子羽染疫倒下後,他竟是隻身造訪已然為了防疫而重
重隔離的祝官府,就隻為了探視公子羽一麵。
哪怕公子羽倒下前重重嚴令,終也耐不住公子羽以少君權勢逼迫,那時,孟媛聽見了公子召的泣訴,
也明白或許那一切過往俱是佯裝,這內心脆弱得不堪摧折的少年──不知為何,孟媛便是這麽想的──才是
公子召的真麵目。
諷刺的是,攬下照顧公子羽之事的孟媛並未染疫,反而是身強力壯的公子召在那之後染疫身故,這隻
能說是天意。
自此,一切平靜已然揭破,而公子其最終沒有通過考驗,而孟徹跟著遭殃,如此而已。
若套用孟媛偶然翻閱書簡中的祝人為文,或該這麽說吧……天行無常,人事癲狂。
哪怕是天地反複般的立場對調,可在定邑城中卻沒什麽變化。
一方麵是公子羽早已將一切安排妥當,而到了公子其手上也沒了怎樣改變的餘地;另一方麵則是是戶
官於辰保持沉默,孟徹更是早早被拔了儀官之位,哪怕公子羽不再代掌國事,他也仍是祝官,再算上衛官
呂直與樞官舒讓,想做什麽也是處處掣肘,難以成事。
當然,在正式的儀式之前,公子其最多算是少君,而在他的繼任儀式後,五官人事必然會是未來定國
的目光聚匯之處,不過這一切都與孟媛沒了關係。
一如王詔所命,公子羽──或者未來會被稱為殷侯羽──離開定國前往王畿的事情已成定局,而當事人
也沒有多少戀棧之意,若不是冊封使因要覆命而走得倉促,說不定還可以一同上路。
決定簡單,而忙碌的便是下麵的人,當中也包括了孟媛的侍女,至少她不隻一次聽到孟容與好姊妹嘀
咕幾句,但也總是假裝自己沒聽到。
無論如何,一切風雲變幻已成過往,她也要離開這居住數年的祝府內宅了,唯獨臨走前,孟媛再次舉
步往那院中角落去,幾經逡巡,這才離開上了車駕。
相較於公子羽的揮手自在,定邑城外倒是顯得頗為熱鬧。
當然,這陣熱鬧並不包括外圍的國人,而是內圈中無論是送行或要隨行的人員,當中更有定國侯伯子
弟,當中包含了祝府執事與衛官長子,甚至是當初代表野人的使者。
孟適自然也是要隨行的,隻是他在呂誌的引薦下去衛官府隨衛官呂直“學習”了一段時日,直到臨行
之日仍是有些恍惚,似是受到了什麽打擊,而沒能將前來送行的孟和言語聽在耳中。
“父親聽到王詔那日,氣得砸壞了桌案……隻能說姊夫做得太狠啦。”
身為少侯的他苦笑著這麽說,而孟媛對此並不意外,僅是微微頷首。
在孟媛眼中,孟和是有些與公子召相似的,不過她始終拿捏不準自己該用什麽立場與這位弟弟相處,
所以與其說是交談,不如說是聆聽偶而給些反應。
此時,場麵有了些變化。
伴隨著眾人的訝異呼聲,來者自定邑城東門出,在遠處下了馬,在不失禮的前提下快步而來,而眾人
側目原因在於──他是來悉,未來該會是國君左右手的人物。
不管是否參與國君之爭,都能知道立場反複後,作為“最後贏家”的公子其處境如何尷尬,而他的左
臂右膀前來送行,自然值得玩味。
隻是二者並未在公眾前交談,反而是屏開左右,稍稍遠離了人群,不過距離孟媛這邊來得近了點。
交談話語在晨風中飄來,而孟和對此似乎也有些興趣,一時之間停了對孟適的叮囑。
“此來不為他事,隻是要問殷侯,若未來有變,是否會再回定國,為少君、為定國盡一份心,屆時不
論是何地位都將虛席以待。”
孟媛與來悉素不相識,對這話沒有什麽反應,反倒是孟和有些訝異,稍稍睜大了眼,不過這般驚訝之
色並沒有維持太久。
“時局至此,已成齟齬。若三弟真有心,來的便不會是你,不是嗎?”
“……確實是我私自前來,但想來殷侯能明白。”